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浅谈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实用15篇)

时间:2023-10-14 04:41:14 作者:纸韵 毕业论文 最新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浅谈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实用15篇)

奋斗是每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它是我们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奋斗之前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每一步都稳健、每一次都更进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奋斗的故事,相信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的运用

文/唐平

摘要:赏析手法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应用的必要性,然后就初中语文教学赏析手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析手法;必要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运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学者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运用赏析手法的重要性。虽然教育实践中对赏析手法的使用越来越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课程时绝大部分是为了应对考试,在这其中就很容易忽视学生自身的个性,无法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运用赏析手法,所谓语文教学中的赏析手法就是在语文实践教学中,由老师对课文中的句子、词语进行字面的解释后,再向学生介绍作者在写文章时的背景、意图,对作品没有直接显现的部分予以填充,把阅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而学生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往往不具有目的性,没有自己的关注重点。其中有些内容不仅不会使学生的水平提升,反而会腐蚀青少年的内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教会学生如何赏析一篇文章,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近年来也逐步地加大了对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针对这样的情况,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改进目前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锻炼、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将阅读理念贯穿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的具体运用

1.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应用

古诗词赏析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注重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对古诗词进行具体的赏析。

(1)注重作者写诗歌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创造时的心境。例如,在读杜甫的诗时,就应该想到他生活在唐朝后期,生活漂泊,孤苦无依。这样,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不难了。在他生活的时代,看到官吏的贪污腐化,人们挨饿受冻,居无定所,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气愤。再如,读到辛弃疾的诗句时,应该联想到他是一个豪放派的诗人,()他的诗句很大气,但是也应注意到他在当时是怀才不遇,文章中也体现出自己的远大抱负。

(2)把握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能通过意境表达出来,只有充分感受了诗歌的意境,才能对诗歌做正确的赏析,在当时的人、情、景结合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场景,在枯藤老树上有乌鸦,小桥流水住着人家,有古道西风瘦马,天空中夕阳西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怎么能让人不生出悲伤之情。在作者营造的整体气氛之下,作者点出重点,原来是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断肠”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更是通过它透视出作者远在他乡,对家乡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

(3)重视诗歌赏析的技巧分析。每个诗人在写诗时都会运用一定的技巧,在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等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就是用设问的手法,既做出了回答,又对于花瓣凋零的无奈。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此外,烘托的手法在诗句中也常常被用到。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深秋时节空寂的景象,把诗人心中的苦闷和哀伤烘托得淋漓尽致。

2.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在阅读中的应用

(1)赏析手法在关键句中的应用。首先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在这其中大部分叶子都是枝叶,中心句就像是主干,只有找到中心句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以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为例,作者这样写落日:“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使荒原不再毫无生机,给人以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句子进行赏析。

(2)赏析手法具体应用到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关键词是引领文章方向的关键所在,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中心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找到关键词是读者掌握文章最有效的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全文之后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准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慈母情深》这一文章中,“震耳欲聋”“脊背弯曲”“龟裂的手指”等这些词,表达了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以及母亲工作的辛苦,这些关键词能够使读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崇敬。

参考文献:

[1]周华。高中语文鉴赏教学初探。现代阅读,(06)。

[2]观紫玉。浅谈语文赏析教学。南方论刊,(s2)。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二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出一套“六字渐进法”的教学方法,经过尝试,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六字渐进法

语文教学是非常有趣且颇具艺术欣赏感染力的一项工作,教者应该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应该学得兴趣盎然。可是在考试选优这根指挥棒下,受诸多功利因素的影响,不但教师教语文感到索然无味,学生学语文也感到荆棘丛生。如何找到一条出路,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出一套“六字渐进法”的教学方法,经过尝试,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六字渐进法”重点抓住6个字:悟——省——探——钻——合——延,以加强语知记忆能力、语段阅读能力、写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既能应对考试,又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双重效果。

1“悟”是建立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的感悟

通过自读,明白哪些字形、字音、词义、文段需要记忆,了解文章的学习目的和重点是什么,体会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悟”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教学每篇课文,首先应提出: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何感悟,尽可能让多数同学发言。教师不必急于评判,这样既能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又能让其他学生结合他人的回答引发更全面的思考。

