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优秀20篇)

时间:2023-11-04 13:58:45 作者:雁落霞 心得体会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优秀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政治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引导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有幸参加了一次《走进新课程》的培训。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对《走进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素养远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积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记忆和理解知识点。而在新课程中,学生要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沟通合作、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这种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模式让我深受启发。我明白了只有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其次,新课程强调的学科整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去,我们往往将知识进行拆分和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整体的理解比较薄弱。而新课程的学科整合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培训中,我接触到了许多跨学科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学科整合的方式,还让我看到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收获和成长。

除此之外,新课程还提倡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活动性。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偏向于单向的传输和灌输。而新课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探究和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新课程注重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中,将情感教育和特色教育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感能力。同时,新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注重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和专业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培训中,我学习了很多新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我意识到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导师。

总之,参加《走进新课程》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整合、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活动性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我也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新课程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实施是对过去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改革。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走进新课程》的研讨活动,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意义。新课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有了更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200字)。

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问题中,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第三段: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200字)。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第四段: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启发(200字)。

新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加自由、积极、多元的学习环境。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探究和项目制学习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这将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对新课程的思考和展望(200字)。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新课程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同时,学校和家长也需要重视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总结:

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突破和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有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生通过新课程的学习,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提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以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我有幸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受益匪浅,我更新了教育理念,领会新课改精神,对我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实,体现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时代发展需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过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能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改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三、新课改体现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传统的学习,学生都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在做法上大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理论指导,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符合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不参与教育科研,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

五、新课程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做一个“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总之,我读了朱教授这本书认识到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应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重心由传授固有知识转向塑造学习者的新型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以及如何生存。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因而,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让新课程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xxxx年5月24日—25日,我和高级中学领导及各科老师代表参加了地兵团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第二次观摩研讨会,这次学习听课使我收获颇多,我对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虽然一天半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但我们听到了来自课改区的专家老师的教学心得,学到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对我们即将面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更加有信心了。以下是我对本次听课的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来自宁夏银川一中的政治课改专家杨学萍老师说到“新教材,重选材,轻体系,新课改后教师的备课最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了解书本,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本。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从以教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改成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为了完成上述的转变。教师还要自主学习,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和技能。才能深刻理解新课标,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每个教师来讲,新教改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是一个新的挑战。

新课改要改变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惯和观念,是很不容易的。新课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够实施案例,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新课改不一定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学生的配合——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不会积极动脑的习惯。在华山中学听了三节课,老师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华山中学学生的勤学思考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而各个学校的情况是不同的,如何在非重点中学开展新课程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坏的学习习惯。这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种行政方式推进的,培训教育不足。杨老师说到新课改后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灵活性。但新课标相应的配套体系不完善,评价制度无法统一。新课标下的如何考核考评,以适应课程改革,还未有具体化。教学缺少范本,导致一线教师的教学上的困惑,对于新课改的推进产生很大的阻力。这一点,还是要请专家们编写出更多的实施案例。使一线教师有模仿研习的机会,更好更快的提高。

总的来讲,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的进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光荣的职责。它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与我们社会现实相适应的具体做法与步骤,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断的改进。使新课改能顺利的实施,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中华民再次腾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化,新课程方案相继推出,掀起了学习者的浪潮。在这其中,《走进新课程》是一本备受广大教师关注和喜爱的教材。我在阅读《走进新课程》时,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之处和强大的指导力。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走进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觉得《走进新课程》的编写理念非常先进和前沿。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在过去的教材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走进新课程》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其次,该教材很好地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走进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学科性质,都强调贯通,融通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在内容上提供了大量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素材和例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此外,《走进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讨论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走进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学习。教材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了许多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交流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够相互学习、互帮互助,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我认为《走进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入了科技的力量。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借助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科资源和案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知识。同时,学生们也能够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综上所述,《走进新课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教材,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之处。它既符合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并融入了科技的力量。我相信,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走进新课程》作为教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形势下,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数学——这门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样去对待课堂——师生焕发生命力的所在地,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学习的问题。

这本书里记录着学生对数学最美的感情,这里面有学生对数学的爱,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它不断地激励我去创造最美的数学和学生一起享用!

