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14:07:40 作者:笔砚 讲话稿 2023年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8篇)

公益项目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公益活动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朗读诗歌,能够熟读成诵。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比较、探究这首诗与其他写月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他月诗文的不同点。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三)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降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本篇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五)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

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

(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

2.《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

(六)课后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文化

1、加强朗读,理清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之一。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有那些风俗呢?那么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腌蛋、门楣、苋菜、肃然起敬、籍贯、粽子、门槛、囊萤映雪、车胤、避邪、蝎子、城隍庙

2、解释下列词语

1、肃然起敬

2、囊萤映雪

3、莫名其妙

4、与有荣焉

5、白嘴

6、曾经沧海难为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五、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重点写了那两种风俗习惯?为什么?

2、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

六、细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2、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

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家乡的鸭蛋的?请你用“我从------一句中,感受到了------情感”

七、拓展延伸

材料:

1、据某中学杂志一次名为“中国传统节日pk西方节日”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过的节日依次是:圣诞节、春节、愚人节,有的中学生把国庆、五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当作中国传统节日。

2、美国把每年的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3、美国把中国的春节规定为法定假日。

4、作家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挽救民俗文化,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人民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九、作业

练习册课堂检测部分

十、课后反思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课文从哪几方面将端午的鸭蛋,孩子们回答得十分积极,而且准确度高。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发现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后进生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

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三)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穿越时空,神思飞扬,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

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

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

3、小结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

作业布置

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声:芦管《折杨柳》思乡

情:征人尽望乡含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

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三)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六、作业

穿越时空,神思飞扬,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理清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之一。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有那些风俗呢?那么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腌蛋、门楣、苋菜、肃然起敬、籍贯、粽子、门槛、囊萤映雪、车胤、避邪、蝎子、城隍庙

2、解释下列词语

1、肃然起敬

2、囊萤映雪

3、莫名其妙

4、与有荣焉

5、白嘴

6、曾经沧海难为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五、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重点写了那两种风俗习惯?为什么?

2、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

六、细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2、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

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家乡的鸭蛋的?请你用“我从------一句中,感受到了------情感”

七、拓展延伸

材料:

1、据某中学杂志一次名为“中国传统节日pk西方节日”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过的节日依次是:圣诞节、春节、愚人节,有的中学生把国庆、五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当作中国传统节日。

2、美国把每年的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3、美国把中国的春节规定为法定假日。

4、作家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挽救民俗文化,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人民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九、作业

练习册课堂检测部分

十、课后反思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课文从哪几方面将端午的鸭蛋,孩子们回答得十分积极,而且准确度高。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发现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后进生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

文档为doc格式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朗读诗歌,能够熟读成诵。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比较、探究这首诗与其他写月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他月诗文的不同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三)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降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本篇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五)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

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

(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

2.《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

(六)课后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