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2024-01-10 09:54:20 作者:笔砚 文秘知识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书中的主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要素。小编整理了几篇经典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以前不曾看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不料这一看就看上瘾了。《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我一篇一篇都看完了,每篇的结尾都让我感到十分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传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吧。

看了这几篇小说后,我感到欧·亨利是个批判型作家,他的文章十分幽默,他的文章多为穷人写的,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很好地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心声。

这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穷画家琼珊得了重病,便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觉得自己会随着常春藤叶的凋零而死去,但一个当时穷困潦倒的画家贝尔曼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拾起了生活的意志,而自己却得重病去世了。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点:关爱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试问,如果没有苏艾的悉心照料,如果没有苏艾的担忧和劝说,如果没有苏艾去找老贝尔曼帮忙,如果没有苏艾的苦苦坚持,琼珊的病怎么能好?如果没有老贝尔曼先生的帮忙,没有老贝尔曼先生冒着暴雨去为琼珊画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琼珊的病怎么能好?琼珊是幸运的,她有那么关心她的一个朋友,有用生命换回她的希望的贝尔曼,她才能重拾信心,克服病魔。

琼珊之所以可以克服病魔,最主要的还是她心态的转变。前面医生也说了,"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可见信念的重要。举个例子吧,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忘与儿子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儿子学校的废墟上不停地挖,即使有人劝他,他也毫不动摇。因为他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他的儿子的,他相信他的儿子也在等待着他。果不其然,在挖了38小时后,他听见了儿子的声音!儿子的确没有忘记与老爸的誓言!而且还以此鼓励另外14名同学活下去!是对儿子的爱让父亲不停地挖38个小时,是对父亲的信任让儿子在煎熬中等待了38个小时!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后,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我都知道了:长春的叶子,一到秋天就会一片挨着一片的掉下来。

在这种季节,叶子掉落是很正常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叶子的掉落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用关心。

有些人还会用点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叶子飘落下来的样子。

然而在本书中,对这个生病的病人来说,几片叶子,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支撑点。

所以说,在生活中,每一个平常的事物很可能就是一个人唯一的希望和唯一的支撑。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中,老画家为了帮助病人,脱离危险,拼尽毕生的绘画经验,画出了一片叶子。终于,病人脱离了危险,但老画家离开了人世。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关心他人。尽量去做一些能帮助大家的事情,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我深深地被其中的主人公感动了。更为作者的神笔而狂欢。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我认为他比德莱塞更伟大。德莱塞的《嘉丽妹妹》的确是一部宏伟巨著,但与欧·亨利对黑暗社会无情的鞭挞相比,这部书就算不了什么了。

用小人物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是短篇小说家常用的方法,欧·亨利也不例外。在他的笔下,你见到的只有形形色色的骗子,一个又一个的正挣扎在贫困线下的社会底层的人们。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与上层人物的假、恶、丑相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保持了人类的真、善、美。《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纽约西区(一个著名的贫民窟集中地,《西区故事》描述的就是这个鬼地方),两位年轻的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租住在这里的一幢公寓中,这儿的许多房客是艺术家。一年冬天,酷寒带来了它那令人恐惧的朋友——肺炎。整个西区陷入了恐慌中,琼珊也不幸被传染上了。多天的医治不见效果使琼珊逐渐失去了信心,她放弃了对生命的希望。苏艾对她的室友感到十分担心。琼珊在病中反复地说:“我将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坠落后去当天使。”苏艾找到了住在楼下的贝尔曼——一个60多岁唠唠叨叨的老头。当然他同样是位画家,可是离缪斯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会有那么一天他将作出一幅惊世骇俗的作品。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不住地骂着琼珊,最后他还是和苏艾上楼去看了她。这是一个冷风凄雨的夜晚。一夜风雨后,前夜只剩五片叶子的常春藤上还有一片孤单的叶子傲然挺立着。琼珊很惊讶,她以为叶子早应该掉下去了,随后她的病也好了许多。医生对苏艾说琼珊闯过了鬼门关,他还有另一个病人,上了年纪,也是肺炎,闹得挺凶的,就在楼下……过了一天,苏艾告诉了琼珊贝尔曼的消息,他去世了,为什么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会岿然不动呢?因为这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

