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3-10-02 16:23:15 作者:曼珠 节日庆典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优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一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二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别强烈。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重要时期,对常见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喜欢刨根问底。生活中,幼儿经常会发现很多现象:为什么刚栽上的小树要在旁边绑很多木棍,为什么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为什么相框的后面要有一个支架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与“让物体站起来”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此活动非常具体,幼儿有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便于幼儿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发现与记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标

1.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能够及时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协作、商量的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动手记录、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储备:提前引导幼儿观察需要协助才能站立的现象与实例。

2.物品准备: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盒、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签、橡皮泥等,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启发幼儿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方式,将可以站起来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1)猜测。

你认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来?哪些不能?(吸管、竹签等不能自己站起来,瓶子、书、积木等能自己站起来)

(2)操作验证。

请你来试一试,你猜得对不对。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东西可以站起来,有的却不能呢?(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幼儿再次玩物品,发现让物体站起来的各种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1.让竹签站起来,并掌握记录的方法。

(1)教师出示竹签,请幼儿想办法让其站起来。

怎样能让竹签站起来?(用橡皮泥做一个底座、插在沙子里、用书夹住等)

(2)幼儿操作实验。

请你试一试,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实验结果,讨论记录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竹签站起来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很长时间以后还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方法呢?(把我们做的留着、我们把它画下来等)

2.丰富材料,进行操作,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更多方法。

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盒子、瓶盖、沙子、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请幼儿选择一种不能独自站立的物体,想办法使其站起来。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用简单绘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交流,使幼儿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

操作完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表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三、幼儿分组协商、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并进行记录

1.幼儿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

现在请同组的四个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选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实验结果,而且一会儿还要进行介绍。

2.各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进行集体交流。

四、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支撑现象,拓展幼儿的思维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站起来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撑才能站起来的现象?(相框后面有支架才能站起来、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来、肢体残疾人要靠拐杖站起来、自行车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

五、延伸活动

1.将活动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学探索区,便于幼儿进行操作。并将幼儿的记录表进行展示,提高幼儿记录的能力。

2.家园合作: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生活中需要支撑才能站住的实例,开拓幼儿思维,并收集更多材料丰富活动区,引导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逐步养成相互协作、商量的习惯,增进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师: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师:看一看它们都能不能竖起来呢?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竖起来?(幼儿试一试)

(4)、幼儿将可以竖的与不能竖的分类。

2、幼儿再次玩物品,想办法借助其他材料让物体站起来。

(1)、师:剩下来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竖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竖起来呢?

(2)、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

师:“有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竖起来,但可以借助其他的东西来帮忙,大家试试看。”

(3)、幼儿选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

(4)、幼儿操作完毕,自由入座,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想什么办法,让什么东西竖起来了?

(5)、教师小结。

3、幼儿自由分组,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进行记录。

(1)、师:我这里有许多吸管,要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并记录。

(3)、师:你想了什么办法?怎样记录的?

4、出示笔筒、文件架、滑板车,拓展幼儿思维。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让东西竖起来的物品?

活动反思:

在这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四

活动目的: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等.活动过程: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让它变粗或变细。

2、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4、出示圆柱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5、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活动反思

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杭州举行了“尝试教学活动研讨观摩比赛”。经过幼儿园的推荐,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也由此认识了对幼教工作一丝不苟的徐子煜老师,以及杭州东苑婴幼教育中心的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在这次活动中,我带去了大班科学活动《向下落的物体》。我准备的活动材料有:塑料袋、酸奶瓶、沙包、积木、丝带、棉花、气球等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虽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提前十分钟来到班内,与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就带着紧张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上了小舞台。“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做扔东西的游戏了,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动手试一试,用里扔到空中,看看你会发现些什么?”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探索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幼儿提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氛围,便于幼儿能自由的尝试。很快孩子们来到桌子旁边拿起各种物品开始了尝试活动,有的孩子有些放不开,得到我的鼓励后,才开始大胆的进行尝试。简单的尝试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是怎样落下来的?你还扔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落的一样快吗?孩子们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准确,有的幼儿还提到了:物体扔到空中后会落下来,是因为地球有引力。由此教师进行了第一次小结:物体扔到空中后都会落下来,而且不同的物体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有的落的快,有的落的慢。

