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03 15:35:02 作者:雅蕊 党团范文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一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1.面积概念的形成。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小黑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硬币,学具袋,彩色笔等。

一、创设情境

(设计“我说你点”的游戏:老师说,学生指,看谁反应最快,能够指正确。)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还蕴含着数学知识。谁能猜一猜在游戏中你们点到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其实啊,你们点到的都是它们的“面”。(板书。)

意图: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或图形的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感知面积大小

1.摸一摸。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自己手的面、数学书的面、课桌……摸一摸你身边物体的“面”。(生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能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有些“表面”是平平的,有些“表面”是弯曲的,有的大,有的小。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你们能用数学语言给取个名字吗?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

意图: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中面积的含义上。

2.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刚才你们涂的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你们涂的这些都叫平面图形。通过描轮廓和涂色,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师:那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

生:面积。

意图:在描与涂中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面有大有小,丰富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3.小结“面积”的含义。

师: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什么是面积)同桌用简练语言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生归纳小结。)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数学专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你们说的和专家说的很接近,同学们的概括能力真强。

4.面积与周长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涂和画,想想周长和面积是一回事吗?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生:周长是物体表面边线的总长,而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将知识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明确知识的本质意义,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面积概念。通过涂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能和物体表面的周长做个区别,再次巩固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比一比,探究方法

1.小黑板出示一组图形。

生: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用眼睛看,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动手探究。

师:请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你们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并根据需要用身边的工具证实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出的方法多。(生活动。)

师:现在这两个图形用眼睛看,看得出来谁大,谁小吗?

生:不能。

师:那么该怎么办呢?请动用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请你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用剪拼、数方格、摆正方形、摆硬币等方法,并汇报。)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有的小组说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一比,这用的是“重叠法”。(板书:重叠法)有的说把它们重合在一起,再把多的剪下来,拼在一起,比一比,这用的是“剪拼法”。(板书:剪拼法)有的说用同样的硬币摆一摆,看哪个图形摆的硬币多,哪个图形就比较大,这叫“拼摆法”。(板书:拼摆法)还有的小组通过讨论,认为只要把这两个图形画上同样大小的方格,数一数方格数就能知道谁大谁小了,这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板书:数方格。)

师: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关于“拼摆”的方法。刚才那位同学说用硬币摆,你们还能用什么图形来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二

教学课题: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三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五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六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画平面图的方法。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七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生: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篇八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测量四部分。教材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合成一节,并安排图形的变换和图形的位置各一节进行复习。这样安排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结合得更加紧密。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较多,依次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答:复习线的知识,要重温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要整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要再现直线、线段的其他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端点,有几个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小学数学先教学线段,后教学射线和直线。复习这些线,要重温形成直线和射线的活动,体现三者的关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因此,可以说线段是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条直线不相交称互相平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重要内涵,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理清上述关系。

关于直线、射线的其他知识安排在练习与实践里复习。第2题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3题复习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题复习点和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在现实情境里再现这些知识,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进一步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问:三角形知识的复习包括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复习三角形的知识,主要是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按角的特点怎样分类,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内容。复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平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问: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教材是怎样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

答:第103~104页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这些立体图形都是六年级教学的,学生回忆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应该没有困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设计了三类活动:一是应用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经验,画出各种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的视图,或者选择视图,或者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三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或者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平面图形,体会形成的立体图形。组织这些活动,要挖掘数学内容,引导深入思考。如练习与实践第3题,旋转长方形形成的两个圆柱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一个底面大、一个底面小?旋转直角三角形形成的两个圆锥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思辨。要借助图形,通过推理获得答案。第4题,从正视图和上视图能知道长方体的长是4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高是2个单位,由此得出长方体的左视图是长是3个单位、宽是2个单位的长方形。复习时还要鼓励验证,加强交流。如第2题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5题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都需要学生在操作之后进行验证。并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有必要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结果。

问:复习图形的变换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答: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里,复习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三部分知识。轴对称是某些图形的特性,学生应该会确定(指出或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能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或旋转90。放大与缩小可以按一定的比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的练习与实践按照上述的内容和要求设计。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课程标准还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要求,教材第109页第5题为此而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结构美,这种美往往体现在对称或别的规律上;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制作美,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其他改变位置的方法制作的;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创造美,充分想象,展现个性,释放设计与交流的热情。

