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的启示和感悟(优质20篇)

时间:2023-10-14 19:31:32 作者:笔砚 口号大全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优质20篇)

致辞致谢是一种表达感恩之情、增进人际关系的方式。如何写一篇引人注目的致辞致谢呢?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如果你对写一篇致辞致谢还有些拿捏不准,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二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吴国君主,勾践因为其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而作为有志青年,阅读《勾践》一书,我深深被勾践的精神所感染,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和体会。

首先,我深受勾践立志报国、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启发。勾践年轻时就在吴国做官,他深知吴国陷入了秦国的控制之下,而且国家内外都充满了贪官污吏,民不聊生。然而,勾践并没有选择低头妥协,而是立志要拯救吴国,恢复往日的辉煌。他经历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放弃,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勾践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感他的伟大和可敬。

其次,勾践的胸怀和胆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勾践还是一个前朝官员的时候,他就有着无私的爱国之心,百折不回的奋斗。他穷尽了各种办法改革吴国,不断地进行削藩案、整顿政府、改善民生,为民除害。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从未灰心丧气,反而总结经验教训,再度出发。勾践的胸怀和胆识让我深感到一个人只有放下个人私利,以大局为重,才能做出真正的伟业。

此外,勾践的坚持和智慧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勾践在苦难中坚持不懈,同时也不断地寻求智慧和策略。他与鳌拜周旋,在鳌拜的眼皮底下施行改革,他利用战争转移注意力,让吴王羲之继续文化传承,最终达到了目标。勾践的智慧和坚持让我明白,只有智慧的运用和坚韧的毅力才能战胜困难和不幸。

最后,勾践给了我关于领导和管理的重要启示。在勾践改革吴国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领导者的作用,善于调动资源,公正考察人才,并随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形势的变化。勾践注重团队的合作,注重激励和培养人才,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团队,为实现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勾践的领导和管理给了我非常重要的示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远见和决断力,还要懂得如何团结和管理团队,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总之,在阅读《勾践》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勾践的精神所感染和启迪。他的坚定、胸怀、智慧和领导能力,都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和奋斗的启示。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愿意承担责任,不畏艰难困苦,充满智慧地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就自己的人生。勾践是一个英雄,他的精神会激励和鼓舞我们自己也成为英雄。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三

课题: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何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

***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

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

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

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

吊――慰问。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事――侍奉宦――使……为官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丈夫――男子免――娩豚――小猪饩与忾的辨析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苦肉计――暗渡陈仓――

5、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是不是教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学生送给

文档为doc格式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四

勾践知耻心得体会是指楚国君主勾践在被吴国吞并后,深感耻辱并决心重振楚国的故事。他因为这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在战争中取得了成功,并最终将楚国重新建立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耻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以下将从触发因素、勾践的反应、改变过程、战争的结果和深刻的体会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勾践知耻心得的体会。

首先,知耻心得的触发因素主要是楚国的失败。在吴国吞并楚国之后,勾践感到了巨大的耻辱和不甘心。这个失败不仅是国家的失败,更是作为国君的他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软弱是造成楚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种失败的耻辱使他无法忍受,激起了他重振楚国的愿望。

其次,勾践知耻心得的反应是积极的。他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中,而是立即采取行动。他开始通过自我反思,深入分析楚国的失败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是主要原因,因此决定修养自己的内功,并寻求外援来建立强大的军队。

接下来是改变过程。勾践在外派大夫子贴仲,向各国学习政治理论。他自己也学习农业、手工业和军事技术,提高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同时,他还积极寻求各国的帮助,争取联合起来对抗吴国。在这个过程中,勾践不断地学习、成长和改进,逐渐获得了重振楚国的机会。

接下来是战争的结果。经过几次战争,勾践成功地赢得了战争,并最终把吴国击败。他为楚国赢得了独立和重新崛起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成功。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勾践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他知耻心得的体现。

最后,勾践知耻心得的体会是深刻的。勾践通过这一过程,不仅使自己不再软弱无能,更重要的是,他在知耻之后变得更加谦虚、自省和深思熟虑。他懂得了知耻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的有效手段,知耻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取得成功,还可以帮助国家实力的提升。勾践深刻理解了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遭其深思熟虑的道理,知耻心得成为他成功的基石。

