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心得体会(案例19篇)

时间:2023-10-30 15:21:32 作者:笔舞 心得体会 最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给我们带来思维上的启发和心灵上的满足,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在,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对国家认同感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提到国家这个词,国家是一个集体的概念,包含着广大的人民和深厚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每个国家的独特性和魅力。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国家有着深厚的认同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了解,我认识到了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国家认同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必然心态。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享受着国家给予我们的权利和福利。国家提供了安全保障,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国家的保护下,我们可以安心生活、工作、学习。而且,我们也享受着国家给予我们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奠定基础和实现梦想的平台,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认同和奉献给国家。

其次,国家认同感是一种文化认同。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习惯。这些文化习惯包括语言、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国家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家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国家,增加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也可以更好地展示并传播我们的国家文化。

第三,国家认同感是一种集体认同。在国家范围内,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国家认同感就是每个人在这个整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尽心尽力。只有每个公民都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才能让国家强大。国家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第四,国家认同感是一种责任感。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有着巨大的责任。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负起责任,并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进步相结合。只有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最后,国家认同感是一种身份认同。国家是一个人的归宿和根据地。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什么时候,我们都会被人问到国籍。国家是我们的身份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家园。对国家的认同感让我们在国外也能有一个稳定的身份和归属感。而且,国家也是我们艰苦奋斗的根据地和依靠,带给我们自信和勇气。

总之,国家认同感是每个公民心中的一份责任和使命。对国家的认同感使我们对国家有了深切的感情和思考,引导着我们去关心、付出和建设国家。只有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为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不懈奋斗。

对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对所属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多年来我对国家认同感有了深入的体会。这种认同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并且在各方面的影响下不断得到巩固。国家认同感使我深刻理解和珍视自己的国家,激发了我对于国家发展的热情,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

段落2:文化传承与历史觉醒。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庞大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我对国家认同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典籍、古代思想理念、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深深影响了我对中国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每次阅读古籍,我不禁感叹于中国智慧的卓越和独特性。另外,了解国家的历史使我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辛勤努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的崛起和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也有无数先辈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让我更加敬佩和为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国家而自豪。

段落3: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

国家的形象以及对国际影响力对于个人的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崛起的实力吸引着其他国家的目光。中国的全面崛起不仅给世界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在国际上,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的原则,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社会主要关注的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大,我为自己所属的国家感到自豪和骄傲。

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教育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侧重于培养我对祖国的喜爱和认同,以及对国家荣誉的尊重和追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引导使我更加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了我对国家的热爱。此外,家庭和社会对于个人国家认同感的塑造也是不可忽视的。亲人和朋友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断认识到国家对于个体幸福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了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愿望。

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不仅能够让我对国家的未来有更加乐观的态度,也能够激励我更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个公民,我深信自己的努力与国家的前进息息相关。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帮助我更加理性和深入地思考国家的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提醒自己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责任。

总结:国家认同感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重要认识和体会。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国际形象的认知以及国家意识的培养,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同。同时,国家认同感也激励着我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全体民众的幸福。

国家认同心得体会

国家认同,指的是个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归属身份的识别和认知。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的国家认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文化、政治、地理环境会对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对于自己的国家认同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体会和感受,接下来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第二段:个人经历。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在国内生活学习,因此我的国家认同主要是建立在对国内环境和文化的熟悉和认知上。我爱国的情感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上学时每天早晨举行的升旗仪式,我的心中总是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儘管这个过程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清醒地认知到牢记祖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而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志愿团队,去偏远地区做公益活动。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乡村中小学校孩子们的朴实可爱,也为我们国家广大的群众付出了他们的努力。这时我意识到,真正有用的是要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厚爱之路”。

第三段:历史与文化。

历史和文化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元素。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我在学习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精髓有着深深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充满了智慧和韧性,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伟大的代表人物让我们引以为豪。

我在生活中也时刻维护着自己这种文化的认同感,并努力把它传承下去。例如认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坚持传统节日的庆祝等等。这些都是真正地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认同。

第四段:多元文化。

与文化认同不同的是,多元文化的出现使国家认同的构成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向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参考了国际经验并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的文化和观念。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我们的国家认同也更加成熟,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第五段:结论。

总之,国家认同是个人和国家的联系,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不管是文化、历史还是多元文化的影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使我们更加明确和坚定自己的国家认同。我的国家认同感不仅仅限于表面上的宣扬,它已经深入到我的骨髓和血脉之中,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将一直为之奋斗,为之拼搏。