2“省”是建立在众多同学“悟”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结合他人的回答,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时的思考比“悟”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有利于自学时的查漏补缺。教者这时要注意巡查,对潜能生个别指导,与优等生轻声问答,使学生自学时既有层次又不能有太大的悬殊,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3“探”就是发动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究

由于有了前面的'两个过程,学生间相互讨论就能有话可说,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行离位探究。教者此时要做到能放能收,控制好局面。鼓励学生对争执不下的问题举手请教,教者及时予以分析或解答。如果发问较少,教者可以不时的抛出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教者引导得好,就会达到“场面热烈却不嘈杂,思维活跃却不涣散,目标集中却不紊乱”的效果。

4“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深入理解,是钻研精神的具体体现

对一些浅层次的问题,有了前面的自学和讨论作基础,教者只需在课堂上作些归纳和总结。对于涉及教学目的和重点的一些问题,则需要为学生架好理解的梯子,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如果在引导理解过程中,多数学生仍有疑虑,教师可以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发问,并加以指导。一次这样的过程还不达目的的,可以第二次、第三次的进行下去,直至所有同学理解为止。

5“合”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是各种理解能力的整合

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分析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去独立地阅读理解有关语段,高屋建瓴地驾驭语段内容,了解语段阐述的主要内容、表现的主题、语段的层次、上下文的联系、精妙的词语、重点文句的含义及作用、重点字词音形义、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据形式、论证方法等等。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点拨,辅之以必要的阅读训练,做到导练结合,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

6“延”即知识的延伸,是前面5个字的升华

提高阅读理解力,不仅是为了剖析他人的文章,更主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汉语博大精深,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达到的,要注意平时学了某方面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比如可以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加以锻炼,并让作文训练紧贴教学内容,教者利用写作课或阅读课再加以适当的点评,既可以避免写日记的空洞无物,又扎扎实实地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长期如此,日积月累,写作能力慢慢就会得到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语文下了些功夫,不得法者则会心灰意冷,厌学情绪骤增;得法者却会信心百倍,乐学勤学善学,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各位语文教师不妨尝试一下上述“六字渐进法”,或许能有所收获。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三

板书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不仅可有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而且对激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成效、落实教学目标等都有积极作用。但是,不断涌现的新媒体设备被引进初中语文教学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作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就板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提几点建议。

一、课前精心设计板书

在多媒体技术被普遍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当下,为了使板书的作用和多媒体教学优势同时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板书和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效。在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板书作用。针对一些习惯将多媒体教学作为唯一教学手段的教师,应重新审视板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不断学习学会正确运用板书。

2.保持授课思路清晰。在备课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清晰的授课思路,并依据本节课的详细内容,设计好板书的展现形式,优先选择可清晰展现教学重点内容的形式,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3.有针对性地设计板书。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分析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共性,并设计出与其学习特点相符的板书形式,使每一处板书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4.做足准备工作。在备课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还应依据板书需要,多方面搜集资料做足充分准备,尽量使设计出的板书形式生动、内容丰富,重点鲜明。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如下图)。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就将课文的主线清晰地罗列了出来,更易于让学生对文章线索和内容有所把握。

二、恰当处理多媒体和板书的关系

多媒体具有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等优点,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颇受师生们的喜爱,特别是年轻教师,有些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手段,忽略了板书的积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以知识教授为重点,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师生间频繁的交流互动,而多媒体无法取代他们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多媒体的不足之处应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并恰当安排好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和板书的关系,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环节就选用多媒体来展现,需要板书发挥作用的环节应该设计合理的板书,不可一味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板书的积极作用。因此,只有将两者合理结合运用,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很多重要的虚词和实词,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词并可迁移运用。由于文言文枯燥的特点,想要激发学生对这些词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文中的虚词和重点实词醒目标出,并借助恰当的板书形式展示课文的知识结构,提示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与板书的合理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注意板书运用的灵活性

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情况很难提前预知,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对已经设计好的板书内容及形式做出适当调整,不必完全依照事先备好的方案一成不变地执行。板书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与教师灵活应用板书的能力密切相关。为确保板书作用最大化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保持清晰思路,恰当设计板书的表现形式,依据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确定好板书的最终形式。为展现板书的灵活性及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可借助彩笔以字体颜色的变化来突出重点。在板书字体的选择上也不必拘泥于楷书,可依据教学需要灵活选用隶属、行书等字体。多种颜色、多种字体的巧妙应用,不仅可彰显板书的趣味性,还能很好地突出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另一方面,板书的内容也是灵活而丰富的,这样学生在分清学习重点难点的同时,还掌握了许多相关知识。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板书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略。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巧妙结合运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展示给学生丰富而生动的知识,最终使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实现最优化。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四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不仅种类多,用途广,而且内容和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我国文学苑囿中的奇葩。

