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增收方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26 14:28:23 作者:JQ文豪 方案

编写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明确目标,并合理安排资源。如果你对自己的计划书写作水平不够自信,可以先看看以下这些成功案例,获得一些信心。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区和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自治区、柳州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和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充分就业为重点,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产业为支撑,积极实施工业化引领、产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村产业、劳务经济、二三产经营收入为主导,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农民增收格局,实现农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城乡原则。以加快推进城镇化为目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城镇村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工互动、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优化配置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建立和完善促农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农民增收和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产业支撑原则。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加强产业强村大户与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打好农民增收的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北部以林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松杉、毛竹、油茶、金桔、罗汉果及中草药套种;在国道沿线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重点抓好甘蔗、桑蚕、淮山、头菜、杂交柑、食用菌、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等农业优势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南部以粮食、甘蔗为重点,大力发展蚕桑、葡萄、西红柿、食用菌、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各类强村,发展各类产业大户。

――坚持科技兴农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三、工作重点

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

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在区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及其骨干品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力争到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2017年不变价)。

――实施“倍增计划”,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把资金投入、市场建设、科技支持、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集中向示范村倾斜,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通过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和“示范农户”,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实现五年增长一倍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聚焦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做大做强我县农业优势产业,把糖料蔗、速丰杉、毛竹、秋冬菜、生猪和牛羊饲养培育成二亿元产业,中草药、金桔、桑蚕培育成亿元产业,罗汉果、油茶、茶叶、食用菌、种苗培育、休闲农业旅游成千万元产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各部门项目

和扶助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实施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创建一批高效特色种植业基地(甘蔗、金桔、中草药、桑蚕、食用菌等高效丰产示范基地);一批万元养殖村(场)(二元杂母猪、三元杂肉猪、鸡、竹鼠、网箱水产养殖等示范基地);一批林业经济基地(速丰杉、毛竹、油茶、茶叶和以杉木为主的种苗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农业观光旅游村(屯)、农家乐旅游点,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农村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技能,打造一批“万元村屯”和十万元“示范农户”。引导农民-联合起来,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带动一批年增收万元以上的农户。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减少贫困人口的实施方案

2017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是我镇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启动年,为切实加快全镇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有效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减少贫困人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进步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减少贫困人口。

二、 奋斗目标

2017年,实现全镇农业增加值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600人。

三、 工作重点

(一)、主抓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减少贫困人口,

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业建设,确保人均基本口粮田不低于0.5亩,通过稳定提高单产,确保全镇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发展种植马铃薯1.02万亩,经果林3600亩,(其中核桃1500 亩,板栗2100亩)。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巩固发展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产品,积极推进大白萝卜、大蒜、魔芋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杂粮。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精品经果林生产基地,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深入开展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增加人工种植面积。

2、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配套养羊、养牛,发展特色养殖。在去年生猪出栏的基础上增加出栏10000头以上。增加养羊2000只,养牛1000头。

2、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围绕为农民提供生经营的科技、信息、产销、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推广和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

综合增产增收效应。

1、推广农业科技,增加科技含量,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坚强农业推广应用,开展蔬菜、茶叶、马铃薯、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特业经果林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增加总基村金银花种植面积,梨子村三七种植面积。

2、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力度,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形成以镇农业推广机构为龙头,村级农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协会等农业科技力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包括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在内的全程技术服务。

(三)、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增加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少贫困人口。进一步加强农民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劳务市场网络信息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及时发布信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认真组织劳务输出,在每年2万余人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增加和转移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加强劳务市场网络信息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及时发布信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减

少贫困人口。按照中央、省、市、区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各项补贴资金,扎实抓好种粮补贴,农机种植补贴,低保金、五保养老金收入、医保、家电及摩托车下乡、中小学营养餐改善补贴等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充分协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做到各项补贴资金早安排、早下达、早兑现。

(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减少贫困人口。不断深化改革,着力营造有利于农民加快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体制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扎实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制度性保障。

四、措施办法。

分解量化到单位和个人,各村包村领导是该村农民增收减少平贫困人口的'主要责任人,落实责任,一抓到底,确保促进农业增收,减少贫困人口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整合资源。各村、镇直各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各类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坚持“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工业抓产业、围绕城镇抓产业”加快培育和扶持贫困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切实抓好项目实施,确保我镇农民增收和减贫目标圆满成功。

(三)实行责任包保。根据我镇的贫困人口数和区下达我镇的2012年减贫计划任务2600人,镇党委、政府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镇成立减贫人口领导小组,以镇长任组长,各包村领导任副组长,镇扶贫站,财政所,办公室,社会事务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扶贫站,各村均成立减贫人口领导小组,对在今年能脱贫的人口进行评定审核,进行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纳入今年的减贫人口计划,通过干部包保,根据各农户的贫困原因和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渠道的方法措施帮扶,致使纳入计划的贫困人口,在今年年底,人均收入都能达到2300元以上。

