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方法读后感(精选12篇)

时间:2023-12-19 13:38:16 作者:翰墨 活动总结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回顾和总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些简洁明了的读后感范文,通过阅读它们,或许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中的内容。

幸福方法

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然而很多人轰轰烈烈的结婚,却又草草收尾。婚姻中不是只有性和爱就可以长久。幸福是两个人的经营,也是2个人的成长。我们从相互理解为基础,用心去爱,去感恩。《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到了幸福的思考:

a、幸福的土壤:仁爱之心。《被讨厌的勇气》提到过,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消极,没有勇气,就去鼓励他人。同样的道理,为别人带来幸福,同样的幸福也会传染给你,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有意义。

b、幸福的根:幸福的深度。根部是汲取养分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支柱。无论是经营婚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我们都要给根部提供足够的养分,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否则,总有一天生命终将枯萎。敞开心扉去爱他人,也是在自己。

c、幸福的阳光:内在的力量。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觉得自己不性,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害怕自己的潜能,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我们常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杰出的、美丽的、是才华横的呢?”但真正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不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太恐惧面对错误,一旦做错就意味着一切都白费了。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悦纳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我就是这个样子。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是幸福,和木兰一起读书就是幸福,读书。

后的及时分享就是幸福,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当你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么你的世界就是幸福的。拜伦说,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幸福是一对双胞胎。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可以和双胞胎相遇。

幸福是什么,不是高大上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与天伦、分享、安稳相关联的感受。作为家长我已能深深体会幸福的含义。但如何让小孩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如何帮助小孩找到幸福的方法,我从《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部分答案。

书中提到“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在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小孩要从小学会分享,最初的分享应该是一个玩具、一份小零食、一本书等。朱轶这个学期与同学们分享了一套书《神秘的快乐家族》,当他开心地告诉我第一册借给某某同学、第二册借给某某同学,4册书他都借出去了。而且收到了同学们与他一样也喜欢这套书的反馈。这时的他幸福满满,我告诉他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已喜欢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开心幸福的事情。

光,我与朱轶像忘年交的两个朋友一起聊学校、聊电视、聊课外书。家长的陪伴是小孩最幸福的时光,当然不是待在家里你拿着手机、他看着电视。而是大家都一起参与做一件事,然后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思考。所以多花时间陪小孩,让他在“幸福圈”里长大,长大后他也会成为“幸福圈”的制造者。还有养成好的习惯、保持仁爱之心。

每本书虽然没有完全吃透但总有些收获。这本书值得一看。

最近在看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灵像一棵重新生长的大树,吸取到了更多的养料。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实用书,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里所说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

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信念决定命运。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它不在攀登的顶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脚,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标,更要注重过程,享受创造着的现在,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上文是关于《幸福的方法》读后感600字,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读后感写作方法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写第一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写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其次,写读后感有它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像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也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的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应当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的先后次序也是可以互换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看了《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层巨浪,感慨万千。它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是一种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是一种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道路的精神!“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年斑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它们的心里很坦然,很踏实:为了下一代,我们有了坚定的勇气,可以无悔地牺牲自己,完成这一幕悲壮的斑羚飞渡。

我敬佩这些勇敢的斑羚,特别是镰刀头羊,他没有做人类的奴隶,没有做人类的囚徒。“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种族的尊严。而有的人,却甘于屈服,在生死抉择之际,他们毅然选择了在他人的膝下苟活,只为了一己私利。这是可耻的自私蒙蔽了人类的思想,冲昏了人类的头脑,埋没了人类的心灵。

但有的人也具有和老斑羚们一样的牺牲精神,那就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来能逃生却为了救别人而牺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谭千秋老师。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他却永远离去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手刨四个小时从废墟下救出了同学,但他的双手却血肉模糊,他就是马健。

他们的心灵是伟大高洁的。假如我们能搏击蓝天,那是他们给了我们腾飞的翅膀;假如我们是击浪的勇士,那是他们给了我们弄潮的力量;假如我们是不灭的火炬,那是他们给了我们青春的光亮。他们和斑羚们一样,都是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为他人付出全部的英雄,他们是我们的骄傲。