总之,勾践知耻心得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启示:只有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真正意识到努力改进和奋斗的重要性。勾践通过知耻心得,成功地将楚国重新带回到了辉煌的舞台上。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失败时,要勇于正视问题,深刻反思并果断行动,才能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取得成功。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五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六

越王勾践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所受之耻,完成复国大业。

卧薪尝胆简介

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夫差为了羞辱勾践就让他到马棚里干活,勾践一直老老实实干活为了迷惑吴王,私下里却在住处挂了个动物的苦胆,每天干活回来都舔一下苦味,来警告自己还没逃出吴国,将来一定要回国好好复仇。

终于吴王夫差放松了警惕,不听伍子胥要求杀了勾践的劝告而把勾践放回越过。勾践回国后里清明廉政休养生息,终究越过国力强盛打败了吴国。

越王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无余受封于会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

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此后经历二十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在位时,与吴国君主阖闾多次作战。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

前4,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七

勾践,越国之君,他对待国事时,总是抱着知耻而后勇的态度,并且在战争中与吴国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勾践因为他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而被后人称为“越王勾践”。读《勾践》这本书,我深受他的言行所感动,体悟到了许多道理。下面,我将以“知耻而后勇,努力奋斗”为主题,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知耻是勇敢的前提。读《勾践》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勾践坚持不懈的反抗精神。他出征吴国多次失败,并受辱于吴国的大都城—姑苏。然而,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心中充满了知耻的感觉,他深刻体会到失败的痛苦和耻辱。正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耻辱,才让他有了不断奋发,振作起来的勇气。就像书中所说:“勾践激愤慨然曰:‘战胜吴者为王,破吴都者为至上!”勾践的这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才能够使他在战争中迎难而上,最终取得了胜利。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有了知耻的心态,才会不断向前、不断进步。

其次,知耻是激励自我的力量。在《勾践》这本书当中,我看到了许多次勾践知耻而后勇的例子。而这种知耻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更是对所有勇敢的人的一种鞭策。正是勾践知耻的勇气,激发了他所有的追求,激发了他对自己和国家更好的向往。勾践在知道自己的失败和耻辱之后,决定不再继续受辱,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加倍努力去改变现状。正是这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让勾践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伟大功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我们不能气馁和自怜,而是要及时调整心态,找到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奋斗,继续前行。

再次,知耻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勾践之所以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王国,关键在于他具备了知耻而后勇的勇敢态度。知耻是一种改进和进步的动力,它能够使人在困境中挣扎,从而找到改变的方向。而在改变命运的过程中,勾践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他在被俘之后,突破重重困境,终于逃出了吴国,重回国家,最终得以战胜吴国。这无疑是勾践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而这得益于他始终胸怀知耻的心态。勾践的故事告诉我,只有具备了知耻而后勇的心态,才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改变人生的命运。

最后,知耻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勾践》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真正的触动和感受他人的痛苦和耻辱,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我们不能只是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快乐,而要考虑到身边的他人。当我们知道他人遭遇困难或失败时,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冷眼旁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互助和友善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总之,读《勾践》这本书,让我从知耻而后勇的精神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深深明白了,只有具备了知耻的心态,才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奋斗、改变命运,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始终怀着知耻而后勇的心态,不断前行,不断追求进步,为自己的人生铸就辉煌。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八

勾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国君,由于他对书法、音乐和各类文艺有一定的造诣,因此他在楚国统治期间,不仅致力于领导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还十分关注文化教育的兴盛。勾践阅读心得是他的一本读书笔记,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勾践对于各种经史子集的理解和品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启迪了后来的无数读者。在读完勾践阅读心得之后,我深受启发,下面就是我对于此书感悟的五个方面。

首先,勾践阅读心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国君形象,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执政治国,更注重于个人修养和广泛的学识。在这本书中,勾践写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修养个人,更是为了培养国家的人才。古人云:君子有三人而已为师。法律政事可询问专家,文学艺术可咨询文人,道德风尚可慕尚贤。如此,君子修养可以胜任国家治理之责。”这些话语充满了智慧和睿智,展示了勾践作为一个国君的品质。

