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道德经读书分享大全(17篇)

时间:2023-10-19 16:30:59 作者:琉璃 口号大全 优秀道德经读书分享大全(17篇)

青春是成长的时期,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勇敢面对挑战。如何在青春期间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青春总结的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中第七章讲述了“天长地久”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使我们感到彷徨不定,无从选择。而这时,读《道德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考方式,给我们提供智慧的启示。

第二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第七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是“天长地久”。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柔软而非坚硬来面对人生的挑战。柔软不代表软弱无力,它是在行事过程中保持理智、坚守信念后采取的高明策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法治中国”被写入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的核心。但是,在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缺乏慈悲、善良和协调是无法达到真正的高度的。这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柔性力量和智慧,用人类的博爱精神来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柔软与永恒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水能给所有生命物质提供生机和能量,但它从不反抗或反击。水相信自己的影子,如果石头被放在水中,水会把石头包围着,但不是通过争斗或竞争。水是有德性的,它是一个荡秋千式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成为一个互相支持的社区。追随道德的行动原则,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存在更有价值,我们也可以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成为强壮、充实和幸福的人。

第四段:行者常无事,便无事常有。

全书的主张原则是“无为而治”,并在第七章中具体阐述:行者常无事,便无事常有。这里,“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能够在行事之前,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变化,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处于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但与之相对的一突出表现是精神上的忧虑、焦虑和烦躁。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静、保持凝聚和理性,去处理每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少有不必要的紧张和不适感觉,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第五段:结语。

“天长地久”不仅是人类权利法律的保障,更是生命生机的维系,是永恒不变的道德伦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道德经》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受益匪浅,而且让我感到自己的身份感和国家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中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道德观念,这种精神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能量,也为我们今后的道路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静下心来,去深入探讨和思考,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以前从未有过的内在动力和力量,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心意。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须的作用。

道德经阅读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深奥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经典的每一句字词都蕴含着极深的哲学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最近我有幸阅读了《道德经》,并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分享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受道德经中“无欲”和“自然”的思想触动。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根源在于人们不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而道德经中却告诫我们要返璞归真,学会舍弃私欲,去掉冗杂的物质追求,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谦和。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的浮躁风气,以及贪婪和虚荣的弊端。如果人们能够像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样,摒弃私欲,返璞归真,也许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其次,道德经中“为无为”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劳心劳力,焦虑不断,但难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而道德经中倡导的“为无为”,则是告诉我们要放下执著与欲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我个人深受这一思想的启发,学会放下繁琐杂务,静心思考和反思,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我发现,只有在不断地放下自我,追求无为无欲的状态下,才能收获更大的人生智慧和幸福。

此外,道德经中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也值得我们深思。经书中提到,领导者应该“以无为治天下”,即不主动干预和操控一切,而是以宽松、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非常有启示意义。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常常以权谋私,以私利为先,忽视了民众的疾苦和福祉。而如果能够以无为的态度来管理和领导,注重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也许领导者才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最后,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思想对于我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的束缚,但往往陷入了表面的虚荣。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辞来诠释的,名是无法用言语来定义的。只有超越表面的形式,才能真正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这让我认识到,名利追逐只会让人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而只有通过超越外在的物质价值,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阅读《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其中的道德哲学和生活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无欲、为无为、以无为治天下以及超越名利等思想都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思考和践行。通过阅读和研读《道德经》,我深信这部经典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第七章是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可的一章。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作者认为,道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可以学习的道德行为,另一种则是人们自我悟出来的行为道德。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是由学习而来,也可以是由阅历和感悟而来。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第二段:人类本质的探索。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阐述了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道”,这个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在这个本源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生命力得以体现。而人类则是这个道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认识对于深入探索人类本质以及人类所处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示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内在价值,去探究万物共性发生的本源。

第三段:以德治国的思想。

《道德经》的第七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据德行给予人民良好的治理。这种思想和现代政治理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提示我们,一个政府要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依据德行来做出行动,并且在取得政策成效的同时,不忘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国家的长久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段:分享的意义。

