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11:39:11 作者:BW笔侠 毕业论文 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xxxx年去过北京,对天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花在课前。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一、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第三册语文第19课《学画》时,设计了这样的程序:

生:读课题。(课件显示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及课题)

师: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谁学画?

生:画什么?

生:为什么要学画?

生:怎么样学画的?

生:最后画得怎么样?

师:请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文录音。(大屏幕显示以上问题)

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荷花、荷叶上的水珠、王冕在牛背上(学生纷纷发言)

师:请你们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师:你觉得这些荷花怎么样?生:哇,荷花好美啊!(教师课件显示美丽的荷花。)

师:你能说说这荷花美在哪里吗?

生:多个学生说(略)

生:第2段。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生: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微笑点头)你找得真准!(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述的画面。)

师生:品读句子。

生: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师:你真能干!(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师生:品词析句,理解文意。

师:你能把这些美景画下来吗?

(一)上面的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特色:

1、学生成了大问好。

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动口、动手,从而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我在教学《学画》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谈读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谁学画?画什么?为什么要学画?怎么样学画的?最后学得怎么样?我利用多媒体把问题一一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能从境中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作出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涵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声的立体画面。学生便能运用形象思维,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再现在眼前。

我在教学《学画》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并能适时、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上课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展示许多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和各种姿态的美丽荷花,让学生一上课,就能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让他们犹如置身在美丽的荷花池旁,对荷花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以境入情。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能恰当的再现图画,图文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意境,提供形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如: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在理解重点句子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运用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功能,再现了文中所描述的美丽荷花,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荷花的美。又如: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满湖通红这个词语学生很难理解,凭空想象是不行的,这时,我就在大屏幕上依次再现了雨后的晴天,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湖里的荷花、荷叶,甚至连蜻蜓都红了的景象。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亲眼目睹了荷花的色彩美,这样,化难为易,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进而感悟了句意。这样,不仅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且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使这堂课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3、师生和谐乐中得。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教学《学画》时,我放手让学生找找、划划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请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当学生把精彩的语句读出来时,我点头微笑。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我给予表扬和激励,如:你找得真准!你真能干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我更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这个乐园里汲取知识,得到发展。

(二)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三

《好事情》这是一篇儿童故事。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就应该付诸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本篇课文的教学,我立足于新课改理念,使学生能在快乐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课渗透性识字较多的特点,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上,我在学生掌握词语的前提下,再引用多种识字方法,如换偏旁法,数笔画,找朋友,熟字带生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形象性的记识生字。但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点,我在学生识字的基础上,二次采用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内有效掌握生字。虽然花的时间多了点,但是学生却可以当堂解决生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明白做好事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学生如果仅是读读课文可能没办法完全理解,或者达到情感的激荡。因此,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答疑,进而理解课文,升华情感。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讨论“带马莎去玩,给小狗喝水,帮奶奶刷碗,这些事如果尤拉去做了,算不算好事情?”学生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是好事情,但是他们可能还不明白这些事都是身边的小事。所以这时老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了,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为什么尤拉不做这些事情?他的想法对不对?他做得对不对?”这些问题的背后老师稍加总结归纳一下,学生的情感便得到升华。

此外,在本课教学上,我还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让学生用“如果,我就”说一句话。学生在理解课文及词语意思的情况下,一句比一句说得好,说得精彩。但是本课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是教学方法采用不恰当,不够吸引学生,致使个别学生的注意力焕散。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四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句话是重点句子,不但要指导学生朗读好这个长句子,还要理解邓小平爷爷写字是怎样按先生的要求去做的。

在教学时,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先生的要求是什么吗?我本以为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他们会立刻回出写字方面的要求。谁知道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的却都是好好上课积极发言不搞小动作听老师的话。听了几个孩子的发言,我知道,孩子们走进误区了。我便及时地加以引导:

我们平时写字,老师对你们都有什么要求?这是联系生活实际来领悟。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开,足要安。握笔姿势要正确,眼睛离书和本子一尺远。

那么怀素是怎样写字的呢?这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知识。

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划照着写。那么我们课文中先生又是怎样教小学生写毛笔字的呢?到课文中找一找。这是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学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

同学们,这就是邓小平爷爷写字时,先生对他们的要求。

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引导,学生终于走出理解的误区,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义。

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但适当的点拨也是必要的。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青蛙搬家》,故事浅显易懂,但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这对于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

一、提问要有层次。

第一层次,提问“为什么青蛙会遭遇这样的下场?”,这是分析原因。第二层次,提问“我们帮青蛙出出主意,它应该怎么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思考怎么办。第三层次,当学生想到了办法,但办法有漏洞时,应引导修正。提问:“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以此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败的本质。

二、评价要以积极评价为主。

学生经过思考后对问题的回答,也许有偏颇之处,但答案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理解、肯定、赞赏,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思考的欲望,将思考向纵深生发。如案例中的积极评价语:“是的!”,“哦,真会想办法!”“这真是一只谦虚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团队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三、引导在关键处。

案例中学生说如果青蛙坐在大雁的背上,这样它就可以张嘴说话,不会掉下去。这个学生是开动了脑筋想了一个避免掉下去的好办法,却不是青蛙掉下去的实质原因,如果老师把课上到这儿就结束的话,那孩子们无法深入本质去考虑问题。因此这就需要考验老师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后追根溯源,追问:“哦,真会想办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孩子们自会豁然开朗,认识到如果这样青蛙也会被人们批评骄傲,批评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