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处处现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份子,离开了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记得有一次我和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我们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样的一天。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说他们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我还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同时,也使我明白,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要的是人师。我觉得,在现在的课堂交流中,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交流,同时要指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人与人的尊重,这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巨大的,不可低估的。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我常常为自己的智慧不断闪现而兴奋,也常为学生那种对数学的痴迷而惊叹不已。我和我的学生们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一起成长!我和我的学生们走进数学,感悟着数学!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

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进取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我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成为他们应当成为的“人才”。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我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仅有自我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教师就必须时刻给自我充电,不断更新自我,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我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此刻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我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资料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贴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异常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资料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贴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当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此刻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可是真正参与的教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教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构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此刻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教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能够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能够起到进取的推进作用。

新课程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在我们平常的习作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叙事:要说明一定得道理。记人:要说明这个人的性格、品质,而人又离不开事,他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写景、状物:要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文章不讲究长、短,但要具体,内容实在。

写文章一定要有真实的感受,要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有了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事真才能情真,情真才能辞切,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要想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就要求我们选择那些真实感受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感受,决不可生编硬造。

文章只有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更有力地表现中心。例如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我的课余生活》就要求:文章要有详有略,跟中心思想有关的内容要写得详细些,跟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可以写得简略些。

当然首先要学生乐写。如:习作训练是记一项自己喜爱的活动,反映自己课余生活的习作。丰富多彩的课间大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大家有话可说, 写得顺手, 把自己活动的过程具体叙述 , 学生将自已活动中的感受巧妙地融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萌发“我要写”的想法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

其次要学生乐改。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怎样修改作文呢?看全文,看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语言是否通顺,想象是否合理。看词句。修改文章不仅修改一句话,一段话,还要注意不多字、不丢字,不写错别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妥当,也要认真检查修改。修改可以是自改,也可以是互改互批,把批改权还给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格外认真投入,这样进一步训练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本月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好处,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小雨,我让小家伙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缢,听听外面是什么声音?这时一双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说:“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声音。”有的甜甜地告诉我:‘那是彩虹庆祝丰收的声音’有的欢快的说:“那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的说:“那是蝴蝶跳舞的声音”是怕跑美丽的蝴蝶吧?我告诉孩子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正用自己指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

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扔象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走进新课程演讲——感谢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小雨,我让小家伙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缢,听听外面是什么声音?这时一双双小手拉住我的`衣服,有的笑咪咪的说:“那是秋姐姐撒花瓣的声音。”有的甜甜地告诉我:‘那是彩虹庆祝丰收的声音’有的欢快的说:“那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的说:“那是蝴蝶跳舞的声音”是怕跑美丽的蝴蝶吧?我告诉孩子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正用自己指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

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扔象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走进新课程心得

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此次小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我一直在阅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觉得很有意义。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如何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的教育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走进新课程》真的带我进一步走进了新课程,也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深刻性,确实,要想真正读懂新课程,成功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教师,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另外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体验以外,我想阅读和学习也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走进新课程心得

《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于是把我的感想写了下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资料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构成一种自主学习本事。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景,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仅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提高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本事、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当多元化,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

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状态不太梦想,可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坏,这是大多数教师都承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听到教师们报怨我们的学生呢?我想这其中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一个衡量学生的'标准问题。我们的教师,大多还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有很多教师在这一点上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数论”的观点。

应当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知识,它更应当包含学习做人。而我们的教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有的教师开玩笑说:“学生怎样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做人教育。教育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

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课改,其实要改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而这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育人观念,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期望借着这次课改,能真正地转变“唯考试论”“唯升学论”的观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的本质目的。