其次,在勾践阅读心得中,勾践对于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他指出:“文化孕育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所以,我十分注重文化教育。我鼓励人们广泛阅读,塑造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从他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从而成为更有见识的人。”勾践的这番话语既是对于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于教育的重视,这与他致力于建设楚国的精神是一致的。

第三,勾践在书中还提到了他对于音乐的喜爱以及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他说:“音乐是一种最直接又最纯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激发我们的感观和情感。所以,我支持音乐教育,在楚国推广音乐艺术,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勾践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

第四,勾践在书中还强调了德行和仁爱的重要性。他说:“德行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素质,只有拥有了高尚的品格,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仁爱则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只有秉持着仁爱之心,我们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这些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也给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最后,勾践的这本读书笔记也反映了他对于政治和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智慧。他提到:“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一个的良好治理和明智的统治者。只有通过对于文化的培养和发展,我们才能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强调了文化和政治的互相影响,使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勾践阅读心得给我启示,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要在专业上深耕,还要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上努力。同时,勾践的思想和智慧也激发了我对于艺术和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于国家发展的思考。通过深入研读这本读书笔记,我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愿将来能以勾践为榜样,做一个有知识、有品格、有责任感的人。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九

勾践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国君,他以勤勉好学著称。勾践阅读的宝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对学识有着极高的追求,还能够从书中汲取智慧。勾践的阅读经历是一面明镜,能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以求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第二段: 勾践阅读的态度和方法

勾践重视阅读的态度和方法,他曾说过“读书是我的最大爱好,也是我的灵魂伴侣”。勾践不仅深入研读文学作品,还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包括历史、哲学、地理等。他注重全面发展,努力寻找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勾践善于抓住书中的重点和核心,他会将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形成个人的读书笔记,以供后续学习和回顾。

第三段: 勾践阅读的收获和影响

勾践通过阅读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智慧,使自己变得睿智和通达。他在阅读中悟出了不少人生的道理和真理,这些对他的统治和治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勾践不仅懂得了如何领导一个国家,还了解到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第四段: 勾践阅读对我们的启示

勾践的阅读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首先,勾践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行为,只有持续不断地阅读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其次,勾践注重全面发展的经验提示我们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勾践的读书笔记提醒我们要有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及时总结和归纳所读所思,以便后续的学习和回顾。

第五段: 结论

勾践是一个读书的榜样,他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无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和坚持,才使得他能够成为一位具有睿智和远见的领袖。我们应该效仿勾践阅读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成为更为出色的人。勾践的阅读心得给我们提供了启示,也从侧面表明了读书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因此,让我们像勾践一样,用心阅读,用心思考,用心成长。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

读《勾践知耻》,我深受触动。作为一位普通的现代人,我们常常陷入物质的追求和功利的困境中,忽略了忠诚、正直和自强不息的重要性。然而,作为一位古代英雄,勾践却以他的知耻而激励人们不断向前,不断奋斗。本文将从勾践知耻的优点、知耻的启示、塑造自己的决心、实践知耻的挑战以及知耻的影响力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二段:勾践知耻的优点

《勾践知耻》以提倡知耻为主题,讲述了勾践在遭受侮辱后如何通过继续努力来寻求报复的故事。这一主题体现了知耻的重要性。知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强心,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学习、努力弥补不足,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和超越。

第三段:知耻的启示

勾践知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首先是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有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能找到改正的方向。其次是要保持自我激励,不断追求进步。勾践追求报复的行动,正是他对自身实力的恢复和超越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态度,激励自己不断奋斗。最后,知耻也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第四段:塑造自己的决心

从勾践知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坚定决心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毫不动摇的决心可以使我们抵御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坚持到底。而且,这样的决心也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坚定和安慰,并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第五段:实践知耻的挑战和影响力

实践知耻存在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要摒弃浮躁心态,保持恒心和耐心继续前行。其次,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最后,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知耻为动力,而不是消极沉沦于它。只有将知耻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力。