在赞美斑羚的同时,我也为那些狩猎的人感到心痛,他们是罪魁祸首。大自然是需要和谐的,虽然我们是最高级的动物,但其他的动物依然有它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它们也有深爱的伙伴,也有感人至深的亲情,但几声枪响,破坏了它们的安宁,让它们失去了美好的家园。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不是斑羚,但对它们来说呢?失去亲人的痛苦又有谁能体会,人们为什么不能和它们和谐相处呢?毕竟它们也是生命,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将心比心吧,苍天最终还是让斑羚们繁衍了下来,这是它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而我们人类,从来不需要用任何的代价来换取生存的机会,和它们相比,我们幸福多了。它们用无私感动了上苍,它们的善良代代相传,这一飞渡的壮举谱写了生命的乐章,也带给我们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其实,生命需要奉献与牺牲,这样才有意义。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会灿烂一片;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我想,那些为了救年轻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们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学习方法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的观后感,我们也可以这样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

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对每个人来说学习数学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有许多中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学数学。面对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起始年级就减少学困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因此,我认真读了常秀成主编的《中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与指导》一书。

该书共十五章:第一章为冲破苦学和厌学的困境,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苦学和厌学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冲破苦学和克服厌学;第二章为端正教与学的指导思想,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观、教与学的协调和统一——教学观;第三章为重视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学习动机的作用和类型、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为如何培养与发展学习兴趣,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学习兴趣及其现状、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五章为积极发展思维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思维的特点、类型与学习,思维的方法、作用及现状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六章为怎样提高记忆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记忆的作用、类型与学习,记忆与遗忘,记忆的一般方法;第七章为努力提高观察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观察及其作用、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第八章为积极提高阅读能力,分了三节讲述分别是阅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常用读书方法简介;第九章为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为什么要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十章为怎样正确对待预习,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预习及其作用、预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第十一章为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分了两节讲述分别是课堂学习的特点及其准备、努力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第十二章为认真进行课后复习;第十三章为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分三节讲述分别是作业的意义、分类及要求,做作业的程序,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第十四章为主动进行系统复习,分三节讲述分别是系统复习及其作用、系统复习的一般方法、系统复习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五章为发挥应有的考试水平,分三节讲述分别是水平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答题技巧与意外处理。

这本书编著者以的努力边实践边写作、边修改边完善的。因此,该书除了它的理论特色外,更突出的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了实际、实用和实效。它力求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相吻合,以便为教学服务。同时,它采用了教材形势,方便了使用。它的内容生动活泼,不是讲些干巴巴的学习方法,而是举了不少实例,增加了说服力、感染力和启发作用。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家长用心良苦地促、学生废寝忘食地学……然而,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不理想,成绩上不去。于是,有的教师就一再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一味加大作业量。结果仍是事与愿违,成绩不但上不去,反而加剧了学习中的恶性循环,使得一些学生更加丧失了学习信心,增加了厌学情绪。固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提出消灭差异。但是,却可以提出如何解决学习中的恶性循环,变一味地苦学和普遍的厌学为乐学和会学。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内容。教学这种互动式的多向多边活动,就要求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实践证明,教师是否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学习,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一种检验。如果只是一味地满堂灌、机械地又无效地逼学生练,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正说明教学思想有待于转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同样,如果学生只能接受满堂灌,埋头于题海苦练,不会探索运用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那就很难走出恶性循环、走出苦学与厌学的怪圈。

我相信,该书对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大有帮助。它,为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添了一砖一瓦;它,是教学改革园地中一株小草、一朵鲜花。

写读后感的方法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1步步提高。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1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场面描写,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排比、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课堂方法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畅销书作家安奈特?布鲁肖和托德?威特克尔所撰写。主要了总结其多年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考察众多优秀教师与“问题”教师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只有当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善后,他们的成绩与各方面能力才会相应提高。归纳了50个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方法。这50条技巧和方法主要围绕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展开,且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有效。这本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最终取得进步和成功!

我们时常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如何跟长辈或外来嘉宾打招呼,然而我们时常忘记自己要热情地跟学生打招呼。让我们做一个乐观的人,常常微笑,用热忱的态度投入到教学中去。也让我们和孩子们靠得近些,课堂上,别再站在桌子或是讲台后面了,走到学生中去。这样一细小举动所以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们跟他们在一起。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证明,肢体上的距离会带来思想上的距离。

科学研究证明:大笑可以起到缓解压力、降压、帮助机体对抗病症和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的作用。并且大笑的情绪可以互相传递。大笑过后,我们会感觉十分舒服,大脑的状态也更加清醒。当人们处于放松的状态时,脑子更容易吸收知识。书中一位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老师向读者分享了她的一个秘密。她说“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曾有过不少失误,但是,我相信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在开课前的5分钟给学生讲一个笑话。同样的,他们也会和我分享他们所知的笑话。我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样的笑话适合在课堂讲,所以,我不会因为笑话类型而遇到问题。每当我回顾这段经历,我都觉得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并且我也是这种方式的受益者。”