一个感人的故事。朴实的笔法彰显出欧·亨利驾驭文字的能力。贝尔曼虽然没有传世的杰作,一生穷困潦倒,为温饱而奔波,但是他具有崇高的品格,他的心灵是美丽的,他对年轻艺术家琼珊的关怀感人至深。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为老贝尔曼那漫长的艺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苍凉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那不能被遮掩的人性的光辉,令人唏嘘不已!欧·亨利对这篇小说倾注了不少心血,让作为读者的我感慨万千。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琼珊的女孩身上,她得了肺炎,对生命绝望了。她的朋友苏艾找贝尔曼去帮助她。然而贝尔曼听说了琼珊将常春藤叶当做生命的寄托时,他在凄风苦雨的夜晚,在最后一片叶子凋落前,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琼珊得到了生的希望,而贝尔曼因得了肺炎而去世。

学完这篇小说,我看清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关心,爱护,友谊,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同时,我明白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意义。

如果没有贝尔曼,琼珊是否会像她说的那样,在常春藤叶落下的那一刻,自己的生命也会凋零呢?我无法猜测,也无法想象,如果真会这样,我会同情琼珊,但只有同情,因为是她的绝望与恐惧扼杀了她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也不可复制,琼珊死后,就不会再有第二个琼珊了。现在电视里播放的自杀新闻,里面花样的少男少女们,你们在天堂尝到亲人咸涩的泪水了吗?你们碰到亲人心里的红色河流了吗?你们真的不后悔吗?我感叹,也像个老人一样遗憾,面对生命如此伟大的奇迹竟然如此轻率地做出所谓的“选择”,我只能摇头,对生命之神的哭泣感到心凉。

请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人的真谛就是愿望和希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是一个极其感人的故事。两位年轻画家中的一位,叫做琼珊,患了肺炎,几乎完全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医生对于她这种极端消极的态度根本无法治疗。琼珊却不听的劝阻,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了常春藤上正在不断飘落又屈指可数的叶子上,等待着最后一片叶子落下,也就是自己离开人世之时。楼下善良的默默无闻的老画家,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帮助琼珊找回生活的希望,没有顾及自己也患上肺炎。风雪交加的夜晚,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即将落下之际,托着自己沉重的身躯,画下了自己梦想中的杰作——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帮助琼珊找回了活下去的希望,使得琼珊已脱离危险,而老画家自己终于承受不了病魔的打击,牺牲了。

老画家在墙壁上话下了一片常春藤叶,拯救了一位年轻画家的生命,这也许听起来令人无法相信,但我相信,信念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信念的力量就是这样伟大。

年轻画家琼珊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飘落之际就是自己离开人世之时,她几经完全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这根本就是一个大错,但善良的老画家贝尔曼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使出全部的精力,画出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杰作,再用生命唤起了琼珊活下去的信念,使琼珊坚强地活了下来。用爱唤起了信念,用信念拯救了生命。爱的力量与信念的力量相加;将是无穷的,信念就是活下去的,希望这就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所明白的。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人美,景美,事美,情美,我们要去发现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精选

今天,我看了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它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华盛顿居住着一个名叫琼西的女画家,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她的医生说,如果琼西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也无能为力。琼西认为,只要窗外的常春藤落下最后一片叶子,那她的生命也会终止。一位老画家得知这件事后,深夜冒着雨在藤蔓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琼西看到这片叶子,心中便重新点燃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她渐渐康复了。可那位老画家由于那天晚上受寒,患上了肺炎,不幸去世了。