对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它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国民凝聚力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国家认同感不仅体现在个体对于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上,更是体现在个体对国家的价值和使命的认同上。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一员时必备的品质。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对个体国家认同感产生和培养影响最深的因素。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就传递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热爱祖国,培养爱国意识和责任感。在学校中,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纪念国家重要日子、开展爱国主题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国家。社会环境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公众媒体对国家发展和成就的宣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能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积极向上的力量,培养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操,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能够集聚人民的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国家认同感还是保持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分裂,形成社会共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第四段:个人如何培养国家认同感(200字)。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国家认同感。首先,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学习和传承国家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通过这些找到与国家的共鸣。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参与国家身份象征的活动,如举国旗、唱国歌等,在这些仪式和活动中体验到国家认同感的愉悦和自豪。最后,践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行为为家人和社会树立榜样,这也是培养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会让个人在收获中感受到满足和自豪。个人对国家有认同感时,会更加关注国家的荣誉和形象,以此为动力去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同时,个人也肩负起维护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强化遵纪守法和守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国家认同感还能够让个人更加关注社会公义和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推动国家不断迈向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未来。

总结:国家认同感作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人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途径来培养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同时也要理解和肩负起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使命。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能够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对国家认同感心得体会

段落一:引言(200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体验。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认同和责任感。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对国家认同感产生了深刻的体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分享我对国家认同感的感悟与体会。

段落二:国家认同感的历史渊源(200字)。

建立对国家的认同感要从了解国家的历史渊源开始。国家的历史是国民的共同记忆,融入了无数先贤们的智慧和努力。通过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文化传统,我渐渐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国家的一份子,有责任为之发光发热。例如,我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战争和磨难,但国民的勇敢和坚韧不拔令我感到骄傲,激发了我对国家的认同感。

段落三:国家认同感的文化影响(200字)。

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能够塑造一个国家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学习和体验国家的文化,我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加深。例如,我国尊崇孝道,这种价值观渗透到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有责任尊重长辈,关心家庭,为家庭的和睦做出贡献。这些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使我更加了解我所属国家的独特之处,从而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

作为国家的一员,我明白自己有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不仅要遵纪守法、努力工作,还要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这些行为不仅是对国家的爱和关怀的体现,也是对国家认同感的实际行动。

段落五:国家认同感的未来展望(200字)。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认同感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希望在未来,国家认同感能继续延伸到全球认同感。作为世界公民,我们应该超越国界,关注全球问题,共同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只有通过这样的跨越和拓展,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体验和认知国家认同感,并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进步作出贡献。

结尾(100字)。

总之,国家认同感是每个国家公民的重要情感体验。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渊源、体验国家的文化影响、承担社会责任和以全球观念塑造未来,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国家认同感。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全球合作,我们才能让国家认同感更加丰满和深刻。

对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个大家庭般的国家里,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感。在接触和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不断地思考和体会,也让我对国家认同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首先,国家认同感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国民内心的一种情感。国家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每个公民身份的象征。在国家的怀抱中,我们享受到了来自国家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保障与恩惠。同时,国家也是我们成长的舞台,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础。因此,我们对国家除了有着肉体上的依附,更有着情感上的认同。对于我来说,国家认同感更像是家人之间的亲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感受到国家给与的支持和关怀。

其次,国家认同感是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有赖于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国家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基。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国家的根基。通过学习国家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血脉。在深入了解和感悟国家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更能体会到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特色的独特之处。只有真正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继承和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让国家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结果。

此外,国家认同感也体现在我们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保障,而每个公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也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因素。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有义务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去,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关注国家的大事,还是从小事做起,我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捐献力量。只有全体公民一起努力,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和繁荣。

最后,国家认同感还体现在我们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每个公民都应当为之奋斗和守护。只有当国家发展和繁荣,公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困难时,我们也需要团结在一起,共同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个人的利益都不能超越国家的利益。作为一个公民,应当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为国家利益着想,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感悟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并把这种认同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国家认同感的内涵和价值。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燃起对国家的热爱之火,共同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对国家认同感心得体会

段一:引言(字数:150字)。

在当今社会,国家认同感是每个公民共同的心理需求。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有赖于个体对国家的了解和参与,也与国家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渊源息息相关。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不禁对国家认同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段二:国家认同与文化传承(字数:250字)。

国家认同感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华文化感到自豪。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我相信,只有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才能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我也投身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参加各类文艺活动,以期将中华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为国家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段三: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字数:250字)。

国家认同感还与个体的社会责任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我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例如,我帮忙打扫公共区域,参加环保活动等。这些小贡献既是对国家的爱护,也是对国家认同感的体现。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大家庭的温暖和内聚力,这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国家认同感。

段四:国家认同与全球视角(字数:250字)。

国家认同感也需要与全球视角相结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更加关注国际事务,了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国家的影响。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思想和文化。这种国际交流为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我更加明白,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存、可交流、可合作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我的国家认同感。

