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读后感范文(22篇)

时间:2024-01-04 15:31:19 作者:文锋 其他范文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内涵、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主观观点和个人体验的抒发,每个人的读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你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语言通俗、体例新颖。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

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

“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

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

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学习新制度经济学很好的基础教材,但是并非初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你能够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当然,如果你碰巧在之前阅读过其他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黄少安的《产权经济学导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之类),你将对本书的内容有着很好......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

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

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

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1.新制度经济学: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2.新制度主义: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重新发现”了制度分析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形成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反理性思潮的影响,传统政治学开始向现代政治学转变。

行为主义逐渐成为政治学的主流理论。

制度被排除在主流政治学研究视野之外。

《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在这里的孩子梦都是个性的、幸福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尼尔校长说:“夏山学校宁可培养一位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经兮兮的首相。”心理学家认为“快乐为学习之母”。其实,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挑战,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快乐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失败不能令他沮丧,烦恼也不会阻碍他继续追求成功。教育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尼尔先生本着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们一些成人们看不懂的行为的爱。

尼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学习中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让学校适应学生,让人自由发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的人。现在很多父母既不认为孩子性本善,也不认为孩子性本恶,而是认为性本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这些木偶人的心灵没有经过自然伸展,是扭曲的,发育不全的,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管理制度读后感

我公司于2012年2月对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汇总,对切实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实加强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努力做好会计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是今后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1、依法建账,遵守记账规则设置会计账册是记录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等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矗一个单位从设立就应当依法设置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遵守记账规则,则是依法建账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的同时,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并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

2、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规范行为,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3、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在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准绳,认真做好会计工作。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并按照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4、加强会计监督,规范会计秩序。

《会计法》在赋予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职责的同时,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赋予了财政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权,财政部门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责,监督各单位依法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监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持证上岗,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维护《会计法》的权威。

3、清扫:对各自岗位周围、办公设施定期进行彻底清扫、清洗,保持无垃圾、无脏污;。

4、清洁:维护清扫后的整洁状态;。

5、修养:将上述四项内容切实执行、持之以恒,从而养成习惯;。

6、安全:上述一切活动,始终贯彻一个宗旨:安全第一。

7、实行6s管理,是理顺工作现场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

8、6s管理引用到办公室管理,能有效地加速办公室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的调整及改良,最终结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置身于优美的办公环境,也有一种美的感受。

9、办公室是个窗口,为了发挥窗口的作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对内对外形象。

14、对舍弃的文件、资料,应遵照安全、保密的原则进行销毁。

15、不能在办公室内随意张贴文件、通知、宣传品等。

18、接听电话及接待来访客人时言行应大方得体;。

19、工作时间提倡使用普通话;。

20、注意仪表与形象,做到着装整齐,梳妆适宜,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旧制度与大革读后感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

反之,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旧制度与大革读后感

11月30日,王岐山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结束时,王岐山书记在总结讲话中讲到反腐“更希望润物细无声,不大搞动静,但是也不能有困难就不做”,并推荐了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称“我们现在很多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毕生工作的升华,时至今日仍然被世人所推崇,不仅仅是在于他所开创的历史研究的方法,更多的在于他以第一视角类似外科手术的方式对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的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及阐述。作者托克维尔针对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等,通过将“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论述了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首先,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去查阅了该书作者托克维尔的生平及其撰写本书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托克维尔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在政治理念上钟情自由主义,曾担任众议院议员、外交部长等职务,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制定。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51年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建立第二帝国专制政府。托克维尔对此悲观失望并坚决的持反对态度,因此一度入狱,成为托克维尔人生的转折点。该书就写于这段政治变革时期,受其人生际遇与政治理念的影响,书中流露着对拿破仑三世专制的忿恨,更强调自由的价值,将其政治理念和对法国命运的思考集中写于此书中。

其次,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托克维尔敏锐的抓住了现代政治的本质,即自由权利的平等和民主作为唯一的统治合法性来源。他通过反思法国大革命,来思考和认识民主化进程即通往现代政治的道路。大革命前的法国,高度中央集权,平等、自由缺失,社会矛盾激化,而自由、平等的思潮却日益普及,在现实与渴求的巨大差距下,大革命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然而,大革命并没有带来完全的自由和平等,而是建立了平等和专制并存的政治体制,托克维尔试图寻找建立自由体制的道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针见血的思考,“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也就是说,如果君主实施渐进性的改革,做有益的社会调节,那么人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暴力手段去从事轻率、破坏性的变革,法国大革命也就不会爆发。这种思路对于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指出了一条道路,为了避免暴力革命,必须推动渐进改革,在相对稳定的演化过程中从而实现平等和自由。而通过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制度,或者说是民主化进程,往往走向另一个深渊,即专制主义。在阐述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时,托克维尔指出,旧制度彻底使法国丧失了从贵族制度在保持自由的同时演化出新制度的可能性,使法国社会分崩离析、阶层矛盾尖锐,大革命随之而来,甚至造成在大革命之后,法国只能建立起平等与专制并存的畸形社会形态。

最后,该书对中国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人民日报评论指出,该书能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很大原因在于书中内容与我国当下社会的关联性。财经网发表文章,“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胆而审慎。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旧制度与大改革》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从中我们可以窥探该书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及转型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目前正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但是当前的发展,只是物质方面的发展,精神层面的发展显然没有跟上,公众对政府的不满逐渐增加,改革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法国大革命的事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解决。

1、居安思危,换位思考,走群众路线的渐进式创新改革。书中提到,人们一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发生的,而法国的大革命,却是在路易十六统治的旧君主制最繁荣的事情发生的,当时的情形是“社会陷于一种麻木状态。政府因循守旧,毫无创新;城市未作任何努力使居民环境更舒适健康;个人也不去发起任何重大事业。”在安逸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想改变现状,但都不知道怎么去改变,没有一个好的指导方向,政府的一系列所谓利民改革也并没有从群众的实际角度出发,加之一些有心人的诱导,导致了大革命的发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沉浸在发展的喜悦中,而是居安思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枪,决定基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思路,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样的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完全迥异于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那种脱离群众的专制式改革。

2、远离专制,多让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文章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辟“在这种(专制)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作者在文中一百余次提到专制,专制的结果,必然导致腐败,官员滥用权力,加之专制会让民众自私自利,两者互相作用之后,很容易让民众走到政府的对立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途径,全国人大是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法律程序,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样,能够最大限制地避免专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某一阶层被离弃。作者在文中感叹道,农民被各个阶级离弃了。农民最后成了大革命的主力军。其实不仅仅是农民阶层,各个阶层都应该不被抛弃,中国人口基数大,任何一个阶层,人数都不少,一旦出现问题,后果难以估量。因此,一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可以多听听各个阶层的反馈,进行试点之后,再全面推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是团结各阶层人士的重要手段。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各界人士能通过政协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各阶层人士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能尽最大可能被团结起来。

4、依法治国,政策不能朝令夕改。书中国王说过“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然而,几个月过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法规,会让群众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日积月累下,会导致之后的政策法规也难以实施,甚至会让群众养成蔑视法律的习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将法治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群众以极大的信心。

5、关注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谨防有人利用宗教信仰等问题来做文章。法国大革命是依照宗教革命的方式展开的,“它仿佛致力于人类的新生,而不仅仅是法国的改革,所以它燃起一股热情,在这以前,即使最激烈的政治革命也不能产生这样的热情。大革命激发了传播信仰的热望:掀起一场宣传运动。”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信仰,并且很多都是少数名族聚集区,这些信仰,容易被人利用、煽动,导致问题的出现,如东突,就是部分宗教极端分子利用人们的信仰,煽动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企图建立自己的政权。