总结:通过读《勾践知耻》,我们不仅从中体会了知耻的重要性,还受到启示和鼓舞。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决心,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并用知耻来推动自己不断进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拥有真正的成长与成功。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一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1/3]

《勾践灭吴》 选自《国语》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3]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并对他说:“您如果能宽恕越国的罪过,同意求和,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送给您。”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让文种回越国去了。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2/3]

《勾践灭吴》 选自《国语》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3]

这时,全国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们越国也已经上了轨道,请允许让我们报这个仇吧!”勾践辞谢说:“过去我们被吴国打败,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象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耻辱呢?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过了几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践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的人,都亲近我们越王,就象亲近父母一样。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请允许同吴国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现在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父亲勉励他的儿子,兄长勉励他的弟弟,妻子勉励她的丈夫。他们说:“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愿战死在疆场上呢?”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说:“我的军队不值得越王来讨伐,请允许我用财宝子女慰劳越王的辱临!”勾践回答说:“先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越国怎能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地方去,我同您象两个国君一样,您以为如何?”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讲,我对越王已有过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吴与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给吴一点庇护,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说:‘我要摧毁吴国的国土,灭掉吴国的宗庙’,那就请求让我死吧!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百姓呢?越军可以进驻吴国了!”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3/3]

《勾践灭吴》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二

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  新课: 

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 

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 

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呢?(齐答:没有) 

齐答:有。 

问:这个人是谁? 

齐答:大夫种。 

学生朗读,结束串讲文种这段话。 

学生甲答:“无乃后乎?” 

引导:那是什么“太迟”了!什么“后”? 

学生甲:求谋臣。 

引导:那么讲求谋臣道理最明显的应是哪一句呢? 

学生甲:“然谋臣……不可不养而择也。” 

学生齐答:比喻。 

问:对,还有没有呢?夏则……冬则……旱则……(提示) 

学生某答:排比。 

齐答:不是。 

唔,大家都觉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学生作思考状)他的话是不是婉转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 

学生接话:“任用贤才。” 

学生齐答:是。 

学生回答:不是。 

个别学生轻声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齐答:看出了。 

我们看看勾践是怎么回应的,请一个同学翻译他的话。 

学生齐答:勾践执着文种的手。 

齐答:是。 

但勾践对文种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亲热,这是为什么? 

几个学生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不应该实现诺言吗?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吴。” 

对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齐答:求和。 

那么是使谁向吴求和呢? 

生答:文种。 

齐答:不会。 

齐答:对。 

那么让我们看看他的臣子们态度如何?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 

生答:反对。 

全反对?没有支持的吗? 

有。 

子胥的话字字铿锵,十分有说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会听他们的话? 

生答:对。 

但是夫差没有听从子胥的劝谏,他听了谁的话? 

生答:太宰喜否。 

对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说的。 

生答:中了美人计。 

齐答:国家利益。 

对,子胥的劝谏为国家大局着想,而太宰喜否呢? 

齐答:个人利益。 

明确:勾践存国。 

问: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 

某学生马上答:招兵买马。 

勾践是怎么做的呢?下节我们再一起学习。 

生答:不能。 

生答:注意到了。 

对,从哪里可看出啊?从第三自然段勾践说 的话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复仇,首先要怎么做? 

齐答:使国重新强大、兴盛起来。 

那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勾践复国。 

卑事夫差等对外措施。这是不是一种互利的外交关系呢? 

生答:不是 

答:心甘情愿的。 

答:不是。 

为什么要这么卑下? 

学生丙答:为了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 

对了.这位同学答到点子上,我们想想,复国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鼓励生育政策。 

倘若让勾践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笑,有学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战胜美国! 

国人请战勾践为什么要推迟? 

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有学生答有,有学生摇头说没有,铃响。下课。 

齐答:没有。 

齐答:对。 

那么请问同学们,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齐答:勾践灭吴。 

没错,我们一看课题就觉得本课的重点应该会写"灭吴"这件事,对不对? 