(四)、每月根据帮扶情况,拟写一份减贫简报上报。

(五)、严格考核,确保计划落实。根据区委、区政府关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今年年初,、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创品牌、增效益、扩影响”的要求,治理大生态,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增收,唱响了品牌农业的时代新曲,永和的品牌农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闺无人识的农产品从此被点“食”成金,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是给农民增收,不断提升永和作为农业县的整体实力。

我县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1、有名无牌,缺乏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县有不少农产品名气很大,但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时至今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不仅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形成,而且制约着规模的扩大。如河浍里的红枣、庄子坪的西瓜虽在我县久负盛名,但没有进一步加工生产,更谈不上商标名称,难以有效占领市场。

2、有牌无量,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县一部分已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有的虽已小有规模,但自给有余,外销不足,如芝河液、酸枣汁、顺康醋等产量有限,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3、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如四季鲜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糯玉米系列产品,其加工能力仅有5万余斤,而全县玉米主要依赖于外销。这类企业不仅加工能力低、规模小,而且只停留在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上,难以带动该产业的规模扩张。

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与建议

1、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市场意识、商标意识、信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宣传意识和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消费者认牌购物已日益成为时尚。全面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我县农业品牌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应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媒体和中介渠道进行宣传,一是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信息,提高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度;二是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观念,接受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市场农业是品牌农业的新观念;三是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自身持续发展的大事,积极引导企业争创著名商标。

区,实施种植、农药规范化管理,实行技术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基地规模发展,为农业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方案

为了掌握我区农民收入状况,为制定我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供参考,区农业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我区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为了保证专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栖霞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自“十个一”活动开展以来,我乡高度重视,按照、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我对南安村所有农户进行走访,了解农户主要收入来源,分析农民增收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困难,提出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调研工作。

一、详细掌握基本情况

(一)召开村干部座谈会了解调研村基本情况

南安村位于县境北部,xx东北部,距乡政府10公里处。南安村由9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106户,540口人,其中劳动力324人,党员20人,女党员5人。全村总面积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2588亩,林地面积420亩,核桃经济林面积2500亩。专业合作社2个,核桃和食用菌为南安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2012年全年总收入1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比2017年翻一番。

(二)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农村发展概况

大家一致

认为,搞双孢菇大棚种植是一条出路,一定能挣到钱,为了能真正让村民看到效益,村xx决定先行搞实验。

2012年初刘向阳引资、出资230万元新建双孢菇大棚12座,成立向阳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每棚当年可收入6万元,年收入达50万元左右。此外,向阳食用菌种植基地每年可解决40余人就业,每名妇女每年可挣到5000元务工费。并逐步形成产业链,农民的秸秆、玉米芯、牛粪得到充分回收利用,也能换取部分收入。12个菇棚双孢菇残渣可增1万担有机肥,可培肥100亩耕地。同时可带动运输、商业、饮食服务、购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玉米价格稳定有序,种粮农户从中切实得到实惠,促使部分农民重新回归农村,大力发展玉米种植。2012年全村玉米种植业收入是2017年的2倍,纯玉米种植户占总户数的'40%.玉米收入已成为主要的种植业收入来源。

由于大量市场需求,核桃成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南安村采取作物与核桃套种的模式,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现成园面积达130亩,每亩可收入5000元,仅这一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但有部分农民认为核桃种植见效慢,阻碍田耕,排斥种植。

畜牧业收入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以牛、羊为主,

由于缺水等条件限制,并没有形成大型养殖规模,在肉价上涨的情况下,牛、羊养殖发展前景可观。

(三)国家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加大,直接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另外,落实购买农机具补贴、畜牧良种补贴,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建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体制,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等等,从政策上保障了不少农民收入的增长,此项收入比2017年增长19.4%。

(四)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外出经商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012年外出经商人数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0%,他们自主经营,收入可观。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人均收入水平。有的高达几十万,但毕竟风险大,技术含量高。

三、目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土地对农民增收的实际贡献有限。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3、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明增暗降。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低。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南安村过去虽然在农民增收上有了一定提高,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只有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支农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结合地形优势,市场优势,以抓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核桃种植规模。南安村核桃种植已显雏形,2012年初达2500余亩,2017年新植200亩,成园面积130亩。应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形成连片种植,打造南安、秀村、北石核桃产业带。

同时与浮山七月核桃深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解决销路问题。秉承“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化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增收的动力,实现南安村人均一亩核桃经济林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核桃年产量达50万斤,直接带动南安村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镇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顺利实现年度农民增收目标,我镇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立足我镇三农现状,深入分析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增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预计xx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xxx亿元,年均增长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x元,年均增长xx%。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1)我镇计划投入资金xxx万元用于打造xxx农产品品牌,对xxxxxx原生米、xxx莲雾、xxx番石榴、xxx牛肉、xxx粉等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策划工作,逐步对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关联的故事典故、文化等,并通过xx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宣传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

