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汇总

时间:2023-07-09 08:12:54 作者:曹czj 活动总结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汇总篇一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最后一课的内容。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是: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一个个环境问题。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的种类:

1.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污染;

2.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

3.臭氧层破坏(氟里昂);

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5.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

第二部分:白色污染;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难以降解。

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年多了。在塑料百年“诞辰”纪念的时候,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种灭绝: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生物物种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然后在出示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图片……。

2023年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汇总篇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

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

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

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

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

(方便、轻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讲卫生,乱丢乱放,塑料袋需要一两百年才会腐烂……)

4、白色污染的定义: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绍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用ppt介绍危害,并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教师通过ppt介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优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腐烂掉。)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气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慢慢恶化,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亡。

2、介绍已经灭亡的动物以及濒临灭亡的`动植物图片。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护区。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四川卧龙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图。(琵琶岛、翠茗园、观赏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组讨论:

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3、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书设计:

大气污染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

白色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2023年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汇总篇三

1,概述各种

2,观察校园内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类整理并进行交流

3,收集有关生物生存环境的图片,尝试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分类

1,观察校园内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类整理并进行交流

2,观察校园内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类整理并进行交流

电视

师:自然界里的生物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有动物,有植物,还有微生物,这些生物生存在哪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企鹅 珊瑚虫

雪莲 鼠妇(潮虫)

骆驼 亚洲象

师:以上这些生物,你了解它们吗?尝试着将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填写在表格中(出示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生:在自然界中,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吗?请你举例说明。

2,你能否再说出1—2种生物,并介绍它们的生存环境?

总之,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分布的环境非常广泛,有陆地、海洋、沙漠、天空、极地、赤道、土壤。

2023年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汇总篇四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用统计学生使用电脑的问题导入新课,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冲突。让学生不自觉的体会到了新的知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

多让孩子发言,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不足之处:

在处理最后“拓展提升”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没有往“重叠问题”上思考,说明我在前面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强调的还不够坚决,徐峰老师在点评时也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不断强化,这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会到位。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这一点。

2023年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汇总篇五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技能目标:

学会分析资料,利用资料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认同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

本节内容讲述了农村环境的变化、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是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如何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单元第24章人与环境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教学准备:

课前作调查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查图文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兴趣导入,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背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

1、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复习旧知,情景再现,尽快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直观、生动,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探究思考,获取新知

活动方法与步骤(课前完成调查):

1、全班同学分成4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乡的环境变化。

2、各小组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

3、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1)调查人: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

(3)调查地点:

(4)调查目的:

(5)采访时的谈话提纲

4、调查结果:

5、理论分析:

6、提出意见和措施:

7、写出调查报告:

8、交流讨论:

引导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认真阅读课外读“加强农药的环境监督刻不容缓”。

各小组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及自己的实际选题,课前完成调查。认真交流课前的调查,分析讨论,积极思考。组长组织同学分工合作,制定调查方案;把调查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参加课堂讨论并作答。

引导同学们分析讨论他们课前准备的调查报告,然后交流回答问题,分析讨论是人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讨论。这种设置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采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认识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合作思考,再探新知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

分析讨论: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

(答:农作物、生产者)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沼气池)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清洁、环保、高效)

(答:用来作饲料,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某生态农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中各项以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回答问题。

从活动开始,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身边的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做到在利用环境的同时要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2、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关注农村环境,介绍了家乡的环境变化、发展生态农业,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本节内容里蕴涵着人文思想,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习身边的环境状况以及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今后应注意资料丰富、贴切,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要考虑到这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后面的知识,这时的学生学习兴趣远不如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参与面问题多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