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汇总11篇)

时间:2023-10-14 13:53:14 作者:JQ文豪 评语寄语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汇总11篇)

环保标语具有宣传鼓励、警示提醒的作用,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创作环保标语需要注意结构和表达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这些环保标语范文通过直接、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抵制态度。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多少人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同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之后,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质疑铺垫,读中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3、落实小练笔,深化主题:

根据课堂中的畅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写出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可有自己尝试的读书方法,也可采用作者的读书方法,总之,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乐趣。

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习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的无奈。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三

在第九册语文书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北京大学季羡林与小学生苗苗的对话。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有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送的是高材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当孩子读到这篇课文时,深有感触的说,自己要像季羡林爷爷对苗苗所说的那样,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做一个文理贯通的好学生。是的,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做得还很不够,但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每当放学回家,华灯初放时,她就开始了当天的作业完成工作,按照学校在家长会上各科目老师的要求来做。如数学周老师要求是:1每天做10道计算题;2口算本每天做一篇;3同步练习每天一篇。但小孩毕竟是小孩,贪玩,课堂没有硬性的要求作业,有时就偷懒不作,如口算本每天做一篇,有时几天不作,当家长发现时才补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去完成软指标的'任务,不知道数学要想提高,关键是要天天做题目,天天练计算,这样才能熟能生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孩子在做数学题目时,常出现的毛病是,不专心,不细心,做完题目后不检查,不爱动脑筋举一反三的加以思考;不把题看清楚,多读几遍,稀里糊涂的就去做,等等这些弊病的出现,哪些题目能做的正确吗?作为家长的我们,每晚推辞了应酬和休息时间,只是为了能将孩子的功课逐一进行检查,遇有孩子不懂的耐心讲解辅导,粗心大意做错的,除改正找出问题,还要另做一定数量的其它题目。问她为什么在不该错的地方出错时,孩子回答的声调是低八度,在家长气急败坏的情况下,偶尔还要尝一下斑竹炒笋子,在家长严肃而又严厉的督促要求下,孩子的坏毛病有所改进,以前每天要错3~4题,现在细心验算,加上算后仔细检查,做错题的时候变少了,甚至有时可以全对。而且对题目的理解、计算都有所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也逐步加强。如有时她和奶奶在买菜时,她的心算就比奶奶的心算速度快而且准确,次数一多奶奶就说孙女是她的计算机。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家长,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抓好,这也是家长的职责,在抓学生课后作业时一定要严字当头,不能迁就,更不能马虎,循序渐进,不然就可能害了孩子一辈子。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怕苦、勤思索、多动脑、专心、细心,一旦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对她在将来的繁重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会受益匪浅。

通过对语文第二课的学习,了解了21世纪的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较差的科目要努力追赶上去,既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更要文理贯通,这样才能担负起明天的重担和祖国对青年的希望。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五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还是以教材的蓝框导读语为指导,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不足之处: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独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八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习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十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