对联曾被谑称为文字游戏,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游戏规则,这个特点符合青少年“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天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对联,了解作家,感知自然人文,颇有趣味。而学生撰写简单的对联,又能打下用字、炼字、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培养语感,达到乐学之目的。

一、对联涵泳,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导入新课,预热课堂。用对联导入新课,能起到预热的作用。由于对联本身所具备的对称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能把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如上钱泳的《治水必躬亲》,为改变学文言文学生们急着记文章翻译、机械理解文章情感和主题的现状,我引入了海瑞写的两副对联。

对联一: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

对联二: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课堂一开始,我就请学生把它们书写在黑板上,相机出示,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说,这两句话读起来很顺口;有的说,很对称;有的学生问,“三生不改”是谁啊?我因势利导,问:“同学们,这两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我及时表扬,继续问:“同学们,想知道这两副对联是谁写的吗?为什么他能‘政善民安“不改冰霜操’呢?”“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带着笑容回答,就这样通过对联导入新课,直接切入课文。

2.介绍作者,言简意赅。经典诗文的作者介绍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抓手,可我们往往习惯于介绍作者的生平,在课堂上读一遍,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一次我听公开课《再别康桥》,上课老师单单介绍徐志摩就用了近15分钟时间,不外乎是徐志摩的生平、身份、求学经历、海外深造、感情花絮等。他可能是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作者后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可恰恰因作家经历丰富,介绍起来文字繁多,学生听完后反而一头雾水,抓不住诗歌的精髓。而我上这篇文章时另辟蹊径,通过对联进行介绍,既全面,又言简意赅。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郁达夫先生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上联写徐志摩一生主要贡献以及与己的情谊和志趣;下联写诗人逝世前后的情景,寄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惨死的悲痛和对挚友的深情。

同时我还介绍了蔡元培写的挽联:

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耳,不必视为畏途。

蔡先生感叹徐志摩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我就势引导学生在《再别康桥》中去追寻诗人心灵深处的一处温柔,它如同天空的云淡风轻,会触动每一个灵魂。就这样通过对联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拓展课文,增添情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联拓展课文,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上《核舟记》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苏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深厚感情,我引用了相关的对联故事。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时,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捻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舱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二、搜集对联,实践创作,浸润传承文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课堂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对联的搜集和创作,浸润其中,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传承中华文化。

1.课堂呈现,课文联动。如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收集并展示了与《背影》和朱自清有关的对联。有冯友兰先生撰写的:

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

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

袁敦礼撰写的:

至性怀亲留背影,

大文传世见心声。

郝御风撰写的:

夫子最堪思,岂止人间传背影;

高墙已不见,忍从言表忆传风。

课堂上,同学们呈现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对联都很积极,他们为自己的辛苦劳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而高兴,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课堂效果也随之提高。

2.师生合作,升华主题。让学生创作对联,更能挑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在充满挑战的同时又具趣味,从而感受着对联中包含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趣味。

在感受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时,我经常师生合作,一起创作对联。在上完《三峡》一课时,老师出上联;观夏水漫至山陵;有学生对:览飞瀑悬挂林间;还有生生互对:树荣草茂春秀丽,山险水急夏奔流。

3.课外实践,创作赏析。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完了诵读欣赏中的《对联六副》,我建议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去游览太仓名胜古迹。一个阶段下来,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太仓名胜的对联。

我想,老师只要不断地让学生涵泳对联,开展各种有关对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努力让对联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时代特色、时尚气息,就一定能让这朵奇葩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五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丰富学生课外知识、解决疑难点问题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信息化;应用;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媒介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也给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也给初中语文课堂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本文总结了笔者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对信息化媒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2利用信息化媒介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享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觉语文课堂的学习不在是单一枯燥的,他们慢慢融入到课堂中,愿意在语文课堂中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发言,这显然非常符合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满足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例如在讲解施耐庵《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们课下先熟读课文,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关于《水浒传》的故事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自己当一次梁山好汉,给大家介绍展示自己在课下学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的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们找到的资料丰富多彩,通过分享使大家掌握了更多知识,老师再进行课文讲解,使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学习起来也变得轻松自如。