这个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它告诉了我:人活着,要有一种信念,给自己一个目标,那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做,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到。在患病期间,那最后一片绿叶是琼西精神的支柱,因为她相信只要这片叶子不掉落,她就会有生的希望,最后她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可一旦琼西像先前那样对自己感到绝望,难道她还会痊愈吗?如果我们自暴自弃,别人作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他对我们的教育使我终生受益。

最后常春藤叶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欧·亨利的小说,是在初中时期。那时姐姐正在上高中,她非常喜欢看书,而且大多数都是世界名著,这也正是我钦佩她的地方。我一向对那些看言情小说,整天做白日梦的女生充满鄙夷。

姐姐是一个文静的女生,在我的书架被漫画书填满时,姐姐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小说,诸如巴金的《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鲁迅的《阿q正传》等。随着我逐渐长大,漫画书上的内容已经无法再吸引我的注意,我开始偷偷的看姐姐书架上的小说。为什么是偷偷看呢?因为从上小学和她分房间睡后,姐姐就不允许我到她的‚闺房‛去玩,每次想到她房间看看,都会被她无情的推出来。因此,我对姐姐的房间充满好奇,对她书架上那些颇有神秘感的书,更感兴趣。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偷看姐姐的第一本书,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里面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温暖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带给我强烈的震撼。但是时隔太久,已经记不清里面的故事了。

高考结束后,闲来无事,我把自己的书本和姐姐的书本集中整理。在整理时,无意中再次看到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它静静地躺在书架的顶端,身上布满了灰尘,让人感觉年代久远。我指着手中的书,问了问在床边上发呆的姐姐,她说已经记不得这本书了,不知道是同学送的,还是自己买的。带着满心的好奇,在整理好书本后,我把它清理干净,打算将它重读一遍。

多年后再次看这本书,和看新书没什么区别,因为当时年纪小,看完了也不懂里面的意思,更多看的是里面有趣的插图。花了几天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欧·亨利的小说。我最喜欢的,是欧·亨利的真,和他的淡。他写的每篇小说里,都有异常生动而丰富的细节。书中的故事构思新颖,语言诙谐,而且其中大多数结尾出人意料。如《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菜单上的春天》等。而《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它讲述了琼珊与病魔斗争的过程。苏艾和琼珊是两个贫穷的女孩,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便合伙租了一个画室。冬季,由于严寒的降临,琼珊得了肺炎。她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的常春藤叶联系在一起,叶子一片一片落下,琼珊的病情在加重,她对生的希望也愈来愈弱。她的好友苏艾不忍心看到她继续受折磨,找了一个当时穷困潦倒的画家贝尔曼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这让琼珊认识到生活的美好,重拾起了生活下去的信心。而可怜的老贝尔曼却因为在下雨天画那片常春藤叶,感染肺炎,在冰冷与孤独中死去。

看完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不仅因为苏艾对琼珊无微不至的照料,而且因为老贝尔曼不顾自己的身体,冒雨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年轻人作画。他自己只是一个穷苦的老画家,他的理想是完成一件伟大的作品。最终,他没有吹嘘,也真的做到了。他用生命完成了他最后的杰作。虽然只画了一片极为普通的常春藤叶,但那叶子的确是伟大的。老贝尔曼的善良和朴实令我感动,萍水相逢的几个人竟然能如此相待,我感慨不已。回念一想,为什么我对贝尔曼先生的第一印象如此之深?恐怕是因为能为朋友如此的人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吧,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信念对于一个人,非常地重要。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人,他心态乐观,无忧无虑地过着简单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他到医院体检,查出了不治之症。心态骤然转变,只过了几个星期,他便在忧虑中死去。而有的人,即使得了不治之症,但不知道自己得病的情况,有活着的信念,却能活个五、六年。