在《道德经》的第七章中,还探讨了分享的意义。作者认为,分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分享的接收方,也可以成为分享的提供方。这种观点,提示我们要懂得分享,并将它落实到生活之中。只有真正懂得分享的人,才会去推行和实践“和为贵”的重要方法论,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第五段:回归初心。

道德经的第七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本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初心,不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发掘人类内在的能力和才华。与此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始终坚持分享和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分享心得体会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的人,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的人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57章感悟心得分享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分享社会实践心得。

应该怎样学习《道德经》。

社会实践心得感悟。

学车心得感悟范文。

学习员工守则的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五章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典范之一。其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其中的一章,探讨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道德的本质。在阅读和理解这一章节之后,我深感其深远的哲理和启示,下面将从承认天地不仁、平等对待万物、尊重大自然的教益、无私爱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人感悟和实践等几个方面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道德经第五章明确指出“天地不仁”,即天地对人并没有情感和偏心之意。这一断言在当时是具有颠覆性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上天应该有情感,关注人类的善恶,以此做出奖赏或惩罚。然而,道德经的观点提醒我们,我们无需对上天的仁慈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创造幸福和安宁。

其次,道德经提倡平等对待万物。书中提到“以万物为刍狗”,这表明任何物质、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教诲启示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每一个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自己视为高于其他物种的存在,对大自然的侵略和破坏无视后果。然而,道德经的教诲提醒我们,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对待万物,以实现和谐共生。

第三,道德经强调尊重大自然的教益。书中提到“天地虽然形大,不敢自贵”,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应当以谦逊的态度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而无法抗拒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并与其和平共处。与此同时,大自然也给予了我们丰厚的恩赐和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善用这些资源,而不是滥用或浪费。

第四,道德经探讨了无私爱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书中提到“天地与我同寿,而泽及万物”,这暗示了无私爱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利己主义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许多人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而忽视了与他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然而,道德经的教诲呼吁我们要摒弃个人利己主义的思维,以无私的爱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与困苦,实现心灵与众生的和谐。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在理解道德经第五章的过程中的感悟和实践。在我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感道德经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我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和奇迹,以及我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到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于是,我开始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塑料使用等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尊重大自然。同时,我也努力学习珍惜他人,以亲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希望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给人们提供了关于道德和人与大自然的思考。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尊重与平等、无私爱与利己主义冲突等方面的启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践行这些教诲,以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分享个人心得体会

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部关于道德和智慧的著作,至今仍然是人们深受启发和借鉴的一部哲学经典。在我阅读并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深刻的道德观念,以下是我分享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第二段: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道德经中强调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例如,尊敬他人、尽责任、和谐相处等观念,都是我们应该秉持和践行的。在个人生活中,我尽量遵循儒家思想的原则,与人为善,替人着想,努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

第三段:道德修养和心境的重要性。

道德经还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心境的重要性。它教导我们如何心平气和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困难,如何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宁静,能够让我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在工作中,我常常遇到许多障碍和挑战,但是通过修养内心,我能够正确地应对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将其转化为动力,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四段: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

道德经提倡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个人应该尽己所能的为社会做贡献。在我看来,一个完善的社会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和奉献。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需要尽自己的职责,还要更多地关注和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通过自愿参加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我们可以帮助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第五段: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虽然道德经是古代的经典之作,但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而道德经所传达的一些价值观念则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例如,尊重生命、强调和谐、倡导公正等观念,都能够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在这个充满竞争和纷争的社会中,道德经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尾: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邃、富有智慧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道德和人生的重要观念。通过阅读和学习道德经,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深度,它对于我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道德经中的智慧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把这些思想理念变为现实,带给我们更圆满、美好的人生。

道德经分享心得体会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第五章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篇章,它揭示了人类行为准则的真谛。通过阅读和思考,我深有体会和收获。首先,在这一章节中,道德经告诉我们,道德的核心是不争和无私。其次,它强调了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宽容。第三,道德经中展示了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为无为,事无事,味可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四,道德经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认为心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最后,道德经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人们应当与之相应,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首先,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们应该追求无争和无私的道德准则。道德的核心不在竞争和争斗,而在于放下私欲和執著。只有人们不争夺和纷争,才能够保持和谐与和平。这个道德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利益追逐常常导致人们之间的纷争和冲突。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放下私心,关注他人的利益,社会将能够更加和谐和美好。

