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悟(实用10篇)

时间:2023-10-07 11:09:57 作者:字海 演讲稿 情人读后感悟(实用10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人读后感悟篇一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情人读后感悟篇二

暑假里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便随手翻起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下子就被这本薄薄的小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开头是这么写的: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多么温情默默的开头,让我想起了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猜想,《情人》一定是一个无比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许还很传奇。

怀着无比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内心特别压抑、字里行间那种悲凄感、颓靡感、孤独感令我喘不过气,杜拉斯不愧是大师,《情人》确实给人以震撼的快感。书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个是白人姑娘透过人山人海看到自己的情人结婚的情景,四目相对时那男人眼中的孱弱与无奈和女孩眼中带着坚强和倔强的近似绝望的神情;中国有句古诗“恨不相逢未嫁时”就算相逢未嫁时有什么用呢,目睹心爱的人结婚还要什么比这更残酷和凄惶呢?!另一个情节是女孩在归国的轮渡上,看到巨轮笛声长鸣,吊板缓缓升起,拖轮启航远离岸边时,她开始饮泣了,但那是既没有眼泪,又没有声音的低泣,就连前来送行的妈妈和小哥哥都不曾发现。她伤心欲绝,也像上次一样倚船栏上,她知道情人也正在凝望自己。悲哉!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她突然不敢肯定她没爱过这个男人,没有这种她没有见过的爱情,因为这爱情已经在历史中消逝,就象流水消失在沙漠里一样。可现在,也仅仅是现在,当这首乐曲撒遍大海的时候,她才重新发现这种业已消逝的爱情。”无论女孩以前如何否定她爱那个男人,此情此景下,分别在即,她也只能放纵自己低低的啜泣,那是何等的无望阿,或许这辈子再无法缘相见吧,而她那么努力压抑的情感其实一直都在,浓郁似火般被她浇灭在心间。情极至毒呵!

这本书让我想起作家池莉的一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的确,《情人》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欢也许就在这绝望中的爱情吧。一个贫穷的生活艰辛的白人女孩和一个中国的富家少爷在半殖民地的越南,跨越种族、跨越偏见、跨越阶层相爱了,这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望,一种对非理性的偏执与迷恋,压抑感与绝望感在书中随处可见。抛开那些炫丽的写作技巧,大量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以及纵横交错的时空变换,我认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在于情感。杜拉斯写这部自传性小说时候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可我猜想,过了那么多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她却始终忘不了16岁的那段短暂而悲壮的爱情,初恋的记忆穿越时空,还停留在对一段爱情的回眸和对一个男人的怀念之中。它的爆发可以划破沉寂的长空,震惊整个世界,这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一段恋情!就像作品最后那个中国男人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情深不寿,正因为爱得深,那种无法爱、爱不到的煎熬才来得深刻、来得长久。我认为,《情人》整本书其实就是杜拉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乎绝望的故事。爱情是孤独和绝望结出来的红苹果,鲜嫩美好的外表下是绝望的毒汁在四溢阿!我读过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绝望的女性还有两个。一个是狄更斯《远大前程》中老处女郝维辛小姐,令一个是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小姐,两位老处女都是把内心的绝望辐射到生活的其他角落,实施刻毒的爱情计划来折磨他人,而最终驯服她们的都是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包括情人在内的这三部作品,的确验证了池莉的那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后,也许我的记忆里还会有《情人》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和细节,它并不像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那么正统,可它的确让我思考,思考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那些细腻与微妙之处。

情人读后感悟篇三

情人,若只是一种欲望交流意义上的情人,会简单也肤浅的多。若已经关乎灵魂上的东西,就变得复杂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赋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绝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岁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条渡船上,船的旁边有一辆黑色的轿车,这位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主动送她去学校,于是故事开始。他们在一座单间公寓私会,她奉献她的童贞,之后常在此幽会。男人疯狂的'爱着她。第一次,她对他说:我另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对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钱,而已。这个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异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个绝望病态的母亲,一个嗜赌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个“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亲如此羞耻与她女儿的不堪行为,却满足于女儿这种方式下的金钱供应。人生不只是如初见,过程只是为结局做铺垫。中国男人最后与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作为情人的她也是结了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当她已经老了,这个男人对她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享受绝望的东西,它有无力之感,变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观之中,好像绝望的事情本身已经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超乎那种代价了。

