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09-26 09:00:13 作者:MJ笔神 文秘知识 最新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实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一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历届中考试题,细心研究考试说明,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3。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必须的阅读时光。针对不一样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潜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我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到达良好的效果。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光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5。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忙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6。练习和考卷的选取: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能够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简单高效中掌握知识。

7。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资料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还就应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职责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务必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状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期望的后进生跟得上。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二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三

实验基本操作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懂实验操作,实验就无从下手,实验就是盲目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更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操作的强化,一开始就让他们得到规范的要求和科学的训练以及良好的开端,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基本操作原则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受到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仅仅只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实验,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独立从事实验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验证,加深和适当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文档为doc格式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四

中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开展所需要的各种根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局部就是学生的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是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开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建立和稳固化学根本概念和根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化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实验目的只是为简单化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根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联系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把“教〞混淆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方案和步骤去到达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开展和思考的空间。显然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中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确实都有编辑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紧紧抠住根本原理,倘假设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那么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的标准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成心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器材:玻璃片〔假设干〕、试管夹、试管〔一只〕、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

将连好玻璃导管、胶皮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好奇心。此实验可安排在制氧气实验之前,也可安排在后面的实验仪器介绍中。

推导燃烧两个条件的实验时,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个红铜片,将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在水中和铜片一端,取一小块红磷放在铜片另一端。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又吸热温度到达着火点燃烧。其它两个都缺少一个燃烧条件,而不能燃烧。得出结论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到达着火点。一些爱动脑的学生可能联想到实验室制氧的实验,提出向热水中吹氧气使白磷燃烧的大胆假设。其实这一设想以前的习题里出现过,但一直没人重视也没人做过实验。我们可将书上的实验拓展,设计一个制氧气和白磷自燃的`联合实验。

器材:实验室制氧气全套装置、烧杯、胶皮管、三角漏斗、塑料眼药水瓶、玻璃支管、锥子、白磷。

操作过程:

1、用玻璃导管直接向热水里的白磷吹氧气,发现热水里白磷已熔化成极易流动的液滴,氧气气泡没等遇到白磷,白磷就移动了,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

2、启发学生针对白磷液滴易流动逃逸的特点,怎样才能使两者充分接触。

可能学生提议将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连接在胶皮管上后倒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内,这样可产生比较大的气泡,增加与白磷接触的面积,只要水温到达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实验证明不可行,气泡大导致水对流显著,白磷流动加剧,无法与氧气接触。也可能有学生提议将胶皮管接在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漏斗里注入一半热水,放入一块稍大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能要浮动,但由于漏斗内壁是光滑斜面,它还会落到管口处,再与氧气接触,反复循环,就可断断续续地燃烧。通过实验证明可行,白磷能时断时续地燃烧。有的学生另辟稀径,取一只塑料眼药水瓶,外表刺满小孔,底部挖个能放进白磷的空洞,白磷放入其内,瓶口连上导管,然后倒置热水里,通氧气,果然白磷运动空间狭小,与气泡相遇时机增多,时断时续地燃烧了。虽然教师实验课备课量多了些,但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响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哪?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响: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响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响太快,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五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补引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具体粒子的'认识,但在同位素的学习中,出现了和元素概念的混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我想,如果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然后再结合同位素的意义去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同种元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会更顺理成章些。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六

活动1中教材直接通过学生观察“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发觉石灰水变混浊(速度慢)”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学生尚未有“二氧化碳能使橙清石灰水变混浊”的“前知识”,因此仅仅通过这一实验就想得出这一结论势必有些困难。因此我在作这个实验之前,先作好铺垫:取三支试管,辨别倒入橙清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吸管在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吹气,发现橙清石灰水变混浊,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吹入的二氧化碳使橙清石灰水变混浊了,在了解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之后,再在第二支试管中用大针筒压进空气,发现橙清石灰水也变混浊了(由于效果没有是很明显,改良方法——将其置于黑色背景下),但速度较慢,通过比拟,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含量较少”。

活动3是通过无水硫酸铜来检验空气中水蒸气的具有,考虑到无水硫酸铜由红色变为蓝色的即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一实验需要教师在课前一天作好准备——将无水硫酸铜敞口放在空气中。

其中验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的实验中书本上用的是让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通(you2bai2se4bian4wei4lan2se4_tong1)过颜色的改动来证实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虽然用了冰快来增强空气中水蒸气液化为水的几率,但是仍需要较多的时间才干到达效果,在课堂上是很难达到鲜明的实验效果。而且在上课的这两天天气一直都是阴雨天,实验药品(无水硫酸铜)自身就呈现为淡蓝色,我们只有通过加热使其变成白色的反证来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后来听了外国语老师的课,我觉得把上一章的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的含量)结束后的实验药品彩腔回收,而是让学生带回家,不密封保管,等现在来上这节课时再把药品搌示进去就能观察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把课堂上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的家庭实验,而且还不需要学生作过多的工作,而能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值得借鉴。