段五:结语(字数:200字)。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感是每个公民的心理需求。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际事务等,我们可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国家认同感不断加深,我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国家认同感做出不懈的努力。

国家认同心得体会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基础之一,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国家的信仰和感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认同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凝聚力和发展方向。在个人方面,国家认同也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和加强国家认同,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自己关于国家认同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国家的感情和归属感。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属于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我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感到高兴,我为中国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到敬佩。在外国和中国人的交往中,我总是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赞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这种情感的归属感,是我从小随着家庭和教育成长而来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历练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与祖国的关联性,这样的认同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三段:个人行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往往会对国家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缺乏爱国之心,对自己的国家不感兴趣,那么他很难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而一个有着强烈国家认同感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自身角度考虑,要培养和加强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发扬爱国精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骄傲和支持。

第四段:如何增强国家认同感。

增强国家认同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掌握自己国家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关键要素。其次,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投身于国家的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关注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要深化对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一心同体的精神。最后,要加强国家公民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行为规范,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成为国家发展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第五段:结语。

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魂魄和生命。缺乏国家认同,会使人在文化、精神、道德等层面上逐渐失去自己的立足点。因此,我们要时刻注重加强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国家认同感,不断弘扬爱国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吧!

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我身处于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身份认同的力量。一个人对于祖国、民族的认同是人生的一大关键。不仅是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给自己的人生轨迹带来方向感,也因为这种认同涵盖了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使得人们在行动中能够更加内敛,自信地大展拳脚。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无形中塑造着一个人的个性以及对大环境的认知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身处中华大地,从小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念。从小,在家中听父母讲故事、唱国歌,看母亲为祖国付出的劳动,这些无形的熏陶和推广,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设置了一个永远不会被遗弃的感觉。在上学后,我们通过课内学习、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途径中,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而这样的认同感往往会一直伴随我们的人生。

二、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国家认同感。

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国家认同感的熏陶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从学校课业上面发掘出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更要善用国庆、五四等日子,让学生在这些特定纪念日中熏陶、沉淀自己的感受,让我们自发地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在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展示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凝聚我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

三、践行海外华侨身份的国家责任与贡献。

海外华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面临独特的民族认同问题。作为海外侨胞的一份子,在国际上,我们需要用金色的名片,展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和风貌。不管是参加国际友好活动,还是参加社会以及文化领域中的活动,作为华人华侨,我们要自觉地传递中国文化,向世界呈现一个美好的形象,这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责任。

四、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民族自信心。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世界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亚洲老大,其崛起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之一。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崛起不仅使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同时标志着我们的国家获得了新的自信和力量,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深入地学习掌握自己民族的理论、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为了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主发展,还要不断扩大我们的学习内容,对于潜在的文化格局和信息进行积极研究思考。

五、汇聚民族认同感与心理融合力。

民族认同感不仅是一个人自身的震动、共鸣,更是不同人群之间宽广力量的汇聚。在想法和思维模式于思想的充分交流,互相借鉴和依托的汇聚下,倘若能够使我们实现大家普遍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那么这样锁定在个人心中,又充满共性特点的民族认同感就可以形成高度的整合力——此情此景便是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在充分尊重文化特点、平等交流共商计划的基础上,所有这些合作和发展应当建立在共同规则和共识的基础之上。

国家认同心得体会

国家是一个国家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认同的标志。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国家认同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拥有一个积极的国家认同心态,对于一个人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国家认同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从中受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同体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直以来的国家认同心态较为积极。我为祖国的发展和强大感到骄傲,并相信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让世界惊叹。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有韧性的,中国人拥有的从容处事、沉着应对的气质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些方面,我认为,即便今天的中国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也应该始终热爱自己的国家,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国民对国家产生可以言状的思考和贡献更加宝贵了。

第三段:对外国家文化的认同。

认同一个国家并不等于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无论中国古代还是现代,对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一直如涓涓细流,而今更借着“互联网+”这种趋势,这个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汇在一起的程度愈发增加。我非常尊重其它文化,比如法国的自由、日本的服从、美国的进取等等。然而,诚然,中国文化是我最为熟悉、所向往、所自豪的文化。在这种前提下,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我们的文化就会为更多国家所认同和传播。

在我看来,国家的认同对于人的生命价值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自豪、爱国、百折不挠、自信乐观的人来说,他或她所面对的任何困境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倘若他或她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别人的歧视,他或她也一定会从容应对,不受伤害。这种情况下,国家认同心态就是给自己提供的庇护所在,也是提升生命价值和品质的关键所在。

第五段:结语。

时代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进化,国家认同对于一个人来说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我眼中,爱国之情不应局限于国境,而应该成为一种自信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基础。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加深入地探究自己的国家文化及民族精神,从而拥有更加高贵的国家认同,从而为自己和国家增光添彩。

