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 袁隆平演讲稿(实用9篇)

时间:2023-09-28 22:42:27 作者:琉璃 演讲稿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 袁隆平演讲稿(实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一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xx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截止20xx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xx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xx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袁隆平生平经历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xx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把“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研究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试验成果,还好,虽然那些水稻坏了,可是袁隆平的助手事先藏了几株雄性水稻。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国家“863”计划已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水稻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稻谷千粒重达27%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这表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在场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这位卓越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这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继续领跑世界。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11月23日上午,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0、3亩面积的普通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因为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后20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3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除这3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为了弄清这蔸野生稻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价值,他们把它连根拔起,搬回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并命名“野败”。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他们在考虑是把“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有一段时间,有部分民众、学者和官员建议中国政府推荐袁隆平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们认为:“消除贫穷与饥饿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奖。”

对袁隆平的人物评价

据老一辈说,真正重新吃饱饭,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风一吹就倒,换了矮水稻以后,粮食真是翻了出来。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590亿美元相当。

以史为鉴之七十年代:袁隆平——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

由于他做人老实本分,在那里,才华横溢的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旧窄小阴暗,向上爬的机会被他那些会拍领导马屁的同事抢走了。他唯一的幸运是研究水稻。这是大伙吃饭用的东西,属于“”中保护品种,他住的又偏远,灾难没降临到他头上。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博士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茶联的集大成者在天撰联“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杂交水稻,百世芳菲功德人。”

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

简朴,即使已经成为千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

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有部分民众、学者和官员建议中国政府推荐袁隆平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们认为:“消除贫穷与饥饿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在先生八十华诞到来之际,我谨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愿,愿先生健康快乐,愿先生在水稻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愿先生的科研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20xx年8月27日,温家宝评价)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您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您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您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您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二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也是世界农业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我一直以来都非常钦佩他的科研精神和对于中国农业事业的贡献。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袁隆平的讲座,深有感触,不禁让我对他的心迷。

第二段:袁隆平的科研精神

在讲座中,袁隆平对自己的科研历程进行了回顾,向我们展示了一名科学家应有的专注和奉献。虽然在创造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面临了重重困难,但袁隆平从未放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一次次克服了困难,将祖国的粮食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袁隆平的科研精神让我深深感动,他的事迹激励着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勤奋努力。

第三段:袁隆平对中国农业的贡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令中国的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也给全球农业事业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粮食安全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让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同时,袁隆平的成果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技的实力,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第四段: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除了袁隆平在科研和工作中的杰出表现外,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打动着我。在讲座中,袁隆平谦虚而低调,他告诉我们,科学家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坚定的人格。他强调诚信、勤奋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一个值得尊敬的偶像。袁隆平的人格魅力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第五段:感恩袁隆平,传承科学精神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面貌,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能够生活在袁隆平这样的时代,从他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农业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我也会传播袁隆平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让他的精神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总结:

通过袁隆平的讲座,我对这位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成就和品质深表钦佩。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对中国农业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人格魅力都让我深受感动。我会倍加珍惜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环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的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通过分享袁隆平的故事,将他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成为我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三

袁隆平,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的翘楚,被誉为水稻之父。他的一生致力于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杂交水稻品种。在我与袁隆平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受他的言谈举止和工作态度所感动,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坚持不懈的努力

袁隆平先生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坚持不懈的人。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进行水稻育种的探索和研究,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追求和对水稻产量提升的无尽热情。他曾说:“水稻育种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培育并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从袁隆平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不仅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努力工作,还善于倾听和学习。他的努力是源于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信念,也表现出一个科学家应有的激情和责任感。

第二段: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袁隆平先生一直以人民的生活为己任,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民分享。他致力于解决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穷困地区的粮食问题,通过改良水稻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这种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非常令人感动。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农田被一片片延伸,农民通过种植高产的水稻品种,获得了更好的收入和生活条件。

第三段:创新的精神

袁隆平对科技的追求和创新的精神是他成就非凡的重要原因。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育种技术,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杂交水稻的产量实现了几乎百倍的提升,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自己设立了严格的标准和目标,并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这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第四段:谦虚和坚持

袁隆平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始终保持着学生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与青年科技工作者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他曾经说过:“再善良的东西也是可以不断改进的。”在他的眼中,杂交水稻只是一个起点,科技的进步需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同时,袁隆平先生的坚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坚定地前行,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第五段: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通过与袁隆平先生的交流,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他的工作和成就告诉我,只要保持对科技发展的追求,努力学习和创新,就能够改变现实,为人民做出贡献。袁隆平先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励志故事。在他的引领下,我也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责任感,决心为农业科技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