齐答:对。 

但是学过课文之后,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两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答:存国、复国。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图在哪里? 

学生沉默思考。 

齐答:前四段。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 

学生丁:勾践深得民心。 

答:不能。 

那么吴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纷纷答:夫差轻敌,轻信小人。 

学生答:听过这些成语,但不知道意思! 

有学生应答:背水一战。 

齐答:勾践。 

对了,我们课文哪里提到了这个故事呢? 

答:课后练习三。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三

课题: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何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

***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

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

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

[4]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四

勾践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君主,他的一生被后世传颂为中国历史上知耻而后勇的典范。《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了他“知耻起忿”的故事,这一故事以及勾践后来的奋斗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通过阅读勾践的故事,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知耻之心的重要性和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

第二段:知耻之心的重要性

勾践在被夫差俘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吴国土地被侵占、百姓受苦的景象,他深深地感到了屈辱,从而产生了知耻之心。知耻之心是一种能够让人痛恨自己的懦弱和退缩,激发人们追求进步和改变的力量。正因为勾践有了知耻之心,他才能战胜困境,东山再起,最终夺回了吴国的疆土。

第三段: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

勾践在遭受屈辱后,并没有沉沦于自卑和无奈之中,而是以此为动力,不断奋发图强。他的知耻驱使着他走上了复兴吴国的征程,他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改革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勾践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吴国和后世的历史进程。

第四段:知耻之后的奋斗与发展

勾践通过知耻而后勇的努力,成功重振了吴国的雄风,使得吴国成为当时的一方强国。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吴国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发展。同时,勾践还注重军事建设,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和渔业,为吴国的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勾践的奋斗和发展充分展示了知耻之后所能带来的无限可能。

第五段:对我们的启示

勾践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论是对自己的不足还是对社会的不公,都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其次,知耻之后我们不能沉沦于自卑和无奈,而是应以此为动力,勇往直前。最后,我们要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学习、改革和积极投入,实现自己的奋斗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勾践知耻心得体会,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知耻之心的重要性和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总结:

通过阅读勾践知耻心得体会的故事,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知耻之心的重要性和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知耻之心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能够让人们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勾践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努力奋斗,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五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词汇。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王力先生说,解决了词汇问题,文言文也就解决了一半。但是,如果就词汇论词汇,教学过程 会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须密切注视该词各种变化和各种活用情况,注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成语。同时注意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信息量。二、朗诵。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感都很重要,而提高语感的最好办法是朗读,大声的朗读,重点难点部分还要加以背诵。三、背景资料。《勾践灭吴》涉及到吴越争战的历史,学生虽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是仍旧非常关注吴越争战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后命运,所以想参照学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四、《勾践灭吴》虽然是自读课文,鉴于内容和背景知识较多,拟上三课时。

课前准备

叫学生收集越王勾践在绍兴活动的资料,寻找与卧薪尝胆有关的名胜古迹,并预习课文,准备质疑。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吴越争战的历史背景;

以练习为预习。

教学过程 和内容:

越争战的历史背景: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幻灯片展示):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丰守禹之祀。文(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阵)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  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践闻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接下来就是课文所写的内容了。

提问:1、勾践的家世渊源,2、会稽之耻前吴越争霸情况。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一、勾践是大禹、少康的后代,他的一个先祖来到会稽守护禹陵,披荆斩棘,建立了绍兴城。越王允常从公元前497年起在位,如果“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所言不虚,那么绍兴城至少应该有2800年的历史了。二、越国初建就与吴国结怨,攻伐不断,可想而知当时越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越国因此而经不起一场失败,由此可知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对当时越国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后世、今天的重大影响。三、允常之时,中国历史已经进入战国(前475—前221)时期,所以把勾践列入“春秋五霸”显然是错误的。四、勾践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听劝谏,所以有了下文的广纳贤良。

二、灭吴后的越国:灭吴后勾践北上渡淮,“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命之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后经五世至越王无强,楚大败越,杀无强,越遂朝于楚……)

三、检查学生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

做练习卷《勾践灭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国语》介绍;

二、掌握字词句。

教学步骤 和内容:

一、《国语》简介:

联系课文注释一和p62的课后资料,指出:《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注意“最早”、“国别史”,并可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最早的纪传史、最早的断代史等。)《国语》的文学性不及《左传》和《战国策》,作为散文并不十分成熟,许多地方的文字因为过于简单而变得粗鄙简陋;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仍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请同学朗读课后资料第三段关于《国语》文学性的介绍。

二、朗读:分组。纠正读音错误。

贾(人):音“古”;  :音“吃”;(伍)员:音“云”;(太宰)  :音“匹”;句(无):音“勾”;饩:音“戏”;  音“趁”。

二、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学生质疑,教师解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句式变化不多,不列):

第一段。栖:居住、停留;父兄昆弟:父辈兄弟,意即越国子民;退: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知:管理,“知县”、“知府”;贾人:与商人相区别,“行商坐贾”,商人运货贩卖,贾人囤积营利,此处必须是“贾人”;爪牙:古今异义,古为“武士”今为“帮凶”;时雨:符合季节、时节的雨;无乃……乎:恐怕……吧;行成:执行和议任务。

第二段。所移:所字结构,所,代词,移,动词,两者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意为“可以移动的地方”;饰:打扮;纳:送;服:使动用法。文中另有许多代词,如“是”、“其”、“之”,搞清楚其指代内容。

第三段。更:改变;吊:慰问,“形影相吊”;然后:古今异义;卑事:卑贱地侍奉;宦:做贵族的奴仆。

第四段。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不知“大运河”的“运”是否与此相关;致:招致、召集;二三子:你们;蕃:音“凡”,生息,繁殖;取:同“娶”;丈夫:古今异义,男子;免:同“娩”;当室者:嫡子,区别嫡子与庶子、支子的关系,以《红楼梦》贾府为例;政:通“征”,赋税;纳宦其子,把他的孩子送到官府(由公家供养教育);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三词皆为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俱:副词,全、都,两个以上的人做,区别于“具”。

第五段。请:两种含义,一、请对方做某事,二、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耻:前者为使动用法,后者名词意为“羞耻之心”;无庸:无用,成语“无庸讳言”;封:疆界,联系《烛之武退秦师》;其:同“岂”,难道;患:担心;志行:思想行为;亿:十万;有:通“又”旅:共同;“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句子翻译。

第六段。果:坚决、果决;劝:勉励,劝勉;“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翻译;败:使动用法。

三、学生翻译课文第五段。

校对练习卷。

课后作业 :

背诵课文第五段,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默写课文第五段。

二、课文串讲:

第一段:勾践从战争的失败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提问),意识到放着越国乃至天下贤士不为我用的重大失策,所以退守会稽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提问)就是广纳贤才,并对能够帮助他击退吴国的人许以“共知越国之政”,也就是给他半壁江山。勾践话音刚落,文种应声而出(提问),可见文种一贯踌躇满志但不得重用。文种的一席话(提问)通过类比论证说明人才也要提前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没有个出主意的人。勾践恍然大悟,相见恨晚,“执其手而与之谋”,派他向吴求和。

第二段:经过文种的一番利诱威吓,“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却遭到伍子胥的阻拦。伍子胥说:“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提问)从地理环境上论证了吴越争战的必然,此时不灭越,他年被越灭。夫差正在犹豫,太宰  又谏道:伍子胥是想陷夫差于不义(“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夫差当时已想北上与齐晋争做霸主,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越国的美人计已如一针麻醉剂注入了他们君臣的中枢神经,夫差不由自主地“与之成而去之”。古之忠君之道,文臣死谏武官死战,虽然同为效忠君主,但是文武之间经常是有矛盾的。如果武官(伍员)一举消灭越国,文官(太宰  )就会没有寸功,这是越国离间计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二两段为第一部分,文种献计,向吴求和。

第三段:于是勾践一方面忍辱负重“卑事夫差”,争取保存越国;另一方面则努力争取百姓的理解,准备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正是对接下来第四段的越国富国强兵政策的总的概括。