其次,道德经中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宽容。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够拥有宽容、体谅和包容的心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忙碌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相互之间也常常缺乏宽容和理解。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并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的不同和错误,社会将更加和谐统一。

第三,道德经中给出了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其中,“为无为,事无事,味可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正是这些行为规范的体现。这些行为规范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以无为而治的态度,不为功利和私欲所驱使,而是顺应自然、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处理事务时有度,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保持平常心对待大小事物。在遭受他人抱怨时,我们应当以德报怨,以和善和理解来化解冲突。

第四,道德经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心境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命运。如果我们的心境不好,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思维和行为上的偏差。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静、善良、温和的心境,我们的行为也将更加合理和正义。同时,心境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如果我们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得失,对待成功和失败都能够保持淡然,我们的心境就会更加平静,从而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最后,道德经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人们应当与之相应,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宇宙是由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的事物构成的,而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当以自然法则为依据,与宇宙相应,按照宇宙的规律行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宇宙的奥义,达到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五章揭示了人类行为准则的真谛。我们应该以无争和无私为核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遵循行为规范,重视心境的塑造,与宇宙相应。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和挑战,过上更加和谐和平静的生活。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以著成《道德经》一书,并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后世的好多经典都出自或继承了《道德经》其中的主要观点,比如说,《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后代的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并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辩驳,甚至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认识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也有确实的反映,比如他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他看来,世界的矛盾都是相存相依的,在激荡中求发展,在相补中求完善。爱因斯坦也曾反问过问他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既是这样,又是那样?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这样不好吗?”而在我看来,矛盾是必然要存在的,没有“有”,焉知“无”?它们本来就是相生的。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周末去听的西川的主题为“我的诗歌革命”讲座。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矛盾修辞”,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认同他对中国现状的一些认识,比如他说的“在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矛盾修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作为一个矛盾体,它们能如同“难易相成”、“长短相生”般,互相补充自己不足的一面,推动最终的发展。

在儒家经典文化中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当然在道家精神中也有一些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观点方法,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在此看来,道家文化与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激荡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并非偶然了。

当然在道家文化中虽有“积极无为”,但也有一些“消极无为”的方面,“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些都和那些“富国贫民”、“强干若枝”的思想类似,一味地通过强调使民弱来相对地加强国家的富强,在我看来,这在本质上也是在破坏和谐,削弱国家。老子的精神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慢慢体会,琢磨!

道德经阅读分享心得体会

第一段:简介道德经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广泛传播。读《道德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阅读并分享《道德经》的心得,我深刻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宝贵的道德观,对我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对道德经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300字)。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无为而治。它教导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个人修行的重要性。《道德经》提醒我们遵循道义,使我们的行为具有悦纳和恩慈的品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无为而治”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压力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淡泊名利,放下私欲,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长远的成功。

第三段:分享个人对道德经的体悟和实践(300字)。

通过读《道德经》,我清楚地认识到道义对我的影响和重要性。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及这些行为会如何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们的需要和感受,并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帮助他们。我也学会了更加谦虚和宽容,不去过多地追求物质的利益和名利。这样的改变使我个人生活更加平和和谐,也使我周围的人们感到舒心和愉快。

第四段:道德经对当代社会的指导作用(200字)。

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教导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合适的行为和品格,远离贪欲和虚荣。在商业领域,道德经告诫我们要以公正和诚实的方式经营,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和不义之财。在政治领域,道德经提醒我们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并按照道义的标准来治理国家。道德经的道德观念,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第五段:总结道德经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和重要性(200字)。

总体而言,《道德经》以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教导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使我的生活更加和谐和美好。我相信,《道德经》的智慧和思想会继续影响并激发人们对于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并且也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道德经57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