展力度、扩大xx阉鸡的知名度,促进xx村委会xxx精米产品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xxx村委会的番石榴种植等,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

2、继续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2017年底,xxx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家,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岭脚村的莲雾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xxx户,莲雾种植规模达1700亩,挂果莲雾的占50%,由原来的每亩收入5000元提升到了每亩1.2万元,另一个是文朗坡阉鸡合作社,该合作社给养殖户技术支持,统一采购鸡苗,统一出售,截至目前已带动该村30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收入约4万元。

我镇将规范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在镇墟专门设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办公区,抓住农民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农民合作社的优秀致富典型为样板,继续鼓励、促进专业种、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扎实落实省、市给予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与省内外客商的对接工作,促进我镇农民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3、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

(1)从实际出发,根据对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户就业、增收遇到的新问题,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群体、增加农民培训的次数、提高培训的质量,发挥养殖大户以及种植大户的带头作用,邀请种养大户做经验推广(如开展xxx、xxx、xxx种植技术交流)。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确实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示范不够、农民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训,使学员掌握技能,逐渐成为xxx镇的农业发展带头人。

(3)加强与市科协、市农林局、就业局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及农户意愿,定期开展种植、养殖的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xxx次,每季度不少于x次。

4、引导农户加强与果蔬市场的合作实现农超对接

当前农户生产存在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生产存在盲目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较低、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导致增收困难。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形成合作社,完善对接渠道,促成农民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合作即“农超对接”。农超对接的商品流通及销售模式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监控农产品质量。

5、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结合xxx农耕风情小镇建设,以xxx亭子坡农家乐、石桥文头坡村“田园梦想”的主题农家乐为重点,以青天“花香莲塘”为主题的花卉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升级文明生态村为示范,加强与旅游公司的沟通与协作,深入挖掘我镇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亮点,以建设农耕风情小镇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xxx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6、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

《镇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最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民朋友们:

大家好!

当前正是秋超增收的关键时段,秋季调茬即将开始,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黄金季节。、县政府号召,全县上下、全面发动、全民动员,抢抓有利时机,迅速采取措施,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热潮。下面,我跟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民朋友们说四个方面的想法。

一、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中央在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加大水稻、良种、农机、农资等“四项补贴”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立了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去年全县获得中央农业专项补助900多万元,今年又已获得1200多万元。、省政府在去年对高效农业补助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将补助盘子扩大到7亿元。、市政府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拿出几百万元奖励高效农业发展。、县政府在去年财政奖励高效农业3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奖励额度扩大到超千万元,其中对农民自己投入新发展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或日光温室大棚的,在每亩补助2000元的基础上,再补助500元。这些政策措施充分说明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心系农民利益,帮助农民增收。广大农民朋友应当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增收步伐。

1.8亩,一个三口之家5亩左右的承包地,按常规作物好的年成测算,一年纯收入大概在6000元左右,已经无法负担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基本费用。由于宏观经济影响,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农副产品出口受阻,大麦、油菜、生猪价格分别下跌15%左右;加之,秋熟作物在生长关键期又遭遇低温多雨等灾害性天气,棉花产量至少比往年减收三成以上。因此,今年农民增收的形势相当严峻,必须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

三、我县一批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建大棚长蔬菜。有一批农户通过发展短平快项目实现增收致富。通洋镇食用菌从文明村起步,目前已有经营户5800户、13000人,每年5-7月份全镇有一半农户门前堆满食用菌菌种,7-9月份平均每天有100多辆载满原料的卡车发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老百姓形象地说:“运出去的是废料、拿回来的是钞票”,目前该镇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在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来自食用菌生产,已辐射到阜余、耦耕、陈洋、四明等周边地区。有一批能人大户通过全民创业实现增收致富。陈洋镇农民戴元军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芦苇、蒲草等天然原料,成立桃园家饰公司,生产加工草编窗帘、墙纸等600多个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2500万元,出口创汇180万美元,带动了几百户农户从事柴草编织,人均年收入都超万元。有一批能人大户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耦耕镇的丁宝付从2017年开始炕孵肉鸡苗鸡,不仅每年有近400万的收入,还解决当地13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海河镇农民范荣中发展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超万头,去年实现纯收入近200万元;长荡镇农民孙海洋不断扩大蛋鸡养殖规模,目前存栏蛋鸡3万羽,年收入超过60万元。这些成功的典型,为我们放了很好的`样子,我希望广大农民朋友都来学习他们的做法,真正在全县形成“家家忙致富、户户有项目”的喜人局面。

