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 民俗培训心得体会(汇总6篇)

时间:2023-09-30 08:43:24 作者:雅蕊 心得体会 最新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 民俗培训心得体会(汇总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篇一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在参与民俗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第二段:谈谈民俗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民俗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庙会、节日活动、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我曾参加过一次庆祝元宵节的活动,活动中有传统的元宵制作、舞龙舞狮、打金鼓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习到了庆祝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文化知识,还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热情。

第三段:从民俗培训中获得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民俗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内涵。在庙会和节日活动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形式和习俗,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和习俗,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品德、道德、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引导,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体验,让更多人了解、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第五段:总结效果和展望未来

通过参加民俗培训,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人们能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得到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篇二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沿海地区——美丽的湛江。每当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广场上都会聚集很多人,他们正在举行的习俗是——请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母亲回到湛江的农村,准备一览这精彩的习俗。

正当我纳闷之时,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麦克风走到广场的正前方,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但我却听不懂,因为他是用湛江那独具特色的语言——雷州话来为我们演讲的这时,他把手一扬,指向广场的另一端。原来是家家户户都派一个代表,抬着鞭炮向广场中央缓缓走去。虽然在城市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在农村,它们可是重头戏。

不知过了多久,响彻云霄的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开始请神了。只见五六个年轻的小伙子抬着神像用力地摇来晃去,尾随后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汉在手舞足蹈,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而场外的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有的老大爷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有的年轻人想用手机把精彩的一刻拍下来,有的奶奶手里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还有一些胆大一点的叔叔,点燃了一些小鞭炮,掷到圆刺里去。

过了一会儿,只听母亲喊:“来了!”我的视线立刻转移到广场中央,只见一位大汉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挥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铜铃,鼻翼张开,嘴巴呼出的仿佛不是气,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好像要把天撼动了;脚用力地踏舞着,仿佛要把地震动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躺在了那个堆满刺圆堆里,滚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凉气,害怕地问母亲,为什么那个大汉被刺扎到却没有感到疼痛呢?可母亲却说,他已被神附体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干什么。当那位大汉滚过刺堆后人们便纷纷涌上去,争先恐后地想把那些刺。听说,把刺放在家里,家人就会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里,牲口就会长得肥肥壮壮。

家乡习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篇三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次民俗村,这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体验。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领悟到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开头引入。开始部分,我会用一两句话引入话题,简单描述一下参观的地点和目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炎热的夏日里,我踏上了一段寻找传统的旅程。我来到了一座位于山间的民俗村,想要亲身感受一下古老的民俗文化。

第二段:古老的民俗文化。第二段中,我会介绍一些我在民俗村里所看到的古老文化,并描述一下我对这些文化的感受和体会。

进入民俗村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一间古老的祭祀殿堂。殿堂内部陈设着很多石碑和祭品,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一段段历史。我深深地被这些历史遗迹所吸引,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人物在我眼前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接着,我来到了一个传统的手工作坊,看到了许多工匠正在耐心地制作着各种民俗工艺品。他们技术娴熟、手法独特,制作出的作品精美绝伦。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的工艺之美,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那些机械化、标准化产品有了一种更加珍惜的态度。

第三段:与居民的交流。接下来,我会谈一谈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体会,包括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习俗和价值观等。

在民俗村里,我与一位居民开展了一次愉快的对话。他向我介绍了村里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让我对这个古老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与他的交流,我发现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如尊重长辈、注重生活仪式等,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一段我会谈一谈从这次参观中我得到的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例如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从这次参观中,我深感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体验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段:总结收尾。最后一段,我会进行总结,重申这次参观对我的重要意义,并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参观民俗村,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将一直铭记这次独特的体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让我们美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对参观民俗村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次体验,我收获了不少,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我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我们让它得以传承下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篇四

