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8 04:37:20 作者:JQ文豪 演讲稿 2023年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通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一

《瀑布》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诗歌。它主要描写了庐山瀑布雄伟状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叹之情。全诗分成三个小节:第一小节写瀑布的声音;第二、三小节写瀑布的形态。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庐山瀑布,但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这些比喻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缺乏对瀑布的形象感知,对作者精彩的比喻难以形成具体表象,无法体会其中的精妙。针对这点,我采用以下方式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从小开始培养。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诗,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读后,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几个:

1、千丈青山是什么意思,千丈有多高?

2、衬着是什么意思?

3、一道白银是什么样子的?

4、珍珠的屏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屏?

5、如烟、如雾、如尘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说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学生质疑后,我将问题板书出来,并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答,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答这些问题,或者帮别人解答问题。学生通过默读交流,自己解决了第1、5的意思。对于其它问题仍然说不清楚。我先表扬他们会读书,会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告诉他们:读书碰到不懂就要问,问了就要想办法解答,可以通过多读几遍课文去找答案,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解决问题。针对剩下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用查资料的方式来试试,看能不能解决。

1、观视频感知。

我告诉大家,我已经从网上找了一些视频资料,请他们认真观看,看看视频中的哪部分能让你体会到以下几句诗的描写。出示诗句让学生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第一遍播放瀑布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止不住地惊呼。看完我让学生说说感受,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美。第二遍播放视频,我让学生边看边说,运用诗歌里的句子说说你看到瀑布。当学生大声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时,我定格画面,让他们看着画面出说千丈青山、白银的样子,了解“衬”的含义。当学生大声说“一座珍珠的屏”时,反复播放这段视频,让学生感受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颗颗珍珠,许许多多连在一起,如同一座珍珠连缀起来的屏风般晶莹美丽。用相同的方法,学生体会了如烟、如雾、如尘的瀑布美丽和神奇。通过观看视频,避免了对比喻句作复杂的讲解,让学生从自身体验语言的美丽,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文字的音效化将学生的体验与重点句的欣赏,理解结合起来。

2、品读诗悟情。

在观看的同时,引导学生读诗,鼓励他们把看到的感觉读出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学生在有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既读出了瀑布的壮美,又读出了瀑布的柔美。

在学习诗歌、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说说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瀑布还像什么?出示句子练习想象表达:

瀑布的声音还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一篇课文,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窗。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二

梁衡的壶口瀑布写的很美。梁衡用生动的文字把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壮美的画面呈现了出来。而这篇课文并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抒情,梁衡由写壶口瀑布上升到对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歌颂。读来令人振奋。这么有意义的一篇文章却上的死气沉沉,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为什么?问题肯定出在了我的教学设计上。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

我引用了评价壶口的诗句、播放了壶口瀑布景观的视频。通过这些呈现,学生在脑海中应该有壶口瀑布的画面。

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壶口瀑布在声音、气势上的特点。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景手法。

可是,本节课就偏偏在这一环节上的最沉闷。一方面,学生可能没有领会我的问题指向。这是我在搭建平台的失败,是我不了解学情。

(生预设:“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师追问“真的是什么也没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吗”生:“不是,作者看见了河水像一锅沸水。浪沫横溢”听见了涛声如雷、震耳欲聋师追问“看见了听见了说明作者从听觉、视觉角度给我们呈现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声震如雷的特点。那么在我们刚才的讨论当中,我们分析出了作者是从多感官角度写壶口瀑布,那么,除了这多感官的写法,本段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的写景手法?生:“修辞、侧面描写”)如果这些预设达成,那么我们继续学习作者的对壶口瀑布的第二次描写。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第二次写景的品析。

如果这样设计,可能课堂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懂得找关键语句来品析,分析语句写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唉遗憾留在下次弥补吧。

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课文的第五节,作者由水写到脚下的.石头,其实,作者通过写石来写水,侧面表现水的顽强、坚韧的意志。这里可以呈现被水侵蚀的石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深刻感受水的力量。从而理解以水喻人,赞美人如水般的品格。