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己所属的国家抱有一定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条件之一,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因此,本文将以“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为主题,探讨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产生国家认同感的因素和如何提高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心理归属感。在新时代下,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越加突出。国家认同感是一种民族精神,“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人”。一个人的国家认同感可以带动他人产生国家认同感,从而使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同时,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感也是重要的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感会影响到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对外的影响。因此,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国家认同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道德教育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育将使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其次,历史文化是产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地理因素是形成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和热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体会到祖国的历史荣耀和文化王者,便会为国家和民族情所感,并形成国家认同感。第三,国家形象是国家认同感产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形象扭曲或受到非议,那么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就会下降。因此,政府应该以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安定团结为核心,全力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以上仅为列举,不作为全面因素)。

与国家认同感有关的因素很多,也存在着很多的配合,导致提高国家认同感方法也为多样的。一方面,媒体舆论发表观念对于提高国家认同感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多发表正面文章、树立正能量、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营造一种“爱国”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可以多向孩子讲述关于自己国家的故事,不断地教育孩子爱国。在教育方面,多进行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的活动,如举行爱国主题的班会、参观纪念馆等等。总之,提高国家认同感也许看上去是个大题目,但也存在着很多的方法和手段。

结语:在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在21世纪,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等层面水平高企、飞速发展,各种文化事业大踏步走向前进。展开,我们都是“一带一路”的走在道路上建设者;我们也都是中华民族崛起时期的见证者。国家认同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建立和发展处于新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元素。虽然种种因素也不尽相同,但这种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却凸显无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开始,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让爱国之情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国家得到长期发展,从而实现愿景。

国家认同感的心得体会

国家认同感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识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感是构建自我认同和归属的基石。国家认同感可以促进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国家意识,这在今天的愈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显得尤其重要。

国家认同感是国家所谓的“软实力”。在当今发展速度快、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家认同感的引导和培养。不少国家在教育、媒介和文化传承中对国家认同感灌输。比如,我国着力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国家认同感不断在教育过程中被提升。

国家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由个体通过众多方面获得的:从教育体系中,从历史中,从周围环境中,从国家的声誉中,等等。当然,还有一部分源于个体不断地观察和感知国内外的社会变迁。每一个个体在自身成长中的思考、体会、追寻和选择,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多样的大家庭,是由众多不同个体构成的群体。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定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国家认同感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那些政治精英或者知识分子会通过发布文章、演讲、讲堂等方式,为国家认同感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普通百姓则更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对国家认同感产生的共鸣点。

第五段:结论。

在当今日益开放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高水平的国家认同感显得愈加重要。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需要从源头上保护和强化自己对于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繁荣的社会。同时,国家也需要在政策上加强对国家认同感的引导和培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留学国家民族文化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留学的逐渐普及,而多元文化也随之蔓延。留学国家的民族文化,时常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热情洋溢,我的留学经验也带给我了许多独特的心得体会。在留学的过程中,我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着其中的奥秘与差异。以下,我将分享我留学国家民族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初次走出国门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差异性的存在。

每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背景、概念和习俗都是各自独特的。的确,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使跨文化交流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留学经历中,一开始,我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和意识形态都被异国文化所颠覆。当地人的穿着、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等细节都与我的日常生活存在很大的不同。后来,我才领悟到文化与人性,彼此联系而相互影响。此时,我进而向内审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接受了他们的文化。

二、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中,文化融合成为交流的重要问题,尤其在留学时期,认知他者的文化和进行文化融合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文化互动能让我们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获得新的视野。结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尝试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异国文化中,这让我彼此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只有当我们能够尊重他人的民族文化,了解差异所在,才能有更深入的交往。所以,在留学的期间,文化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三、文化学习的优势。

留学文化学习的优越性也是很明显的。仅在海外,我就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这让我有机会有更多的圆梦机会,从而推动着我接受更多的学习机会。在留学的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方面,更是指导学生成为提高整个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了解外界的知识和文化,我们的视野能够变得更为广阔,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与补齐。

四、文化传承的使命。

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是留学的使命之一。作为一个留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更是要了解和传承自己所来自的民族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有着提高外界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强化国别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留学的背后可别忘了,除了手中的权利和荣誉,更要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

五、文化交流的未来。

文化交流虽然存在巨大的各种挑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伟大的意义。国别之间的交流融合能够消除隔阂,提升世界各族的发展水平。留学文化的卓越性质,能够使学生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和认知能力。而一旦理解和适应异国文化,也会给以后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在留学的国度,我们并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别人的习俗和文化,或者在别人的文化单元中自由游逛,这将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健康,对身体健康和人类心理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始终铭记着,留学经历所带来的灵感和增强人文素质的优势,在沟通和融合之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去承担那些属于自己的使命。