6、加强媒体管理,多传播正能量,严处炒作行为。当前,不少媒体在报道消息时,喜欢将事件向“官员”、“二代”等靠拢,从而对事件进行炒作,这无疑会让点击率急速上升,但是,正如书中所说的“那些最应害怕人民发怒的人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经常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入听闻的种种罪恶”,这样的事情,会让群众走到政府的对立面。而媒体的作用,应该是引导群众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多看本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制度史读后感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系统制度保证、奠定坚实治理基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要深入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定制度自信,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旧制度与大革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初次拿到此书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法国大革命发展过程的历史作品,但是当读完全书我才明白这本书更应当被称为一本历史诠释著作。该书并不是注重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过程,而是以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了大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法国爆发,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大革命留下的影响,这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18世纪的法国并非是欧洲贫穷落后的国家,相反法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的欧洲都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是在这样一个繁荣发展的国家而不是在其它更落后的国家,大革命首先爆发了。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认为造成大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的原因主要是高速繁荣发展和不平等的同时并存,旧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吸收新兴的政治势力,当临界点打破,旧的体制必然被抛弃。18世纪的法国在社会中存在三种势力的博弈,贵族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农民。贵族阶级是不平等制度的受益者,他们享有免税权等一系列法律特权,农民阶级受旧制度压迫最深,他们没有享受到多少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福利,反而要承担不平等的税收等负担。新兴资产阶级虽然受益于经济发展而获得了大量财富,但是其本身在税收等政策上仍然与贵族处于不平等地位,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也蔑视靠着制度不平等而生存的贵族阶级。在贵族阶级内部,国王与其它贵族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演变,在旧体制下,国王依靠贵族来间接统治其它阶级,因此在国王和贵族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当新兴势力出现之后,农民和新兴资产阶级想摆脱贵族统治,因而二者绕过贵族阶级直接与国王形成了联系,旧的贵族共和体制已经不需要存在,大革命因而可以如暴风骤雨一般席卷全国,()一个表面上民主共和制实质上封建集权的政体在法国建立起来。

法国大革命并未能在法国建立起稳定的民主共和体制,群众摆脱了贵族统治的压迫,取得了表面上的平等权利,但是大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很快被集权帝国所取代,君主集权的统治实际并未改变。但是大革命也使得贵族统治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民众得以和君主统治开展对话和博弈,为最终实现真正的民主国家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大革命对我们启示: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财富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不同的力量将在现有社会结构中进行再次博弈。如何在现有体制内更大限度地去吸收不同的力量,平衡好各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可以平稳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法国大革命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于结果的不均等,也表现为竞争机会的不平等。在当时的法国无论是从社会发展中受益的新兴资产阶级还是依旧贫穷的农民实际上都想要改变这种制度,正因为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法国大革命才能够迅速席卷全国。一种制度能够长期存在的关键在于,这种制度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社会推动力,并能够在全社会依据价值共识建立竞争和分配机制,从而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形成体制共识,凝聚社会发展动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此才能够避免革命推动型社会发展模式,以更连续和稳定的步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是放飞自由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随孩子们决定。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穿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等等,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是as尼尔,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实行了绝对的“自由发展”,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我认为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真的非常难得,创办没有管训、指导、约束的学校,这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教育家尼尔经得住旁人的不理解与家长的埋怨,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自由发展”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自由,就是没有约束,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支持夏山的人很多,不同意的也不在少数。也许他们觉得这与放任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这样下去,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孩子们非但不能好好地健康成长,还会由小时候所谓的“自由”发展成长大后的为所欲为。我是支持夏山的,自由与放任虽意思相近,本质却是不同的。夏山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敢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夏山学校是充满关爱的天堂,老师学生人人平等。在普通的学校中,老师似乎被冠上了“永远正确”的代名词,夏山就不同,学生能任意指出老师的缺点,师生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校长与孩子们的爱也感人至深。哪个孩子打碎了玻璃,校长会怎么做?打他?骂他?都不是,而是让他继续打;那结果就出人意料了:那孩子愿意赔,校长却不需要,还是一位陌生人听了此事后给了校长一英镑呢!我对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深有体会,孩子们可以损坏公务,可以采摘花木,校长从来不责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对错,也让他们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通过《夏山学校》,我回忆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巴学园不就是夏山学校的翻版吗?其实,“夏山学校”就是小豆豆的学校“巴学园”的原型。这两个学校都是自由的,是友爱的,在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进了巴学园后不也变成里一个正常的小朋友吗?这都是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豆豆。小豆豆就如夏山里的许多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们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旧制度与大革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的眼里,是一本不大严谨的理论论述作品。较之于其他经典作品,它显得十分平实朴素。却正因如此,我才得以一窥历史上一些真正大事件的真容。因此,我很庆幸,同时也倍加珍惜与《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处的这段时光。得益于托克维尔平实朴素的耐心讲解,我才能够勉强整理出一些关于大革命的鄙陋见解。

大革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以大革命精神为先驱,将法国社会已久的积弊以一种突然的方式引爆,而其全过程均系于本书的主线――法国的中央集权,一切角色在本书中出场的原因(由其引出或被其引出)。而这个一切事件的导火索,其形成有其独特的原因――法国政体的建立方式。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为对照,相对而言,其各组成地区依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国家组建类似于“部落联盟”,包含着强烈的异质化倾向,国王权力以另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被行使。究其根本,地理条件(海岛)是其得以长期维持的重要因素[1],而法国的中央集权,是其身处大陆的地理条件所要求的,其政治体制、文化性质的同质化趋向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中央集权才成其为中央集权。而作者以中央集权为载体,分析封建制度走向倒塌的必然性。

与所有一鸣惊人的伟大革新一样,在大革命前夕,大多数人都不能将它察觉,但它作为一个事件就这样突然地发生了,就这样以它惊人的力量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象。但是,我们绝不应该将这场伟大的革命当作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来看待,因为这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更是对人民群众进步愿望的恶意忽视。为了摆脱该误区的困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大革命是人民群众(资产阶级为主)为夺取政治权力而展开的暴力斗争[2],同时也是大革命精神的载体。而作为历史的旁观者,也许新社会对旧社会的排斥及旧社会对新社会的威胁其会妨碍我们在旧历史与对新历史之间展开的求真探索,使我们在迷雾中徘徊不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幸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将新旧两段历史连接起来,发现根植在那片古老土壤中当今社会的根系,清晰地看见大革命的精神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但是,由于旧秩序猝死,新生的政治参与主体不完全发育,后者的弱小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突然失去前者支撑的社会,然而这却导致了后者推动的革命其动机以其实践结果失去控制为结局。这就是本作所揭示的困局。而本书的目的:“每当我在先辈身上看到某些我们几乎完全失去一然而又极为必要的刚强品德――真正独立的精神、对伟大事物的爱好、对我们自身和事业的信仰――时,我便把它们突出出来;同样,当我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风尚中碰到过吞噬过旧社会,如今仍在折磨我们的某些弊病的痕迹时,我也特别将它们揭露出来,以便人们能够看清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从而深深懂得他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作恶。”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局提供一种思路,让曾被专制制度冻结成冰的、现在依旧冷漠的人们,能够敞开胸怀,拥抱自由的阳光。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以数十年的光阴,不忘本我,不渝终始,即使人们不以为然。托克维尔就是这样向世间表达他对自由的'偏执、向这个冷漠的世界大声疾呼。

[1]非农业人口的流动性本质地抗拒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强大外敌间天然的阻隔。

[2]针对一切阻止他们达成目的的群体、个人,所以在斗争过程中教会势力受到打击和斗争后教会复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被反对的,是教会拥有的权力。