3通过运用信息化媒介促进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需要靠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感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好总结,知识点零散。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采用信息技术媒介进行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转换学习内容的变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文的感知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可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古诗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还有一些古诗带有深刻的背景和历史印记,这些都使处在现在社会的初中生学习起来感觉十分费力。为了帮助学生啃下这块硬骨头,笔者在讲解古诗词时,会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和古诗相关的时代背景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古诗所处的大环境有充分了解,再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呈现诗歌内容,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也会加深印象。另外学习完课堂内容后,笔者还会让学生利用信息媒介去搜索一下同一位诗人的其他诗词内容,通过对比总结,慢慢摸索出学习古诗的规律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利用信息化媒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改变老师是课堂主宰,一切都是围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实现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兴趣进行学习,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大家分享,促进共同进步。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笔者也会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先利用所学知识和信息媒介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在让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媒介学习,丰富了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在课堂中掌握重点难点,还要大量的阅读,丰富课外知识,这样对写作文以及提高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由于资源匮乏,教学材料单一,所以形成的教学模式比较古板,学生进行课外充电的机会比较少,能补充的课外知识非常有限。现在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丰富更多的课外知识。笔者除了让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知识外,也会根据课堂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补充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长更多的见识,还会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总结,积累作文素材。通过长时间的坚持,笔者发现学生都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文字素养也提高了很多。

6结语

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信息技术已经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平台,不仅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会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蕾。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阳市区初中为例[d].信阳师范学院,2016.

[2]马庆。浅谈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9):93.

[3]朱敬丰。浅谈如何运用网络优化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5(5):39.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六

一、创造引发情感的情景,营造气氛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情境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呢?首先对渲染人物形象,触动学生的感情。比如说,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问学生你们看到马克思肖像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他睿智的眼神。我将睿智这个词语与文章相联系,并简要讲述了马克思这一生的巨大贡献。将革命先烈的肖像和他的一生的巨大贡献结合在一起,学生油然会进入对马克思崇拜的感情意境中,在这种感情之下来学习这篇文章,使得教学在这种氛围之中进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加强吟诵朗读,激发学生感情。

在诗歌以及抒情性散文学习中可以采用,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再次,在作品讲述中引导学生情感。

对于包含小说在内叙事作品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使学生进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世界之中,这也是需要精湛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画面重现,在氛围和情境上进行营造。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消除情感障碍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之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偏重某个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别。语文教学中自身的特点的原因,学生的成绩也是差别很大。它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及任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把握不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等。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好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活动,以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提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并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及要求。在学习任务安排上相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有时间去准备,勇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放大对他们小小进步的表扬,引导教授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那么就要降低对其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努力不够,并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增加它们信心的体验。只有对学习方法正确有效使用,才能够提高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可以将自身具备的构图、色彩和音乐方面的美将课文中的因素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地鲜明而集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感觉器官感受文章的诗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述变动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加以突破,更好地悟到课文传递的'情感宗旨。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为配合这首词的内容,我寻找了十幅贴合词意的画面并把它们制成幻灯片,同时配以这首词的课文录音,并把画面和录音链接起来播放。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强烈。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随着课文的讲解,时而生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时而为历代帝王的文治欠缺而惋惜。

四、结语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之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2]张洁,代兴国。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七

摘要: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现状如下:师生均在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教学活动严重缺乏激情;教学形式僵化陈旧。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采用创新性策略,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语文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的乐趣,燃点激情;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创新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方面。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语文以说、读、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以重点推广。

在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说和写的能力,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较易和生活学习相结合,在新课程课堂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投入的教学资源也相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反而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尴尬现状:

1、师生在意识上没有引起重视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被忽视,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在意识上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提及能力培养,每每想到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提高目标时,也以说与写为主导。因而在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效果又难被有效量化考核的情况下,朗读教学环节往往被忽略跳过。这种倾向看似迎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却与之背道而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最后均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栏目,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教学活动是激情的迸发,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通。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师生出于对朗读的忽视,进而导致在朗读教学中缺乏激情与热情。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不少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如慷慨激昂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古意盎然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这些出彩的材料都在教师毫无感情毫无起伏的语调中读出,学生又怎么能从这些如同嚼蜡的示范朗读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鼓舞,进而发现朗读的魅力呢?而学生的兴致不高,必然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打击,由此导致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3、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朗读教学因为其性质本身的局限性,教学形式比较单