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自汉代以后,新疆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新疆民族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3、新疆宗教史。

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1、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

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族的权利,各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

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散文

8月份读了安东尼•d.史密斯写的《民族认同》一书。他在本书中提出非常有趣的一些概念或者是理论,例如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认同的构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类型等等。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些概念谈谈对它的理解和感想。每当读到西方学者写的经典著作时,我就无不感叹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而在现代国内学术界中为何没有产生这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和大师的疑问总是油然而生,我们也许需要积累、也许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两样东西,那就是时间和实践。对于学术成果而言时间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因此我们无法干预其发展的大体方向,所以只能等待,等待学术成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刻。而实践对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属于主观世界的产物。我们除了等待时间和积累成果外,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想法的不成熟、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每个人都要埋头苦干,拥有把想法敢于实践的勇气和信心的话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说,对于个体而言中国学术的希望在于实践,再微小的行为也好于死在胚胎中的伟大思想。当这种改变从一个人增长到一定数量的人时,也许就能推动整个学术界前进的脚步。以上是我读完本书后关于我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一点感想,下面将回到《民族认同》这本书的讨论。

一、民族是现代的概念。

安东尼•d.史密斯关于“民族是现代的”观点是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他的一切关于民族的观点都将围绕着它论述,而且其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民族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互动中产生的一种交流背景,它赋予个体行为某种群体性意义。例如,某个游牧民族的个体擅长骑马的话,在别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他的骑马行为中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意义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必备技能之一,也就是外人对游牧民族的标签式认识使某些个体的行为理解成理所当然。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汉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好,北方少数民族的酒量好等。当我们见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汉族学生或者是不会喝酒的北方少数民族学生时就会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总想知道这种“特殊现象”存在的原因。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也许有些人就是不爱学习、有些人就是不爱喝酒而已。从主体的角度而言这种认识是民族背景赋予个体行为某种集体性行为意义的结果,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标签化认识的结果。这种民族背景源自于共同的文化信仰、祖先历史、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以前就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此前我们称其为宗族、部落、族裔和族群。那么民族与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自治和地理环境的界限,二者有时成为民族活动的动机和目标。类似的观点在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的认同》一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写道:“只有通过自治,民族及其成员才能够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实现自我。自治是每个民族主义者的目标。”(96页)我把民族形成过程中政治制度的自治化和地理环境的界限化趋势统称为民族的政治化,它必然的造成了民族的功利性。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化和功利性。

现代民族的政治化主要从群体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对个体的监控、支配、甚至是惩罚,而功利性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对民族的消费和利用。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化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高度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来实现和巩固其政治化的目的;一是实行层级管理,它不同于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官僚体系),因为前者各层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区分的主要依据是靠相对主体民族而存在的亚民族的规模、文化和现代政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有些国家建构了国族,国族下面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每个民族内部又划分不同亚民族。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国族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的上级领导组织,这种层级管理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有效的调整不同主体对民族的不同层次的认同。例如,个体在家族中的民族认同是亚民族,而他走出民族传统领地时他的民族认同是组成国族的某个特定民族,而他走出国界时他的民族认同就变为国族。其中民族认同的说法是从主体的角度而言,然而从客体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民族背景。二是热爱民族的教育和宣传,它通过大众传媒、权威机构和学校引导个体热爱自己的民族。如果他表现出不尊重自己民族的话,很容易受到整个民族的排斥和惩罚。因此个体要时时刻刻通过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和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论来表达他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我称此类行为和现象为“民族正确”,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政治正确”和“文化正确”的色彩。它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团结,从而提高抵抗外来因素的冲击。但是“民族正确”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它容易禁锢个体的思想,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缺乏创新的活力。

其次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性特征。如前文所述,民族的功利性特征主要是从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现象。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最主要的手段是脱离民族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中要么夸大或贬低民族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但这种夸大和贬低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脱离民族实际发展现状的本质。例如,有些人依托民族地区优势虚假迎合政治宣传,把自身关于民族研究的成果包装的金光闪闪,从而获得了公众的支持。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泡沫,因为它没有追求真理的角度出发做学术研究,更没有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所以其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人民群众的考验。任由此类现象蔓延下去的话容易导致扎根于民族之中默默无闻地做研究的学者们的“消声”,甚至是“消失”。本文中提到的“消声”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代表了真正做学术研究时所需要的消声,因为只有在自己做到消声的前提下才能与周围环境形成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在学术方面做到宁静致远。第二层含义代表了自我保护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横行的时代里自身学术思想还未足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消声的状态下韬光养晦可以避免社会发展因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干扰。第三层含义是代表了厌世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使某些观点一家独大后长期排挤其他的学术思想,而站在真理和真实这边的学术思想往往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这种现象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发展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在一些人用消声的方式表达了厌世式的沉默。在上文中提到的消声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话,就会造成某些人的“消失”。这种消失并不是指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绝望和放弃。由此可见在本文中提到的“消失”主要是指个体灵魂(体验和感受)、良知和思想的消失。

