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 化学手抄报内容资料化学手抄报内容(模板8篇)

时间:2023-10-01 05:43:31 作者:碧墨 节日庆典 2023年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 化学手抄报内容资料化学手抄报内容(模板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一

一是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不盲目损伤,不违章使用。居室内不要存放危险化学品。乘船、车不要携带危险化学品。

二是妥善保管身边的危险化学品,做到:标签完整,密封保存;避热、避光、远离火种。

三是接触危险化学品应載防毒面具,穿防毒衣或雨衣,载手套,穿雨鞋等。

四是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做简易防护,用手巾、口罩等捂住口鼻,向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迅速撤离现场。

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对有毒衣物进行洗涤消毒处理。

六是中毒人员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二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老师讲授的学问,如果没有搞明白,非常担心老师讲授新的东西。

对古文不是很了解的朋友需要注意两个“有”字不同的含义,前面一个与现在的含义同,后面一个同“又”。

杨伯峻先生这样翻译这一章: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钱穆先生的意见跟他差不多: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将“未之能行”理解为没有去践行似乎不怎么恰当,因为孔子传述的东西,有许多不是马上能践行的,它需要一定的时机,比如许多制度上的东西,怎么去践行?即便是做了官,还有一个“思不出其位”的问题。所以,“未之能行”理解为“还没有着手去研究、没有搞清楚”这一类的意思比较恰当。

这种心理,即便放到现在也一样,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功课没有搞清楚,新功课又开始了,非常着急。

泰伯篇有这样一章,是孔子论述学习的,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与子路,一个说,一个行,师徒二人言行相合,可以作这一章完美的注解。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又称仲叔圉,是卫国的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

前面讲过一个关于孔文子的故事,这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比较有心胸,也知大体。

在宪问篇有一章,也涉及到孔文子: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季康子与孔子这段对话中,透露了两点信息:1,其时的国君并不是铁饭碗,不好好干,也会失去工作,而且下场还往往比较悲惨。2、孔文子等人都是卫国一等一的人才。在过去说到这种人的时候,不但指他们有能力,也得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支撑。

从子贡问孔子的话里可以知道,“文”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谥号,不到一定的程度是得不到的,历史上但凡谥号中有“文”的人,都做过一些说得过去的比较不错的事情。古人一向比较认真,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丝毫不肯含糊。到汉武帝死的时候,还有人因为汉武帝的谥号入狱,他们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折腾得民不聊生,不该享受那么好的谥号。

孔子告诉子贡:孔文子勤勉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谥他为文。

敏和好学是两回事情,敏通常指对事情比较敏感,反映迅捷。有了政事马上处理,不积压,有了不懂的问题马上向人请教,都可以算得上敏;好学指对自己所不懂的事情而言;不耻下问指求学的方式与态度。

勤勉于事,又肯学习,不但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也能方向身架,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种人自然没得说了,被谥为文非常正常。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先生评价子产说:子产在四个方面达到了君子的标准:

1、为人端正恭敬。

2、侍奉君主有敬畏之心。

3、养民以惠,这一句话的含义可以参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句。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以惠待民。

郑国在子产执政的时候,老百姓放纵惯了,子产严政治国,曾遭民众辱骂,他冲破阻力,将刑法铸在鼎上告知所有的人,必须照着鼎上的内容执行,敢乱来,就照着鼎上说的办你。在治理取得成效之后,民众又作歌赞颂他。

对“养民也惠”的含义,应该从更广义地概念上去领悟,通过法治为郑国人提供了一个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就是他留给人们的恩惠。

子产被有些人误读为法家,也是源自他针对郑国现实强调法治治国。如果需要在现代社会找个例子,大概新加坡庶几类似吧。

4、使民以时。这个就不说了,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

这四条加起来,就是一句话,照着礼乐制度的要求去做。

有心人读这一章的时候会发现,它是君子在古代是执政者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古人对执政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随着礼乐制度的崩塌,随着礼乐文化的蒙尘,君子渐渐与权力脱钩,开始成为高尚的代名词。

有人曾经连篇累牍跟我掰扯,试图说明君子和执政者是两回事情。有人想不通,我很理解。但是文化必须依附于历史,既然研究《论语》,必须要代入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与文化习俗,如果非要将今天君子的符号放进2500年的文化中去不可,谁也没有办法。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你会发现古人经常会说一些莫名其妙地昏话,毫无意义,淡而无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逻辑都是错的。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先生说:晏平仲善与人交,相处得越久,人们越尊敬他。