1

风貌。

大革命前夕,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专制君主不断扩张权力,因为客观条件已允许这样的想法成为现实,而其自身属性也要求这样的想法被付诸实践。否则,其专制国家将不能保全,其人民将因强权管控的缺失而陷于各自争斗导致的动荡与不安,只因其专制威严不能为他们提供方向和安定。与此同时,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主体地位在城市的确立赋予了市民们前所未有的力量――这代表着一股新生政治参与力量[3]即将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主导历史洪流的前进方向。但就现在的社会情况而言,让新兴势力掌权是一个绝对的空想,因为他们的社会治理经验显得还不足够,力量也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社会[4]的稳定,所以他们必须等待时机,同时不断地强化自己。反观封建贵族,这个古老的阶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却没能找到其容身之所,反而逐渐衰落,慢慢枯萎成空壳。但在大革命来临之前,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并没有束手就擒的打算。相反,通过他们中一些不凡者的努力,他们了无生气的阶层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然而,他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因为历史的巨轮将滚滚向前,落后者将被毫不留情地抛弃,沦为历史银河的一粒星尘,回力无天。

[3]作为参政主体,资本主义者与城市中产阶层的确是新生的(相对而言),毕竟他们是新经济生产制度产生的(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经济生产制度)。

2

反动阶级内部的矛盾。

国王、第一、第二阶级都是第三阶级的压迫者,同样享受着第三阶级无偿的供养,同时又毫无节制地作威作福,尽其破坏[5]之能事。但在他们内部,却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有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同样是无法调和的。其中最尖锐的一对的矛盾,就是国王与封建领主[6]的矛盾。这同样是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矛盾[7],是成熟条件下王权扩张与封地制度之间的矛盾――中央(国王势力)在首都集中处理全国事务的条件[8]业已具备[9],首都的情况――巴黎[10]已经作为专制法国的代表,将全国其他省份置于依附的地位[11],同时也有利于王权的扩张。有利条件的增长伴随着不利条件的消褪使王权的梦想显得愈加真实;命运的天平似乎也在倾斜――旧制度的稳定性驱逐了其自身的流动性,使得守旧者与他们可怜的被统治阶级一样,处于各自分裂的不利境地,任人宰割。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旧制度[12]的消逝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时间不等人――风暴,在有效的准备完成之前,突然地出现[13].

[5]破坏生产,破坏和平。

[6]属于贵族。

[7]现在看来,则是旧制度与更旧的制度之间的矛盾。

[8]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交通及通信手段,这就是为什么热带雨林地区难以形成庞大的帝国。

[9]甚至出现了“御前会议”(专门替代议会为国王提供决策建议,无国家重大决策决定权,对于一些杂务就另当别论)这样的专制怪胎,相当于中国古代汉王朝时期的“中朝”.

[10]“事情由来已久,自中世纪起,巴黎似乎是王国内最大、手艺最巧的城市。这点到了近代愈为明显,随着行政事务全部集中到巴黎,工业也集中到这里。巴黎越来越成为时尚的典范和仲裁者,成为权力和艺术的唯一中心,成为全国活动的主要起源地,法国的工业活动更加收缩集中于巴黎”――摘自原书116页(商务出版社)。

[11]这样空间上高度的聚合所提供的阶层联动性,也是革命在最初内取得进展的有益条件。

[12]这里指的是封建领主制度。

[13]大革命使平民的躁动打断了王室集权的过程,体现的是平民充分联动后的能力远胜于王室,但从本质上看,王室集权与平民革命的动力是一样的――阶层联动能力的增强。这真是令人惊叹:这个神奇的因素能够使国王变得强大,也能够驱其迈向死亡。

3

枷锁的挣脱。

阶层联动能力[14]的增强,使得群众的力量变得更加难以掌控。联动能力流动性来源自日益增加其自身权重的交通、信息技术及使劳动阶级日益紧密结合并不断武装他们的新生的、高效的生产方式;而联动烈度则是为当时第三阶级受到来自统治阶层的压迫而产生的抗逆倾向、长期积累的社会改革成果及继续改革的动力所提供。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情况越来越糟。首先,城市因为市民天然的聚集、市民实力的增长和自治意识的增强,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控。正因如此,城市成为平民百姓们逃离封建势力剥削的去处。此外,当封建农村的分散性不能再为其统治阶级提供持续稳定的控制力时,寄生于封建农村的贵族,不仅失去了原来的政治势力,也失去了国王对其的信任[15].他们逐渐变得贫穷、落魄,只剩下先祖光荣外壳为其遮羞。然而他们依恋不舍的各种特权却让他们引火烧身――他们保持特殊的状态将不为群众所容忍[16],于是二者矛盾激化。而站在制高点上的国王,十分希望这三方对立的矛盾体中其他两方互相较劲,而自己隔岸观火,韬光养晦。但是就现状而言,其如意算盘打空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农民于乡村反对封建领主的同时,城市中的市民也在向专制君主展示他们的力量。然而,这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的存在是西欧封建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时间跨度极长却无关痛痒[17];后者的产生及其发展却在短时间内颠覆了反抗事业的状态,更新了反抗者的形象,更是取得了令历史面貌焕然一新的进展;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卸去紧压在身的沉重负担,增强自身的力量并不断强化反抗的自由意识,直至最后将这些无端的欲加之物摔翻在地。而成就这伟大功绩的过程,就是伟大的法国大革命。

[14]由流动性和强度(烈度)组成,可以理解为流动性?强度(烈度)。

[15]国王不再依赖他们进行统治(相对而言),他们失去了价值,所以国王不会再继续对他们施予“信赖”.

[16]这样情形的导致,是原统治阶级的力量不能维持原有的统治秩序的结果,所谓“思想解放”,只是其表现形式,因为反抗――只能在现实世界中被实践,再向精神世界施加其影响――思想是无法被压迫的,所以其“反抗”也是无从说起,要是非要将这两个令人喜爱的词语联系到一起的话,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反抗”思想为反抗的具体实践活动提供方向指导和行动借口的在整体反抗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17]弱联动能力导致斗争成功率的低下及无法更新现有制度的可悲现状,他们是失败的“反抗者”

4

不同的政体,相同的中央集权。

只要“友好”的国际环境[18]、平和,分裂的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扩张状态能够继续存在,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就能继续延续他的生命,因为这些因素为它提供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环绕首都的国家精华区,被中央集权制度供养着,不断增强其于全国的影响力,又反过来对后者的存在施加持续的增益。与此同时,国王不断稳固自己的地位,不眠不休地颁布有利于其统治的政策[19],随意囚禁甚至处死任何胆敢轻视王权的人,只要这些行为不至于过火。但现在,幸福时光即将永别――因为国王选择为“延长生命”而战,而他原本有机会不让自己陷入如此境地。维持平衡的条件因为客观情况的变化、自身增长瓶颈的到达,发生了可怕的质变――阶层联动能力的增强,使得人民在力量的诱拐下,失去了原本温良恭顺的淳朴性情,走上了“反抗压迫”的不归路;而这导致的一系列效应中,十分不幸地包括了统治阶级扩张状态的终结,“内部”战争的提前到来。这一切轻松地将国王曾经的努力化为泡影而又逼迫他做出决断:延长生命或以另一种形式生存。不像英国人,法国国王在封建君主的历史困局中,选择了前者――体现了他既短视又贪婪的本性。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某人的失策而易辙,旧制度必将以新风貌再度临世,因为“统治”,这种社会需要没有错――以阶层分化为标志的社会“统治”与人类社会同源同体,错误在于软弱的统治者――只要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维持其权利(权力),就必然发生一些他们最不想看见的事情,只是其具体形式会因为一些“偶然”而产生符合同一趋势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后,便是我们熟知的――革命君临人间,以无穷的力量破而后立,其先导大革命精神如同宗教信仰一般,摆脱了以往思想在对象、空间、时间上的狭隘,在人类内心引起斗争的共鸣,进而广布四海,挑动着世界的神经。其急风骤雨般地横扫一切,似乎将社会原貌完全地改变,摆脱了旧制度留存的一切阴霾。然而,只要构成中央集权政治的要素依然存在,旧制度就不可能完全被逐出法国。古老深根依旧埋藏在现代人政治生活的土壤之下,只是不再以封建中央集权的形式展示在众人面前。这就构成了一个现世的悲剧:高尚的自由并没有随着伟大的革命而来到人民群众中间,相反,压迫以新的形式重新施加其影响,使自由的理想真真实实地沦为笑谈。但我们总要追问这不合理的结果,不断地提出疑问:(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革命领导者人的堕落?是历史的嘲弄?还是当时人的想法?然而这些猜想都不合理,因为历史自有公道,偶然因素无法妨碍其根本规律不偏不倚地发生作用,而这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结果,其产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撑因素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状态的结果。虎视眈眈的外国依然是虎视眈眈的外国;革命热情平息后的人民依然平和、分裂、不知所为、根本无法支撑一个以“自由”为原则的社会;革命洗牌后,统治阶层又因新的躯壳重获生命活力――中央集权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18]不能够大规模调动国家力量的国家必然会被能够这样做的国家所取代,这是优势策略的属性要求的。