二、民族与宗教。

安东尼•d.史密斯在《民族认同》一书中写道:“民族是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52页)从他对民族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一定数量的人口、领土、神话、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几个要素。其中神话体系中演化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是宗教,各个民族中形成的不同宗教又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分化后发展成当今世界的四大宗教体系。宗教历史发展过程中到现在为止有些宗教是跨越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而有些民族内部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这种彼此间渗透的局面造就了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的“族裔——宗教”共同体。在这本中看到“族裔——宗教”共同体概念之前我对民族和宗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民族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它随着现代化(例如,全球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的持续推进,将会逐渐发生解体。但宗教不一样,它的产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因此只要科学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然而我现在关于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观点也许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在未来社会中只要科学存在的情况下宗教就会存在,而宗教存在的前提下民族绝不会消亡。

这样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民族与宗教之间的部分功能的重叠。首先是世俗化的重叠,它直接推动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宗教的神秘性色彩日渐褪色,因此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给宗教和民族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中依然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国家和“族裔——宗教”共同体。这不是民族国家的失败,更不是宗教的胜利,而是以科学技术倒逼制度改革的现代化社会的产物。其次是整合功能的重叠,对社会群体的整合能力是民族和宗教与生俱来的功能。民族的整合功能主要通过民族认同来体现,而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认为民族认同是通过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来实现。(123)而宗教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宗教认同上,而它又通过宗教仪式、信众规模和职业的宗教工作者(牧师和僧侣)实现。其中宗教仪式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和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宗教信仰因素的某些共同点的结合(例如在蒙古族历史上萨满教与黄教之间的结合)、这对特定的民族成员造成了双重的整合功能。在此基础上民族政治认同的往外扩张(从民族到国族的建构)导致了民族界限与宗教人口界限发生重叠,前者的发生体现出民族认同在神秘主义方面获得合理性的需求,而后者体现出宗教认同对政治合法性的需求。

二是民族与宗教塑造的集体意识,它不仅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而且也有可能造成民族内部的分化。因为随着民族与宗教在文化与政治方面的相互渗透,不仅造成宗教的民族化,而且也促成民族的宗教化。其中后者就像宗教发展史一样使民族既发生分化,又产生融合的现象。不可否认的是族群的政治化(民族的形成)也有这种融合和分化的功能,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族群的政治化,也就是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政治因素主导了这种变革,它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东德与西德的分裂与合并)。也就是说相对民族的变迁周期,政治的变迁速度更快,所以才会出现民族还处于原先的发展状态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后推动民族分化和融合的现象。而民族的宗教化过程中宗教因素占据主导作用,它不像族群的政治化过程,因为宗教发生变革的时间周期远远长于政治和民族发生变迁的时间周期,所以在民族宗教化过程中宗教的稳定性压倒民族的变化,从而出现相对稳定或者是更加固化的局面。然而无论是民族的宗教化还是宗教的民族化的过程和结果,对于个体而言都是集体意识层面上的变化。但是笔者认为前者对个体思想的禁锢程度大于后者,原因就在于民族和宗教之间变迁速度的不一样而导致的集体意识堕距。本文中提到的“集体意识堕距”借用了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他认为:“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文化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而在本文中提到的集体意识的堕距是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政治、民族和宗教等集体意识的变迁速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个体思想自由造成不同程度的禁锢和塑造。

三、民族主义。

安东尼•d.史密斯在《民族认同》一书中写道:“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其目标是为了使一个被其部分成员为实际或潜在“民族”的人口单元实现和维持自治、统一与认同。”我认为民族主义的最根本基础是民族意识,首先我们要探讨什么是民族意识,它主要是指个体对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宗教和自然环境等知识的内化后形成的具有明显个人和时代特征的认知。每个人在成长(社会化)过程中对构成民族各个要素的的认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民族与宗教在现代化社会中演变的论述中所呈现出来的集体意识,探讨了个体之间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相同之处。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整个民族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它对个体民族意识的塑造,但与此同时又导致了对个体思想的禁锢。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宗教的民族化和民族的宗教化等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对个体而言在社会化过程中集体意识对他们的塑造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禁锢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应该从个体之间形成的不同民族意识的内化过程中寻找答案。