我的外公在我高二时,查出了肺癌晚期,基本上不可能治愈。我妈听到这个消息后,嚎啕大哭。但悲伤不能解决问题,她通知了我的大舅和小姨,几个人一起商量对策。外公年事已高,不宜动手术,他们便决定不告诉外公事实真相,给他活着的希望,只说他得了肺气肿。当时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5个月,但到现在,他依然健在,而且心情也挺好。每次我去看他,他都会笑着和我聊天。再过两个月,过完年,他就七十岁了,希望他能一直活下去,看到我结婚生子!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放弃,都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记得高中时,老师放过一部电影,它叫《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句话,我到现在都没有忘记: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很多人并不是没有成功的资质,只是在离成功仅差一步之遥的时候就失去了希望。所以,永远不要在成功之前失去希望,因为,也许你只需再努力一把,就能触碰到成功。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1课时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2、 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1课时

多媒体课件设备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a、正面描写(实写)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

(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

(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

(4)还有书中的5处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1、《侯银匠》分析小说的主人公

2、《麦琪的礼物》 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

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主人公形象2.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六、说教学过程。

问题四: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问题五: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四)难点突破。

两个问题:问题一: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

(六)作业。

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附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直观新颖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理解小说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和精心建构的美好人性。

4.体会欧·亨利小说喜剧形式与悲剧内涵的巧妙结合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中多样的小说技巧,特别是语言的幽默和“欧·亨利式的结尾”。

2.难点理解作者寄托于小说中的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

含“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梳理文章结构。

二、课堂教学。

(一)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他当过牧童、学徒、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这些特点使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像《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三)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常春藤叶为题,常春藤叶与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来说说。

明确: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为了能卖画赚钱帮她看病,请楼下的贝尔曼来当模特,并告知了这一事件。贝儿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同时贝尔曼得肺炎去世。

显然,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线连着琼珊,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暗线连着贝尔曼,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在一起。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重见贝尔曼(结局):奉献,关爱他人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特色,并学习其留白的写作方法。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的文章主题,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关爱他人的品质。3.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留白的写作方法。2.理解小说中表现的人性之美,树立爱的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诵、质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初步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书籍或网络查找阅读关于欧·亨利的生平简介及其其他经典短篇小说。

第一课时:情节分析。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知道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是谁吗?提示: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二、整体把握。

1.在暑假期间同学们已经读过了欧·亨利的作品,所以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重温这篇小说,标记好段落,并概述故事情节。提示:故事情节要包含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寒冬时节,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生命。

的叶子。

提示:(1)挽救生命;体现爱心;顽强而有沧桑;给人希望;凸显人类高尚灵魂等。(2)最后一片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希望,也是老贝尔曼生命中最后的杰作。这片叶子承载着琼珊、苏艾与贝尔曼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品味文章结构之妙。

1.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点,便是它的结尾。因为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总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被成为“欧·亨利式的结尾”。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

例文1:贝尔曼迈着沉重的步伐从家中搬出梯子,带上自己常用的画笔和调色板,狂风怒吼着,似乎要阻止他,可他丝毫没有受影响。他站在常春藤下,看了看即将要落下的叶子,身体不由颤了颤,然后他拖着沉重双腿爬上了梯子。只见他双眉紧锁,雨点打在他的脸上,挡住了他的视线。此时的他已全身湿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他仍然坚持着,拯救琼珊的意念支撑着他。他艰难地握住画笔,一笔一笔地蘸着颜料在墙上涂抹着,勾勒着„„终于这片寄托着这位老者希望的叶子刻在了墙上,他的任务完成了,他的心愿了结了!

例文2:回到家里,老贝尔曼心里总像装着什么似的,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窗外,夜色渐浓,寒风夹着雪花下个不停,拼命的拍打着常春藤那最后一片叶子。老贝尔曼望着窗外,脑子里不断重复着苏艾的话。他眉头紧皱,时时摇动着他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他为琼珊而伤心,而惋惜。他不甘心眼睁睁看着琼珊因此而离去。老贝尔曼似有所悟,他郑重的点点头,起身朝门口走去。

