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23:24:03 作者:念青松 毕业论文 2023年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精选8篇)

公益行动能够激发一种社会责任感,让人们主动关注和参与社会进步。每个公益项目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期限,以衡量活动的成效。以下是一些成功公益项目的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感人的故事。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一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刘彦

从数学的早期发展来看,数学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本身是人为的。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试而学数学。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在教学垂线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我是这样引入的,如图,小兰的家在公路边,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小兰的爸爸想修一条水泥路直通公路,怎样修才能使路程最短。请在图上画出来并说明理由。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垂线段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也学到了运用垂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

有的孩子数学考试成绩很好,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操作,是一部学习数学的工具。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例如,组织孩子出外游玩,怎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租车,准备多少食物和矿泉水,怎样买门票最合算,每个孩子应缴多少钱,……这些都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又如,怎样帮助农民伯伯算出堆在墙角的谷堆的重量,通过思考学生知道要求谷堆的重量,先要求出谷堆的体积,怎样求谷堆的体积呢?先要知道谷堆底面的半径,……通过一番讨论,操作、研究。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充满了兴趣。

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是一个难点。我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思考: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米,一个小孩身高1.4米,他虽然不会游泳,但肯定不会在这条河里淹死。你说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是一个平均数,但并不是说河里的每一个地方的深度都是1米,而是可能有比1米浅的地方,也有比1米深的地方。

三、了解数学的.产生是生活的实际需求,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数学的存在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要认识“1/2”,我出示一个月饼,分成两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半。有的画一个三角形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等等。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孩子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有的孩子就提出可以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吗?我同意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孩子们来表示,这是那些画图的孩子才认识到分数的存在意义,终于接受了分数。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四、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水彩笔沿着各种图形的边缘描一描,用手摸一摸数学书边沿,观看蚂蚁绕树叶的边沿爬一周,再总结周长的概念。

在测量周长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数学书的周长,硬币的周长,树桩的周长等等。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孩子都认为比起语文或其它学科,数学实用性不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为了让孩子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的巨大作用,我在教学数学编码时,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号编排,身份证的号码所表示的含义,为什么电话号码会各不相同,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编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结合生活中购买物品打折优惠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利率时我让孩子自己去存压岁钱,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制作花边,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数学学科的价值。

六、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强化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后我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公元7世纪,在古罗马城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叫珍妮,一次敌人攻占了古罗马城,其父母在激战中双亡,珍妮被迫带着残兵和几位大臣背井离乡,来到非洲的北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她们想在这里安定下来以图大业,但安定下来需要向当地的地主买一块土地。

于是珍妮公主和几位大臣带着一些金子去地主那里买地,地主看了看她们带来的金子,轻蔑地说:“你们带来的这些钱,只能换取一张牛皮围起来的土地”,说完后收起金子扬长而去。聪明伶俐的珍妮公主想了想,终于想出了对付地主的办法,她用刀子把牛皮割成很细很细的牛皮条,又把这些牛皮条一根一根地连结起来,于是得到一根很长的牛皮绳。用这根绳子可以围成一块面积很大的土地。这位公主究竟应该围城一个什么形状,才能使所围得土地面积最大?通过研究学生知道了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二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者:徐建良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洪家中学,浙江,台州,31800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8)分类号:g623.5关键词:数学应用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三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愈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性。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

同时教师应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跛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

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几何引言时,课后一些美丽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地看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速度由慢到快时,可另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收缩为一条线段,当叶片为伸展或收缩状态时均可旋转成其它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旋转控制点,可演示开花和结果的形态过程等。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精心编制习题,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适时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在方程的教学中,可对学生介绍储蓄、保险、股票、债券等知识。例1:王先生以两种形式分别储蓄一年期元和1000元,一年后全部取出,扣除利息税后实得利息43.92元,已知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和为3.24%,求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各是百分之几?(利率税=利息金额×20%);在学习不等式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解决有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物价的上涨与下跌等应用问题.在讲述函数内容时,可编写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四、利用“读一读”,让学生了解数学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其中的“关于代数的故事”、“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中国古代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巧用材料”、“完美的正方形”、“黄金分割”、“求平均数”等内容起着对课本知识引深拓广、消化应用等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意识的重要素材。

五、重视实习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又如综合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多种多样、经济美观实用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纸盒,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开展“奇妙的黄金矩形”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剪、折等实际操作,感到数学的美,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用计算机动手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应用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四

从数学的早期发展来看,数学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本身是人为的。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试而学数学。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在教学垂线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我是这样引入的,如图,小兰的家在公路边,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小兰的爸爸想修一条水泥路直通公路,怎样修才能使路程最短。请在图上画出来并说明理由。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垂线段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也学到了运用垂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