其次讨论个体之间不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对当今民族社会的影响。如前文所述,民族意识是民族主义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民族意识对应民族认同中的文化认同,而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认同中的政治认同。由此可见在民族意识中非政治(民族文化、经济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而民族主义中政治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按照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它是要在民族内部实现和维持自治、统一与认同。实现和维持这种状态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政治手段,而现代政治依靠科层制(官僚体系)建构民族主义时具有高效率、合法性和强制性等特征。而基于文化、历史、经济和宗教等因素上形成的民族意识具有差异性和随意性特征造就了性格各异的个体,他正是自由思想成长的土壤。反过来,只有在足够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差异性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形成基于独特性行为意义的个体意识。在当今社会中已然形成或者正在进行中的社会运动越来越注重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体意识的重要性,我认为无论是西方社会认为的民族国家还是我们自己建构的民族社会,在面对“集体意识——个体意识”的二元结构时不应该采取极力打压一方而积极支持另一方的极端做法。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都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历朝历代中总有一些为民请愿和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使社会在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摇晃中前进。他们对于民族社会而言是属于民族的脊梁,而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把这些人称作为专业人士和知识阶层。我认为安东尼•d.史密斯的这种称法有点类似我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而对于当今社会中的“集体意识—个体意识”二元结构而言,无论是民族的脊梁、士大夫阶层还是安东尼•d.史密斯先生所说的专业人士和知识阶层能否按照民族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平衡好二者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可以从王守仁先生的心学中寻找,如果我们做到“心外无物”的话也许可以发现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平衡点、而做到“致良知”的话也许集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中敢于为个体意识发声、最后每个人都能实现“知行合一”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民族的脊梁、士大夫阶层和知识阶层中的一员。

最后是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认为“从民族主义延伸而来的民族主义运动在目标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在于民族的公民—领土模型和族裔—血缘模型之间。”(99页)然后他借用汉斯•科恩对民族的分类法解释公民—领土模型和族裔—血缘模型之间的区别,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区分为“东方的”和“西方的”两种版本,前者是理性和团体主义的,而后者是有机和神秘主义的。”(100页)汉斯•科恩的这种分类法很显然是从民族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得出来的结论,这种结果所产生的原因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的第一章(民族认同与其他认同)中混为一谈,也就是没有按照这两个模型的标准分别谈论民族主义的族裔特征。从他在第一章中的民族认同的构成因素和对民族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民族的公民—领土模型主要是指构成民族的各个因素中民族成员之间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对祖先领土的重视处于比较突出的位置,而族裔—血缘模型是指民族的构成因素中宗族和血缘关系上建立起来的民族认同代替了法律、政治和军事等功能,从而占据了整个民族形成和运行的主导地位。这两种模型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发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现象就是非西方的殖民地知识阶层“设计”出来的民族,安东尼•d.史密斯把它称之为“公民民族”。它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共同体,公民民族不同于传统民族概念的地方在于它是由领土主义、全民参与、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等因素构成的人为的共同体。(144)知识阶层通过建构“公民民族”把民族发展史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他们忽视了民族演化过程中“自然”规律(忽视了历史、经济、宗教和文化对民族形成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这种运动的失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民族地区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冲突(中东危机和非洲部落之间的冲突)离不开脱离民族演化过程中的“自然”规律的做法,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拥有着普世价值、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和自己代表着未来。

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末。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强基固本,书写民族团结新华章。下面是我对五个认同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五个认同。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自己的国民意识,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各民族包括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深化根植于心的中华文化意识,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倡导进步、开放、包容、文明、科学的理念,引导各族群众在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选择。热爱党、拥护党,服从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日常管理。反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不能动摇。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尽管当今国际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在中国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不论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还是确保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

在今后,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在新的学年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新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为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工作中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大力促进民族团结,为学生树立榜样、为社会树立标杆,才对的起教师的称号,对得起党和政府的重托。

二、就新疆当前形势来说,稳定压到一切,我做为一名新疆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新天中生根发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思想,并将该思想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教师的表率,做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末。团结的本质是认同,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如何做到“五个认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同伟大祖国。

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徐特立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冰心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巴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鲜艳旗帜。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个兄弟民族也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的稳固统一。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斗争。

二、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

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最具共同意识的民族。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习近平在2014年9月29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同时培育一种56个民族成员都拥护并且认同的中华民族意识时,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对优秀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四、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对领导56个民族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认同尤为重要。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坚决不能动摇。

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全国各族人民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新的复杂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元多样的态势正在显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多个舆论场,多个话语体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散文

长期以来,我对于中国境内的几个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比较感兴趣,比如,我国境内的朝鲜族是对韩国或者北朝鲜更具有情感的认同,还是对中国更具有情感认同呢?境内的蒙古族是对外蒙古更具有情感认同,还是对中国更有感情呢?也包括在中国的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和俄罗斯族等等,这个问题让我非常迷惑。