[19]如路易十一曾经成倍地增加封爵的人数:这是贬抑贵族的一种手段;其后继者更是为获取金钱而毫不吝惜地受封晋爵。

5

革命的意义。

就革命理想而言,革命没有完成它的任务。因为对于“自由”来说,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结果。不过如果将它作为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来谈,不能被切实实践却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其要求的内容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大的广度内充分实现。因对于饥渴于自由的人们来说,革命就像高树树上稀疏的果实,需要有人作为梯子才能被摘下。然而,就算果实被摘下,也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饥渴问题。因为事实上胜利果实不足的问题是不能通过点燃激情来解决的。这样的境况永远也得不到解决,人类社会中永远就只有少数人免于“饥渴”.这就是为什么“革命洗牌后,统治阶层又因新的躯壳而重获生命。中央集权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就历史使命而言,革命的任务是完成了的:大革命后的法国进入了由资产阶级长期掌控的历史时期,规模宏大的社会变革再没发生,法国的发展也因此搭上了快班车。

历史就是这样,有着永恒的法则,不会因“偶然”而改变轨迹,谁都可以希望、憧憬,即使“被”认清现实,但谁要是胆敢阻止它的前进,谁就要被它的巨大的车轮压过去。

夏山学校读后感

“学校里没有考试,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真有这样的学校吗?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乍一听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但不管你信不信,夏山学校确实就是这样一所“放纵”学校,对孩子们而言,它也许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因为这是他们日日夜夜期盼的心目中的学习乐园。

《夏山学校》的作者是a.s.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创始人。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尼尔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下他们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句话不由让我想到《小象巴颂》的故事,刚开始进入大象学校的巴颂,学习的.劲头、才能十足;但,无休止的训练与惩罚,让学习失去了快乐时,巴颂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开始拒绝学习,甚至伤人……聪明可爱的小象巴颂,究竟为什么变得如此暴躁、凶残呢?《小象巴颂》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当学习被降格为苦役时,它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堕落的开始。

可是让孩子自由,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说来简单,但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担心一旦风筝断线,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一旦没有灯塔,航船就会偏离方向;一旦……总之我们不能对孩子的一切熟视无睹。于是“你不能、你不可以、你应该”常常挂在我们嘴边,而这些字眼让孩子们非常仇视,因为过分的溺爱、过多的管束、过重的压力让孩子们窒息、喘不过气,甚至是厌恶。于是,当我告诉女儿某件事情的做法时,她会说“这是你的想法,又不是我的”;当我为女儿的错误行为喋喋不休时,她会说“你说的这么多,我就是记不住”;当我为女儿不愿好好弹琴而发怒时,她会说“这又不是我要学的”,我真想把钢琴劈了!”当我……最后女儿告诉我“我有我的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看来填鸭式的、无谓的反复说教,在孩子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

对于学校教育,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当然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并非是无限制的自由。例如:在学校自治会上若干有关生命安全的规章由学生订立,经校长认可予以批准。正如英国督学报告书上提到的:学校制度旨在鼓励学童自动自发、善尽职责与正直不阿。细细品味,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都是倡导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夏山学校给孩子几乎无限的自由,而正是这些自由,唤醒了孩子美好向上的心灵。确实如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建立了自信。如17岁的杰克应聘工作时的镇定自若、绝对自信让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工程师。

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享受平等。在夏山学校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如在学校大会上,孩子的投票和校长的投票一样有效,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孩子们经常受到鼓励,一视同仁。在夏山学校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恐惧,而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而这种旺盛的创造力恰恰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孩子缺失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说:”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因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寻找兴趣。如汤姆5岁进夏山,17岁离开。一堂课也没上,所有的时间是在工艺室里做手艺,但他需要某些知识时,他会去看书,他会去请教尼尔。而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在他已是一名出色的工艺专家。在夏山学校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自由发展甘露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

正是这样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了尊重,学会了礼让,激发了动机,启迪了心智。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不缺分数,缺的是能力,缺的是创造力。该如何走出这一误区,相信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会给我们有所启迪。

学校公共卫生制度制度

(1)全体师生员工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果皮、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涂乱画。

(2)校园内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实行包干负责,落实到班到人。包干区坚持一天两扫、一周一大扫制度。

(3)教室、办公室卫生工作坚持值日制,保持八洁二齐,即:地面洁、墙壁四周洁、门窗洁、黑板洁、课桌椅洁、电视机洁、形状洁、饮水机洁;书本教具放整齐,清洁工具放整齐。

(4)食堂卫生做到灶具、碗筷、桌面、地面、墙壁清洁干净无污迹。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生熟食品分开,把好食物进口关。

(5)校内厕所每天打扫冲洗,做到地面、门窗、墙壁、洗手盆池整洁,无臭、无蝇。

(6)教师不准在学校公共场所吸烟,学生不准带零食到校。

(7)全体师生员工要讲究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8)学校卫生工作由值日岗负责,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定期进行检查。

(9)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专课专用,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范文二、

一、公共卫生

1. 教室和校园要保持清洁卫生大方,做到地面无赃物、水沟无污水、桌面无灰尘、室内无纸屑杂物。保持全天候校园干净。

2. 讲究公共卫生,保持环境清洁,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赃物。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门窗及其它设施上乱刻画。

3. 教室坚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4. 校内垃圾雇人定期(每天中午、傍晚)清理运送,防止垃圾污染。

5. 做好班级饮水机、消毒柜的'消毒工作。(点心杯每天傍晚消毒一次,每个周末学校雇专人清洗消毒。)

6. 做好班级、功能室的清洗与消毒工作。学校每学期全面冲洗两次,每周雇人消毒一次,。

7. 公共厕所要每天清洗干净,定期消毒。

8. 定期进行体检,发现传染源要隔离治疗,开展正常的防病防疫工作。

二、个人卫生

9. 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理发,勤剪指甲。

10. 讲究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后半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

11. 注意保护眼睛,坚持用眼卫生。坚持每天用规范的动作做好眼保健操看书时与书本保持三十公分左右的距离,要定期检查视力,发现眼睛病及时治疗。坐到看书、写字脊椎不变曲,不躺看书,不在强烈的阳光下或光线暗淡的地方学习。

1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

《酷虫学校》读后感

合上《酷虫学校》,我再次笑倒在沙发上——这本昆虫百科读物真是太有趣了!它不仅介绍了各种有趣的昆虫,还将其交融在故事中,十分有趣,好玩。

《酷虫学校》里的甲虫班是吵吵闹闹的,里面最可笑,最白痴的是屎壳郎;还有班长狼蛛001;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鹿角虫;行动敏捷,阴冷可怕的虎甲……啧啧,真是太荒唐可笑了,蜘蛛同学吃掉了丽蝇老师,屎壳郎天天制造粪饼干,以及鹿角虫与独角仙之间的有趣冲突……好玩得不得了!而且十分科学。

这儿,你能了解到一些昆虫学知识。看到一些昆虫图以及食物链、拟态、羽化、完全变态等知识点,懂得了昆虫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等。

《酷虫学校》里存在着科学昆虫界的真谛,只有去观察,去发现,去学习,结合大自然去探索,了解,一定能学好科学!