对孩子们的发现,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东西落得慢?什么东西落得快呢?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落得快的东西和落的慢的东西分开。”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二次探索活动:将桌子上的东西,按下落速度的快慢进行分类。这一次尝试,孩子们都很兴奋,一扫刚才的拘谨,每个人都很投入,一遍一遍地把东西扔到空中,认真地进行尝试。我紧张的心情也稍稍放松了许多。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我准备的活动材料中有气球,一个气球在小朋友进行尝试探索的时候,突然爆炸,而另一个则被两个男孩子抢在手中玩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他们在玩气球,也要争着去玩。眼看着良好的活动秩序要被打乱,如果我强硬制止他们,不但会破坏了活动的气氛,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接住了空中飘落的气球,摸摸他们的头问:“你们说这个气球是落得快?还是落的慢呢?”两个孩子望着我手中的气球,迟疑的回答:“落的慢”。“那我们就把它放在落的慢的这一边,好吗?”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把气球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你们再试一试其他东西,把它们分开来好吗?”经过我的引导,两个孩子很快去尝试别的东西去了,气球则安稳的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我的任务,重新回到了座位上。和幼儿进行了集体验证后,我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除了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以外,你还知道生活中那样东西,扔到空中后落的慢?哪些东西落的快呢?”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羽毛落的慢”“树叶落的慢”有的小朋友说:“石头落的快”、“彩笔落得快”还有的小朋友提到了锁和锤头……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东西扔到空中会下落的速度会不一样呢?”孩子们有的说:“轻的东西落的慢”,“重的东西落的快”。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对落得快和落得慢的物体有了一个新认识,我提出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不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但在这里有一个知识难点:幼儿可能会认为物体的轻重决定了它下落的速度。这是幼儿探索的结果,也是幼儿感性经验的反应,对幼儿的回答,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幼儿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从而使他们在下一环节的尝试活动中,探索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

面对孩子们的感性经验,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第三次尝试机会:“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中拿着一些东西,他们都落的很慢。你们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快一点落下来呢?”对我的问题,孩子们很兴奋,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有个男孩子把棉花塞到了酸奶瓶中,棉花落得快了,他兴奋的告诉我时,我肯定的夸赞了他:“你做得真棒,再试一试别的东西好吗?”有个女孩则把丝带缠在沙包上,落下的速度变快了,还有个女孩子……。我在孩子们中间不停的走动,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小结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得很热烈,有个女孩子说:“我把报纸折叠以后,落下的速度变快了。”我抓住这一点重点向幼儿讲解,由此孩子们知道了:同样的纸,把它折叠、揉成纸团、折成纸飞机落下的速度变快了。物体下落的速度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这次探索是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次探索,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面对孩子们积极的表现,由于室内场地有限,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孩子们,关于物体落下来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看有没有办法让落得快的东西慢一点落下来,好不好?”收拾好活动材料,我带着孩子们走下了小舞台,来到了院子里。这时,徐子煜老师紧跟着我们走了出来:“一定要让孩子们试一试啊,千万不要欺骗孩子。”面对徐老师的直言,我认真的点点头,也为徐老师对幼教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所感动。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活动结束后,许多老师见到我纷纷和我打招呼:“老师,你是哪里的?你带的教学活动真不错……”许多老师只看到了活动成功的一面,可我自己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不足。由于那几天孩子活动安排得紧,情绪很容易兴奋,所以在活动中的几次探索,他们的探索结果不是让人很满意,有的幼儿干脆把老师提出的探索目的抛在了脑后,在活动中玩了起来,教师的教育机智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的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中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没有真正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向下落的物体是孩子们喜欢探索的问题,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是我设计本活动的最初意图。关于物体自由落下的知识点很多,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放到了首位,在几次层层深入的探索后,幼儿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尝试教学的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活动结束后,徐老师给我们讲了在尝试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尝试教学的特征。他告诉我们在尝试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而且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在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老师们对尝试教学的模式和尝试教学的精神都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已经运用得比较得心应手。在尝试教学中,老师们感受到了新的挑战,孩子们则拥有了自由想象和探索创造的空间,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尝试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自由空间。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六

1.通过感受不同水的变化,萌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初步的尝试、感知和发现饱和溶液。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饱和溶液。

活动准备

两杯有颜色的水,两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入:“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把红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边讲述过程,边着重提出:将有颜色的水慢慢的缓缓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2.试一试:

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想知道老师的魔术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放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实验成功了吗?为什么?(因为和老师的水一样分为上下两层)

他是怎么做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观察老师这杯有颜色的水与你们有颜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没融化的糖,水很稠)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饱了糖,再也吃不下去,变成了饱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会变得重起来。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饱了糖的饱和溶液才会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5.分享

将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师的桌上摆好,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是很清晰的分层,或是浅浅的一点点分层,或者没有分层)

6.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饱和溶液?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下。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及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2.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活动延伸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活动反思

《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