晏婴,字仲,谥为平,晏平仲是将字与谥连在一起来称呼他,可能是为了既表示尊重又表示亲近的缘故吧。

晏婴是春秋时期的又一个名人,如果研究一下有关他的历史就会发现,孔子的许多思想与他如出一辙,都是在礼乐文化大背景成长起来的贤人,出现这种现象不奇怪,都是在礼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嘛。这也说明了一点,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集礼乐文化之大成,并非全部独创,这是研究者们应该注意的一点。

孔子在这一章里评价的是晏婴的一个优点:善与人交。

有的人就像一瓶好酒,年愈久,香愈醇。晏婴无疑是一个有这种优点的人。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三

例题:

1.某地区严重缺水,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b、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分析:此题强调水资源的保护,考查学生对生活、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中的四种做法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四

例题:

医生建议患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吃海带等海产品,这是因为海带中含有较丰富的

a、氟元素 b、碘元素 c、锌元素 d、钙元素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认识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微量化学元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重要的作用。

试题还体现了化学的时代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学科学在迅速发展。因此需要学生会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关注科学,善于从书本、报刊、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与化学有关的信息,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体验化学世界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五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

臧文仲,鲁国名臣,在他身上有过几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66年,那一年鲁国发生了灾荒,老百姓没法过日子了。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一个国家之所以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各国搞好关系,就是为了国家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加一道保险(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没事的时候,国君铸造钟鼎、收敛财宝,就是为了在老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来救助他们(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现在是用到这些的时候了,请君把那些珍藏的宝物拿出来吧。

臧文仲说:按照先人的制度,国家遇到饥荒了,为卿的应该出去告籴(音di,买进粮食,这个词在我小时候老家还用,记得小时候经常碰到大人们这样对话,甲:干什么去?乙:赶集籴点麸子),既然我忝为国家之卿,我就跑一趟吧。

臧文仲说:贤人应当争难让易,当官的当事不避难,在位的应该体恤百姓的难处。这样国家才不会有忧患。居上位不体恤百姓,做官尸食其禄,这不是事君之道。

从臧文仲所讲的话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前面谈过的许多礼乐文化的理念,仁是什么样子,它的内容有什么,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什么忠恕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礼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主张克己复礼?贤人是什么样子?都可以从其中窥见端倪。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出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歪曲了的精神:贵族精神。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相信臧文仲用自己的行为诠释得已经非常清楚了,该你享受的时候你可以享受,但是该你担当的时候你也必须担当(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人,文天祥)。

臧文仲去了齐国,把齐国的老祖宗姜太公和鲁国的老祖宗周公、加上各种神灵搬出来一通摆活,目的只有一个:俺们国家遇到困难了,看着源远流长的友谊份儿上,拉俺们一把。

齐国听完了臧文仲说的话,让臧文仲把带来的宝器又带了回去,把粮食借给了鲁国。

都有个天灾人祸的时候,谁用不到谁啊?

2)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9年,那一年鲁国发生了大旱。古代一有天灾,执政者就需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这成了惯例,然后就是派人祭祀,求雨。

估计鲁僖公检讨了自己之后,认为问题没有出在自己身上,因此决定烧死负责求雨的巫人和仰面朝天的怪人。

因祈祷无效而烧死巫人过去经常发生,这也好理解,什么原因都找了,就是不见效,肯定是巫祝跟老天爷的沟通出了问题,或者干脆是老天爷不喜欢这个巫祝,所以烧了了事,就得向老天爷道歉了。至于为什么连带着还要烧仰面朝天的怪人,就不大好说了。可能是认为这样的家伙老仰面朝上,有藐视老天爷的嫌疑吧,为了拍老天爷的马屁,顺道一起少了就。也可能认为这种怪人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吧。对于长得奇形怪状的残疾人的歧视,无论中外的历史上都曾有过,采用的方式往往都比较残忍,人类在从愚昧走来的过程中,干了许多糊涂事,既是成长中的无奈,也是后人们该永记的教训。