一、陈旧,相对于说、写能力培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朗读教学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扮演着传统的角色。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朗读教学在语文大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枯萎。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创新性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

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弊端,首先必须在教学中重新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主要从横向知识结构上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流利准确的阅读是良好交际口语的基础和保障,在朗读中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给以人强烈的语言构造印象影响,左右着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艺术。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重视朗读对横向语文能力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朗读教学作为前置基础环节或者穿插环节。通过教学板块的互溶让学生重视朗读。

比如说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把有感而发作为写作环节的内容,诵读环节的材料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翻看诵读的材料:《赤壁》的内容是什么?读《赤壁》的时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少学生对诗歌主旨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却对“感觉”如何“发”成文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激情的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沛的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文字中感觉到情感的奔流,自然也就对“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 燃点学习激情

朗读一方面是对字词发音、句子组织、段落理解等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和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社会化人格的关键环节。因而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燃点朗读激情是最大的教学目标。

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编排,适合师生进行互动式朗读活动的材料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饱含感情的诗歌散文,如古诗词中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当代散文中《春》等。另一类是轻松幽默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散文小说,如《皇帝的新装》等。对于前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材料的感情特质,以饱蘸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根据具体材料的长短和题材,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单人朗读、二人交替朗读、多人轮换朗读、集体同步朗读以及领读-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方式,通过感情的倾注,形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类文章的诵读乐趣。对于第二类文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课本剧编制,分角色朗读等等,把欢声笑语带到朗读教学课堂,让学生的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和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和以及词汇的选择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语言特色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打下基础。

3、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 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把朗读教学做活,首先要摒弃朗读教学是冷门,只能用简陋教学设备的错误想法,要大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到朗读教学中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使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苏教版课文《七律·长征》为例,作为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重要篇章,其磅礴的气势和丰沛的革命激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讲解时不能仅限于修正字词和领读跟读的朗读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一革命史实的了解;利用革命歌曲等资料,唤起学生的革命激情,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感悟;还应利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并得以释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创新朗读教学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从意识上强调朗读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并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克服朗读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卫春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学,2009(06):149.【2】 夏幸:了不起的五分钟——初中语文课堂上演讲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06.【3】 陈海兰: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考试周刊,2008(02):

13.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八

冥想,是深思的意思。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安静的时刻进行冥想,对学生整理和储存信息大有裨益。笔者近一年的实践经验说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冥想具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反映,冥想记忆时,身体放松,心情平静,头脑清醒,记忆的内容深刻且不易忘记;冥想想象时,思维活跃,身临其境,富有创造力,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充满情趣。

一、冥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

1.课前冥想,创设情境入文本

在教授文本内容前利用图文或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冥想,能让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第二阶段,更快的走进文本。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采用一组罗布泊昔日的图片配合音乐在课前循环播放,为学生营造一种忧伤的氛围。上课时,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冥想:罗布泊曾经是怎样一片美丽的仙湖?现在在你眼前的罗布泊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你置身其中不断前行,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脑中所见和心中所想。通过冥想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带入本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刻体会课文全篇充满着的强烈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课中冥想,加深理解近作者

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设身处地体会海伦·凯勒这个盲聋哑人的感受,所以在上课时,就让学生参与一个冥想小活动,闭上眼思考“什么是愛?”,然后向同桌来表达自己理解的.爱,过程中不许睁眼不许出声。通过这次冥想,创设情境,让学生能更接近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中的叙述,体会文字背后的心理与感情,从而加深对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的理解。

3.课后冥想,巩固记忆重建构

在文本内容教授结束之后,运用冥想辅之以思维导图,能唤醒学生内部意识,巩固知识记忆深刻,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如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一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在讲授完文本内容后,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凝神冥想,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再将脑中所想的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用图画和知识链的方式画出来,通过冥想重新建构知识。多感官教学改变传统纯课内阅读知识的讲授为阅读技巧方法的引导,唤醒学生内部意识,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催化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内省式、体验式的学习,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冥想针对语文教学不同内容的运用