前,我做公司信贷工作,其中有一家韩国独资企业,我还记得叫“美石木制品厂”,贷款赖帐不还,韩国老板就自己跑回韩国去了,但是留下一个朝鲜族的小伙子留守。为保全资产,我去做调查,但是这个鲜族小伙子非常不配合,我就对他说:“你虽然是朝鲜族,跟你的老板是一个民族,但是你要记住,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他喃喃地说:“我知道。”虽然他不得已配合了我的工作,但是我对于他的国家认同问题还是不清楚。

春节期间,我发现网友里有一个蒙古族女性,锡林郭勒盟的。她的空间里写的和的都是些有关蒙古民族的东西,赞扬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的.文章就很多,她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决定跟她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的语言非常谨慎,很怕伤着她,刺激着她。我首先搭话:“我看了你转载的日志,你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她反问:“是吗?你是汉族吧?”我说:“我是汉族。我想问一句,对于蒙古国和中国,你更认同哪个?”看来她很谨慎,问道:“为什么问道这个问题?”。

我说:“我一直有这个好奇心,是对于整体事物而言,而不是对您个人。”为了打消她的疑虑,也为了从感情上更接近她,我接着说:“我非常崇拜成吉思汗!”她问:“你为什么崇拜他?”我的用心有所奏效,看来这个问题是可以继续的。我说道:“成吉思汗从一个小部落首领,统一蒙古,进而统一中国,再进而横扫中亚东欧,以一人之力,影响至今,难道不令人敬仰吗?”

她居然又问了我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显然是想回避:“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看来还是谨慎。我不想再绕圈子了:“您还没有回答我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她的回答很有意思:“我看爱一个民族是没错吧?”但这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我是这样对她说的:“绝对没有错,不爱自己民族的人,不是一个好人。那么可以说,您更认同蒙古国了吗?”她又反问我:“你为什么这种问法?”于是,我就把我当时跟那个朝鲜族小伙的对话跟她说了,主要是体现了这句“你虽然是朝鲜族,跟你的老板是一个民族,但是你要记住,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她似乎很激动:“你也想给我说别忘记你更是一个中国人,是吗?我知道我是中国人!”看来我的言语刺激了她,但她的说法还是让我很高兴。我说:“我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有好奇心而已!”

于是我就跟她讲述了相关的历史和观点。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还不到90年,至今在台湾中华民国的版图上,外蒙古依然是中国的领土,中华民国至今有蒙藏委员会。外蒙古由于苏俄的怂恿和支持,从中国独立出去,我认为是百年来中国最悲痛的事情之一,不但使我们丧失了大片国土,而且使我们失去了极为重要的战略纵深。我也是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我绝对不是汉族主义者,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骄傲,也是汉族人的骄傲,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当我想起这位伟人,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创造了中国的一个时代的历史,然后我才会想到他对于蒙古人的贡献。所以,我会为中国出现过这样一位伟人而自豪,而不会首先想到他是什么民族的,要知道,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是汉人,但你能说他们不是中国人吗,他们更具有当时的鲜卑血统。我的朋友和同学就有蒙古族的,但是他们长期居住于内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与我们没有丝毫差异了,不像内蒙古的蒙古族有长期蒙古文化的熏陶和生活习惯的滋养,所以没有必要问他们这些问题了。

最后,她说:“我很爱蒙古文化,爱蒙古所有的,可我是中国人,当然认同中国!”

留学国家民族文化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留学国外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让人拓宽眼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的特点。在我留学国外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使我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对留学国家民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意识到文化的不同(250字)。

在与其他留学生交流时,我发现了文化的不同。他们的行为在文化方面和我不同,这让我开始关注他们的文化背景并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我逐渐了解到,他们的行为反映了他们民族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的差异不仅展现在生活中,也可以在语言和传统习俗中看到。

第三段:学习当地语言(300字)。

在学习当地语言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了解文化的一个绝佳机会,因为很多词语和短语直接反映了其所属文化。我开始了解并尊重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丰富了与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我感到,了解当地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接纳。

第四段:文化的融合(300字)。

从当地的民俗和文化传承中了解到,在当地国家常常有多元文化的存在。虽然不同民族之间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但文化的融合也是很常见的。我尝试着去沉浸并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这让我去理解当地居民和群体,尤其是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融合和共存。

第五段:回国后的思考(200字)。

回国后,我想起了我在留学国家的经历。在追求自身专业技能和价值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了民族文化的和谐与丰富多彩。留学国家的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眼界,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这让我感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去思考如何去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架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总结:以上是我对留学国家民族文化的心得体会,这种体会让我去深入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我回国之后,我会继续学习和推广民族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