语言很破碎、随意,就像破碎、随意的灵。但是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维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绝望的目光对情人,情人将人之性欲释放出来,把羞耻刺穿剥落交给爱情。罪恶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归到原本可以获得的欢乐之中。“吻在身上,催人泪下。流泪哭泣竟是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他呼吸着她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个孩子,他两眼闭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发出的热气。”“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会溶解不会顺应规律循环。的确,这种爱情很新,很强烈,强行的现世力量,打破的只是爱情的形式,却内化了爱情的内容。小小的情人是个爱玩火自焚的人,厚颜无耻和纯洁无暇都是内涵。按照她的绝望,我也只是短暂寻找一点虚妄的情欲。

情人读后感悟篇四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情人 读后感:

说实话,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并没有看的太懂。

她写的这部小说,更向是内心的独白。

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

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

就这点来说,其实我很赞同她。

文学就应该是绝对的内心化,个性化的。

不能写每一个字都想着读者会怎么看。

那是不对的。

应该是绝对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样,一味的满足读者,那会使文学向媚俗的文学堕落。

比如现在流行的许多网络小说。

完全是为了赢得读者群而写。

文字粗糙,语法杂乱。

当然,不能否认,那些作者的确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稿费——那也许是许多大文豪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目。

但是,那些小说并不能称其为文学,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说这些,当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尝试过也那种很流行的小说,但是终究不能继续下去。

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目的,只为了卖钱么?那很难作为我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愿一直当文学中的孔乙己。

说了这些废话,现在言归正传,就小说本身而谈谈感想。

上面说过了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个住在法国殖民地印度的十五岁的白人少女,‘我’的母亲是个小学的校长。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哥是个流氓无赖,赌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钱;而小哥哥则是个懦弱胆小的人,经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负,最后似乎(小说并没有说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们的母亲却最喜爱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这一家是个很贫穷的家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亲死了,我们买的土地是块盐碱地,并且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蚀。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却极度渴望着爱,就是这样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绝对会,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个富有的中国少爷。

从此开始了充满了***的恋爱,但是这份爱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种族、贫富差距的原因,我们分开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国,而那个少爷娶了家中定下的家乡抚顺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许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国少爷的信,信中说他最爱的一直是我。

小说虽然整体上感觉很杂乱,但是人物却塑造的很丰满,复杂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主角,是个很真实的女孩。

因为贫穷、并且得不到爱使心理极度的扭曲变形。

十几岁的女孩子却是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异常的现实,却充满了矛盾。

她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

她是个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却又是贫穷的,以致于她永远戴着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条的;凉鞋。

她渴望摆脱这些。

就在这时,机遇来了。

那个男人,那个家里有漂亮蓝琉璃瓦屋顶的富有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当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就知道那个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发生。

她只个小球,只能顺着已经规定好的轨道前进。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学校,和男人坐着那辆黑色的汽车去了个陌生的房间,和那个男人从彼此的身体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远的再见。

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当然,她并非只是为了钱,她爱了,但是她爱的只是爱情本身。

她渴望爱情,爱情来了,她就欣然接受,那个男人只是个附属品而已。

谁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开,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没有怨恨过,我想应该有吧。

小说里,‘我’很清楚的表达过我厌恶战争的情感。

那个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许她可能会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远了看,应该是战争很种族的歧视,贫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经说过,她是个充满***的女人,这一点在她很小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或许,这些也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谁不渴望着被爱呢?既然得不到爱,那么也只能从***上寻求些许的安慰,来欺骗自己。

另一个人物那个中国的少爷,也是个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个人,没有担当。

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个可怜人,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

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

他反复的说他最爱的是那个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却认为,他只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让他能撕开那密不透风的网,让他有些许的自由。

所以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孩,抛弃礼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执起撒旦的魔杖毁灭世界上被公认为对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却怕。

怕得在船上搭讪白人少女时双手发抖,因为他是黄种人。

怕得在做完爱后,放声哭泣,因为他知道这是没有结果的爱。

对于这部小说,我的理解就只能到这里了。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是梁家辉和一个法国女明星演的。

梁家辉演的很好,将那个中国少爷心中的矛盾演绎得很完美,但是这部小说***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删节版还是很难接受,所以没有看完。

其实没必要这样的,虽然小说里也有写到这些,但只是以此为手段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罢了。

这并不是一部猎奇***的小说。

最后还有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这部小说,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

那个中国少爷如此无能实在是让人面上无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的一些话,我认为是侮辱了中国,污蔑了中国人。

