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

时间:2023-07-14 06:34:15 作者:江sx 工作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一

调查地点:介休市义安镇孟村

孟村位于义安镇东5公里处,108国道(介休段)旁。全村共有212户,共计604人,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900元。2010年底全村共有604人,212户参与到了农村医疗合作社。参合率100%。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周边有两大占地企业,分别为:“山西路鑫能源集团”,“山西益兴焦化”,村民除种地少多数人工作于两大企业。

以2008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0亩(含复种指数),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为主。

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民农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用3至5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县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二

我叫xxx,男,现年xx岁,家住xx乡xx村四组。我妻子今年xx岁。年老多病,积劳成疾,已经不能再下田地干活,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致使家庭异常困难,年收入还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生活特别艰苦。我相信只有政府能救我两老于水火之中。特向您们申请低保,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

我于xxxx年接连做了两台大手术,现如今有肾结石、肝管结石、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我妻子患有严重的胃病、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年需要一笔不小的医药费用,现在生活举步维艰,虽有儿女,可是他们也有家室,家境一直不太好,为抚养孙辈长大成才,俱已负债累累。根本无力照看我夫妻二人。由于旧伤在身,我一到阴天下雨腿部疼痛难忍,每年医药费开支都在三四千元以上,凭自己根本不能负担。加之现在基本已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生活特别艰苦。如今,我病情不见好转还有加重趋势,现在我连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生活十分拮据,特申请领取低保。

我相信伟大的中国xxx,相信伟大的政府会给我解决实际困难,解决我的生活危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能安度晚年!望批准!

敬礼!

申请人:xxx

日期: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三

调查范围:王沈、王谷、马庄三个行政村

调查时间: 调查情况:

大庙乡总体情况:行政面积万平方米,现划分为14个行政村。目前总人口为万人,其中大约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全乡去年年平均人收入为1930元。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全乡少有工矿企业或工司。

a、据王沈村村支书王敬文介绍:王沈村村户共有730多户,而至少有700多人在外务工(主要在镇江、温州等地)。

这些打工者能够为村里带来平均5000多元/年的经济收益;全村共有4200亩土,平均亩/人,种植结构为小麦、玉米,每年亩产平均纯利润约在600元/亩左右。全村81名党员,其中8人为编制在内的干部。

b、大庙乡王沈村一农户家的一笔经济帐

收入:

种地利润=—=元/年

元/月×12月=元

全年总收入=种地利润 打工收入=元/年

开支:

小学学费 =元/年

高中学费:元/学期 元/学期(美术班)=元/学期

资料费:元/年

生活费:100元/月×10个月=1000元/年

补课费、试卷费…约100元/学期 教育支出全年共计5100元

何节余。出现任何意外事件需要花钱,除了借钱度日别无他法。

这是该村与其他地方特殊之处,其他各方面与王沈相差不大

b、在王沈、王谷调查时遇到村民提出的一些问题:

需当地解决。而现在地方财政很紧张所以需要村民集资,而公路的修建是分阶段进行的,有些村民因为工程没有修到家门,交完几次后不愿在继续集资,工程款无法合拢而导致工期延长。此外,劳务输出比例过大还带来了各种治安隐患、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等多种现实问题。

安徽省是一个打工大省,但是我们不能一辈子给别人做嫁衣,在劳务输出的同时要发展本省经济。从来没有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省份因为集体外出打工而达到富裕!

了了解更多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安徽农村乃至中国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四

院长:敬老院共有房间36间,住了18间

逢年过节 领导探望、发放礼品

老人在院里寿终,由院里火化,交给其仅剩的兄弟姐妹

具体采访对象:

这位沈伯伯是2004年入住的,在西塘桥镇敬老院已经待了8年多了。除了对于院里食堂大锅饭的饭菜不太满意之外,他对于敬老院里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住在院里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他认为自己住在外面没有子女比在院里苦多了。现在住在院里,姐姐时来探望,生活也挺不错的。只是院里住的大多人都是神志不清或无法沟通,沈伯伯有时难免寂寞。看看电视,觉得无聊,想打打牌,又凑不到一桌,出去院里去茶室坐坐,又懒怠。这样想来,有时确实孤单。因此,那天对于我们的到访,沈伯伯显然十分开心,话也特别多,毕竟,能找到聊天的对象也是很难得的。沈伯伯是需要关怀的。

上不错。至于精神上,他总说找不到聊天的人,院里的人大都不和他聊得来,只有附近一个书店里的老伯伯和他兴趣相投。虽说他表面上看起来话多,很开心的样子,但我们猜想,平时的日子里,他还是孤独的。徐伯伯依然需要关怀。

和徐伯伯的谈话中,我们发觉他还是非常乐观的。他没有对生活的抱怨,拥有的,只是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告别他之后,我们下楼去食堂转转。

我们把买来的水果给了他,然后道别,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份悲凉„„

在农村老年人的心目中,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础。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流动的人口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无奈中被倒置,老人们不但要守屋带孩,还要管理庄稼,因此,相当一部分老人便抱着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气的观念。