最后一小节做总结主旨。

一堂课的好坏关键在合理的教学设计。备课时,既要吃透文本,更要关注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维,否则,一堂课只能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是看客,就谈不上教学目标达成度。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三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结束了,但我久久不能平静。毫无掩饰地说,这是我最近上过的最投入、最振奋、最能留下回味的一堂课了。我感动于学生热烈的讨论、情感充沛的朗读和精彩不断的表达,也感动于这种师生共生共进的课堂氛围,让我和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完成了一程愉快而充实的文学之旅、生命之旅。不知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带动了我,我能就是这样相互搀扶着,一直抵达了作者的心灵深处,触摸到作者最真实的心跳,也听到了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生命吟唱——生命永恒,珍爱生活!

在我的教学预设中,我把课文定位为“品读——感悟课”,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思考、感悟、表达的空间,并在与学生的共同研读中完成两项学习任务:反复品读,赏析文章精美的语句;理解课文主旨,深化人生感悟。从教学效果来看,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这种有广度、有深度的挖掘和课堂生成的是我未曾预料到的。这种意外,当然是学生带给我的,从他们闪烁的明亮的眸子里,我看到的是读书的快乐、学习的渴求和智慧的成长。回顾本节教学的成功之处,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践行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鼓励他们在问题的导引下层层深入文本,各抒己见,自由畅谈。这一点在“美点品读”环节体现的最为充分:“找出描写藤萝花的句子,读出你的情感,品出花的风采。”无论是学生对“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解读,还是模拟“我在开花!”“我在开花!”这情趣横生的场景,无论是对把藤萝比作“瀑布”的理解还是把藤萝花比作“帆”的品味和想象,均有来自学生的连珠妙语。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会体现得很充分。要知道,你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一定还你以惊喜。

二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凸显了对文章的“品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默读、师生的情感朗读都是贯穿始终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的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暖暖的而又带有淡淡伤感的情愫。在品读教学中,适时穿插补充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补充了现实和历史人物事件等,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学生的思考能力、听说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教学中,我用课件展现出了教学的主要流程,出示了重点问题,再加上精美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加上与黑板板书的配合使用,使教学相得益彰。

当然,我也清醒地看到这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

诸如教学主要立足于文本的解读,拓展迁移有所缺失,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实”而缺乏“新”意。对于如“生命(人生)像”这样的仿句练习,如借用托物言志写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等,课堂教学中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使得本节课教学显得广度不够。

再如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不够优美和流畅,习惯性的口语偶尔还存在。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转折时显得不自然,甚至教学临近尾声时还出现了“珍惜生活”这样不恰当的表述,这将是我今后要下功夫去磨练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学功底的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四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在朗读、听读、默读课文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对文章重要语句的品析,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紫藤萝花的形象;3、在圈点勾画中,体会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思想感情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就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很可惜的是,第三个教学目标却未实现。

回顾自己的课堂,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1、普通话不好,教学语言不规范,使用了大量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是吧?”等词语。这样就使自己的课堂显得啰嗦重复,唠唠叨叨,让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这样是我之所以未能把课上完了一个原因所在。

2、虽然我极力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但是我发现在教案的设计上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以至于课堂上完之后,我自己都感觉到似乎在该给学生尽情发挥的地方却未让学生好好发挥,比如:教学实际的第三个问题------品读赏析。学生们就很有表达欲望,也很想朗读,但自己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浅尝辄止。

3、时间处理不当,是目标未能实现的重大原因。本想把教学环节的第四个“感知形象”和“体悟情境”结合一块,由花及人,由人及花一块来讲。但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把握好,以至于花的形象没有讲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人生的感悟也没有初步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完全体悟出来。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我自己总结如下:原因有:一、自己紧张;二:,没有根据预设的时间走,上课随意性大,没有科学的规划。比如在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上,就花了不必要的时间。问题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不放心学生的自我预习情况。得到标准答案的时候,我害怕学生只是生硬的照搬课参上的话,未能理解。却没有想到听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要求只是要求学生初步能了解课文的内容而已。