制度高于一切读后感

赵一路:

节前花了点时间阅读了《制度高于一切》,书中提到: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昌明而伟大的国度必基于一种昌明而伟大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基于一种和谐而文明的制度。文中所指的制度是一个十分宽泛性的概念。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每个人的利益得失密不可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每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息息相关。好的制度犹如好的道路,它可以让人们来去自由,行走便捷,并很容易抵达人生理想的目标。人们之于社会的理想,主要指向理想的制度;人们之于企业的理想,也主要指向理想的制度。好制度可以创造安宁、创造和谐、创造激情、创造活力、创造文明、创造素质、创造财富、创造希望、创造力量、创造效率、创造进步、创造繁荣、创造昌明,甚至创造奇迹。

书中提到人人都应该树立“规则意识”。一个人没有“规则意识”会被认为素质低,一个管理者没有“规则意识”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我觉得一个主管在本职岗位必须认真地不折不扣地按公司制度执行,书中说的很好,信任也是一种约束。我时刻牢记着徐建洪徐总在给我的生日贺卡上的贺词――“严格按公司制度执行,做好市场一线的服务”。公司让我负责商务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商务科负责公司的整个发货开票任务,按gsp及公司相关制度,所有的开票必须按“先进先出”按批号先后顺序开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一小部分人会提出要求,要求把最新的批号的产品发往客户。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总会耐心解释,坚决不同意。有一次,一位客户经理要买10盒金奥康,要求给的批号,说是送给客户用的,我就耐心解释,按公司制度和正常发货次序只能发4月的产品,任何人不能挑批号发货。不是我不懂如何善待客户,不是我不懂如何做客户的服务工作,也不是我不懂人情世故,只因为我在这个岗位,因为有制度在此,我只能这么做,任何人不得违反。最后她还是未买。我在这里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能配合我们工作,人人按制度执行,如果有好的制度,我们不能及时、很好地执行与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将会是制约我们公司发展的致命伤。就像按批号发货这件事,如果大家都挑批号发货,首先就违反了gsp,其次老批号产品不断积压,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们每位员工都应该将公司的规章制度变成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就会变得十分轻松。如果能将制度贯穿我们每位员工、每个岗位,那么我们的工作环境必然会更加和谐和富于人性化。

高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固然重要,可是要“成方圆”,规矩则必须被众人所认可、所重视。只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并且贯彻下去才能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制度的确立只考虑到了很小一部分人的私利,那么这样的制度必将影响社会而被淘汰。

《制度高于一切》的作者张振学先生引用了著名的“火炉法则”来阐明好制度的特点:及时,及时的奖励和惩罚能保持制度的权威,进一步强化制度;预先知道,制度不是领导者的武功秘籍,而应该是所有当事人都应该清楚明了的文件或者口头约定,遵守或者违法制度的后果是事先都充分了解的;一致性,制度有它的严肃性,一旦制定,对所有的当事人都要有约束力,就像火炉一样,不论谁去触摸,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不针对具体个人,制度的制定考虑的是抽象的人性,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个人做出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公正和后续的遵守和执行。

显然,光有好的制度是不够的,只有严格执行的制度才是良好的制度。“火炉法则”也是我们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只有严格遵守的制度才会真正意义上指导人们的行为,且进一步强化。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制约的层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企业内在的精神。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还能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

进入英诺珐四个月了,公司一开始给我的印象就是和谐、规范。自接手前台行政助理工作之后,学习了公司的相关政策制度,更对这家生机勃勃的企业充满了信心。作为销售公司,销售经理的管理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而英诺珐的每一位销售经理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言行到学习产品知识等等,然后进行公平的考核筛眩这套员工入职管理制度为英诺珐选拔了一批英才,也体现了制度之下人人平等,只讲能力,不讲人情。至于自己的工作,虽然看似小而繁琐,可是每一项工作都是在制度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订机票、用公章、发文、报销费用等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潜移默化中,成了每个人的一种习惯。企业中,工作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将制度化为习惯,将拘束化为动力。

邵良:

毛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所以,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获得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所有的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而绝不应有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特殊人物。有了制度不去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更恶劣。

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在这个天堂里,规则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其次要有对规则的集体信任。规则和制度是可以比较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是出孰优孰劣,谁高谁下,然后为我们自己对规则或制度的调整、完善和创新提供借鉴。在企业中,很多时候,最为本质的区别是规则的区别和制度的区别。规则和制度不同,则想法不同、关注点不同,甚至于行事风格、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亦不同。

公司也为每位员工制定了可行性的制度,使我们能顺利和有效地开展工作。我在公司商务内勤的岗位上才工作了四个月,也正因为公司制定的各种工作制度,才能使我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节奏,并能仔细快速地完成每天的工作。与我工作相关就有很多条制度,其中就“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的验收、检查、保管、销售和出入库登记制度”规定:我们商务内勤须将购含麻黄碱复方制剂企业的一证一照一书及采购人员的身份证正反复印件加委托书一并汇集,经质管科审核才能准予发货。平时虽已经按照规定在做,可只是觉得这项工作流程就应该如此,在看书过程中,使我明白,既使小事只要有制度规定,必须按制度执行,要把制度成为习惯,这样和谐的社会也就能近在咫尺了,而我们也能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徐敏敏: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其实此书作者别有用心,他非常清楚各大众企业管理层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所谓“苦口婆心”的一句话,但也忽略了当今众多读者的心声,从而只能成为企管书架上的一个摆设道具却很少有人能够真心实意地品完它、体会它。其实这本书非常经典,但或许不应该把这句话用来作为整本书的一个标题,从而失去了许多诚心体验、慢慢品味的读者。大学企业管理科目上有很多关于战略经营管理的小寓言故事,“木桶”故事、“金鱼缸”故事、“刺猬”故事,在此想提一下“南风”故事。“南风”故事,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冷酷无形”的制度,就像北风,让人寒冷刺骨,而“人情味”就像南风,用尊重和关心来取而代之,以人性为本,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员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员工真正感受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在我看来,“制度高于一切”这标题或许更适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或许更适合民主主义专政,但并不适合有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社会。“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会让这个社会更加认同。书中哈佛人的做作、德国人的刻板、美国人的固执不提倡我们去学习;解放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倡和谐社会,提倡不断创新的制度或许更能鼓舞现实社会的人们。

制度创新、制度设计置于战略研究、企业策划和管理咨询的核心位置,通过对企业具体运作实践和存在问题的深入认识,将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融会到企业的决策模式、组织结构、行为方式上,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从而使企业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具体制度更为科学、更为先进、更为完善,以达到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此类制度我想才是优秀企业所必须的。

陈丽玲:

大家都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可是我认为个人诚信是重要,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强制性和统一性。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生活的时代如此瞬息万变,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而只有“死”的制度才能保证我们的企业管理有序执行,保证我们的产品保质保量,保证我们的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并推崇。

制度该由谁制定?又由谁执行监督?对于企业而言,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的主体,那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制度了公正统一的制度,并强而有力地执行,加上时刻的监督,制度才会给企业带来收获,企业才会更加壮大。而我们的员工则需要将制度转换为自身的一种意识习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为自己开创良好未来。