四、狠抓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

每亩纯收益分别在3万元和1万元以上;现在崇老板将大棚承包给农户,大棚收益15%由老板所得,85%归农民所有,105户承租户年每亩收入近3万元。耦耕镇规划建设了2000亩的康源高效农业示范园,生产的礼品西瓜每亩纯收益1万元以上,现在以每年1000元的租金将大棚租给农户,连续种植5年大棚归农户所有。我们要学习借鉴耦耕和海通的做法,把土地出租给有实力的老板兴建大棚,再由农户从经营者手中反租倒包,这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通过种植收益,获取双重效益。要动员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民-联合起来建大棚,通洋镇25个能人大户领头新建了1200亩日光温室大棚,他们通过联合亲朋好友、周边邻居共同出资,带动了56户想建大棚但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民一起致富。我们要组织有致富欲望、但无力投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投入,按比例分红。

当然,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多种途径。比如,当前要积极发展其它短平快的种养植项目,发展各种类型的家庭致富项目,秋播结构调整时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的粮经套种等等。总之一句话,我们光守住一、二亩农田长粮棉,要致富困难,要小康更难。

季节不等人,机遇更不等人。希望广大镇村干部要迅速行动起来,抓政策宣传,抓示范引领,抓组织发动,推动更多农民投身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要有一种看人家致富、心急;望人家发财心跳的不服输精神,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勤劳致富奔小康。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顺利实现年度农民增收目标,我镇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立足我镇三农现状,深入分析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增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预计xx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xxx亿元,年均增长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x元,年均增长xx%。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1)我镇计划投入资金xxx万元用于打造xxx农产品品牌,对xxxxxx原生米、xxx莲雾、xxx番石榴、xxx牛肉、粉等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策划工作,逐步对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关联的故事典故、文化等,并通过xx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宣传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

展力度、扩大xx阉鸡的知名度,促进xx村委会xxx精米产品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xxx村委会的番石榴种植等,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

2、继续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2017年底,xxx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家,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岭脚村的莲雾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xxx户,莲雾种植规模达1700亩,挂果莲雾的占50%,由原来的每亩收入5000元提升到了每亩1.2万元,另一个是文朗坡阉鸡合作社,该合作社给养殖户技术支持,统一采购鸡苗,统一出售,截至目前已带动该村30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收入约4万元。

我镇将规范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在镇墟专门设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办公区,抓住农民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农民合作社的优秀致富典型为样板,继续鼓励、促进专业种、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扎实落实省、市给予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与省内外客商的对接工作,促进我镇农民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3、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

(1)从实际出发,根据对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户就业、增收遇到的新问题,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群体、增加农民培训的次数、提高培训的质量,发挥养殖大户以及种植大户的带头作用,邀请种养大户做经验推广(如开展xxx、xxx、xxx种植技术交流)。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确实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示范不够、农民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训,使学员掌握技能,逐渐成为xxx镇的农业发展带头人。

(3)加强与市科协、市农林局、就业局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及农户意愿,定期开展种植、养殖的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xxx次,每季度不少于x次。

4、引导农户加强与果蔬市场的合作实现农超对接

当前农户生产存在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生产存在盲目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较低、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导致增收困难。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形成合作社,完善对接渠道,促成农民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合作即“农超对接”。农超对接的商品流通及销售模式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监控农产品质量。

5、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结合xxx农耕风情小镇建设,以xxx亭子坡农家乐、石桥文头坡村“田园梦想”的主题农家乐为重点,以青天“花香莲塘”为主题的花卉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升级文明生态村为示范,加强与旅游公司的沟通与协作,深入挖掘我镇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亮点,以建设农耕风情小镇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xxx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6、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近几年,我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优势粮食作物和水飞蓟、白瓜子等各类经济作物,实现了由“单一大豆”种植,到各类经济作物“百花争艳”的飞跃,粮经饲比例日趋合理。2011年,全市总播种面积269万亩(市属乡镇185万亩),其中小麦34.20万亩(乡镇23.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7%;玉米15.50万亩(乡镇10.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马铃薯26.00万亩(乡镇18.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7%,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7%、19.2%、25.6%;大豆161.86万亩(乡镇111.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2%,比上年下降了11.2%。种植水飞蓟、经济作物等8万亩,水稻等其他作物基本与去年持平。

一、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体现

500公斤,分别同比增长33.2%,32%,16%,3%,32.3%。

二是增强了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年初下发《五大作物效益对比表》、《五大连池市2011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进行算帐宣传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水稻采取大棚育秧,早育苗、早插秧;大田在去年秋季完成秋整地面积162.6万亩,其中深松整地81.6万亩,全部达到待播状态,为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之上,积极在抢农时、上标准、调结构、防药害和避免越区种植等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上下功夫,确保全部种在丰产期。玉米由于采取1.1米大垄密植,垧保苗近10万株,品种抗旱、耐密、抗倒伏,避免了7月末8月初两次风灾,今年预计亩产量可达1000斤以上;水田4月15日开始育秧,5月初即开始插秧,躲过了前期低温和扬花期多雨等不利因素;小麦种植克服春旱,今年亩产突破600市斤,并为下茬作物轮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大面积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种植,引进了一批知名农产业加工企业,全市现有小麦加工企业9 家,仅龙镇就有华滨、开发等面业5家,各企业日处理小麦近1500吨,年创产值达4.5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00人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3 家,其中北绿食品有限公司和二龙山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马铃薯量就达20万吨。