1.冥想促进字词识记

如在投影上展示“深邃、睿智、污秽、奢侈、尴尬、御聘”一组词语,让学生用眼睛像照相机一样把它照下来,一定要注意一字不差。集中注意力,把照下来的图片放在大脑里,效果要清晰。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的努力的要把眼睛所看到的都带进意识的空间里。看完,让学生闭上眼睛,做五个深呼吸。然后找学生从后往前把刚才的词语报一遍,再打乱顺序提问,接着找两个学生上黑板pk写字,识记“冥想法”,让学生在短短的5分钟就记住了这六个词且记忆深刻。

2.冥想促进文本理解

初一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名家名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冥想训练。让学生从中感悟真善美,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学生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那份痛彻心扉的内疚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教学时可以抓住结尾一段话让学生冥想,想象现在坐的不是板凳而是轮椅,想到自己过去对母亲的种种做法,想象母亲临终前的画面和说的最后一句话,便能更好的感受到平淡文字下那暗潮汹涌的深情和母爱的伟大。

3.冥想促进口语交际

在教完《孙权劝学》课文之后训练“劝说”这个口语交际话题时,我设定了“劝烟”、“劝酒”、“劝架”三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把自己规放到未来的情境中,未来的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深呼吸三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意识空间里充满了无限的光辉。将所知转变为所言,这个过程,是学生学有致用的具体表现。自由冥想,意识流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4.冥想促进诗文赏析

在诗词教学中,可借助诗词的语言及意象来进行冥想训练。如在教学七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数语,却给我们强烈的画面感,教学时除了对诗句的赏析,还可以借助这三组凝练的意象进行冥想训练。配上悠扬的古曲,让学生凝神专注的冥想,将自己化身为诗人,想象眼前浮现画面和内心的感受,并将感受付诸笔端,可以用散文性的优美语言来描绘画面,甚至可以将眼前所见画成图画,从而品味诗词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与亲人、朋友相聚或离别的情景进行冥想,放飞心灵,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

总之,6m策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中6条策略相辅相成,多感官配合使用相得益彰。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冥想法,让学生做一做心灵瑜伽,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又能培养学生凝神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能重构知识,记忆深刻,审美情趣和人格都得到升华。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九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整理了教学资源的多种渠道,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满足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一、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

(一)丰富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

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紧密。语文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相关知识材料。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相关课堂教学的资料和信息是很少的,教师只有通过教材和教案书籍来获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只能无可奈何。多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语文教师解决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多媒体可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所需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找到,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师查找资料难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多媒体的出现,使语文教学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语文课堂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使教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想象力丰富性的提高和发展很有帮助。多媒体不仅可将历史人物、世界各地的景观、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展现出来,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内容形式明朗化。多媒体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了教学资源,也采用多种形式同时传播名师讲座、教研与交流,实行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事教育的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就会更加先进。其实这是思想上的一种误区,也是对多媒体技术的浅显认识,是教师对多媒体融入到教学中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一)过多运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的优势,于是就把多媒体作为一个常态教学手段,甚至是把平时的板书毫不保留地搬上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写一点板书。这种做法很明显欠妥了,失去了教师本应该具有的示范书写的作用,这样一来时间久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经验的积累就越来越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会体现出对自己学生的引导与示范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无节制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某些教师在备课时就把答案输入自己上课用的计算机,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最佳的答案,就会把学生引向教师既定的固化思路上,结果就把应该积极讨论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生被动地听写僵化教学现象。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原则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研究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学步骤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一篇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相关知识,如作者的图像、作者的出生年代、作品,每一句诗句的解释与分析,还有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然后再把这些材料制成ppt,这样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兴趣就会大增,他们会在学习兴趣的支配下积极探索、大胆想象,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益处。

总之,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把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媒体资源,随着教学的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的辛勤探索,多媒体教学一定会日趋完善,它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韩莉。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xx(9)。

[2]李春燕。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xx(27)。

[3]王志军。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飞:素质教育版,20xx(7)。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十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生具有一个健全、独立、健康的人格发展。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个人具备的对于外界的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基本的情感要素包括喜、怒、哀、乐等。在教学心理学中,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行为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技巧性教学任务的开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的情感要素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使用情感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的心态,用一种探究式的眼光去提出质疑,解决疑点。因此,在新课改推行的形势下,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推广,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又由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情感教学方式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情绪体验。同时,情感教学方式的使用还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与直观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具有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