章茵: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愿意遵守生活秩序的时候,我们的环境会变得更干净;当我们每个人都能遵守制度和规则并将之变为习惯时,我们的社会自然而然就更加文明和谐。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在的道德资本和文明资本,而将遵守制度变成习惯之后,我们会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公司每出台一个新制度,都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总结。尤其是对新员工,公司制度首先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一课,也是必修课;大约从6月份开始,我们物流培训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员工培训,几乎从未间断。公司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新入司的员工进行包括纪律、产品知识、制度、以及公司文化理念等各方面的培训,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他们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能全面了解公司的一系列政策、制度,让他们理解制度的可行之处和将会给企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产生怎样的效益。通过对制度的学习,使我们每位员工在认识到制度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时,会更加积极地维护制度,与此同时,如果自己违反了制度非常明确自己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需要承担怎么样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制度执行的宣判者。

我们不缺乏制度,缺乏的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制度的决心和行动;为了规范、纠正及促进各销售公司的各项基础工作,公司督察部在三季度组织我们总部人员对各销售公司日常基础工作进行核查,有不符合制度要求的,按相关条例进行处罚,强有力的查核也是落实制度的保证。检查是一堵“防火墙”,检查的过程即是落实制度的过程,也是揭露问题和修正错误的过程。对制度的严格遵守,不止是一种品格,一种素质,也更是我们每位员工的一种责任。

未来学校读后感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制度高于一切读后感

在快要放暑假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光荣的参加了国庆群众游行队伍,大家都很兴奋。有的同学把报的辅导班取消了,有的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有的为了国庆而取消了外出的计划。总而言之,大家都想为祖**亲添彩!为了这个心愿,就算我们受再大的苦,再大的累,也心甘情愿。七月六日,我们先步行到西翠小学开会,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学校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也跟我们一起步行到西翠小学。开完会后,我心里暗暗发誓,我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为祖**亲的60华旦添彩。

转眼间,暑假已经过了一半了。我和我的伙伴们经历了从我们上学以来最大的考验。虽然天气很热,太阳直晒,要求严格,训练内容单一,但是这些东西也没有挡住我们训练的热情。

我们都只有一个愿望——————为祖**亲的'60周年生日献礼。之后,我们天天在学校训练。要求三十秒走五十八步,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我们走得不是快一秒就是慢一秒,有的还走歪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后来就有点样子了。最近几天,我们每隔几天就合练一次,每次都两三点钟集合。虽然同学们都很疲惫,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家长也很支持。每次大家训练时,团结一致;休息时,我们谈笑风生。

十一这一天,我们凌晨三点钟就集合了,虽然是早晨,但是同学们依然精神焕发。七点半,我们到达了王府井步行街,虽然我们要坐在地上四个小时,但是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歌声使得那凝固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天空中不时飞过几架直升机,好像在为我们加油。

轮到我们出场了,同学们变得特别兴奋,一个个像是充满气的气球,格外精神。走到天安门广场时,我们按照音乐得节奏同时放飞气球,气球仿佛是一艘希望之船,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希望飞向蓝天,随即我们欢呼雀跃。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因为我们要继续发祖国的光荣传统。同时,我们的祖国正向另一个新时代迈出脚步!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

《图腾制度》读后感

这本书中,列维斯特劳斯考察了人类学关于图腾制度的研究,他认为这些研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地剖析这些问题,从某些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者那里得到启发,这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者主要包括福特斯的相似性理论、埃文斯-普理查德认为有一个普遍的信念在某一事物当中表达、布朗的第二理论(就是寻找关联)、柏格森的二元对立、还有卢梭的心智/文化的形成过程,由此得到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心智结构之上的,图腾制度只是心智结构在文化中的一种表现。

导论。这一章回顾了关于图腾的研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根据这些,认为要找到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些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的指称体系。批评了弗雷泽、戈登威泽、博厄斯的观点。

戈登威泽通过观察了四个不同的模式,弗雷泽提出的并不是总是成立的。由此得出弗雷泽观点错误,图腾制度是偶然的东西,无法总结共同规律,无法研究。关于图腾制度的研究就减少了。

博厄斯的观点说首先有一个外婚制度,如果外婚制度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就不会产生图腾;如果外婚制度以氏族、群体、部落为单位,为了确认成员,就会指出一个大家认可的名称,这个名称就包括图腾制度,他认为我们选择这个指称是体系的,我们氏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体系的,但是指称体系和被指称体系是随机和偶然的,但是列维-斯特劳斯是认为有联系的,是反映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就是要看清楚这里面的联系。

《生育制度》读后感

社会尽管是有生物性个人组成的,但成为整体以后就会有超越于个人的需要,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个人成为这个实体的载体——当我们履行社会分工合作的义务时,我们就是这个实体的载体。但是,人却不仅仅是社会的载体,他还是他自身,他有主观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个人也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在最后的一篇文章中,费老提到一个案例,梅岳教授在芝加哥的一个工厂里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起初他改变了一些工作条件,发现工作效率提升了,然后他又一一恢复原来的工作条件,发现工作效率依然上升。他通过研究发现,“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促使工作效率的提升,而是他的实验本身起了作用。因为工人参与了这个实验,自己觉得在进行一项有意义的科学工作,从而发现了自己不仅是一个普通拿工资干活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创造科学价值的实验者。这个转变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社会身份的背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发挥作用。

在这里,我又想到荣格的《心理类型》,尽管这种划分并不能完全涵盖社会上所有的人格类型,但是这个理论对于个人来说仍然提供了一个参考。虽然大家都要求好的生活,但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不同,因此个人对于好的生活的定义以及如何获得好的生活的手段都各有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的多寡。通过这种最初的人格的倾向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即认识那个作为个人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己,而不是作为社会的载体的自己。当然,很多时候社会与个人的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并不能清晰地划分这两者。就如费老后面提到“社会和个人是相互配合的永远不能分离的实体”。我们大多数人仍然要生活在普通社会中,不会像《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那样弃绝通俗社会中的一切来寻求作为实体的自我的实现。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的理想与我们的现实之间寻求和解的道路,而这要求我们了解我们的社会,同时又了解自己,尽可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上符合自己个性的生活。

未来学校读后感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酷虫学校》读后感

爸爸给我买了一套《酷虫学校》的书,可有趣啦!书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虫子,有鹿角虫、狼蛛、虎甲、龙虱等等,它们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性格,它们在酷虫学校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闹出了不少笑话。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酷虫学校”的校长——蝗虫校长,它是一个素食者,既没有坚硬的鞘翅,也没有强壮的大颚,既没有威风的头角,也没有可怕的毒液。为了管住那些不安分的、狡猾的、危险的、霸道的、顽皮的学生们,它只能拼命地制定校规。

甲虫班的班主任——“彩臂金龟”老师,它有天生的长手臂和大块头,使它呈现出一股威风凛凛的气势,但是甲虫班的同学们太淘气了,总是让它头痛不已。

“金凤蝶”老师是全校最美丽、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它走路的姿势就像在翩翩起舞,它说话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

甲虫班的学生们有哪些呢?他们是:狼蛛001(班长)、鹿角虫、屎壳郎、虎甲、龙虱、星天牛、皮蠹、独角仙等等。它们平时打打闹闹、互相欺负,不守校规,令校长和老师们担心。但是,在学校运动会上,它们团结一致,想方设法,为了班级荣誉而战。

看完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虫子,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我觉得它们为了班级荣誉团结一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企业管理制度读后感

看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可是不会写读后感?那就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企业管理制度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20xx年,一本《富爸爸穷爸爸》的书,第一次将“富人的思想”注入了他的大脑,他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语言、心态、阅读、思考模式、行为习惯、奋斗方向……并由频繁换工作的打工者,转而开始自由创业。自从选择与p公司合作后,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开办了近200家日用品专卖店,建立并管理着庞大的销售队伍,先后赴法国、澳大利亚、摩纳哥、夏威夷、英国、丹麦、瑞典、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学习考察,并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