2

二、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亟需转变。虽然农民从身边的例子中看到了种植经济作物要比单纯种大豆的效益好得多,但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和对粮食作物的依赖心理,不敢闯、不敢试,不愿调、也不敢调的保守意识还很严重。有的农民虽然已经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但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放手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以前靠行政命令推进结构调整,引起农民反感,造成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带领农民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这也影响了整个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是资金短缺的制约还很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长期靠土地收入的农户来说,收入普遍不高,靠自我积累来扩大种植业,资金短缺的制约十分突出。农民在贷款时大多无法提供银行能够认可的抵押担保,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得到了贷款,也大都是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农民需要。农民普遍反映贷款难。而能够获得较大数额贷款的大多是有稳定工资收入的人或一些富裕户,农民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危险。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保障。在水利设施上,全市农村新打机电井近 100 眼,大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效灌溉面积仅千亩。大田作物靠天吃饭,水田自流灌溉,有的还上不去水,打击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四是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还很滞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单靠农民自身力量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的供求信息渠道极其狭窄,除当地市场外,很难掌握外地市场行情,基层政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再有,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机制,针对农村的法律援助体系尚未形成。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

第一条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有关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以及对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第三条绿色建筑发展应当遵循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进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绿色建筑发展宣传教育,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增强全民节能意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实行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诚信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做好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确定、发布和应用等工作,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第九条对在绿色建筑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绿色建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绿色建筑规划应当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区域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等内容,并确定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推广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目录以及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的高能源消耗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三条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应当依据绿色建筑规划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四条新建建筑项目立项及备案文件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工程选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等内容。

投资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范围,出具的项目批复文件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报送的工程设计方案应当附具节能评估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委托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要求设计单位低于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设计内容,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安装装置。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等级承担质量保证责任。

第十六条设计单位编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第十七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施工中应当采取降低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防治噪声和扬尘污染等措施。

第十九条监理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监理。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对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承担责任;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按照有关规定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将测评结果向社会公示。能源利用效率测评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竣工验收。

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

第二十二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买受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绿色建筑等级及技术措施、节能设施的保修期限及保护要求等内容,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三章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三条绿色建筑的运营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记录完整;。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分类收集生活废弃物,规范设置垃圾容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施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接入监测平台,并保证运行正常。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

未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既有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能源供应单位,应当每年将建筑能耗数据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对超限额的公共建筑实施建筑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和差别价格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城市环境景观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应当同步实施绿色改造。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绿色改造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纳入政府改造计划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和建筑所有权人共同承担。

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绿色改造的项目,项目实施前应当进行建筑节能量核定;项目完工后,应当进行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

第四章技术与应用。

第二十八条绿色建筑应当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热利用和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热)和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建设单位应当使用取得标识的绿色建材,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选用节水器具,场地排水管网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技术。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鼓励新建建筑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第三十一条新建建筑应当推进土地节约利用,按照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发地下空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绿色建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绿色建筑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建筑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优先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第五章引导与激励。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绿色建筑技术推广、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墙体材料改革、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运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生态城区示范,以及绿色建筑宣传培训等。

第三十五条绿色建筑发展实行下列扶持政策:

(五)核算建筑能耗时,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量可以抵扣建筑能耗量。

第三十六条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研究编制绿色建筑标准,开发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研究开发成果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扶持等政策。

省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当支持绿色建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强化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技术创新,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列入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促进绿色建筑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十七条鼓励商品住房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推行一次装修到位或者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第三十八条鼓励城市新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大型住宅区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按照绿色生态城区进行规划和建设。

第三十九条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体系。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

第四十条鼓励农村牧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应用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太阳能光热、光伏等绿色建筑技术和建材。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要求附具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的;。

(三)未进行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通过竣工验收的;。

(五)未能保证计量传输系统正常运行的;。

(六)未按规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

(七)未使用绿色建材和节水设施的;。

(八)未安装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设备的。

第四十三条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编制绿色建筑专篇的;。

(二)未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设计内容的;。

(三)未按规定同步设计可再生能源、节水设施或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

第四十四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未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由省或者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确定的绿色建筑标准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节水设施器具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未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既有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能源供应单位未按要求报送建筑能耗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二)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三)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指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