(三)使用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且富有效率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情感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情感理智得以发展,进而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打下坚实基础。而情感教学地使用,能够让教师凭借自身的情感流露去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在传授课程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教师深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感处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就每一篇课文的作者成长经历、情感体验等进行一个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其次,在深入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自然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以情促情的情感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最后,教师“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的情感积蓄“加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感。

(二)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情感情景氛围的学科,因此,初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感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感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寓言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采取口头翻译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到的东西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时,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创造情感。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的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分别以皇帝、大臣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现实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

语文内容的教学本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关键点,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翻涌,进而以此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母亲对自己的好进行一一的描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一地回忆描述,通过这些回忆和描述,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与不容易,进而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

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4)。

[2]吴玉生。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十一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应该达到的作文水准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差距,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文训练。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喜欢上作文训练

1.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作文训练的兴趣

一些初中生作文能力不是很强,甚至有些学生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时为了完成一篇作文东拼西凑,不但不能较好地把握作文的真谛,而且写出来的作文也没有多少美感可言。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是好作文。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如,在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平淡之中品真情”的作文专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平淡的幸福,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世间的真情。教师要点燃学生作文的兴趣,就要紧紧抓住学生感悟的突破口。

2.针对学生作文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实时参与的过程。如果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作文能力,以此寻找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如,在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专题“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走进大自然”已经是七年级上册第三个作文专题,在此之前,教师应该已经通过小练笔以及其他两篇大作文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在这个作文专题授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口语交际,课中组内畅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制订作文思路,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作文提纲等方法进行思路构思,最后完成习作。

二、强化习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升作文能力

1.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互批互改

学生在完成习作后,不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作文明显失实;因为学生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使作文质量明显不高。为了避免学生因为作文的屡屡失败而挫伤其写作积极性,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一般为教师评改,当教师千辛万苦地评改作文之后,将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本都不看作文,更不用说修改。这样的情况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将作文评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中更好地了解自身作文的优点以及问题,在学生评改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样的作文评改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强化交流,做好作文讲评

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提升,让学生每完成一篇文章都会有一篇文章的收获。每一个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组内互相阅读、教师多媒体展示以及教师当堂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完成习作的。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当学生发现同学的作文受到了表扬,自身也很自然愿意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提升。而且教师的讲评让学生明白作文应该如何写才能写得更好,这样学生逐步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如,在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作文训练专题“我写小小说”中,当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作文讲评,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师生的认可中进一步提升自己。

三、抓好阅读,引领学生从阅读到习作的转化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养成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读之书融会贯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材料,并合理运用到作文中去。如,在长春版教材中课文后的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很多小练笔,这些训练,从阅读说,属于应用性阅读,从写作说,属于笔记作文。

总之,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在有效的作文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况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1(2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十二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十三

【导语】本站的会员“古墓幽灵”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令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缟素,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 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观音山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东城文化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 、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跳水》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跳水的情景,想象孩子被救后,孩子、水手和船长等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再以《孩子被救后》为题进行续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5、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小音乐家扬科》课终老师总结谈话:小扬科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而且爱好音乐,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扬科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我的童年真幸福”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供孩子们练笔写读后感的好文章。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上文选课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报杂志,并作好摘录或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通过两年的尝试、摸索,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激发了学习兴趣。五年级末,我对任教的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校课程表中开设的科目中,把课外阅读列为第一兴趣的占56%,把上语文课列为第一兴趣的占35%,两项相加91%,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

2、提高了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速度、理解和记忆三项指标。五年级末的一节自习课上,我对阅读能力进行了测试:出示范文《森林音乐会》(2500字左右),要求:默读1分钟后,写出童话故事的大意,越接近原文越好,在不改变原意、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佳词妙句更棒。结果,46名学生,有6名学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写了600字左右,有18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在400~550,有一点自己的好词好句,18人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350—400,4人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欠缺,没有完成要求,没有故事结尾。

4、陶冶了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学生一旦选中自己爱读的书,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易于接受感染和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

5、开发了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坚信读写结合尝试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十四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徐建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

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执教者对于语文本体把握不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了非语文的体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文本的类别进行课堂“语文味”的规划,因为学生是主体,文本是媒介,而执教者只是主体通过媒介获得体验的引领人。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抓住初中文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本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本在内容及作者写作主旨上并无多大难度。如果把凸显“语文味”的立足点放在这里,显然会让学生觉得太小儿科了,从而有索然无味之感。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立足点在何处,或者说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一、文本朗读,融化“语文昧”

