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模板7篇)

时间:2023-09-22 23:27:23 作者:曼珠 活动 最新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一

感知2与3前后两数的相邻关系,探索发现的乐趣。

红黄蓝卡片各一张,1~4的数字点卡。

1、分别取三种颜色不同的瓶盖各三个,一一对应排成三横排,中间一排的瓶盖不动,让三排瓶盖变得一排比一排多一个,讨论如何才能做到。

2、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瓶盖的左边,讨论:比3少1的数是几,应排在哪里;比3多1的数是几,应该排在哪里。

3、引导幼儿归纳:3有两个相邻的好朋友,一个是比3少1的2,排在3的前面,一个是比3多1的4,排在3的后面。

4、组织幼儿讨论2的好朋友是几和几,根据前面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幼儿借助瓶盖、数字卡片等加以验证。

5、玩找朋友竞赛的游戏:幼儿分成5个人一组,排成三排,当教师说到4是,幼儿马上排成2、3、4三排,中间一排人不要动。看看哪组小朋友排得又快又对,这一组就是胜利者。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二

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增强对排序活动的兴趣。

ppt、排列材料(笔、剪刀、彩纸、雪花片、固体胶、吸管等)

师:这几天,晓晓老师拿着相机在幼儿园里走了一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片一:窗户的栏杆

图片二:盥洗室的瓷砖

图片三:幼儿园的围墙

提问:幼儿园的围墙有没有规律?

小结:按照围栏柱子围栏柱子的规律排列

提问:这三个地方有什么相同的规律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小结:原来生活中这样有规律的排列会整齐、美观,让人觉得舒服

师:从教室里找来你们经常看到的材料,能不能两个一组,间隔排列呢?

·可以1个人或者找个朋友结伴找材料排一排

·选择的材料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工具或用品

·无论选择什么材料,必须按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提问:请你说一说,你选择了什么材料,怎么排的?

提问:如果我今天只有绿色的剪刀,能不能2个1组间隔排列?

1、全体幼儿进行排列

2、两个人一组排列,可以怎么排?如果两个不走过去,就站在这里,可以怎么排?

3、如果只能一个人可以怎么排?

要求:请你用嘴巴说,天上,地上,马路上两个一组间隔排列。(天上有什么可以两个一组排列的?)

不能说,用五官来表示两个一组。

活动延伸:

1、教师讲述故事:排列书

2、提问:你觉得故事里有没有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事情?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三

初步学习根据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判断推理出某一位置上的图形。

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方位。

图片若干。

配套幼儿画册。

出示雪人和兔子图片,排列如下:

提问:(1)兔子和雪人一起玩,谁在动?谁没有动?

(2)兔子是怎样转动的?

(3)根据兔子的转动规律,应该怎样摆动兔子的图片?为什么?

出示数和小熊的图片,指导幼儿观察、分析。

请幼儿完成《幼儿画册》中相关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四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2、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说出相应的答数,并会一一对应摆放棋子。

3、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使孩子认识到数与棋类的'关系。

4、通过幼儿操作、探索、亲自尝试,提到孩子们竞争意识。

大骰子两个、五角星若干、各类游戏棋若干、小骰子若干。

1、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小骰子)你在哪见过?

2、我们一起来看看骰子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上的圆点都一样吗?(每人一个)

1、老师拿出一个大骰子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怎么看的?(看骰子应该看最上面)。

2、老师把两个大骰子一起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把两个骰面上的圆点和在一起数出来)。

3、老师示范写出合成式,并告诉幼儿几和几合在一起是多少。4+5=9

4、了解合成式的概念,请一个小朋友来像老师一样掷骰子,二位小朋友上来书写合成式,大家检查他写的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奖励一颗五角星。

5、自由组合,分四组合作掷骰子和记录合成式,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交是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孩子们检查书写是否正确。并用五角星做以鼓励。

2、想想用这种特殊方法玩棋子有什么优点吗?(棋子可以做快些、平时下课时可以多走几次棋、学会了算数)。

4、幼儿游戏,合作互相参与,教师给于一定的指导。

5、结束。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五

幼儿用书彩色笔

1.知道同一起点可以到达不同的路,同一条路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幼儿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

1.生活经验

2.学习经验

引导幼儿看情境主题图“小红帽”观察路径,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情境图。理解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

3.让幼儿翻开幼儿用书。

4.看上图,图上有那些小动物,每条路上有什么东西。

5.找找看,贝贝羊到邻居家去,路上有什么?

6.其他小动物到邻居家去,路上会有什么?

7.根据上图,让幼儿再下图找出每条路上分别有什么实物,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六

1.能自主探索找出3的两种分合方法,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正确的按数取物,学习3的`加减法,会书写数字3。

1.塑料雪花片玩具,数字1、2、3和分合号、加减、等号、加减算的式卡片若干,小动物卡片或教师教学资源,铅笔,田字格本。

1.幼儿自由探索3的组成。

(1)老师手中有3个玩具,请点数老师手中的玩具。请幼儿说一说两种不同的分合方法,并口述3的分合方式。

(2)教师拼摆3的分合方式,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合式,理解两部分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如3可以分成2和1,也可以分成1和2。

2.游戏“找朋友”,复习巩固3的组成。

将幼儿分成5组,请每组幼儿每人手里拿一个数字1或者2,听音乐“找朋友”,去找一个和自己手中数字凑起来是“3”的人做自己的朋友,然后握手、敬礼动作。“再见”时,两人交换数字卡片继续进行游戏,听音乐各组轮流进行。

3.引导幼儿操作自己手里的小动物卡片,学习3的加减法。

(1)教师口述应用题,幼儿根据应用题内容取相应的小动物卡片,拼摆出算数式。如“草地上有2只小狗在玩耍,又跑来了一只,请问草地上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狗?”