4、教学语言不美,缺少语文味。整个课堂,优美地、煽情的语句太少,不能给学生起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5、教学问题的设计存在问题。首先,根据问题的功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向测验迁移四个指标来看,整堂课基本停留在在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上,虽然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与反馈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但是只是流于表面,未能真正意义上达到目标。其次,师生在问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支配权的不同,问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质问式和交互式。质问式旨在解决封闭式问题,而交互式旨在解决开放式问题,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从这个标准来看,课堂的主线始终在老师的手里,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走而已,所以整堂课都是质问式的形式,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设计看,表面上品读赏析和感知形象是开放性的问题,但实则还是封闭式的问题。封闭式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这堂课,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答案,这就会影响学生在测验时答题不标准。一堂课,应该要有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不断提升,但是这堂课却没有。可见,问题的设计存在不小的问题。

上好一堂课,实属不易。通过这一堂公开课、及公开课前的教学活动:教学的设计、课前会议、修改教案和现在的反思,我发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收获也颇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也相信,在专业发展的路上,只要继续探究、思索、前进,一定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五

梁衡先生用生动的文笔将黄河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刚柔相济的特点呈现眼前,这篇文章既是一篇展现壮美画面的游记散文,更是一首读来令人振奋的精神赞歌,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回放自己的教学视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未能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细细思考,有以下不足:

一是教学节奏把握不到位。本来计划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没有按计划完成。由于课前预习任务强调不到位和设计不明确,使得第一课时在字词检测环节占用的时间过长,进而导致“明确所至”环节放到第二课时进行,拖慢了整体教学进度。

二是教师语言不够凝练。我在讲课过程习惯反复强调某个问题,比较啰嗦,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进程缓慢。并且,教师语言的优美度欠佳,赏析这样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却未能通过语言传达出文本的美感,使得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

三是课堂问题设置不明确。在“明确所至”环节,设计的问题为“找出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提示的'角度有“声”“势”“景物”“景物特征”。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清晰辨别“声”与“势”的区别,现在想来,这两者本也没有明晰的界限,可以合为“声势”这一个角度;另外,“景物特征”实为作者在所见时的感受,如壮美,如柔美,而“景物特征”这一提示角度比较牵强。

四是教学环节衔接度欠佳,缺乏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教琐碎,各问题之间的联结度较弱,如“制定壶口瀑布旅游攻略”和“品读所见”这两个问题,过渡稍陡,教师的引导过渡语缺乏指引性。“品读所见”环节,本意设计为学生自主发言,但是学生回应不够积极,转为教师选定句子而后学生分析的方式进行,赏析过程比较零碎。

针对本节课呈现的不足,我更加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设计也要契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回答。此外,我还要凝练课堂语言,不断提升语言素养,既要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还要合理把握速度、节奏感等,达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六

对于《壶口瀑布》这节课来说,我花费在品读赏析这一环节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环节的处理很是匆忙草率!反思一下,一切偶然皆是必然!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太过随性,不注意适时收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修炼,懂得掌控课堂,收放自如!

付出不一定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能得到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点评和指导,真是三生有幸!同时也特别感谢济南名师滕南老师长达半个小时的有针对性的电话语音点评指导!专家之声,高屋建瓴,如沐春风,如饮佳酿,醍醐灌顶!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七

《壶口瀑布》写景细腻,通过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势形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这不仅是一篇有新意的游记,更是一篇带给人启迪的哲理散文。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八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散文类的课文时,教师就要根据散文的特点,也采用“形散神聚”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正是采用了这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形成了一种回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

“神”就是课的中心、主题等实质性内容,是“串联珍珠的线”。没有中心或主题,整堂课就像“一盘散沙”。而《黄果树瀑布》这一课就是紧紧围绕“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句话来写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就抓住这条主线,在学生感受瀑布的声音的洪亮和形态的壮美时,在领悟作者紧观瀑布的感受时,都能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课文的中心:“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用“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 。”的句式引出课文,这样,整堂课都被一个“神”所引领,纲举目张,达到了“千丝万缕一线牵”的境界。

1、利用课文特色打造“形之散”

作者移步换景,对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读边悟。课堂气氛是轻松自由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灵活的,学生的思维也无拘无束,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生成感悟之中。

2、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打造“形之散”