第四段:勾践保持了政治上的独立,有国有家,于是颁布改革命令,各种强国富民的政策措施详细倍至,其中包括(提问):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和广纳贤才等,勾践不仅关爱百姓,自己也与民同劳。于是十年之后,“民俱有三年之食”。“民俱有三年之食”(提问)就是说越国至少有三年的时间可以停止经济生产来专心进行战争,越国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四两段为第二部分,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五段:“臣而思报君之仇”,越国人民对会稽之耻记忆犹新,所以主动请缨,“请报之”。然而勾践似乎一点儿信心都没有(提问),令越国父老热血澎湃情绪激昂,纷纷明确表态:“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原来勾践只是要看看他们的决心有多大,并且显示不是勾践要报一己之仇,而是百姓要报国家之仇。勾践答应越国百姓的请求之后,顺势提出军队纪律和奖惩办法,同时也指出了吴军的弱点,鼓舞士气。需要注意的是,勾践又抬出一个“天”来:“今寡人将助天灭之”,为越军壮胆助威,使师出有名。看起来,越国此战上应天意,下合民心,必胜无疑。

第六段:收尾。越军出征场面激动人心。

五、六两段为第三部分,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勾践性格特点分析(组织讨论):

虽然勾践的性格特点具有两面性,在这里还是要集中在其积极的方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忍不拔、目光长远、心机灵巧等等;如果学生指出他性格消极阴郁的一面(鸟尽弓藏),也不作回避。

四、课文总结。联系《史记·项羽本纪》,引蒲松龄《落第自勉联》(一说为朋友所赠):“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孤注一掷、绝处求生,终于击败强秦的故事(这一联叫学生来讲);下联讲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终于灭吴报仇的故事。可见志坚有心者必有所成。——这正是《勾践灭吴》所写的内容。

板书设计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六

自古以来,许多英雄豪杰都被人们铭记在心。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王勾践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英雄人物。在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使人们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我深感越王勾践的品质高尚、治国能力强大以及坚毅不屈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越王勾践的高尚品质令人钦佩。在史记中,越王勾践在向吴王夫差请降之后,夫差十分敬佩并礼待他。然而,越王勾践却没有因此而松懈自己,相反,他千方百计寻找时机,为越国复兴所做的准备工作。他即使身为俘虏,仍以国家复兴为己任,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这种高尚的品质使越王勾践在尊严和信仰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精神财富。

其次,越王勾践展现了出色的治国能力。作为一个君主,勾践的表现可谓是威武雄壮。越国的经济状况很差,不仅资源匮乏,而且严重依赖吴国的支持。然而,越王勾践并没有一味沉溺于安逸之乐,而是积极推动国家的发展。他改革农田制度,加强农业生产;他实施减税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他还修建水利工程,改善洪涝灾害。越王勾践的治国能力和改革思想使越国逐渐繁荣起来,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再次,越王勾践的坚毅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当越国受到吴国的侵略和压迫时,越王勾践并没有屈服,而是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他从不言败,勇敢地领导越国人民抵抗吴国的侵略。虽然面对困难重重,但越王勾践始终坚持战斗,坚信“比死无伤何损于常”。最终,越王勾践利用吴国内乱的时机发动了成功的反击,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越王勾践的坚毅不屈的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最后,在越王勾践的世家记载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越王的光辉形象,还看到了越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越国的人民虽然在吴国的侵略下受到了巨大的压迫,但他们没有放弃复国的梦想。相反,他们积极配合越王勾践,为复国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越国人民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全民战争的形式坚决地抵抗吴国的侵略。这种精神将激励后代人们为国家的繁荣不懈奋斗。

总而言之,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越王勾践的高尚品质、出色的治国能力以及坚毅不屈的精神都使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这些品质和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学习和思考越王勾践的世家记载,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七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而其中关于越王勾践的世家,让我深受启发与感悟。通过阅读史记中对于越王勾践的描写,我体会到了伟大的人物必须具备的坚毅与智慧。勾践在面对乱世与外敌入侵时,展现出了出色的抗争精神与睿智的政治手腕,这不仅让我钦佩,也激励着我要在困境中奋发向前。