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要说老家安徽宣城的春节民俗,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闹花灯遍及城乡,玩灯时伴以爆竹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灯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带我去双沟看花灯,刚过东华山就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连忙下车,只见一条长长的队伍,两条龙灯在前面游动,中间许多人提着花灯,后面还有两只麒麟摇头晃脑,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那条金色的龙舞动起来了。你看它时而在空中翻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时而龙头从龙身下钻出来。真是巨龙腾飞,让我们目不暇接,周围观看的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舞龙的人个个精神抖擞,龙头前的那个人手握彩球,一会挥到东,一会挥到西,龙头跟着彩球摆动,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传来“媛媛”“媛媛”的呼唤声,我回头一看,啊!花灯队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个椭圆形的大花灯,花灯上写着“五谷丰登”,其他的花灯也都是椭圆的,像一个大冬瓜,不过上面有点贴的是一首诗,有点贴的是剪纸,花灯用各色彩纸糊成,黄、蓝、绿、紫、大红、粉红——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提花灯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有点把花灯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灯?”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兴奋不已,接过姐姐手中的花灯,跟随队伍向前走。可没有走多远,就觉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这么一会儿,就打退堂鼓了,我们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让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继续跟随人群前进。终于从东华山来到沙墩,乡亲们出来迎接我们,小孩子围着我们跳啊,叫啊,场面好不热闹。在这里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队伍才浩浩荡荡向前走。我们经过每一座村庄、学校都要停留一个小时左右,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双沟。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双腿也快拖不动了,看其他孩子一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输给别人呀!“我们还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诉我。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领头的人又给我们发了个通电的小灯笼,叫我们把小灯笼放进大花灯,这下,花灯全都亮了,与白天相比更美了。我们往回走,经过白天的村庄、学校,乡亲们还是那么热情,放爆竹来迎接我们。走呀,走呀,终于回到了东华山,此时已经12点了,我累得筋疲力尽,宵夜是热气腾腾的包子,我连吃三个,真香呀,这可是我一天的劳动所得哦。

提花灯,让我尽情的体验到了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这个寒假我过得特别有意义。

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篇五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客家的风俗习惯。

客家人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客家还有一个显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风俗。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怎么样,你对客家的风俗是不是也很感兴趣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吧!

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篇六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是生活中最真的底片;民风是未飘散的诗歌,是人心中最甜的方糖;民族文化是越放越香醇的美酒,是全世界不可多得的瑰宝。什么时候,底片消失了?什么时候,方糖融化了?什么时候,瑰宝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民族的民俗、民风成了全世界遗失的瑰宝,却不去寻找?不!底片依旧在,方糖仍旧甜,瑰宝也会失而复得。随我们去,找寻民俗,找寻生活,也去找寻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文化!

中国古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它有五彩的瓷瓶,有传统的美食,更有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端午节、中秋吃月饼、赏月的美说,还有特有的新年。

不妨谈谈端午。它因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人们在汩罗江疯狂地寻找他,驾着船向河里投洒米饭,因为害怕米饭散而包成三角状,用艾叶及绳索绑起来,从而才形成了划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传承了屈原投河的故事。

说起中秋节,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中秋是因为嫦娥而产生的。嫦娥因为吃了仙丹而飞上寒冰宫,终日守着寒冷的宫殿,思念着地下的亲人。而丈夫也思念着妻子,终日望着天空,望着月亮。因为嫦娥与丈夫未能相聚,为了象征团团圆圆,所以制出月饼,它是圆形的,刚好象征了团团圆圆的寓意,听说就连那天的月亮也是格外的圆。所以吃月饼、赏月就成了团圆的象征。

中国民俗的精粹我想必定属于新年了。据说以前有个年的怪物,在大年三十常常进入村庄伤害村民,村民年年上山逃难,回来后一切总是要从头再来。突然有一年来了一位老人,他告诉人们不必害怕。人们见他穿红大褂,手上拿一串鞭炮,半信半疑地留下来了。“年”来时,老人点燃鞭炮,开亮家家户户的灯,人人穿红衣,果真“年”再也没有来过了。后来一年接一年放鞭炮,穿红衣也成了大年三十的习俗,寓意为红红火火。后来又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意为压“年”之意。

或许这些民俗渐渐被人们淡忘,让我们重拾历史,融入生活,挑起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吧!民俗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瑰宝,让我们拥有最淳朴的民风,找回那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吧!中国的历史文化永远不能忘记,它必须深深印入我们的心里,记住这些灿烂的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应尽的义务。

请牢记:雅语雅思雅行,俗语俗思俗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