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实现“形之散”的手段。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瀑布的声音、图像、视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教材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达到“形之散”;也才能真正使学生把握和领会到“神之韵”。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听,去想,去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和作者共鸣,使学习过程自然、和谐、充满生趣。学生的思维像天马行空,纵横开阖,又始终像放风筝一样,虽然愈飞愈高,但手中的线却紧紧牵牢,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使“形”随“神”变,“神”随“形”现,营造出散文教学的佳境,整个课堂教学也像是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九

这是一首意境非常优美的古诗,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以往总感觉只要学生会背诵,个别优等生能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就可以,这首古诗学生之前也都会背,把一首会背诵的古诗当做一堂新授课,确实有难度,但今天决定好好准备一节不同以往的古诗课。听课的老师很多,但那天我一点也不紧张,课后的教研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但就我自己来说,相比之前的课堂我觉得我进步了,我是总觉得一堂好课是不断实践出来的,其中几点深有感触,以笔记下,时刻提醒自己:

一、紧扣课题

课堂开始,我以课题入手,通过几副优美的瀑布图片让学生对瀑布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接着我有出示中国地图,并标红江西省的位置,再放大江西省地图出示庐山位置,这样就好像一条游览线路出现在脑中,由大到小,庐山的具体方位学生已知一二,再解决“望”,我才用组词的方法,学生很快明白,是看的意思。

接着联系作者,从学生口中说出对李白的了解,这样一来把李白和庐山有联系在一起。

二、自主识字,感知诗意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三、意境渲染,情感升华

通过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之后设计的两个教学环节将本堂课达到高潮,学生现场书画庐山瀑布,并点评展示;诗唱庐山,通过音乐师范引导学生主动创编,小组合作展示成果;接着又引出黄梅戏版本的歌唱,告诉学生黄梅戏最早也起源于李白所生活的朝代——唐;最后这样结束:中国诗词产量大、韵律美,其中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颗明珠,唐有大诗人李白,宋有大词人苏轼,最后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结束了这届愉快的课堂,并播放王菲的《千里共婵娟歌曲》。

下课之后我并没有急匆匆赶往办公室,而是在故意慢慢收拾讲桌整理文件的间隙“偷瞄”学生的举动,发现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古诗的音乐中不可自拔,一些课堂上不敢主动表达展示的孩子在同桌面前大胆高唱,我想一节课古诗课的意境不仅单单体现在课堂上,能把课堂上的气氛延续到课下乃至生活中才真正使传统文化时时有新意,代代传。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反思和后记篇十

1、需要深入思考抒情散文的内容选择问题。自己课整体感觉内容还比较稀薄,“课堂干货”不够。比较“飘”。

可以进一步思考:《紫藤萝瀑布》这种抒情散文,文本特质之特质是文章本身思想内蕴并不复杂深刻,不需要在主题理解上花费太多精力。它的特点是文质兼美,语言表达非常精巧,集中体现了宗璞抒情散文的特点。它是典型的“这一篇”。所以,讲这种文章,切忌把重点放在生硬地解读主题上,而是应该着力研究宗璞是如何成就了“这一篇”。她在字词句段篇章上是如何下功夫的。

教语文,从“教主题”转变到“教语用”,是很大的一个转型。非常必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自己也许会在解读文本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获得新的抓手,新的视角。

2、思考抒情散文的教法问题。美文要美教,表达精美的文字需要精美地教。自己现在教得还比较粗蛮。

一是这样的文本,基本上可以定位为诵读型文本,朗读,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最核心的一种教法。用朗读来划分课堂板块,以朗读来推动课堂步伐,用朗读来营造课堂气氛,以朗读来促成主题理解……自己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远远不够。碎问碎析还是太多。对于精美的抒情散文,分析繁琐了,美感就没有了。这篇课文,多读多背,现场背诵,最实在,学生收获最大。不要迷恋分析。很多好文字,分析过了,美感就消失了。

另外,在提问技巧上,自己也可以稍微进一步。所谓美问,就是问得曲,问得巧,问得隐,无问胜有问。《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美文,少问,多美读,效果是一定比碎析好的。自己在“问”上,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以后的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考。我相信思考多了,历练多了,智慧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