不过,这次鲁国本该倒霉的这些人却比较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臧文仲。臧文仲对鲁僖公说:巫人不过是负责向上天祷告的工作人员,兀人不过是天生的残疾,他们能做什么?如果上天讨厌他们,就不应当让他们出生,如果他们能左右天气,造成干旱,烧死他们岂不是要旱得更历害?有了灾难没有关系,咱们要从政治措施上想办法,比如:抓紧修城墙(防止别国乘人之危),节约饮食,减少开支,努力搞好生产,劝勉那些粮食充足的人出来施舍,开开粥厂等等。

鲁僖公解释了臧文仲的建议,积极采取措施,那一年,虽然鲁国发生了饥荒,却没有伤害到老百姓。

3)

臧文仲的英雄事迹还有一些,不讲了,讲两个他做得不太好的事情吧。

有一次鲁国的东门外落下了一只海鸟,海鸟的名字叫爰居(我一直想知道爰居是指鸟的种类呢,还是人们为它起的名字,就像现在人们管狗叫旺财一样,但是非常遗憾),臧文仲让人们祭祀这只鸟。

这在过去也是常有的现象,海鸟跑到距还几百里的鲁国,这根本是百年不遇的奇异现象,而古人对于奇异现象往往都比较感兴趣,会与奇异世界相联系。其实今天也一样,我姥姥村里有一棵大槐树,中间枯了,小的时候我经常和伙伴们钻进去玩,到了后来据说成了神树,去磕头烧香的人络绎不绝,镇政府没有办法,出钱让人杀掉,据说没人敢杀。

二千五六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愚昧成这样,苛求那个时代的人似乎是很过分的一件事情。

不过,在当时有一个人对臧文仲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叫柳下惠,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讲了一大套的道理,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批判臧文仲让人祭祀一只海鸟是胡闹,违背了礼乐制度。

古人虽然迷信,祭祀场合非常多,但什么时间祭祀什么,谁该祭祀,因为什么受到祭祀,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胡乱,臧文仲是执政的卿,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来,破坏制度叫什么?破坏制度的现象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个有个专用称呼,叫礼崩乐坏。

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的话记载在《国语》里,名字叫《展禽论祀爰居》(禽是柳下惠的字,他的名字叫展获,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感兴趣的人应该读一下,对于了解礼乐制度的祭祀规则非常有好处,它会让你懂得什么资格的人死后才会被祭祀,古人心中的神是什么样子的。

批评完臧文仲,柳下惠还不忘做一个总结,他说: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来了一只莫名其妙的海鸟就去祭祀它,并且当做国家的一种礼节保存下来,就不能说是仁和智了。仁者讲究按功德祭祀(一只海鸟有啥功德),智者讲究祭祀要符合身份(祭祀一只海鸟算怎么回事情)。现在,海鸟无功受到了祭祀;自己不懂也不知道找人问问,这不能算是智。现在还上大概有难吧,大河大海上的鸟兽都懂得躲避灾难(看来古人已经有了动物可以预警灾难的常识了,这种常识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这一年,海上暴风不断,出现了暖冬气候。臧文仲听了柳下惠讲的话之后说:我错了,柳下惠的话不能不留下来以为后人法,让人刻在三份竹简上加以保存。

除了这一件事情之外,臧文仲还有几件做的不怎么恰当的事情:1、柳下惠非常贤惠,臧文仲一直不能设法向国君推荐加以提拔。2、让他的妾编制席子贩卖贴补家用。3、放任将鲁僖公的神位放在鲁闵公上面祭祀,这是一桩严重的违礼事件。4、下令祭祀一只海鸟。5、驱除了六个收商税的关卡(一说添置了六个收商税的关卡,莫知孰是,总之,是违背了制度的)。

再就是本章讲的这一件,蔡是一种乌龟,非常名贵,如果生在今天,有可能被人炖着吃了。在那个年月,有人敢吃它,说明自己也活腻歪了,可能会有许多人为了这只龟来跟你拼命。龟在过去是通灵神物,古人对此研究的非常详尽,分了十个档次,大约对应于不同的通灵程度吧,蔡龟就是其中之一,据说用于占卜非常灵验。你说这样做是迷信也好,还是别的什么也好,反正他们就信这些东西,谁也没有办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4)

子曰:“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篇)