袁隆平先生的一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的坚持、创新和奉献精神都是我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品质。通过和他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更收获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感谢袁隆平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一生将永远被铭记在我心中。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 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五

袁隆平同志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通过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党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卓越才能、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以下将从学习党史这一角度展开,分享我对袁隆平党史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毅力与坚持

袁隆平同志从事杂交水稻育种事业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通过学习袁隆平党史,我深深体会到了他的毅力与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袁隆平同志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他一直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攻克各种难题,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种毅力与坚持意识,使我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时刻牢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第二段:科学精神

袁隆平同志是一位具有鲜明的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从他的党史中,我看到他一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勇往直前。他对于杂交水稻育种事业的探索和实践,都是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他不停地进行试验、改进,一次次验证,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学到了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断追求新的发现和突破。只有真正的科学精神,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段:人民情怀

袁隆平同志一直以人民为中心,为了让水稻事业造福于全国人民,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亿万农民受益,也使我国在世界农业科技领域拥有了重要地位。学习袁隆平党史,我领悟到了他的一贯为人民谋利益的情怀。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时刻想着为人民做事、为人民解忧。只有真正深入人民群众,才能不断推进事业的发展。

第四段:政治立场

袁隆平同志一直坚定不移地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他在杂交水稻育种事业中,始终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袁隆平党史,我认为他的政治立场是他不断卓越的科研成果的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始终保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并且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第五段:无私奉献

袁隆平同志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事业和人民。他默默地辛勤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学习袁隆平党史,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牢记,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从事一份有价值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一下,通过学习袁隆平党史,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毅力与坚持、科学精神、人民情怀、政治立场和无私奉献。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把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努力做一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合格党员。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六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小学生,我是在《感动中国》课外读本上读到了您的故事后,知道了您就是享誉全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您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攻下了“杂交水稻”的难题,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怀着万分敬佩之情给您写这封信。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我们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百分之七,人口却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而一粒种子改变了一个世界,袁爷爷您创造了奇迹,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多公斤。您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农民伯伯都亲切的称呼您为“米菩萨”。

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您从19xx年开始,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您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900公斤的预期目标顺利推进。几十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您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住在城市远离农村,不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的辛苦!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除了从书本上了解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知识以外,就只能通过在农村长大的父母口中听到关于农耕时节的一些事情。我曾听爸爸讲述过60年代种植稻谷,亩产都不高,每年的清明节开始从买稻种、下秧、插秧、除草到收割稻子的整个过程。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直到在您的科学实验带领下,有了“杂交水稻”的成功,才解决了我国的粮食欠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不但是吃得饱,而且还吃得好,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衷心感谢您袁爷爷!您在农业领域里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才换来了今天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四十多年来,您和您带领的科研团队为研发优质高效水稻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付出了毕生精力!我知道您有一个超级水稻梦,在试验田里种植的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十万个穗子形成一棵参天大树,你坐在稻穗下乘凉,悠闲地给我们讲述着盘古开天地以来您的“水稻梦想”!我祝愿您“禾下乘凉梦”早日实现!也祝愿您国庆节快乐安康!

此致

敬礼!

周子恒

20xx年xx月xx日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七

袁隆平,中国杂交稻的奠基人,农业专家,是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伟大贡献者。在党史中,袁隆平的故事饱含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深思。在学习、研究党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袁隆平所展现出的坚持理想、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指引着党员,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首先,袁隆平的坚持理想令人感动。袁隆平在梦想中杂交水稻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从未丧失对理想的追求。袁隆平始终相信,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改善千家万户的生活。他用毕生的努力,最终成功研发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实现了他的理想。袁隆平的坚持理想的品质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坚持理想,才能迈过任何一道难关。

其次,袁隆平的勇挑重担令人敬佩。在党史中,袁隆平担起了国家的重任,成为中国农业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研究科研方面勇于担当,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农业政策制定和推动。他坦言,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为国家和人民负责任。袁隆平的勇挑重担的品质告诉我们,作为党员,我们应该乐于承担责任,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此外,袁隆平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值得称赞。袁隆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为杂交水稻的研究贡献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将其分享给全国的农民。他深知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应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改善中国农业的现状。袁隆平的无私奉献告诉我们,只有把个人利益放在更大的整体利益之下,才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袁隆平的学习精神令人称赞。袁隆平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他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敢于创新,从未止步不前。袁隆平的学习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袁隆平的党史故事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袁隆平展现的坚持理想、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和学习精神等品质,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典范,更是每一个党员应当具备的品质。在学习和研究党史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党史对于党员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八

xx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其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袁隆平劳动模范手抄报篇九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x,x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xx。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x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x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袁隆平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