问: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两节复习,先复习初步的统计活动,然后复习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统计活动往往围绕数据进行,主要包括获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教材第112页整理与反思栏目里提出三个问题,对应了统计的主要活动。

收集数据经常采用调查问询、查阅资料、操作测量等方法,整理数据一般要分类和计数,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是结合着进行的。教材一贯重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教学,在一年级学习用符号记录,三年级学习画正字记录,四年级学习分段整理。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简要地回忆已经积累的方法与经验。

获得的数据经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小学阶段教学的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二个问题,初步回忆学过的统计图以及每种图的特点。练习与实践里应用统计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重视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合理选择,加强数据分析。第1题给出两组数据,六个城市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主要表达六个数据各是多少,一般制成条形统计图。北京市1998~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不仅给出六个数据,还表达数据在逐年递增,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教材让学生先选择再画图,再次体会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形式上与以前有些不同,其实仍然是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表示两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看懂变式的统计图,教材要求把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其中男女生合计人数和男生人数容易在图上直接看到,女生人数可以在图上数小格得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在统计表下面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数据统计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复习统计图的时候重温正比例关系。第3题给出两组数据,甲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例,乙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从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很相近,再次体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复习扇形统计图,要重视看图估计。扇形统计图利用圆里的扇形和相应的百分数,直观表达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这种直观很容易引发估计。第4题的扇形统计图上没有写出百分数,比较几个扇形,能够知道哪个节目播音时间最长,哪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最短。表示《校园新闻》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4,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3,因此,已知了播音的总时间,就能估计这两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教材让学生进行这些估计,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估计习惯和能力,发展数感。

数据分析是统计活动的精髓,统计活动的价值就体现在数据分析中。教材通过数据分析复习统计量,整理与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复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是统计量的基础知识。练习与实践第5、6题,在现实的情境里,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一般情况,是统计量的应用。第5题里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六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0,要防止把人数19、33作为两个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教材设计在条形统计图上找众数的练习,有助于加深对众数概念的体会。另外,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牙齿健康情况,除了利用第(3)题里的数据,也能利用众数。第6题男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差距较大,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需要选择。而女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这组女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教学要注意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设计。选用统计量是较复杂的数据分析活动,既要重视,又不宜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答: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要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材编排的四次综合应用,都注意选择较宽的背景材料,如1996~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数据,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的事实,适当进行国情教育,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反映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在明显提高,也用数据说明我国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还要不断努力。这些综合应用都把统计作为主要活动,同时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知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测量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综合应用都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团队的作用,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住房的变化先利用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计算并回答有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然后调查、汇总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交流调查统计的体会或想法。

获得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汇总各学生家庭居住面积和人口数是难点。教学对要组织好数据的汇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汇总的办法,集思广益,寻找较好的方案。如先分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

旅游费用的预算先为小芳家去北京旅游编制预算;然后学生自选旅游地点,了解有关的费用信息,制订全家的出游计划。

选择信息,制订并比较几个不同方案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小芳家去北京旅游,往返交通有多种方案,如双飞、单飞或双程乘火车等,可以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理想的一种。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则更加开放,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信息,进行比较与选择。

绿地面积先在统计图上了解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照统计表中世界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有关数据,既看到我国的进步,也看到差距。然后计算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学校绿地面积和全校的人数。教材特地安排小组讨论,还利用小卡通提示一些方法供参考和选用。实地测量面积可能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

保护水资源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后,提供三项实验,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常有浪费水的情况,有许多节约水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每个学生只要在三项实验中任选一项。

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在这次综合应用中很重要。首先,选择的实验项目应是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是有条件进行的。然后,讨论怎样得到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如寻找一个滴水的龙头,或者打开一个水龙头让它慢慢地滴水,把滴的水收集在容器里,定时测量流失的水量。另外,还要组内分工,明确各人应做的事情。如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实验,至少要1人控制、调节水流量,1人掌握时间,1人洗手,1人收集并测量用掉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