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选择学习、第二章选择责任、第三章选择销售、第四章打造团队、第五章选择做一个优秀的领导、第六章做品牌、第七章出路。

第一章里,作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如何让自己得以改变的,他的改变是从大量阅读开始的,是每天两小时的阅读才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反观自己走出社会到现在,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道理或许懂了许多,但没能很好的去做到,第一章所讲的观点简单点说,就是要我们懂得去从思想上武装自己,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正确的来指引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我们才有可能做得更优秀,生活得更好。

第二章讲到了责任二字,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肩上的责任越重,踩出来的脚印才会越深”,个人认为,责任感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与中国人讲的孝有同义,所谓的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也就是这个意思。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被他人依靠,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爱戴。在一个企业里责任是品质的保证,是长足发展的根本。这一章里作者还讲到一个观点,就是做一件事情的动机、理由永远大于如何做好这件事情;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内心里才会产生一种源动力,而这种源动力能使我们自发自动的去做事,是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与强迫的。

第四章打造团队;现在的社会里,谁有了团队谁就有了机会,因为大多数的成就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这一章里讲了团队的机制问题、团队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等内容。价值观对于个人和团队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共同的信念、愿景大家才可能走在一起,价值观是团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与不断的沟通是分不开的,团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大家才能时刻保持观点的统一,步调一致才能最大的发挥出团队的力量。价值观受什么影响呢,作者也讲到了,是直接受领导者的价值观影响的,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亮-剑》这部电视连续剧中有一句话也正能反映这一观点,“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整个团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将会不遗余力的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以求在未来的事业中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第五章选择做一个优秀的领导;本章讲到如何提升领导者的影响力,如何在困境中领导,以及要重视培养人才。领导者要能做到真心的帮助别人,不断的提高别人,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下属优秀了,团队才能优秀,自己才能算得上优秀。虽然自己不才,但愿意效仿大师们教悔,努力提高自己,帮助同事提升业务能力,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六章做品牌;中国是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业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一、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招致全世界一片骂声,甚至质疑“中国制造”抢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二、国内制造业处于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境地。三、整个国内商业环境恶化,到处是“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现象。企业普遍处于低端无序竞争状态。四、制造业大量消耗了地下矿产资源,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纯加工制造业的倒闭破产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商业发展的需要、子孙后代的需要。所以有人讲:“现代国家的国力竞争,不再是qiang炮的竞争,而是国家民族品牌的竞争。这句话好像是影片《首席执行官》里海尔总裁张瑞敏讲的。

第七章出路;约翰.肯尼迪:“变化是生命的一般规律,只沉湎于过去和现在的人,注定要失去未来。”现代社会是一个终端为王的时代,所以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掌握了财富。作者讲,最大的商机不在制造,而在经销;我们看耐克公司,他们借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符合他们要求的鞋子,然后再以成本价几倍以上的价格销售给中国的消费者,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得出,中国赚到的只是靠贩卖劳动力得来微乎其微的加工费,而耐克通过销售渠道得到了非常高的利润。所以,真正的商机在于经销渠道而非制造。

有人讲:学习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也有人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重视学习才能真正使自己变得强大。

一种理论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是否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与人生智慧,更取决于理论的创始者自身的实践,取决于他在实践中是否成功。假若,韦尔奇只是提出了那53条管理秘诀,只是一般性地给大众从理论上讲讲课,而他本人没有在带领通用电器公司中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那么我相信他的这些所谓秘诀,也决不会震动世界。我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有那样正确的理论或理念,所以才会取得成功。然而,这并不表明任何一个通晓理论的人,就一定能够在实际中取胜。当年在苏联留学,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著作的王明,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因为他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掌握那个活的灵魂。

黑格尔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换言之,理论是死的,而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是丰富多采、多种多样的,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包括韦尔奇在内的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更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部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而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做好人的工作,因为只有用好人,才能使企业真正强大起来。这是我读《杰克·韦尔奇的53个管理秘诀》一书后,一个总体的、基本的、概括感受。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韦尔奇先生的这53条管理秘诀,严格说来谈不上是什么秘诀。试问在坐各位:关于诚信诚实、关于领导人适当放权、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关于重视质量、关于对员工的培训、关于鼓励公平与内部合理竞争等等等等,在接触韦尔奇理念之前,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其实,许多东西我们早就有过,或类似有过。

韦尔奇在第二条秘诀中说:管得越少,成效越好。咱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说——我无为而民自治。西汉初年,刘邦及他的后代们正是采用这样“无为而治”的理念,去治理因秦末农民大起义而使社会混乱不堪的国家,很快走向繁荣稳定之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兴盛的景象,即“文景之治”。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无为而治”,那也不是全部不管,该管还是要管的,只不过是不刻意地施行一些人为的东西吧了,更进一步放手给人民自己去创造创新。那“无为”,是有条件的、有程度的、讲策略的。

韦尔奇在第六条秘诀中提出:在用人方面,完全打破等级、门户、辈分之见。这更不新鲜。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人物都有这样的观点,如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

口号。

就与韦尔奇是完全同样的理念。曹操正是由于重视人才又打破等级门户与辈分选人用人所以才能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东汉末年诸多军阀中最大的一支并最终统一了北方;而清代大诗人龚自珍那句名诗“我劝天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家不都是耳熟能详吗?“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打破门户、等级与辈分之见嘛!

现在我想就——制度、管理、用人三个方面,具体谈点我学习韦尔奇理念之后的感想。

制度的建设,我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大事。过去我们国家许多问题的出现,许多事情办不好,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好的制度,只是凭靠个人的意志、靠领导人的兴趣与爱好去支配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或许有时能好一点,但绝保证不了长久稳定的发展态势。只有建立建全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才有可能推动各项事业的开展,并取得持久的成就。就一些单位而言,他们曾经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并在实际中正确有效地去推行,但是面对着日益激烈竞争的新形势、新情况,我觉得还应当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而不断地修改完善一些规章制度,尤其是面对市场的争夺惨烈,更应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事情,让管理体制更为现实更为理性更为科学更为实用,也更能为每一个员工所熟悉所接受。

但是,有了好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就能有好的效益。制度是人制定的,那也是死东西,如果只是用心地弄出了许多规章制度,摆放在那里,束之高阁,再无认真去抓落实,那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决不能只满足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条条框框,关键还要狠抓管理。管理必须到家到位,按制度办事,并能根据科学的制度去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管理者应当通晓的事情。

石家庄三鹿奶粉公司,肯定也有许多看上去很是正确很是科学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诸如质量第一、为了人民健康而努力工作之类的口号,但为什么还出现那些重大问题呢?这就是管理上出了差错,将那些已经制定出来的东西形式主义地放在一边,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甚至连良知都丢掉了。所以,不在于你的各项制度是否存在,而在于你的管理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而管理,关键的关键又是人的管理,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与用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了。所以制度、管理与用人,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核心还是人的问题。只有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出来,并大胆使用,才有可保证事业健康向前推进。

韦尔奇先生在他的53条秘诀中,有许多条是关于选人与用人的。他有自己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可以说对于我们都是适用的,那是普世之标准。除了上面提到了“在用人方面,完全打破等级、门户、辈分之见”外,他又提出了“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用人的标准首先就是坚持诚信”、“选拔和雇用最优秀的人才”、“富有激情是选人的主要标准”等多条要求。

那么,怎么才能选到优秀人才?如何做到“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搞清你的员工是有诚信的?你怎样才能判断出一个人是富有激情的?我觉得这首先还要看领导的水平。一个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若要员工富有激情,那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激情如火、充满着斗志与永不服输精神的人;想要求员工讲诚信,那自己必须言必行,信必果,是一个让人放心、信赖的人,是一棵坚定站立于风暴中而绝不动摇的大树。