“语文味”源自文本,固于文本,唯有朗读,方能融化。文言文本的精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言简意赅,并将其内核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朗读则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老曾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并在朗读中穿插引导、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体悟。这样学生就能内化文言文本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感知“语文味”。

我在教授《三峡》一文时,抓住文中描写三峡两岸之景的四字“清荣峻茂”做足文章。先指导学生把握该句的节奏“清/荣/峻/茂”,而后要求他们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领悟要旨。通过读和悟,学生认识到这四个形容词分别写的是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柏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通过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三峡两岸之景的美丽诱人,也能触及“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一“语文味”的内核。

古人语:“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熟读文本,辅以感悟,定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本的“语文味”。所以,对于文言文本,我们应该反复地读,饶有兴趣地读,直到在朗读中获益。

二、词句品味,酿造“语文味”

人选教材的文言文本文质兼优,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词句,也就是品味词句的表现力,品味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文言文本词句精炼,意蕴丰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学生收获的仅仅是识文知意而已。那么如何品味词句呢?可以将品味的立足点放在精彩的词句上,可以放在写法的独特之处,可以放在句式的变化上,也可以放在词句别具一格的'修辞上。运用增删补换的方法,通过对词句的比较、分析、理解,从而感知、领悟文言词语丰富的生命活力。

例如,《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中,“寒雪日”“内集”就值得品味。“寒雪日”意指:(一个)下着大雪寒冷的日子;“内集”意指:召开家庭集会。原本简简单单叙事的句子,一下子因“寒雪日”“内集”而内涵丰富。细细品味这两个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谢太傅一家人在飘雪的日子里围着火炉讨论诗歌的其乐融融。如果将“内集”改为“集会”,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品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神似胜于形似的道理。通过品味词句得到感悟,再将种种感悟糅合起来,语言就不只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了立体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语文味”就像一杯曲酒,由“五谷杂粮”酿造而成,品之醇香绵长。

三、丰富想象,升华“语文味”

凸显“语文味”,还需要丰富的想象。无论是朗读文本还是品味词句,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如我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运用白描手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原句展开想象描述出“我”所见之景。学生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所“见”之景,并且能够理解白描“不加雕饰,不作渲染,朴素简洁”的特点。想象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公输》中墨子、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那场千年之前机智的雄辩中,仿佛看到足智多谋的墨子在义正词严地阻止阴险、狡诈的公输盘帮楚王攻打宋国,亦能看到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的窘态。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某位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能觉得文本对于富春江美景的描写不够直观,而向学生配以音乐展示几十幅富春江景图。学生在课上是活跃的,对美图赞不绝口。然而课后,他们只记得定格的画面,损失的是文本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解读初中文言文本时,一定要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为了图省事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四、节制拓展,凝固“语文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旨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社会生活经验。文言文本虽是古人之作,但有些篇章对今人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正所谓“文以载道”。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本“道”的拓展上牵强附会,而不去关注真正能凸显“语文味”的“文如何载道”的问题。譬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设计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的问题,为的是得出愚公具有奉献精神的结论,从而拓展到当今社会上应具有的品质。愚公有奉献精神不假,但不是重点,应该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这一道家哲理。再如,一教师讲授《马说》时投影出十几幅骏马的图片,大讲什么样的马为千里马却不在作者“以马喻人”的方法上下工夫,简直是本末倒置,冲淡“语文味”。课程改革的大潮仍在滚滚向前,“语文味”概念的提出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它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回归本色。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溢着语文味,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享受着无尽的快乐,并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篇十五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愉快教学

文/张娇丽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语文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关键词:基础学科;愉快教学;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应禀持“愉快教学”的理念,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语文学习是当前教学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我们来谈谈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会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每个人都渴望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和活动自由权,所以很痛苦。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轻装上阵,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和谐。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双方在思想上就不愉快。学生和教师的关系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必然趋势。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三、使课堂“活”起来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教师要通过想象力来激活课堂教学,这由语文教材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内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要深刻领会这些,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课堂教学节奏的有效调控

郭沫若说:“宇宙万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美妙动听的乐曲之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音乐家赋予了它美的节奏与旋律。我们课堂教学过程同样存在节奏,而且注重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语言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的想象插上语言的翅膀。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从而更好地愉快教学。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临晋中学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