这让人看着很是气愤。

情人读后感悟篇五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

当你老了,皮肉在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岁月撕碎了你曾经娇美的面庞,那些爱你青春欢畅时辰的人不再围转在你身边,那么,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而这爱,不会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

时光总是来去匆匆,在沙漏的流泻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桠的缝隙中,不缓不急的穿过。诚然,他是如此的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开日历,发现圣诞即将来临。一年两年,就是这样匆匆过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册,一页页地翻,从17到20岁,一岁不落,看到那些曾经稚气未褪的面庞,在一两年之后,已有了变化,成熟稳重渐渐匿于举手投足之中。我蓦地感到有些恐怖。岁月在脸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迹,像一个冷面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引向死亡。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备完整叙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个人的喃喃呓语,文字支离破碎,仅仅作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静流淌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猛烈地冲撞。那个白人少女受到的无可释放的家庭压抑,中国男人本性的怯懦,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弥补。白人少女,从头到尾都不曾说出那个中国男人的名字,而电话那头的那个人却告诉她“他会爱她爱到他死。

情人读后感悟篇六

很多读后感喜欢把《情人》开篇的一段文字当成自己读后感的开头,王小波说那个开头:无限沧桑尽在其中。

去书店买《情人》回家看,也的确是受王小波的鼓动。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提到了一种阅读方式:他用查良铮(穆旦)翻译的青铜骑士做例子,告诉我们文字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读的。好的文字,应该像黄钟大吕一样琅琅上口。于是在看完他的杂文集后,我也要买来《情人》好好读读,毕竟最优秀的作者在搞翻译。

我很乐意享受个人世界,我读《情人》的时候是个晚上。那天晚上我在超市买了卤菜,在小区的菜市场买了小南瓜,我特地煮了小米粥——近几日的忙碌,胃有点不舒服。

我开了电视,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人在吃饭后就悲恸不已。

我冲了杯普洱,苦。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我明白那个道理。不过我还是被吸引了。杜拉斯的文字晦涩,深奥,却拥有一股神气的力量使我无法中途放弃。可以是对爱情的向往,解读,可以是对悲惨命运的挣脱,然而那些字背后,自己感觉到的却是无尽的绝望。这样的情绪,一丝丝、一缕缕、从眼皮流淌出来,弥漫在整个房间里。将我缠绕其中,无法脱身。

真是那样。于是普洱茶在午夜12点后更苦。

我还是继续翻着,几页几页的断章。和文章的主题无关,和爱情无关,和命运无关。但杜拉斯还是写着。我知道那是她的手法,和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幕布一盖,换了个场景,但依旧是一部电影。这个倒让我想起了王家卫,我喜欢王家卫的电影,因此我也理解了《情人》中的这个手法。手法相似,不存在模仿和抄袭,正如一套好的相机,庸着可以去拥有它,卓越的摄影师也可以拥有它一样。诚然,杜拉斯和王家卫都是优秀的。

cctv-4里曾播放过湄公河。旧照片的颜色。在湄公河的渡船上,西贡的街道上。女孩遇见了那个来自中国北方的男人。杜拉斯叙述的角度很奇特,她的文字很有力量,和刀差不多,她把《情人》约会的每个场景都刻在你脑袋里,你能从文字里看到那些场景,堤岸,中国餐馆,小汽车,寄宿学校,小木屋等等。看《情人》,你仿佛会觉得自己就是主人公,忽然你又变成了观众,忽然你又什么都不是了。

《情人》在那些文字之后开始了情感。在老式的有轨电车上,在喧闹的洒吧里,在海边的小木屋中。《情人》继续他们的情感,他们享受性爱的欢娱,他们享受两人一世界的欢娱。暧昧的气息,跌宕的少女情节。忽然一切嘎然停止,剩下的只有无边无尽的绝望和孤寂,就像经历了一场盛宴,到头来依然孤单一人。

一场感情从开始便充满了绝望。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它会绝处逢生。只是杜拉斯让它死亡了。小说毕竟还是小说,奇迹总是奇迹。如果能奇迹也能自然发展,它就不是奇迹了。可以理解一个把爱情当作救命稻草的少女,渴望用爱情来拯救绝望的生活,她在底层不断挣扎,疯狂,然后依然失败,早已注定的失败。她其实看的到自己的失败,可她依旧朝失败走去,这个就是爱情。爱情无法永远,而分离可以。