(四)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式来建造和管理建筑,将建筑的建造和管理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五)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计算、检测,并给出其所处水平的活动。能效标识,是指依据能效测评结果,对建筑能耗相关信息向社会或产权所有人明示的活动。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自4月1日起施行。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取得无公害生产种植成效的基础上,我们以“协会、公司、经纪人”的农民联营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贸工农、种养加为主体的龙头公司,扶持发展集农产品精深加工、冷藏保鲜、包装储运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大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国际出口,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们积极鼓励支持协会以公司为参与市场竞争和融资的主体,代表协会开展对外经营与合作,引进私营业主,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目前,元谋能禹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内已有14家企业入驻建设并相继投产。其中,龙川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能够带动县内外5万亩薯类生产种植的加工型龙头企业;3家小香葱加工企业已经完成了组建企业集团的任务,带动群众种植小香葱近3000亩,产品获得了出口贸易权,并销往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开始直接出口创汇;元谋与北京汇源果汁集团合作的蔬菜精深加工项目已进入了实质性工作阶段,项目报批、土地征用、厂房建设规划、引种试验等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引进的上海恒通集团和昆明子元集团投资建设的印楝生产基地和印楝无公害农药加工厂,广东恩平汉忠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对虾、欧鲶鱼基地及饲料加工厂,海南椰林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建设的精品香蕉出口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

由于农民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带来了整个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根本性变化。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6元,比2001年净增了153元,增长8.8%。今年1至6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27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92元,增长达29.7%,是同期全省农民现金收入增长量6.7%的近5倍。在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全县社会治安综治工作也由全州倒数第二变成了正数第二,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既定目标。

各位领导,我们探索实践的“协会、公司、经纪人”的农民联营经济组织模式才刚起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今后的工作更加艰巨。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团结全县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合力,大胆创新,不断排除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3

1

2

3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元谋是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营机制,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坚持党在农村的这一基本政策,是确保农村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分散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生产主体规模化、专业化的高效组织形式的需要,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趋明显。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县委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后认为,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现实问题。并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实践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以“协会、公司、经纪人”为组织模式,“好品种+订单”为经营模式的“农民联营经济组织机制”,以求有效地解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难的突出问题。通过近三年的实践,认真抓好宣传引导和扶持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农民专业协会,是以农户自愿、平等、互利为原则,联合经营各自资源的自我服务中介组织。它以市场为导向,农户为主体,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本营运为纽带,适应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依托自我教育、相互带动的组织优势,实施产销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了新的组织模式和利益共同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和发展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的有效组织形式。协会充分发挥组织生产,提供服务的功能,将会员分散的资源统一规划利用,积极为会员提供专业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会员农户统一购买种子,确定农药和化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实现了根据市场、品种、播种时间统一种植标准和质量标准,既避免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又使科技措施得到广泛的推广运用,产品生产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为市场销售和增加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宾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增收培训方案

为贯彻落实哈尔滨市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增收项目启动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和增收,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哈尔滨市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增收项目启动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培训沼气工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和增收,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办实事。

二、任务目标

计划培训沼气工200人。

三、培训基地

在鸟河乡乐陵村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基地进行培训和实践。

四、增收项目

根据我县大规模开展沼气建设的情况,将培训后的沼气工全部推荐到龙能燃气公司及各乡镇沼气建设工地任技术员和日常维护人员。预计每人年可增收1万元。

五、保证措施

为保证农民工增收项目顺利实施,我校将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与龙能燃气公司及有关乡镇、村签订意向性用人合同,确保沼气工充分就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培训。

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宾县分校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沙县农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元。到,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县辖5镇2乡、110个村民委员会、9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万人。全县辖地总面积3119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5.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县耕地面积63.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3亩,人均水浇地不足半亩。全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干旱少雨。

日供孙桥集团蔬菜10吨。培育和引进蔬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0多个,发展经纪人队伍100多人,并成立了蔬菜协会、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队。

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投入力度加大。2017年,县财政共投入设施农业补贴260万元,打井上电配套资金830万元,初步形成了“农户筹、政府补、金融贷、企业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投资成为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二是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逐渐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联户连片园区化发展。三是设施档次不断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温室、大棚多数采用了钢结构、后墙体、下卧式结构,起初发展的生贵式大棚逐步淘汰。与此同时,喷灌圈、膜下滴灌、机械种植等手段在设施农业上开始应用,恒温保鲜冷库等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四是效益逐步显现。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县设施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经验进一步丰富,相对于传统种植,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逐步开始显现。2017年,后房子、城卜子、旧德义等村大棚种植户每亩温室蔬菜纯收入1—1.5万元,大棚蔬菜纯收入0.6—0.8万元。特别是在今年全县旱情严重的不利条件下,设施农业的优势和效益更为明显,**镇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马铃薯于7月初上市,亩均纯收入近3000元;大榆树乡地沟子温室草莓年初上市以来,亩均收入1万多元,效益可观。