课堂上,当有学生搞小动作、交头接耳或胡乱插嘴时,我们经常表现出生气或是心灰意冷,但是,我们往往要记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要发火,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情绪失控。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用理性的方式沉着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如果实在有一个学生真的让自己很生气,超过额容忍度。你该怎么办?你要始终保持冷静,用理性的方式沉着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做错了。千万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底线,至少不让他们看出来。站得高,站得直,才不会总被他们耍的“头上冒汗”!总之,我想不管是班主任工作还是平日老师的正常工作,都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极其漫长而艰辛的,充满了酸甜苦辣,还需要慢慢摸索!

只有当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善后,他们的成绩与各方面能力才会相应提高。孩子需要机会,让我们不要吝惜,多给孩子机会,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作为班主任,如果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就失去了班干部的作用,班主任更多的应该是指导、帮助和督促班干部。

优秀的教师会通过关心、认可、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每天都有更好的表现。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练就一身本领,察言观色,随时捕捉学生的课堂表现,掌握课堂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指导教师改善课堂表现的方法,帮助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快速成长。可以经常翻阅这本书,时时提醒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写读后感的方法

如所读书、文的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首,也可以在末或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首。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

一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课堂方法读后感

我时有感受,课堂上讲得越多,讲得越深入,学生变得越糊涂呢?为什么教师越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担心学生没听懂或没听进去,可是学生的成绩却越是提高不上去呢?看了《课堂方法》之后,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话和举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精讲多练,采取有效方法化解难点。“如果一节课只能讲5句话,你是将这句话重复5遍,还是用不同的方式讲5遍,还是讲不同层次的5句话?”这使我明白了:当学生听不明白教师所讲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以适应学生,而不是埋怨学生笨的同时又用原来无效的方式重复讲解。比如当遇到一个难的知识点时,讲一遍才几个人懂,再讲一遍多了几个,再讲还是如此,甚至不想听或根本不听。此时我采取的有效方法是:学生前后4人一组,互帮互助,“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都不懂举手问老师。这样既化解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又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过应用而更好地掌握知识,那些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让所有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教师,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负责任,其实是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且这“责任”是教师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通过读书我发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在《课堂方法》这本书的启发下,我能做更好的自己。

课堂方法读后感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变得越糊涂呢?看了《课堂方法》之后,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究竟上课该用谁的思路上课呢?这很简单,“那就是你讲话或者上课想让谁搞懂,就用谁的思路”。

我回想自己过去走过的路,经常沉醉于自己,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为什么有的课听完之后,还意犹未尽,而有的课却乏味枯燥呢?课堂密码究竟在哪里,《课堂方法》让我明白了,上课并不是你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明白,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课思路与学生的听课思路是否“对路”。

是啊,课堂的有效性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是教师的独脚戏,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步调一致,课堂效率才算真正达成,只有将课堂的内容真正进驻学生的心灵,烙进学生的脑海,学生自如地说:老师,这个我会了;学生的谈吐,那样地自然,学生答题,是那样的胸有成竹,乃至于,多年以后,有一个学生在国外旅游时,记起给我这位语文老师寄来一张明星片:老师,你是负责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不打折扣的课堂效率。至于这一堂课有多少学生站起来发言,我用了几次多媒体课件,我是怎样设计这些问题的,我是怎样解读这篇课文的。我自己在课堂上有多少次感动等等,这些都是多么细枝末节的东西。现在,我该惭愧,我总是放不下太多的“我”,而忘了那么多的“你们”――我的学生,“你们”的学习接受程度是我的课堂效率的计时器。

改变,从现在开始!