韦尔奇带领他的团队、他的企业取得惊人的业绩,他又总结出这么多理论或理念性的秘诀来,我觉得他本人就是一个最优秀的人才,就是一个诚信的人、富有激情的人、一个善于团结别人、启迪别人的人,一个总是员工主心骨的人,是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假若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即使有最优秀的理念,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在前面曾说过,人类在理想的追求与理论的创新上,往往是不谋而和的;也说过,韦尔奇的这些所谓的秘诀其实也谈不上是什么真正的秘诀,因为中国古而有之。毛泽东一天军校没上,也没看过德国最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大作《战争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军事天才,因为他从《孙子兵法》中,从中国古代的战争中,从自己带兵打仗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合乎中国革命实际的军事思想。同理,韦尔奇的管理理念,固然先进,我们也应当虚心学习,但我认为,我们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也绝对不应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地模仿。

一切都在变化中,请记住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

名言。

——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里,因为河水是不断流动的。

学习,应当是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实践也应是富有创新性地实践。只有我们自己以积极主动认真的态度,饱含激情去开拓去创新,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改制既是产权关系的变化,也是职工利益的调整。改制过程中,员工队伍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多改制企业的实践证明,改制一旦触及到一部分员工的利益,如果不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就可能引发矛盾,甚至酿成集体上访事件,这里既有利益调整产生的情绪波动,也有思想工作不力导致的人为后果。从一些改制企业出现的情况看,我们应着重注意改变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采取传统方法“硬扳弓”。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习惯用生产管理方式抓改制,在职工思想不统一、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草率从事。没有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改制程序,硬性切入,强制推行。结果改制煮成“夹生饭”,员工不像服从生产管理那样俯首贴耳,而是一反常态,对改制产生抵触情绪。采取这种办法抓改制,多半事与愿违。二是运用生硬形式“走过潮。思想工作这个法宝在很多企业丢弃多年、有些改制人员急用先学,使用起来不免生硬,不能得心应手。很多场合,话说不到群众心上,事办不到关节点上,宣传教育只是照搬照套走过常在方案制定、员工分流等重要环节上,思想工作成了写在纸上的摆设。不少员工对改制方案不清楚,对改制政策不理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改制成本不足的企业,做不好职工思想工作,就等于改制告吹。三是实施愚民政策“飞过海”。一部分企业改制操作者就是原企业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做职工思想工作。有的是任职期间不干净,担心员工揭老底;有的企图通过改制接管企业,资产债务情况不如实公布;有的与资产购买方暗中串通,采取欺瞒手段,中饱私囊。该通过的程序不通过,该公开的情况不公开,躲躲闪闪,包包藏藏,妄图瞒天过海,结果使改制半途而废;有的是改制已经结束,由于问题暴露,后又推倒重来。从上述企业的改制实践中得出的教训就是:企业越是进入改制的攻坚阶段,越是离不开过细的思想工作。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思想工作,不仅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改制规范运作的实际需要。改制愈向纵深发展,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愈加显现。改制时期的员工思想工作,与平时工作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我认为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是企业改制的基本原则,也是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基础条件。“三公”的重点是抓好“公开”,着力在“公开”上形成硬制度。一是公开内容具体。根据企业的改制形式,确定不同形式需要公开的内容。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人员分流方案等情况。二是公开范围明确。根据不同情况明确不同的公开范围,这个度必须把握好。有的情况应该向职工代表公开,如改制初步方案等,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有的情况应该向全体员工公开,如资产、债务、人员情况,改制程序和改制政策等,让他们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有的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如企业资产状况、出售意向等,让社会法人、自然人参与竞标,实行阳光操作。三是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形式很多,包括召开会议,张贴公告,通过电视、报刊、局域网等媒体公开。坚持“三公”原则,提高工作透明度,引导员工能够立足企业现状实事求是思考自身利益,自觉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二、切准思想脉搏。思想工作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不是没有边际的夸夸其谈,徒托空言不能收到任何效果。思想工作只有切准思想脉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要变换角度,换位思考。有的同志做思想工作,磨破嘴皮,苦口婆心,总不能引起职工共鸣,很大程度是说话办事的立足点都是把自己放在员工的对立面上。失去这个立足点,不但违背“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而且实际工作也收效甚微。企业改制思想工作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统一的角度上,困难企业更需要强调维护员工利益,把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在这个基础上,说话办事就能与员工思想合拍。二要深入实际,摸准动态。企业改制要经历若干过程,每推进一步,员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只有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要求,掌握他们的实际心态,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三要多方兼顾,综合平衡。企业改制带来的利益调整是多层面的,干部与职工、老职工与新职工、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其想法各各不同。思想工作不能笼而统之,应当因人而异,及时把握各个层面的思想情况,从中找出特殊性和同一性,这样才能真正切准思想脉博,形成兼顾各方利益,公正合理的操作方案。

抓在手,必须瞄准时机,把握火候,不可急于求成。三要抓重点对象。员工思想问题反映,往往有自己的“代言人”。这些人在员工中间有一定的影响,除少数有意煽动者外,有的是能够代表员工说话的。因此做好重点对象工作,就能以点带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操作中要主动吸纳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在相当多数员工对上面政策吃不透不理解的时候,也是企业干群之间的矛盾最容易激化的时候,特别需要先做好他们的工作,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再通过他们做好其他员工的工作。

《合伙人制度》读后感

这本书是在去泰国旅游时在机场买的,正值公司薪酬制度改革时机,合伙人制度也是我一直想要去实践的一个方向,看这本书也是想要解答心中的很多疑率虑。不过看完后有点失望,拼凑的一本书,不过很多举例也让我看到背后的规则:通过恰当的合伙经营,可以谋求创造价值的最大化。合则两利,斗则两害,向利而生,合伙经营。合伙人在共同利益上是一致的,在经营公司的使命、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在能力和信念上是靠得住的,股东之间是彻底信任的,这样的合伙才会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所有股东的利益。

书中举得第一个例证:雷士照明吴长江始于信任、毁于信任。在吴多次股东合作、资方引入的经历中,从未与股东之间建立稳定可控的信任关系。一些凭借义气和利益关系来帮助他回归雷士照明的朋友和投资人,也在看透反复的斗争后,选择不再支持他,离他而去。最后吴长江结局悲催,毁在信任,毁在性格。与吴长江反面例证就是京东刘强东,一本细账取得投资人信任:投资人在做尽职调查时,发现京东没有专职会计,但给出的流水账,各项记录各项数据都一一对,丝毫不差。就这样,投资人长期跟投京东,还不如说是看好刘强东。

以上两个正反例证说明:信任无价、信任有限、不要无限消磨信赖。

书中有一个值得一读的.一个例证:共享单车行业的资本操控【摩拜与ofo小黄车】下各类合伙人的不同选择。摩拜单车胡玮炜选择套利出局是因为创办初期并不是她个人的投入,创意、融资、研发、运营、推广等关键布局,跟她没有直接联系,她唯一需要操心的是组建班底推动事业。他的存在只是强势投资人的代言人,是团队的黏合剂,是摩拜的形象大使。为团队倾注的心血还不足以对抗资本的暴力和诱惑。最后市场与资本双重压力下选择卖身美团投降出局。

同是共享单车的ofo则要强势的多,创业初期全身投入的戴威恃强好斗,战斗力十足,面对滴滴等投资人不仅想要投资还有控制ofo的目的,不惜与股东闹翻,也要把滴滴插手核心事务、空降过来的三个高管赶走。最后只选择与纯投资的资本合作,牢牢控制公司决策权,最后将ofo发展为行业内融资金额第一、投放量和用户第一的第一大共享单车品牌。

创立原因不同、性格不同、追求不同、领导风格不同、使得守弱的胡玮炜选择了投降,恃强的戴威选择了战斗。

合伙人制度是公司发展的必走之路,理清公司架构和发展方向将是这项制度的基础。继续学习才能更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