有的孩子数学考试成绩很好,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操作,是一部学习数学的工具。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例如,组织孩子出外游玩,怎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租车,准备多少食物和矿泉水,怎样买门票最合算,每个孩子应缴多少钱,……。这些都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又如,怎样帮助农民伯伯算出堆在墙角的谷堆的重量,通过思考学生知道要求谷堆的重量,先要求出谷堆的体积,怎样求谷堆的体积呢?先要知道谷堆底面的半径,……通过一番讨论,操作、研究。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充满了兴趣。

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是一个难点。我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思考: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米,一个小孩身高1.4米,他虽然不会游泳,但肯定不会在这条河里淹死。你说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是一个平均数,但并不是说河里的每一个地方的深度都是1米,而是可能有比1米浅的地方,也有比1米深的地方。

三、了解数学的产生是生活的实际需求,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数学的存在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要认识“1/2”,我出示一个月饼,分成两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半。有的画一个三角形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等等。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孩子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有的孩子就提出可以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吗?我同意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孩子们来表示,这是那些画图的孩子才认识到分数的存在意义,终于接受了分数。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四、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水彩笔沿着各种图形的边缘描一描,用手摸一摸数学书边沿,观看蚂蚁绕树叶的边沿爬一周,再总结周长的概念。

在测量周长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数学书的周长,硬币的周长,树桩的周长等等。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孩子都认为比起语文或其它学科,数学实用性不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为了让孩子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的巨大作用,我在教学数学编码时,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号编排,身份证的号码所表示的含义,为什么电话号码会各不相同,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编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结合生活中购买物品打折优惠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利率时我让孩子自己去存压岁钱,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制作花边,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数学学科的价值。

六、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强化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后我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公元7世纪,,在古罗马城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叫珍妮,一次敌人攻占了古罗马城,其父母在激战中双亡,珍妮被迫带着残兵和几位大臣背井离乡,来到非洲的北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她们想在这里安定下来以图大业,但安定下来需要向当地的地主买一块土地。

于是珍妮公主和几位大臣带着一些金子去地主那里买地,地主看了看她们带来的金子,轻蔑地说:“你们带来的这些钱,只能换取一张牛皮围起来的土地”,说完后收起金子扬长而去。聪明伶俐的珍妮公主想了想,终于想出了对付地主的办法,她用刀子把牛皮割成很细很细的牛皮条,又把这些牛皮条一根一根地连结起来,于是得到一根很长的牛皮绳。用这根绳子可以围成一块面积很大的土地。这位公主究竟应该围城一个什么形状,才能使所围得土地面积最大?通过研究学生知道了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五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对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要求。因此,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要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成功就业。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要通过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探究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的方法,从而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1高职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受近些年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校人力资源紧张,尤其是高职计算机教育领域,教师更是缺乏,很多教师都感到带班多,感到教学压力大。教师在忙于上课,很容易忽视自身计算机教学素养程度的提升与培养,教师没有时间学习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指导。这种情况,导致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受教师的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另外,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高职院校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对计算机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进行考评,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计算机理论教学,而计算机实践教学,普遍不受师生重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却关注的不够,这就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流于形成,这成了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2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社会需要大量的懂得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也必须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行业领域内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才有效培养的策略。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要不断向社会输入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手段,解决专业内容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学生才能通过计算应用技术,更好地进行本专业学习。目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作为现在人才,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具有计算机基本的应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服务,这也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所需。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六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说

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但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他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例如: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把被除数、除数与商写在合适的位置上,我说:“除法算式真可笑,画个厂子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这些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地跟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激起敢说的勇气

有的孩子不敢大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害怕自己说错后老师会批评、同学会笑话。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了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作出对和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对回答问题有缺陷的学生扶一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敢说、爱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例如,我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再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说”

1.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训练

比如:教学12×25=3×4×25=3×(4×25)时,我说:先把12分解成3×4,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4×25。我讲过后,让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接着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算理。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这种算理,又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在操作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提出问题:“5比6怎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简单地回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说出“5比6少”或“6比5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开始,否则,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4.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如教学《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湖里一共有11条船,同学们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题。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教师示范,学生跟说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跟说是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再适当指名让个别学生说,最后让全班一齐说。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同桌互说或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或把学生安排成几个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选代表在全班说出本小组的结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想说、会说、能说的过程,学生会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想说又会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七