二、主要做法

建成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县的决策。成立了县农村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协作联动,形成合力,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集中统一规划。、政府把设施农业作为滩川区农业的主导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的思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乡、***镇、**镇、***镇、****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县形成了***乡后房子、三苏木,、qxy镇旧德义、伏虎,***镇六苏木、****镇什字,**镇土城子等设施农业种植区。三是促进规模发展。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重点发展以大棚为主的种植园区,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2017年,全县重点建设10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园区规模最低要达到50座,积极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2017年,全市上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得力措施落实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全球金融风暴蔓延,农产品价格回落,将会阻碍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民收入再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据550户农户抽样调查:201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26元,比上年增长15.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元,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幅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0.4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1.3倍。

2、生产增收。、市政府相继召开了粮食和生猪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明确了领导责任,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市稻谷种植面积达506.67万亩,比上年增长4.5%;棉花46.59万亩,增长21.5%;出栏肉猪462.46万头,增长23.4%。农民人均从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达1838元,增长13.5%。

3、价格增收。201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5.6%,其中稻谷上涨14.3%,油料上涨63.4%,蔬菜上涨13.1%;牧业产品价格上涨33.4%,其中活猪毛重上涨38.2%,家禽上涨18.5%,禽蛋上涨19.8%;水产品价格上涨15.0%。数据显示,农民一产业收入增加额有六成来自于价格上涨。

4、就业增收。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势拉动,农民在本地务工的门路拓宽,收入增加。2017年,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643元,比上年增长28.1%,增速比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快17.7个百分点。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过去一年的金融风波,开始触及到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将会给今后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给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

1、农民外出务工势头减缓。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企业经营景气指数降低,许多大中型企业收紧扩充步伐,农民外出务工门路紧缩,将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据桃江县调查,2017年12月初,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人数占到外出的10%左右,其中有部分返乡人员春节过后不再外出,将增加本地就业压力。

2、农产品价格上涨增收的空间缩小。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回落,棉花、柑橘销售受阻,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前三季度低3.3个百分点。目前,农产品价格虽然稳中有升,但由于国际油价长时期低位运行,受其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2017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上年的可能性较小。

3、农作物单产增加的幅度降低。近年来,我市高效优质农业发展迅速,农作物单产提高较快。如2017年稻谷单产达433公斤,比上年提高11公斤。在品种、耕种技术等没有较大改良的情况下,稻谷单产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4、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的约束较大。2017年,我市油菜籽种植面积虽比上年增长了23.1%,但由于受冰冻灾害的影响,单产却下降了20.4%,总产量下降2.0%。棉花开秤时,籽棉价格为5元/公斤左右,之后一路下跌,目前籽花收购价格为3.8元/公斤左右,同比下降36.6%。柑橘在上市初期,由于“蛆虫柑橘”的影响,销售受阻,价格大跌,降幅最大时超过50%。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让农民吃上了“放心丸”。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概括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新的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千方百计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益阳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农业大市是现阶段最大的市情,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我们要充分把握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有利时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种苗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品改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面,提高农作物产出效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猪生产,加快发展油菜、苎麻、茶叶、水产品等产业,突出有益阳特色的农字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化集约化经营,扩大产业化规模,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台溪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和“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村情,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毛竹面积6.1万亩,位居全县第二;茶叶面积2.6万亩,位居全县第一;油茶25636亩,位居全县第二。2017年全乡农业产值4.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增长11.8%。

台溪乡是农业大乡,但受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条件限制,还不是农业强乡。但是,台溪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首先,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全乡土地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84万亩,林地面积27.74万亩。现已探明的有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铁、铅、锌、金、银、煤、瓷土、钾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多,品位高。第三,地理位臵优越。临港工业园区、向莆铁路、尤莆和厦沙高速为未来的台溪发展如虎添翼,必将带动周边乡镇乃至全县经济飞速发展。

为了实现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台溪乡结合本乡实际,就“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展开调研,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探讨,创新思路,创新举措,通过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抓产业化经营,抓流通服务,抓政策落实,不断做优做强毛竹、茶叶、油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一、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必须依托科技力量作为重要支撑。台溪乡高度重视“科技兴农”的强大影响力,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培育打造富有本乡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1、加强农技培训,强化党员干部“双带”作用。毛竹、茶叶、油茶是该乡的三大特色产业,为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转优势为实力,台溪乡立足实际,按照科技兴乡、人才强乡的发展思路,认真制定农村党员培训计划,并将毛竹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生产技术、油茶栽培技术确定为今年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课程。充分利用乡党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加大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在毛竹、茶叶、油茶等产业的农技培训,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落实党员干部联系小组、联系村民,带动促进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2、打造产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由于“碧叶馨、金云富、慈心园”等茶叶品牌的打响,台溪茶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多次在省茶叶鉴评会上获奖。在今年的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该乡再次获得全省绿茶类金奖与红茶类银奖两个奖项。茶叶品牌的打响不仅拓宽了市场销路,也提升了茶叶附加值。但基于该乡毛竹、油茶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亟待依托科技力量创建品牌,促进毛竹、油茶产业走上丰产、优质、高效之路,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围绕特色抓产业化经营。