(2)请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达的意思。重点掌握“又跑来”是增加的意思;“求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飞走了”是“减少”的意思,用减法计算。

4.指导幼儿在田子格纸上书写数字3,掌握3像耳朵的样子,提示幼儿在左半格写。

幼儿数学过生日教案篇七

大班数学活动《谁先吃桃子》根据数学绘本改编而成。绘本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故事中六个动物围绕谁先吃桃子展开了有意思的争论,并且根据各自明显的特征进行排序。ppt教学在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活动利用自制的p盯画面形象地展示了小动物争论排序的全过程,并展示调整作品与幼儿经验的契入面,同样的几次排序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plyf的直观形象设计巧妙地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

1 、结合动物的某一特征按指定要求进行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2 、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比较动物的轻重。

3 、能细致操作,并大胆讲述操作结果。

(1)ppt课件:《谁先吃桃子》

(2)动物图卡、记录卡、动物与石头的比较图、铅笔橡皮若干。

结合活动流程,

重点介绍p盯课件在整个环节中重要的作用。活动流程}环节分析

第一环节: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师(点击课件):它们都是谁?(ppt出示六种动物画面)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饵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桃子?(ppt出示桃子画面)

师:动物们看到这个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桃子,哪谁先吃好呢?

本环节通过观察六种动物的典型特征,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作好铺垫。而桃子的引出,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又“唤”起了幼儿对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情的理解,适时、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

在课件中,出示六种动物和桃子的画面,让幼儿看到生动形象的动物,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动物特征。

第二环节: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截取绘本中的图片做成ppt

1 、观察按动物嘴巴大小、耳朵长短排序图

请小朋友在记录板上操作,提醒孩子要把动物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然后按“从高到矮”的顺序进行排序。(点击画面)

为了引发孩子仔细观察及比较,在进行ppt画面观察时,特意把动物的嘴巴和耳朵进行了处理,让它们动起来,这样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醒幼儿进行细致的比较,进一步凸显p盯的功能。

“怎样比才公平?”是孩子认知的关键点,在引发孩子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获取公平比高矮的经验,首先突出了“小动物和什么比?",使幼儿掌握了高矮比较中参照对象的统一性,同时在p盯画面上运用红色横线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才是公平的道理,这样可让幼儿掌握科学比高矮方法。在操作卡设计上,同样通过红线加以提示。

3 、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讨论比较轻重的方法。师:犀牛说“不行,我要按照体重的重和轻来决定吃桃子的顺序,最重的第一个吃,最轻的最后一个吃。那体重应该怎么比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点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子跟石头比体重,谁重谁轻呢?跷得高的一头表示重还是轻?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师:小动物用跷跷板来比体重了,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与动物体重相接近的石头,石头多的表示什么?石头少的呢?(继续点击画面,出示记录单)

(2)第一次操作

本环节比较动物的轻重是活动的难点,所以在画面的处理上要既简洁又清晰,便于孩子观察。特别在示范猴子与石头比轻重时,让跷跷板同真的一样翘起来,使孩子巩固已有的认知经验,知道怎样来比较谁重谁轻,为接下去的活动做好了铺垫。接着再出示所有动物比轻重的画面,请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学习根据记录的石头的数量来给动物们从重到轻排队。

数一数几块石头,就在下面对应的空格中填上数字。

展示个别孩子的记录单,请其他孩子对照验证自己记录结果。

幼儿操作活动在这里采用了记录单,在记录单的设计上基于对大班孩子认知能力的考虑,设计了两个障碍,这样孩子既要总体参考石头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又要通过两两比较类推来进行判断,使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为了突破活动难点,首先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讨论运用跷跷板比轻重的方法,然后借助记录单的方式直观展示给孩子,点击画面出现了一个答案,更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记录的要求。

(3)第二次操作

引导孩子根据石头数量的记录和跷跷板图,帮小动物来比比谁重谁轻?

(5)操作错误的孩子进行纠错。

对孩子操作结果的展示通过投影仪来完成,特别对操作错误的记录单大家一起通过投影仪的展示来进行集体纠错。

4 、初步了解逆向排序

师:毛毛虫不答应了,猜猜为什么它不答应?

师:如果反过来排的话,会怎么样呢?

首先出示正向排序(点击画面,按身高从高到矮排列),再一起给动物从矮到高排(点击画面)然后出示正逆排序图(点击画面)让孩子感知逆向排序后,毛毛虫都是第一名。

师: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1、师(点击图片):最后毛毛虫与其它动物一起分享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继续引发孩子对排列的探究欲望)

在这里借助ppt画面,把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的画面放在一起,整个画面对比强烈,较好地让孩子感知正逆排序的相对性和可变性,从而领悟大小、长短、高矮、轻重正逆排序的实际意义,在师幼、幼幼的抛接中,活动重点迎刃而解。

最后环节“大家一起品尝桃子”是一个有趣的结尾,让幼儿在感受分享的同时,又使“让谁先吃好呢?”的线索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