打开门,迎着深冬刺骨的寒风,老贝尔曼艰难的一步步移向仓库——一间已经颓废的瓦房。老贝尔曼从仓库中扛一把梯子,又迎着寒风,忍受着冰凉的雪花拍打在脸上的疼痛,他更加艰难的一步步移向那棵邪恶的常春藤。他要为琼珊的生命添上一笔。老贝尔曼那充血的眼睛早已被寒风吹得红肿,充满泪水。他那似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也早已僵硬。浑身上下,都因融化的雪花而湿淋淋的往外渗水。老贝尔曼半眯着眼睛,用冻得发青的像松树皮般粗糙的双手将梯子靠在墙上,像一个蜗牛般慢慢爬上了梯子。老贝尔曼要用自己的行动,拯救这肃冬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个鲜活的生命。贝尔曼爬上梯子,在灰暗的灯光下,双手瑟缩着画出了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

老贝尔曼瑟缩着,又如蜗牛般从梯子上爬了下来。顾不得揉一揉红肿的眼睛,顾不得暖一暖冻得麻木的双手,他又一步步艰难的回到了居所。

屋外,寒风夹杂着雪花更加肆无忌惮乱舞。老贝尔曼站在窗前,他吃力得尽量睁大自己充血的,红肿的双眼,奋力望向那棵邪恶的常春藤。树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没有拗过寒风,悄无声息的飘落了。但是,另一片新生的叶子又悄然而生,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使命——做生命的守望者。

贝尔曼铁青的脸上绽开了似火的笑容„„。

2.交流各自的想象、描写片段,小组讨论推荐,老师点评。提示: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如湿透的鞋子和衣服、燃着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散落的画笔以及调色板上剩下的颜料;整合材料,注意前文说的“年级六十开外”、“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萨蒂尔似的脑袋”、“小鬼般的身体”等;合理想象,补充事件的细节,重现当时的场景。

3.把你描写的场景放到原文中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原作把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隐藏在了故事的背后,在通过别人的口述补充交代,不仅叙事简洁,而且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不直接描写画叶子的场景,而只写屋内散乱的东西,形成“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所讴歌和颂扬的人情美、人性美。

四、情理之中。

五、作业。

1.思考:谁是小说的主人公?2.阅读《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主题分析。

一、导入。

提示:老贝尔曼;对小说主题起了决定性作用。

2.琼珊感染了肺炎,危在旦夕,情况令人堪忧。但庆幸的是她最终获救了。是哪些人救了她?提示:琼珊病愈靠的是她自己坚定的信念,医生精湛的艺术,苏艾精心的呵护,老贝尔曼用生命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无私帮助,琼珊战胜了死神,顽强地活了下来。

3.在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

提示:因为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了一片藤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所贝尔曼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因此,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虽然贝尔曼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才登场,而且描写贝尔曼的文字也不多,但衡量是不是小说主人公的标准不是以所占篇幅的多寡来决定的,而是要看这个人物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二、主人公形象分析。

1.那么,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讨论,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提示:(1)暴躁、酗酒、爱唠叨、不得志。善良、有同情心、关爱他人、能够舍己为人的老画家。作者在刻画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时,进行了内外两方面的描写。外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经历等,内则包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并且,有正面的描写,也有通过医生与苏艾的话进行的侧面描写。

2.小说中有许多细节非常感人,可以体现出老贝尔曼金子般的善良心灵,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分析。提示:(1)两个“嚷道”,请同学们以对话式朗读,对照上文的“暴躁”和“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一方面可以看出老贝尔曼暴躁的脾气,另一方面他的生气恰恰表现出他对琼珊的关心,体现出他人性中美好的一面(2)“我们”,老贝尔曼最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老贝尔曼与琼珊苏艾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想着等以后画一幅杰作后,带着琼珊与苏艾离开这个贫困之地,可见老贝尔曼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人。(3)老贝尔曼的矛盾话语:老贝尔曼“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去一起。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这两个矛盾处,看似矛盾,却互为补充,体现的恰恰是老贝尔曼对琼珊和苏艾的关心,人性中最闪耀的善良就在这矛盾之处体现出来。

