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大全10篇)

时间:2023-09-25 14:26:42 作者:碧墨 口号大全 傣族泼水节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大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一

《难忘的泼水节》是统编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介绍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通过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周总理穿着傣服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们,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所以讲课时按文章顺序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心,与人民的心连心。整篇文章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导入后从题目入手。因为学生有读熟课文的基础,几乎所有的学生能抓住题眼。以“难忘”为题眼,强调此次“泼水节”的不同寻常直接点明文章主题。所以上课一开始就强调题目中那个词应重读。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抓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并让学生去感受欢迎场面之隆重,通过朗读去感悟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的崇敬。

第3,本课的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描写具体、生动。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周总理神情、外貌、动作的词句,并反复朗读,在读的基础上体会文意。抓住句段中的关键词,如“笑容满面”并引导学生做一个笑容满面的样子进而体会亲切。尤其是穿着的描写让学生理解一位共和国的总理能尊重民族风俗,这正是赞颂了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崇高品质。同时注重了本课的插图,课文的插图正是照应着这一部分内容的,而且画面人物清晰,主次分明,所以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图文结合,用好本课的插图有利于引导阅读。又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如: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让学生感情朗读---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幸福的场面啊,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让学生再感情朗读。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不足之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但感觉指导的不到位,还应注意通过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二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三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这节课上,丁老师抓住题眼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欢乐。

1、情境渲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堂开始,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学生在欣赏中展开迅速拉近了与文本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突破教学重点。本文的重点是理解泼水节的欢乐,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而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丁老师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朗读体会,以读为本,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丁老师除了让学生读中感悟,还让学生互相表演,体会灌和泼,学生在这种角色的转换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体会到傣族人民泼水的欢乐了。

3、层层递进,构建欢乐场面。文中关于清水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丁老师播放了泼水的视频录象,学生看了兴奋不已,个个是眉开眼笑。

如果在体会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兴的心情时,联系一下实际,比如说当学校里要组织孩子去春游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有了实际的体验,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傣族人民当时那种高兴和急切的心情了。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的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见谅,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四

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五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六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七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我把清水泼在身上,祝。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八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颂,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也参加了。”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再做一做动作,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边做动作边读句子,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动口,动手,更是动情、动思,肢体的“互动”与思想情感的“互动”有机结合起来。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九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傣族泼水节教案篇十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点傻,我们知道的他还一个直问个不停。

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回顾我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每篇课文我都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但这些问题是不是孩子一看就会的,是不是孩子们喜欢研究的,我还真没仔细地想过。该学《欢乐的泼水节》了,我倒要尝试尝试,看学生们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再看看他们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字认识了,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默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有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在旁边画个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们读书很静,不时勾勾画画,比平时多了几分书生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带着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里走了个来回。我们边读书边解决问题,读着想着,仿佛真的来到的西双版纳。

一节课,除了泼水节的来历是我补充的,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他们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由衷地赞扬他们不简单。

课堂应该研究真实的问题,学生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者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辨的课堂。这样的训练,在遇到合适的课文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