课堂方法读后感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教师认为“提问即启发”,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繁杂、多余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那么,课堂最忌讳什么样的提问呢?首先,课堂提问忌讳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的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其次,课堂提问忌讳复述式提问。教师所提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即可看到答案,这类问题学生只动眼动口不动脑,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再次,课堂提问忌讳“排除异己思维,只求标准唯一答案”.叶圣陶曾说过:“像牧人赶羊群似的,务必驱使学生走上老师预期的'路线,说出预期的答案。这个方法好像是启发式,实际上就是灌输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设计精当的提问,使学生“开其智,达其辞”,达到“心欲求索”和急于想说的境地,得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结果。概括地说,就是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趣味性的课堂提问。(1)激发兴趣,促进动脑的提问;(2)看似深奥,但“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提问。课文《第一场雪》中,写了柳树上的冰条“毛茸茸、亮晶晶”,松树枝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教师提问:“怎么理解毛茸茸又亮晶晶?蓬松松的雪球为什么反而沉甸甸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事物的某些特征,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提高思维质量的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使其养成思维缜密的好习惯;(4)提携全篇的提问。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呢?”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通篇阅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应随机应变,更应该在课堂之外下功夫。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灵活应用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镇中心学校)。

课堂方法读后感

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做到教学的最优化,让不同成绩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并引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的学习和思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得到提高。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落后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谈谈方法》读后感

《谈谈方法》这本书是笛卡尔的处女作,本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

一、我对本书的整体阅读感受和感悟:

本书在内容上阐明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让你久久回味,受益无穷;书中运用的语言明白晓畅,毫无雕琢刻意之感;讲述的方式自然流畅,娓娓道来;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本书体现出严密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其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著作,严密而清晰的思维比华丽的语言重要得多,真切地说理比滔滔雄辩更具有透彻人心的力量。再加上笛卡尔的真切说理并不是枯燥地说理,它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实例,读来让你仿佛觉得这位智者就在你的眼前和你亲切地交流。在书中让我感受到了笛卡尔发自肺腑的真诚,感受到了他超出常人的睿智,更让我感受到了他力求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我觉得读他的书除了佩服和吸收他的睿智之外,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实践者,还应该运用他提供给我们的方法身体力行。

二、我对本书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

1.我对本书六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理解。

表面上看,这六个部分之间貌似各说各的,好像作者在随意而谈,谈到哪儿就算到哪儿;但实则不然,我觉得这六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首先,作者谈到良知(或理性)的重要性;接着,讲他通过运用良知,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这里就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正因为他认为“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他才致力于对“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的研究,通过思考,他提出了所寻求的这种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和几项行为守则;这就是文章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是笛卡尔哲学的方法论部分。当然,要建立起真正可靠的学说,光有方法作指导还不够,还必须突破认识上的限制,这也就有了第四部分对灵魂的认识和对神的认识。有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作指导,笛卡尔在第五部份当中介绍了运用这种方法和认识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要想人类在科学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还必须要做很多事情,所以,在第六部分中,笛卡尔讲述了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然研究方面比过去前进一步,这是他的反思和提出的希望。我认为这就是本书这六个部分的内在逻辑。

2.我对“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下笛卡尔这个命题产生的推理过程:

笛卡尔认为:“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

“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

“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时候出错,连最简单的几何学问题都要弄乱,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而我自己也跟别人一样难免弄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掉,认为都是假的。”

“最后我还考虑得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

“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

“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毫无疑问,作者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怀疑一切的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知识不可信,感官不可信,过去的不可信,现在的不可信,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如此一层一层地筛选排除后,最后他发现,我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却无法同时怀疑“我”在怀疑,因为,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

这里笛卡尔所说的“我怀疑”,实际上就是“我思想。”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结合前边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我”无法怀疑“我”本身的思想,也就是说,“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们可以继续推论出,思想,正是“我”存在的依据;反过来,只有存在,才能思想,即笛卡尔所说的“必须是,才能想”.这便是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

我们注意到,笛卡尔在这里所说的是“我想”或者“我思”,他不说我看到、我听到等话语,可以看出,他重在强调意识或认识的作用,因为必须要具备思想、具有意识或者认识,看到的、听到的才能成为“我”所知道的,才能成为知识或者真理。

作者提出这个命题,显然这与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有关,其主要目标是为新兴的科学建立基础,他拿认识论作为第一任务。