事实上,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农村的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大的积蓄,老人们的要求都不太高,只求儿女孝顺,衣食有所着落。农村养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们分担父母的物质生活来源,但是,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之后,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开始难以为继。

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范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传统伦理观念的支持,二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老人在家庭中一般具有决定权威。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老年人作为支配大家庭财物的传统权力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也随之降低。

其次,农村青年人流入城市后更容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农村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要放弃对家庭老人需要承担的赡养责任。这些现象显示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身陷困境。

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另外,农村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他一般不会下棋和打太极拳,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城里老年人那样打门球、逛公园。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一起闲聊,或是在人数充足的情况下铺开麻将桌,围着搓麻将。而原本养老院,或是村里的一些公共娱乐设施也都年久失修,大多已生锈,无法供老人们展开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子女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得不到排解。因此,老人们一般希望在娱乐活动中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但是主要的问题是农村老年人苦于没有人组织和缺乏基本的活动场地。

发展农村社会是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措施。xxx曾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发展引出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继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可以这么讲,我国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还是发展问题。我国的老年保障问题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正因如此,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妥善处理农村老龄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基于我国的现状,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加大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财力,从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转型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人老龄化社会,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及至赡养问题。

为此,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将社会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保证社会养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不断得到提高,又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群众组织的积极性,例如老年协会可以对老年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模式来完成。但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养老的负担相对大多城市居民而言已经过于沉重。如果农村还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在不断透支敬老养老优良传统资源,只会使如今农村出现的不愿意赡养老人的问题更加普遍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商业保险及慈善救助迄今极少进入农村社会,政府也仅仅在新农合、低保等方面有形式含义大于实质功能的作为。而随着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另外,还需要拓宽乡村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配置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公共服务、税收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鼓励和引导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投人。这可以包括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以及老年病医院等。现实中我国这些保障老龄人生活福利的设施确实太少。据我们调查了解,我们镇唯一的一家福利院还是敬老院与社会福利院的“联合体”。

因此,在我国现行政府财政还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规划养老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救急之策。但是,与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领域一样,如果把养老当成一项产业来规划,政府的责任该如何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定位失衡,最终的结果既影响了市场效率,又损害了社会公平,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胡伟《论老年社会保障与孝文化》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论文》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五

我叫xx,现年xx岁,家住xx乡xx村xx组。本人于19xx年至19xx年任xx村村长,19xx年至19xx年任xx村支部书记,在任期间,我领导组织全体村民修筑了进村公路;领导组织全体村民架设高压电线进村进寨;组织全体村民扩建池塘,解决了当时头等“三大难”的交通问题xx通电问题xx农田灌溉问题,为集体事业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深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戴。

然而,我不幸在xx年患坐骨神经疾病,无情的病魔使我无法工作和劳动,于当年年底主动辞职,全家老小的重担就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如今,我病情不见好转还有加重趋势,每年还得花上千元的药控制病情;而已年过六旬的妻子年老多病,积劳成疾,已经不能再下田地干活,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不孝独子常年在外省靠卖体力为生,生活过得风餐露宿,对我二老生老病痛不管不问也无能力照顾。

我两个老人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常常是有这顿,没下顿,生活特别艰苦。现在连平时控制病情的药都只好停了。幸好,我听说中央对特殊困难的农民有政策照顾,可以申请低保,我异常的高兴,好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于是,我特向上级领导申请低保,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

我有理由相信伟大的中国xxx,相信伟大的政府会给我解决实际困难,解决我的生活危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

申请人:xxx

日期: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六

山东大学(威海)

寒假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名: 学 号:班 级: 电 话: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摘 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关心和救助这一社会弱势群体, 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 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自十八大召开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地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的指导思想,切实改善了民生,孤寡老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基本实现了老有所依。

关键词:十八大

孤寡老人

老有所依

一 引言

“老有所养”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却在很多地方没有实现。在当今社会的底层有着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已过花甲之年但因种种原因而未婚配,更没有子女,孤身一人居住,而他们中大部分身患残疾,他们被称为孤寡老人。他们有的曾为共和国的建立挥洒过热血,有的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青春。如今他们老了,他们不能再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了,甚至不能养活自己了。他们只能游走在社会的最底层,靠捡拾垃圾等最卑微的方式残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也是xxx的一员,国家该站出来为他们说句话啦。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xxx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盛大召开。十八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受到十八大思想的指导,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切实改善民生,孤寡老人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村乡镇的孤寡老人问题的处理来体味一下十八大以来民生问题的改善,来感受一下党的光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温暖。进一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发现当前的不足,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呼吁人们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

二 国内现状

伴着“十八大”春风,孤寡老人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与爱护,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组织机关干部、知名企业家、青少年学生等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帮扶活动及志愿活动,了解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不断改进他们的生活条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舒坦的晚年环境。

三 研究方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访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对本村村委进行了访谈,了解了过去村中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还对镇养老院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现在养老院的状况。