文章的第一段可以从介绍史记的背景开始,简单介绍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保存最完整、写作最早的一部全面综合性史书,然后引入越王勾践的故事,为接下来的篇章做铺垫。

接着,第二段可以讲述越王勾践在面对乱世时展现出的坚毅品质。勾践是身处在战乱连连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君主,他的国家时刻面临着外患与内乱的威胁。然而,勾践并没有沉沦于困境之中,而是以坚毅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带领越国抵御外敌的入侵。正是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使得他的越国得以在困境中逐渐崛起,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第三段可以着重描述越王勾践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史记中对勾践的描述显示,他是一个具备睿智和智慧的君主。在内治方面,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化国家的军事力量,加强内外兼修的治国理念,为越国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交方面,他善于利用民间势力,疏通陈墨之情,巧妙地与吴国联姻,最终成功地将越国置于强盛的局面之中。这些智慧和政治手腕展示了一个伟大君主的领导能力和智慧。

第四段可以探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思考。勾践的故事不仅仅是个别人物的历史,更是人性的映射。他在困境中展现的坚毅和智慧,告诉我们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永不放弃,勇往直前。借鉴勾践的治国思路,我们也应该注重内政的稳定与外交的开展,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通过勾践的事迹,我们也应该关注真实力量的可塑性,在身处逆境时从容应对,从困境中崛起。

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强调再次强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所带给我的启发。通过史记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通过对越王勾践的世家的学习,我认识到伟大的人物必须具备坚毅和智慧,这样的品质不仅是在古代历史中具备,也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中。我相信,当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只要保持坚毅的意志与智慧的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

通过写这篇综合性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坚毅与智慧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

加深对越王勾践这位伟大君主的认识与尊敬。以上这些都证明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对于我的启示和体会,我将永远铭记其中。

(注意:由于助手回答的时候存在时间限制,以上给出的结构只是一个大致的写作框架,具体的文章内容和细节还需要自行构思和丰富。)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八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古代文化瑰宝。其中《越王勾践世家》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载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通过勾践的奋发努力,终于取得了复国的胜利。阅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深受启发,体会颇多。

其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还教会了我们坚毅与智慧。勾践终日思考复国大计,经过仔细的筹划,他终于找到了恢复越国宝座的方法。在被俘的时候,他不因身份的变化而沮丧,而是调整思维,励志复国,用智慧打败了敌人。勾践的智慧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勇敢面对,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还告诉我们,勤劳与谦逊是成功的基石。在史记中,勾践曾宴请了满朝文武大臣,他一边宴请大臣,一边穿着贫衣,充分展示了他的勤劳和谦逊。正是因为他的勤劳和谦逊,他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最终成功地复国。勾践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谦逊。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踏实用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还给我带来了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勾践是一个伟大而爱国的国君,他不畏强权,不辞艰苦,只为复兴越国。他的爱国精神感染了无数人,成为了后人值得学习的榜样。从勾践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伟大和美好。勾践不仅有爱国情怀,还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智慧,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和担当。通过阅读史记,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识到爱国精神的重要性,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要用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综上所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发。通过勾践的例子,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他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勾践的谦逊和勤劳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与努力;最重要的是,勾践的爱国精神让我深入理解了爱国主义的真谛。这些思考和启发将伴随我一生,激励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十九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取――娶免――勉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广运忾政达次耻志行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辞令委婉得体,优美贴切。

六、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报仇的故事,增强了同学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七、作业

(一)课后练习

(二)基础训练

八、教后小结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勾践的启示和感悟篇二十

原文

越王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越王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越王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越王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越王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王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越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越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越王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越王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译文

越王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越王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越王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越王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越王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越王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越王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越王勾践就答应了,于是招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说:“我的不值得越王来讨伐,请允许我用财宝子女慰劳越王的辱临!”越王勾践回答说:“先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越国怎能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地方去,我同您象两个国君一样,您以为如何?”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讲,我对越王已有过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吴与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给吴一点庇护,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说:‘我要摧毁吴国的国土,灭掉吴国的宗庙’,那就请求让我死吧!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百姓呢?越军可以进驻吴国了!”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