女孩的有些事情是注定的。

时间带走了一切伤痛,然而温柔还是留在心里。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读后感悟篇七

“他是个强健的、身材修长的男子,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的脸很粗犷,具有象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粗线条;掩在那双浓密眉毛下的眼睛饱含着如此充沛的生命力,以至她不能不着迷。它们好像在舞蹈,但又仿佛被笑声的余音振颤着;他的嘴巴也一样,好像马上会爆发出胜利的笑声,但又没有笑出来。他给人以强烈的悬念感。”

他就是保罗。《儿子和情人》一书中的男主人公。d.h.劳伦斯细腻入微地叙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与母亲的畸恋以及和米丽安、克拉拉的爱情纠葛。这本书探讨了英国下层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很注重心理描写,把保罗的思想逐步地解剖,呈现在读者面前。保罗自小受到母亲莫瑞尔太太的钟爱,但是父亲却对他不理不睬。他特别早熟,心里埋藏着对父亲的仇恨。而莫瑞尔太太则是个复杂的人物,她把对死去的长子威廉的爱移植到保罗身上。她对丈夫没有一点爱情,只是把他当作客人看待。但是她极其嫉妒次子的情人,尤其是对米丽安。因为她深知米丽安要夺走儿子的精神之爱,便千方百计地阻扰,并采取冷漠的态度。而米丽安深爱着保罗,本来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但是她是个富于牺牲精神的人,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米丽安以为保罗在得到她的纯洁后会更爱她,可惜她想错了。保罗太爱他母亲莫瑞尔太太了!直到他母亲死后,他才走向了新的生活。至于克拉拉,她与保罗仅仅是肉体之恋。后来与她的丈夫复合了。

全书洋洋洒洒40万字,其间不但插入了优美的景物描写,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景物的联系写得栩栩如生,各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书被列为英国一些大学文科的必读书。

情人读后感悟篇八

碎片阅读的进程中,读完了《情人》。开始阅读觉得这本书冗长又繁琐,读到最后时,我竟哽咽到无法自语,心中的悲切如同一阵青烟,袅袅上升,久久不得平息。

中国富家少爷和16岁法国少女,在船上相遇,在一次次性爱里,在裸露肌体里的喘息和呻吟中忘我的交合。插在他们中间的除了年龄、更多的时候是种族阶级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读到中断时,我也一次次认为,一个为钱,一个为欲,双方在获取利益之下的性爱,金钱关系中爱或者爱情不值一提。肉欲可怕的阴暗深渊,仍然牵连未断。

读到尾页,我觉得自己竟是如此愚蠢,爱其实在他们中间深深烙印在心里。爱你爱的如此深刻,有时候我也曾麻痹自己,骗过自己,可是终究心不会,你的心始终是敞亮而清澈的。

你的一生,是否也经历过此番景致,你是否也曾爱过一个人,爱她爱到心尖,却无法在一起,也羞于表达。和另一个人成了婚,有了孩子,而在你心尖上的人,是否就像极了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与红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爱有时很为难”,哭过之后,爱情也随之而来。他对她说,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隐蔽的爱,沉默的爱,隐忍的爱,时代悲剧下的爱,这样的爱,可惜只是她未曾知道。

情人读后感悟篇九

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

情人读后感悟篇十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在杜拉斯看来,爱情就像空气,只要活着就不可或缺。当然,把爱情看的像生命般重要的人,肉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就像我们说的那样:零落的可以是花,却绝不是春天。苍凉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欲念和泪水,是灵魂的嗜杀,她是一个唯美的爱情追随者,可以抛弃世俗,但世俗决不饶恕她。故事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男人、女人、黑夜、痛苦的压抑着彼此,以致心灵的共振。没有对与不对,两个孤独的人,相依着舔舐悲伤的味道,夹杂着空气中的热浪。原来,爱,是两个人相互取暖,露骨却真纯。我其实是不怎那么喜欢看外国文学的,经常听说的那些作家如萨特、乔伊斯、海明威等,因为图书感中摆放的作品集太繁大而不敢动手。这样就很难将《情人》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作比较,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同样是灰色的基调,不过,芥川龙之介透露出的是某中阴郁的气质如《海市蜃楼》中“可是我对那人的脸一点兴趣也没有。正因为这样反而感到可怕。觉得在我们的思想意识的界限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东西似的……好比是点上火柴就能看见可种东西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