在这里,为了不让大家引起误解,根据我在文中所读到的信息,我想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做一个说明。笛卡尔这种普遍怀疑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批判,并不是一概否定的虚无主义(其认为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正如他在文章当中所说:“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思考一番,特别注意其中可以引起怀疑、可以使我们弄错的地方,这样,就把我过去马马虎虎接受的错误一个一个连根拔掉了。我这并不是模仿怀疑论者,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摆出永远犹疑不决的架势。因为事实正好相反,我的整个打算只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找出磐石和硬土。”可以看出,笛卡尔所说的怀疑和批判一切不等同于否定一切、摒弃一切,而是否定假的.,摒弃通过理性思考后站不住脚的,进而肯定真的。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觉得笛卡尔的“我想,所以我是”(或“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还体现了人的自觉与自醒。这有点类似于中国魏晋时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中世纪的哲学里只有神,也就是上帝,上帝主导一切,决定一切,人们只能诚服于上帝,并期望依靠自己的绝对虔诚,来换取上帝对自己的青睐,使自己在死后能够荣耀地升入天国。因此,人的地位也就相对十分低下,人往往被明明白白地忽视,这样,就更不用说人具有想主宰世界的主人翁意识了。笛卡尔提出的这个命题,无疑是对世界的一声呐喊,无疑是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所进行的一次有力地正名,让人类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因为人类只有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人类才会竭力克服自然条件的局限,打破各种桎梏的樊笼。无疑,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是很前卫的,当然他是伟大的。

3.我对笛卡尔的方法论的认识。

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的几条主要的规则: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笛卡尔经年累月地集中精力寻求一种如同数学这样推理确切明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借助它获得确定无疑的真知的途径。

其规则的第一条意在告诉我们凡是我们没有十分清楚地、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不应该把它们当成是真的,这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使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避免作出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为主之见;其规则的第二条旨在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难题应采用分治的方法,应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来解决,这有利于全部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地处理;第三条告诉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切忌没有先后顺序,()按照认识的规律,应采取先易后难的认识策略,一步一步地提升其难度,直至复杂问题的解决,这里强调的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给它安排次序的重要性;第四条强调了对待问题要具有足够的严谨性,尽量全面地考查问题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充分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谈谈方法》这本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无疑,作者提出的这四条规则在我们解决问题时确实能够给我们以正确指引,无论是他的怀疑一切、小心求证的态度,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今的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地进步,其背后所依赖的正是这种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引。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阅读之后的一些浅薄的理解,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结语:

千年不移的是业已尘封的岁月,不可断绝的仍是人们纷纭的评说。笛卡尔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运用理性不懈追求真理的思想者,他只是一个在思想领域的拓荒者。在这个伟大的灵魂面前,一切的批判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一切的赞扬也都无法形容他带给人世的光芒。面对这个伟大的灵魂,我想,我们除了虔敬,剩下的仍是虔敬。

《课堂方法》读后感

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都必须面对的。而课堂,也正是教学的主战场,建构科学、合理有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在本次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培训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周斌教授的《课堂方法》,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初读此书,我便被周彬教授朴实、真诚的语句吸引了,不同于其它教学理论书籍的高深莫测,书中的语句,都仿佛是一位老者,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平实无华却能抓住认得心声。周彬教授就是以这样平易近人的姿态,同我们分享了他关于建构课堂的观点。

周彬教授首先提出来的是备课的方法,在这里,周彬教授阐述了很多他的观点:“备课”胜过“补课”、课堂因预习而有效、精选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备”课堂中的学生、结实真实的学生……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课堂因预习而有效这一点。

“如果学生根本就不预习,这就注定了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点肤浅的东西,一旦把教学内容讲得深刻起来,那就不得不面临被学生抛弃的局面”,书中这样写道,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走进课堂,就如同体育运动之前没有做准备活动,就及其容易出现“伤员”。因此,在我要教授新课内容的前一天,我都会设计好相应的前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内合作完成,这样,第二天上课的效果就会好很多。这就是课堂因为预习而有效吧。

在这之后的第二辑中,周斌教授提到了上课的方法。从教三年,自己上课的方法却总是老一套,书中提到的上课的方法,我想也许会为我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吧!

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课堂。我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先自己学懂了教学内容,然后再来教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是从有知走向无知;而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是无知的,因此学习是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有知走向无知,自然会觉得学习是轻松的,理解学习内容是容易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将自己看作真正的学生,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是要明确自己上课的思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思路,属于自己的上课思路才能最好的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模仿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但是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学生的。

在建构课堂的最后,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争取让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我所教授的数学,在学生看来,是一个趣味性不多的学科。不像语文那么生动,也不像英语那么好玩。但是,我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更多的数学趣味知识,亦或是为他们多呈现一些趣味数学题,让他们爱上数学的解题过程,并由衷感受到解题之后的兴奋、自豪与骄傲。

在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要建设一个让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课堂,靠教师个人的天赋是可以完成的,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天赋。于是,当我们没有这样的天赋是,就必须用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寻找建设课堂的各种方法了。”感谢《课堂方法》,将我带上了找寻建构课堂方法的道路,也为我如何建构课堂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