历史这一学科涵盖丰富的内容,囊括了各朝各代及古今中外人们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更加智慧,因此,历史的学习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历史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活用历史图片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材也在逐步改进。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无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但很多教师对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不够重视,不能灵活地借助历史图片辅助课堂教学,这是对这一宝贵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历史图片能够将历史资料简单化,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联系能力,这些能力是创新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十分重要,同时活用历史图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与文字这一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图片在反映不同空间和时间等历史内容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例如在学习《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涉及秦王统一六朝的内容,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对秦朝的疆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教材中《秦朝的疆域》这一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对秦朝的领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学习大运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大运河的分布图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

二、借助信息技术

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课堂的“动静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口述为主的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当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需要为历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动态播放”静态的历史知识,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一些视频时应当谨慎,注意这些视频是否与历史事实相贴近,避免为学生播放不符史实的内容,以免学生混淆历史现象。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节选《汉武大帝》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片段供学生观看,这种方式能够发挥视频的形象性,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同时“看电视”这种形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的机会,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讲解难度。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体会张骞一路的艰辛和其为中国通往西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活跃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借助信息技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加强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够为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活化历史,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丰富课堂,使历史教学缤彩纷呈的重要因素,同时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源泉。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首先要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总的来说,分组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使小组学习满足学生的群体需要,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我们较为推崇的是小组成员“参差不齐”的方式,也就是保证每个小组的多元性,每一组都有成绩较高的学生发挥领头作用,同时有成绩不一、能力不同的学生,以此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团体共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小组合作不仅能够使小组成员取长补短,还可以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释放紧张情绪,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氛围中身心得到放松,思维才能活跃,新颖的想法才能源源不断。

四、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正因为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学生学习历史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对所学的历史事实产生真切的感受,始终存在一种距离感。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法,模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虚拟的情境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研究一些难度较大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时,情境教学法的作用体现的愈加明显。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这一方法“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做一个“历史设定”,假设全班同学都是唐朝人,根据教室格局,不同的学生分别代表农民、商人、官吏等角色,然后在每种角色中选出几个代表,让学生表达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当时的经济状况,引导学生大胆表述,例如代表农民的同学可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曲辕犁是我使用的主要农耕工具,筒车是主要的灌溉方式,这些工具是我们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这样代表农民的同学在表达中复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这也正是我们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

五、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学背景下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2]何苗.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

[3]马晓牧.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4):68.

[4]陈志斌.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5(9):104.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论文篇八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这种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小学数学教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学课堂要想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改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改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实验。

第一部分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要想培养儿童对书籍的敏感度,提高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就要从儿童初入学就开始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只凭着在课堂上看书学习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用熟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探索的欲望、和对各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并会恰当运用。

虽然素质教育倡导了许多年,但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老师把教材内容彻底讲透了,双手捧给学生,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依赖老师,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让教材上的内容成为引起学生思考的资源源泉,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逐渐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轨道。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时,我说:“把书打开”,学生就七嘴八舌的问:“翻到哪一页?”我就反问:“你们这么多人都记不住,我一个人能记住吗?自己找找看。”从此以后每天该学习哪一页学生记得非常清楚。所以老师适当“懒”一些,学生就会“勤”一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使他们从小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又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课本上没有专门讲左右的认识,但是可以渗透在习题上,就同样可以让学生辨别左右,很容易就理解、掌握、并会运用。题目如下:1、在下面图形的左边画6个三角形、右边画5个三角形。2、在下列图形中从左数第三个什么图形。这样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就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左右,比专门讲左右效果还好。另外要学生知道左右是有方向性的,如教师的左右和学生的左右是相反的,看书时图画的左右和呈现图画的方向是相反的。学生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分清左右。再如在讲新课时,例题可以用小黑板出示,还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投影仪出示,还可以做成课件展示,但是现在能让学生自己读的题目我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读,自己读题、自己理解题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遇到困难时才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适时表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懒惰思想和依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理论又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才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例如二年级“分一分”这节课,在授新例1过程中,把六个五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观察有几种分法,其中有一种分法两堆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的概念用讲解处理。在教学例2:把18个苹果进行平均分,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通过动手摆一摆能得出结论。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所以用分小组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进行。由于所填表格是第一次用,对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本来就只做了一张表格,想让学生回答,我自己填,后来想让学生试一试,所以又给每个小组做了一张表格。从实验结果看在意料之中,符合学生真实情况。教学例3,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平均分,体现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只要分的结果是平均分都可以。这个题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一遍,让其他学生也感受一下如何平均分,自己也学会若何进行平均分,这样对他以后的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在演示活动中让学生边分边说,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第三部分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是别人没有思考到的内容。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所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同时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相互评价结论的正误。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