验区建设的推力。

1、建基地,强示范。该乡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五个特色产业基地。烟叶基地:继续实施科技兴烟,确保年产烟叶1.3万担,实现收入1100万元以上。茶叶基地:高标准建设好台溪、盖竹等七个村2000亩的生态茶园示范片,计划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000亩,新植500亩。油茶基地:继续抓好玉涧、莒洋、洋头等村500亩的油茶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和坑美、七官场等村100亩的高效油茶林示范片建设,并在年内要完成油茶林低产改造、新植2000亩。毛竹基地:继续抓好台溪、莒洋、盖竹等村500亩的毛竹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建设。蔬菜基地:利用冬闲田和山垄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借助高山片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反季节蔬菜1000亩,种植食用菌100万袋。要在着力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把培育茶叶、油茶、毛竹产业放在突出位臵来抓,努力将其建成在全县乃至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嘉兴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持续丰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水土等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改善农业生态,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社会服务,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一、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根据嘉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以科技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布局,发挥资金、技术、资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名、优、特、新产品及其深加工,提高农产品中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导向,要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进村到户,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企业主体要牢牢树立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的创新观念,建立自主创新的发展平台,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树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意识,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三、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当地农民科技致富。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

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建立涉农高校、专家工作站,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科研基地,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展系统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经营人员、专业大户培训,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拥有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在农村各领域中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实用人才和拔尖人才队伍。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

2012年6月15日

2月5日至6日,书记黄晓炎深入永定、连城,调研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他强调,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化做优农业、以工业化做强农业、以规模化做大农业、以特色化做特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领导严志铭、林兴禄,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永定县、连城县主要领导参加调研。

春起农事忙。初春的闽西大地,一派繁忙的春耕生产景象。在永定县龙潭镇上西铁皮石斛项目基地、湖雷镇烤烟种植基地和连城林坊乡鲜切花基地,黄晓炎跨沟渠,过田埂,走进田间地头,与种植户、村干部、农技人员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备种、备肥和农机设备配置情况。在林坊乡鲜切花基地里,黄晓炎与基层农技人员围坐在一起,就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龙岩生态和气候条件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黄晓炎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他感谢全市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他说,已经正式出台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当前的战略性工作来抓,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市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黄晓炎强调,要以科技化做优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着力推广和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把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做法运用好、推广好。着力加强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能够掌握技术、了解市场、学习经验,让农业科技更好服务农业生产。要以工业化做强农业。提高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加大研制力度,进一步推出一批适用于龙岩山区的农业机械。突出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推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突出流通环节服务,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要以规模化做大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健全机制,继续保持土地流转比例在全省前列势头。要以特色化做特农业。进一步明确方向,持续做大做强我市具有较好基础的六大重点产业和七大特色产品,并认真抓好产业规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措施,指导、服务和推动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持续走品牌化道路,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产业、品牌产品。

第1页 共2页

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全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推进闽西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崛起打下良好基础。

第2页 共2页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但是,农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品质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矛盾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它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硬性调整效果也不会好,结构调整就不会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调整应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保持生态环境平衡,让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乡镇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着差异与不同,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选择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合的原则 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通过利益机制驱动,市场机制可自行调节各项经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信息传递滞后性等缺点。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思想保守,市场主体意识没能很好形成,极易失去市场主动性,错过增收致富的好机会。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规模小。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基地,但从整体上看还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由于种植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上也以自产自销为主,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农户总体收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产品品质不高,难以适应市场需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缓慢,不利于农民自身种植水平的提高,当然更不利于农户的增产增收。

(四)单一农户对市场的'适应与把握能力差。一方面生产无序,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收获集中,流通渠道不畅,还会出现互相踩价,低价抛售的现象,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项建议

1、解放思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群众参与调整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一是组织农民外出考察,帮助农民打开眼界,寻找思路,激发调整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组织科技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农广校学习,带领农民到发展快的地区实地参观;聘请专家教授到当地举办培训班,邀请专业技术员长期巡回指导生产、传授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三是建立各种生产协会,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在生产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展。这就需要搞好协调,进行土地流转。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立足实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鼓励农民按照自己的种植要求,兑换、租赁土地,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3、提高品种档次,发展特色产业,保证农产品优质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优质,重点是特色,落脚点是效益。只有优质品种,特色产业才能为农民增加收益。因此,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各地价格等,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队伍,确保农产品优质高效,产的出,销的了。

4、打开市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扭转单个农户竞争力低下的局势,变竞争为合作,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占据市场主体地位。要遵循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从市场的原则,既重生产更重市场,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订单农业,构造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服务,合理高效地调整好结构,确保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