新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研修,消除了我的顾虑,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教,学生乐学程度就大不相同,教学效果自然就大相径庭了。所以从这一点看来,地理的教学要“为学生服务”,同样的知识要有针对性的考虑不同学生的求知要求,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通过远程研修平台,我们能够和全省的专家们、同行们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快捷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也将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的视野更加宽阔,思路更清晰,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与大家的交流中迎刃而解,通过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研修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我们的班级,在新的作业、日志、话题中汲取我需要的营养。从网上的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也从身边的优秀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看看我身边的老师,他们执着的如同小学生,认真,虚心,好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好学的精神在此展露无余。新课程提倡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数学教师而言,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所以我们应抓住每一天,每一节课,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从各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培训中,老师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点评,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老师们的学识、儒雅无不使我敬畏,他们引领我对地理教学改革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灵魂在提升,视野也逐渐敞亮,内心似乎走向了澄明。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在此次培训中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20岁那年,我带着我的梦想,带着那一股子的豪气,踏上了讲台,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确切地说还只能算是一个充满幻想、稚气未脱的大孩子。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应该是飞扬着激情,应该是燃烧着理想,应该是闪烁着青春,是一个教师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地方,而我的教鞭也就如神话中的魔棒,只需轻轻一点,便是一幅桃李满天下的悠然境界。

记得我第一次公开课,课堂上座无虚席,听者鸦雀无声,不用说我的那些学生,就是那些听课的老师也仿佛被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讲镇住了。我心中那份得意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校长的一番话为我敲响了警钟,他的话似乎现在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教学不仅是教的问题,更是学的问题呀!只有让孩子们主动活泼地学起来,才是成功的教学啊!也许当时我有些委屈,但是现在真心感谢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校长,是他在我踏上教师生涯的第一步时给我有益的指导和最大的帮助啊!

终于,新课程昂首走进郊区,首当其冲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一场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我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开始真正领会教育的真谛。开始冷静回顾自己走的路,使我有勇气说出自己的不足。渐渐地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我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这时我更理解了一句话:只有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引领教师们走入了新的科学天地,让他们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整合地理解其要义,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我们的课堂在改变。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不但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个性化感受、体验。其次课堂活起来了,传统教学中的较为普遍的闷课不见了,教学过程开放了,形式灵活了,情景逼真了,学生得到了解放。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问题多了。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一张张小嘴说起来了。教师走下讲台,学生上台表演。《群鸟学艺》孩子们带起头饰,高兴地表演起课本剧。口语交际课,我把辩论带入课堂,孩子们各方有理有据、斗志斗勇。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栏目也是我和孩子们的老朋友,开心词典、幸运52、正大综艺、实话实说,让学生自己去策划,自己去组织,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获得。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习。孩子们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老师们都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的了不起。

这时,孩子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一个和他们对话的大朋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课改,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参与着、学习着;是课改,让每个教师快乐地创造着、合作着。

看着孩子们的进步,我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一个教师肩上的责任之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是谁这样说过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矿石,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绽放出光彩。为了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就应不断去学习,大胆去探索,将课改进行到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条路一条无数教育者艰难跋涉的希望之路。

课改之路漫长,探索永无止境,让我用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暑期中,我认真学习了《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本书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将新课程的理念吹进我的心里。细细阅读《走进新课程》,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思想使我震撼。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正在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死气沉沉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对新课程理念击节叫好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转变教育观念的迫切。

此刻,学校部分年级的学科已经使用了新课程教材。那么,在拿到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心里问自我一声:我准备好了吗我应当怎样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作为教师,尤其是像我有着几十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原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确实难上加难;可是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必定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没。与其消极等待,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拿出“壮士断臂”的气概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以前,在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可谓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此刻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理解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不仅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正如蒋鸣和教授在我校报告中提出教学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这对我今后教学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仅要“”,还要“充电”。

以前,教学中的知识点都会在教科书中反映出来,教师只要把这些知识点讲深、讲透就能够了。此刻,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教科书的难度降低了,但看似要求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该怎样办如果我们仍旧像以前那样依靠教本、依靠教参,那将寸步难行。所以,我,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知识储备能适应这一变化,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我长期教语文,自然对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此刻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那么语文课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应对这些变化,必须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拓展自我的学科知识,很多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过去我们上课,更多地依靠“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供给了保证,教材不仅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过去,一个好的教师与知识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敬业,爱学生,备课认真,表达有条理,指导考试有办法,就是不错的教师,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和录用标准就是这些。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要学会整合。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遇。

我虽然从教几十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对于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十分缺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像年轻人学习,扬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使自我在“二期课改”的浪潮中自由翱翔。胜利必定属于那些进取准备好的教师,但愿自我是这样的教师。

走进新课程心得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政治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引导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