这一章是对臧文仲有关柳下惠事件的评论,认为他在这点事失职了,知道柳下惠是贤人,水平很高,却没有提拔到与他水平相当的岗位上来。

礼乐制度是贤人制度,它有个要求,就是要努力寻求贤人充实到当时的干部队伍中去,这是当政者的职责。冉雍做季氏家宰的时候,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要举贤才,把你知道的有能力的人推荐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知贤而举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历史记载中处处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章节: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宪问篇)

卫国大夫原来是公叔文子的家臣,能力出众,所以公叔文子将他推荐给了国君,使他成为了自己的同僚,孔子对此表示赞许。

以今天我们社会的眼光看,臧文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但是孔子却仍然指出他许多的不是来,难道孔子跟他有仇?非也,孔子出生的时候,臧文仲已经死了几十年了。孔子只是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来对他进行评价,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礼乐崩坏就是从这些事情上开始的,杜绝了这些行为,就解决了礼乐崩坏的问题。

如果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孔子要求苛刻,说明他还是不了解礼乐制度这套制度的性质。再说一遍:礼乐制度的性质是贤人政治,采用的是富贵养贤的正常,社会给你好的待遇,拿赋税供养你,就是让你按照制度为社会服务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人贤能还则罢了,知道而不用,就是不行。

做好是你应该的,做错是不行的。

如果还是不理解,就去对照欧美的人对政府官员的要求。

《论语》中所有的高标准的道德规范,那些冠以君子之名的标准都是为权力预备的,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权力做到这些。

如果你懂得了这点,也就会懂得孔子一生为什么不得志,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当权者受不了老先生的絮叨,他也看不惯当权者违反制度。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六

2.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 富兰克林

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4.立足于诚实,其乐可无比。 —— 戈特

5.忠诚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实。 —— 夏尔丹

6.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 列夫.托尔斯泰

7.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 怀特

8.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9.世界未有比真诚人更为可贵的。 —— 西塞罗

10.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 巴尔扎克

11.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 莎士比亚

12.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 瓦·阿扎耶夫

13.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 契诃夫

14.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七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鲁国季氏家的掌门人,鲁国正卿,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针对对他的一个评价。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21年秋天,季文子要代表国君去晋国拜访。临行之前,他让人找到国君,请求落实一下,万一在这次出访的过程中,他遇到意外,应该用什么礼仪进行安葬。

这实际等于向国君要求死后的殡葬规格。

今天的人可能觉得奇怪,到国外访问你就去好好访问吧,临走还得先问问死在国外怎么办,多丧气啊!

古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死是谁也规避不了的,不是你想不死就可以不死的,所以还是先搞清楚的好。

古代跟今天不一样,卫生医疗条件差,生个小病都可能要人命,而且交通条件也不好。现在我们在出差的路上生了病,只要不是立马就死的那种,车子开快点,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找到对口的医院救治。在季文子那个时代就不行了,从鲁国到晋国要走好多天,所经之处往往是荒无人烟的地方,真生了病,就算能治也找不到大夫。所以,那个时代士大夫死在外面的大有人在,这还不包括因战争因素死在外面的那些。

据《礼记》记载,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殡葬礼仪。由此可以看出,走的时候好好的,结果回不来的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目。

季文子说:老话说得好,要防患于未然。准备好了,即便是用不到,又怕啥?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季文子的性格,他可能有类似今天强迫症一类的毛病,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个性格评价说:仔细点是可以的,但是仔细到这个程度就没有必要了。

关于季文子这一章,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章,来感受《论语》的类似记载和孔子的这种思维方式: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做吗?孔子说:父亲兄长都在,怎么都听到就做呢?

冉有有一次,也向孔子问了这样这个问题,孔子却告诉他:是的。

对此,一直在一旁看着的公西华非常不解,所以在二人走了之后,请教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对两个人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说:因为两个人性格不同啊,一个总是急躁盲进,而另一个则常常犹豫不决,所以我才真的他们的性格给出不同的建议啊。

三思而行虽然不错,但该不该三思而行,要看什么人,看他是如何三思的。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简洁篇八

大约在公元5万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变成农耕,定居在尼罗河的两岸,他们的农业能否收成与尼罗河发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的泛滥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每次都把这个时间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的开始定为这一天。这便是元旦最早的由来。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元旦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