个案调查法是从某一社会领域中选择一两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所选调查对象的现状和历史。此次社会实践我具体调查了本村的两个孤寡老人,通过具体了解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来对比发现十八大以后他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显现党为人民群众带来的福利。

四 研究对象

普遍认为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没人照顾的人,年纪超过60周岁,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所以本次调查中所选对象均为六十岁以上的无配偶子女且身体不便的老人,符合孤寡老人的定义,且他们都是十八大以来民生改善的受益者。

五 调查过程

据本村村主任介绍,本村共有村民621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96人,其中孤寡老人7人。过去这7人的生活主要是村财政补贴,但作为贫困县的一个普通农村村委财政收入有限,他们只能靠捡拾垃圾来实现温饱,他们所住的也只是破旧的土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都是常有的事。有的连土房都没有的就只能住在村里建的狭小的房子里,生活水平很低。曾经为了我们及这个社会辛辛苦苦地付出一辈子的农村老人,却要在晚年承受这般痛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十八大以后地方政府积极改善民生,加大地方养老院的建设、维护投入,改善了地方养老院的状况,本村的孤寡老人都由地方财政承担住进了镇养老院,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老有所养。

根据白芬子敬老院院长王嘉陵的介绍,过去政府对民生的投入不足,民政部门无力在各个乡镇都建造高标准的敬老院。此敬老院是由废弃的面粉厂改建而成,房屋破旧,缺乏所需的各种老年人健身器材。过去此敬老院只有四名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在此居住的老人也只有十几名,而且是自费的,使很多老人因无力承担费用而不能入住。

十八大以后,政府对民生的投入明显增加,敬老院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拨款,并且当地企业也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支持民生建设,对原本破旧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外墙粉刷了涂料、室内铺了防滑地板砖、内墙粉刷了乳胶漆、安装了铝合金门窗并配有纱窗、窗帘;每个房间配备了床、床头柜、衣橱、脸盆架、暖水瓶、蚊帐、被褥等生活用品;并配备供暖和降温设备;院内增加了配套设置:厨房、餐厅、医务室、洗浴室、活动室、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实现动力电、自来水、硬化路、电话、有线电视“五通”,院内道路硬化,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配齐了院长、服务员、炊事员、卫生员、会计、出纳员、保管员等管理服务人员;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于孤寡老人入住所需费用也全部由政府承担。现整个敬老院有床位86张,专业护理人员4名,其他工作人员五名,并配有血压计、血糖计等基础医疗设施。现有入住老人73人,多为孤寡老人,大大改善了辖区内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但因院内居住的多为身有残疾的孤寡老人,所需护理费用较高,院内财政一直比较紧张,所以现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慷慨捐助,缓解敬老院的财政紧张问题。下图为院内居住的孤寡老人。

六 结语

不应该被忘记,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所有的中华儿女也不应该忘记他们。让我们一起关爱身边的孤寡老人。

附件一

实践调查单位签章

安丘市兴安街道后相戈村

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敬老院

年 月年 月 日

附件二

关爱孤寡老人倡议书

一叶不足以密林,一鸟不足以繁音,关爱孤寡老人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当我们享受着阳光雨露,也许那些老人正忍受寒冷不能入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多关爱一下这些曾经为我们今天的幸福奉献出青春的老人们吧!

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2班 王洪亮 2014年2月13日

最新农村孤寡老人报告通用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三年,也就是xxx上台后,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我对现在农村发生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当然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我从我寒假在家里的调查以及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见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了解的农村。

自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并没有摆脱为别的行业服务的地位,农业创造的财富无情的转移到别的行业,这和别的国家争相补贴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二十年来农村的变化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我就农村的经济,教育,卫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调查大概谈一下我的看法。

农村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房子,从小的时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现在二层的楼房,但是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实质上的增加,我大概调查了一下,在我们那里,现在一般的家里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亩的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钱,这里面有农民买种子(大约要一两百元)和买化肥(也要一两百元)的钱,还有自己亲自劳作,节省了耕地和丰收的花费,所以如果一普通农家只种地的话,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费将所剩无几,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民一般都要去干零时工。在2000年后,突然流行了外出打工,这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机会。现在我们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够带回五六千的收入,多点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就是自给自足,也就是现在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都盖的是两层的楼房,如果不盖的话,自己的孩子将很难找到老婆,而且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的楼房一般都在两三万,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又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储存钱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么重病。再看一下我们那里的村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的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到沿海打工,农民没钱,村的办公机关没有收入,举债运行,到达破产的边缘,农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慢慢的解决。

农村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的严峻,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决大部分,可能农村的孩子不能决定祖国的未来,但是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乡原来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而现在好几个乡才有一个小学,而我们市的高中也只有两所高中,而只有一所每年有两三百个考上大学,另外一所只有几十个,这样的状况怎么可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长还有孩子不是不想上学,一是考不上,二是考上了也可能没有钱上。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是我问过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却是用处不大。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会急需的行业培训结构。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很多的孩子辍学去打工,我们村现在一个村只有两三个上高中的,其余十五六岁的孩子都去打工了,如何让这些孩子重返学校,也是社会要关注的问题。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更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