无机化工

二、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用“瓶子里还有气体吗?还有几?”的问题翻开学生的思维,通过逆向思维解决消耗气体氧气的含量为约1/5,并且用燃着的木条伸入赊的集气瓶中,米条熄灭,又一次直观的得出氮气的性质:不助燃也不支持燃烧。

三、注重生成激发思考

一、充沛挖掘引入实验

前逆空瓶不空的引入实验,事实上这个引入以前上课也有用过,在证明空气的存在的实验中,设计这样的实验:把空塑料瓶的空气在水(加红墨水)中挤出来,并观察到松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这个实验既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温习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为后面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水从烧杯挤入集气瓶中的实验现象的原理剖析作一个知识的铺垫。

而且让学生能自己理解倒吸多少体积的水,说明减少了多少体积的气体,轻松解决实验中难点的现象解释,有点遗憾的是,他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会倒吸呢?如果此时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原因,学生能很好的用气压解释,能很有效的指导下面检验氧气多少的实验设计。

在实验的过程中放入的红磷是过量的,从红磷的剩余与火焰的熄灭可以证明剩余的气体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但是如果在这个实验过后,再用扑灭的木条置于集气瓶的瓶口,观察到火焰的熄灭则可以更加直观的再次证明剩余的气体的性质。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七

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深,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会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去反思。

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的是综合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你就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一个引导者;,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专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充分说明亲自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演示实验中要改变原来的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而让学生配合演示或直接由学生演示,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所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而学生根据前面内容已经知道碳酸钠与稀硫酸也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必然会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只用稀盐酸和大理石,而不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碳酸钠呢?若教师直接介绍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索性实验: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他们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多少,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应选择什么药品最好?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而且也明白了不用其它药品的原因。这样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例如,在讲常见的盐这节课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你如何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来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碱面(碳酸钠)?让同学们想办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同学们讨论的热情简直太高了,有的说加食醋看是否有气泡,有的说尝味道,有的说加水溶解看温度变化,还有的说可以比较二者的去污能力。。。。。。听着学生的回答和争论,我心理由衷的高兴。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课堂。的确,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这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自己由经验型的教书匠逐渐向专家型的新教师迈进!

酸碱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八

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一门课程,也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学生能否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且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绞尽脑汁设计好每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化学,去体味化学知识。

化学,虽属理科,但又是理科中的文科。许多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化学用语都需要记忆,这些知识是为今后学习化学打基础的,若不熟练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续学习化学,严重者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实,让学生学习化学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老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力度,既要精心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又要组织学生参加分组实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化学知识点也得到很好的掌握,学生这样学到的东西比你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照本宣科地讲解实验强百倍。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优秀生来说也不一定根深蒂固,何况学困生呢?现在,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来达到成绩共同提高的目的,化学分组实验操作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讲解“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内容时,我先备好导学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分组实验,要求每组成员对每个探究步骤进行认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自己动手和观察,学生明白了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层以及哪一层温度最高,也深刻记住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因受实验器材限制或药品等原因,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演示成功或学生能分组实验,遇到这种情况,我原则上是能做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绝不放过每一个操作,也许就这个操作,也许就在这一瞬间,他能看到的现象也许就会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对于失败的或不能演示的操作,我也要千方百计地借助课件进行演示。例如,在讲解“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时,明知演示实验不能成功,但我不放弃,起码学生看到现象能知道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这绝非同死记硬背效果一样。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不能上升约五分之一?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分析了我失败的原因,学生对这节课内容也得到牢固掌握。

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知识点难免枯燥无味,内容多,难记忆,可又是重点,我们不妨巧设记忆,使其趣味性,让学生容易记住,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课堂效益,何乐而不为呢?譬如,空气里成分按体积计算可这样巧记,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零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需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又如在地壳中排在前八位的元素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学生不易记住,我用一句生动诙谐的语言表示出来,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金(氢),能使学生在欢笑声中记住地壳中排在前八位元素名称。

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可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去巧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内容多的知识点特别适用,例如让学生识记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可谓难上加难,而且容易混淆,不如给学生编口诀,即一价钾钠氯氢银,还有硝酸、氢氧和铵根;二价氧钙钡镁锌,还有硫酸、碳酸根;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正负价,要分清,莫忘单质价为零。通过背诵口诀,再多做练习,学生肯定会把最基本的化合价记准。

类似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

这只是我在教学中所想到的一面,提高教学方法的方式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肯去教学反思,去琢磨其中的奥秘,提高学生的成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