作者先抑后扬,使贝尔曼的形象由平凡变的伟大。

三、幽默:含泪的笑1.上节课我们提到过,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那么通过以上对贝尔曼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的另一特点,即语言的幽默。小说中哪些语句具体体现出了欧·亨利的幽默呢?提示:(1)首段: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拐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商人碰到了他自己,是为了说明这个地方的街巷纵横交错、拐弯抹角的特点。这个“仿佛发了狂似的”街巷本不适合人居住,但艺术家却说他发现了它的“可贵之处”,即可以用来躲帐。看似幽默的语言背后却透着辛酸与无奈。(2)第二段: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朝北的窗户”、“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都是人们不愿意住的地方——冬冷夏热,但这些“搞艺术的人”却选择住在这里。可以想见格林威治村的环境——破旧不堪,古老颓败。而这样的村庄却被作者形容为“古色古香”,用幽默的笔触写出了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两段的描写形成了典型的欧·亨利式背景素描,简约含蓄的勾勒出大都市底层社会的轮廓,觉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象征性。(3)第十一段: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对袖子式样发生兴趣就是热爱生活的明证。但医生并没有直接说出,而使用了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医生的幽默,也是我们看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4)第三十段: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在调侃中带着对贝尔曼的同情。

2.由以上语句可知,欧·亨利的幽默并不是可以使我们开怀大笑的幽默,而是令人感到心酸无奈的微笑。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里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寓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四、个人身世。

阅读了欧·亨利的小说,如这篇课文,以及《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等,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大多都有着美好的、充满温情的结尾,这与欧·亨利的个人身世有很大的关系。提示:欧·亨利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国虽然标榜着自由、民主,但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他在幼年便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酸辛,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便因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的罪名过早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正因为欧·亨利丰富曲折的人生,使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就比他人更深刻一些。也正是因为他不不幸的遭遇,是他将他对生活的憧憬与人情的渴望反映在作品中。他寄寓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他人,给他们些许希望和安慰。

五、主题总结。

问题:为什么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画了那片叶子?

提示:苏艾本就是琼珊的好友,而贝尔曼平和与琼珊的关系并不亲密,因此由贝尔曼去画那片叶子,塑造了一个耶稣式人物,对读者更具冲击力,更能够体现文章的人情美主题。使读者更加为贫穷的底层画家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而动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师:同学们,小说结尾才说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来历,让人很感意外。但其实这个结局在前面已作了铺垫,请大家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这是第二天早晨的情景。很明显这片叶子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画家画上去的。

师:怎么看得出这片叶子是画上去的呢?

同学们思考讨论。

生:前文琼珊说过:“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只剩下五片了……又落了一片……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从这段话看出,叶子的掉落速度是很快的,可是经过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居然还挂着一片藤叶,这很难令人置信。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生:“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这是第二天白天和夜晚的情景。从这段描写看出,又经过了一个白天,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再从夜里呼啸的北风、不停拍打窗子的雨点、从屋檐上流泻下来的雨水这些描写来看,风吹雨打也撼不动那片藤叶,这就很奇怪了,可见它不是真正的常春藤叶。

师: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分析有道理。

生:“那片枯藤叶仍然在那里。”这是第三天早上的情景。经过两天两夜风吹雨打的折腾,那片枯藤叶仍岿然不动。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符合常情,叶子一般都要凋零的。

生:作者这样写是有意制造悬念,让读者在一个一个的悬念中思考故事情节的巧妙,从而产生艺术的趣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生:让我们可以想想地读书,感觉特别有意外感。

师:本文的艺术感染力从哪里得到了体现?

生:从小说末尾得到了体现。(生读)第三天下午苏艾跑到琼珊的床前说:“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这个结尾道出了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的真相,让人恍然大悟,感觉故事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小说开始写老画家贝尔曼事业无成,生活散漫,让人不屑。结尾却笔锋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们认为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老画家贝尔曼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琼珊强烈求生欲望的绝世佳作。作者用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划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取得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师:说得好,这正是欧·亨利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