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01:12:18 作者:书香墨 演讲稿 最新散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和涉及的作者的生平、代表作。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品读并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

[重点、难点]

1、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绝妙的语言。

2、领悟人类情感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思路]

1、主体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散文的艺术和优美的语言运用。

2、探究学习(学生提问,教师点拨分析),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3、审美训练,以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点,更好的理解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

4、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文章。

[课时安排]

《霞》1个课时

《我的家在哪里》1个课时

[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我们还在小学应该学过她的其他文章,

如《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品。

[作者简介]

打开多媒体

主要资料:

冰心(1900--)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在福州出生。幼年即广泛接触古今中外文学,参加过五四运动,到美国留过学,走过世界各地,也留下了许多作品,提倡爱的哲学,她的语言清丽、平易、自然、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她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老人,儿童文学家。

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附冰心相册。

[进入新课]

刚才我们再一次回顾冰心老人的一些情况。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笑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

打开多媒体,展示霞的幻灯片。

大家喜欢霞吗?

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思考题:

你最有感触或最欣赏的句子有哪些?

你最不理解的句子有哪些?

二、精彩语段赏析

1、“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黄昏使人伤感,落霞给人一种灿烂的美感。

2、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从人生角度看,生命的霞光经过重重的云翳,会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经历丰富,有过沧桑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

3、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作者对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层感悟。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生命是罕见的,也是残缺的;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生命是少有的,也是缺乏深刻的。

4、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的天边”指晚年、垂暮之年,“美丽的黄昏”一语双关,指人生的晚年如同天边的晚霞,同样是充满生机和无限美好的。

三、文章结构线索

触发:使我惊心的句子中的“sunet”

由叙述到抒情(第五段)

霞过渡

由抒情到议论(第六段)

人生的经历

感悟快乐与痛苦

生命的不息

四、《霞》小结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美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黄昏”“夕阳”“晚霞”的写景、抒情的诗句或文段。

2、预习《我的家在哪里》

重新浏览幻灯片,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散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二

大海中漂浮着一只孤独的船,它迷茫着。

曾经,出海前,它高挂着帆。它决心去寻海的彼岸。但是,现在,它迷茫着。它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风还在使劲地吹,帆还在高悬着,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风吹到那里,它就驶到那里,没了反抗,只有妥协。不像以往,以往的与风搏击。船上的罗盘,不知是否已经失灵,反正这支船已不再相信它指的是否还是南方。

风使劲地吹,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浪,拍打着船。船仍在努力地保持着平稳,它不想在这里变成一只沉舟--即使侧畔可能有千帆驶过。

太阳还在天上照耀着,四周还很明亮,但是,它感觉这与四周漆黑一片并没有什么区别,它找不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同行的伙伴。也许在这支船的不远处,在它看不到的不远处,有着与它同样的,高挂着帆而又迷茫的船,它知道。

在不久的将来,夜幕会降临,可它并不十分畏惧,也并不十分自信。它担心的是下一次太阳升起时会是怎样,是艳阳天,还是阴云密布,亦或者一个巨浪把它打翻在海底。

这只孤独的船,还挂着帆,在静静地航行,未微笑,也未退缩,只是静静地航行……

无题

清风牵着思绪,带着我的情怀,我要乘着风,去看琼楼瑶台。蓝天下飘动的白云变换着模样,在无声的静寂里不知飘向了哪里?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扰了我心底期待,在如烟的情愫里有了一份忧伤,在那一首忘不了的忧忧歌声里,牵动着心底的情怀。它述我懂,在心灵的舞动里灵魂在美丽的绽放。在夜幕中轻落窗帘,让宁静相伴,独品心灵馨香,让淡淡的香把环绕。

从指间流出的思绪,定格在白纸之上,它把生命演绎的过程记载了其中。在花开的美好,花落无声里却把守候让人期待了一生。有多少真心相守?有多少相濡以沫?有多少心灵里的那个圆在你我的心里面。心动处,那是不可触及的绚烂,走向了阑珊,走向了无奈,走进了伤感。剪不断理还乱。

在悠悠的长夜里,看阴晴圆缺的月亮,染了我的凄凉,任思想在长夜中泛滥。把无奈渲染,落一地芬芳,抚琴深处人寂寞,无出处。

散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学重点:

借助景物抒写对人、事、物的深切感悟。

二、教学方法:

以赏读悟道应用三环法指导学生品读《世间最美的坟墓》,以此引导学生自读《冬天之美》,触类旁通。

三、教学课时:一节课

四、教学过程:

(二)口头作文(6′):让学生看书前插图《托尔斯泰墓》,并通过对画面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赏读(15′):

(托尔斯泰之墓极普通、极朴素,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尽管他生前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却淡泊名声,即使死后,也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无意让人凭吊,这正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四)悟道(10′):

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

1、以简洁的语言抒写朴素的坟墓,表达沉挚之情。

作者伫立墓前,萦思怀想,心灵震撼,但作者却没有铺彩摘文,而是以简短的篇幅、凝炼的词句白描景物,将自己为伟人普通之墓所受的感动以及对伟人的仰慕之情,全隐匿在平淡简洁的语言之后。这篇记游托尔斯泰坟墓的抒情散文,平淡其外而激情其中,这样,艺术的表现与文章抒写的内涵形成完美的统一。

2、围绕中心意象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文章落笔点题后,总体观照坟墓,呈露全文的中心意象,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之愿望,说明这朴素之墓正是托尔斯泰本人之愿。

第二段,作者围绕中心意象三次写墓。第一次作了一个类比,来进一步突出托尔斯泰及其坟墓的平凡普通,激起人们的情感。第二次描写自然景物反衬墓地宁静,更显坟墓之朴素,以伟人的'英名与其普通的坟墓之间的反差,撞击人们的心灵,激荡起人们的无限敬意。结尾第三次重复中心意象,并用对比来反衬那伟人富丽之墓倒不如托尔斯泰之墓更震撼人心。

作者围绕中心意象四次反复从不同语义层面上不断展开,借游览抒发自己的崇敬之情,并告诉读者,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纵览全文,文章围绕中心意象以简朴的行文逐层展开,不断凸现作者沉挚之情,以形式与内容、情与理的统一自然熨帖地抒写出了最美,因而深深地攫摄读者之心。

(五)应用:

1、课内(10′):

(1)把自己先前看图的口头作文与课文比较一下,想想文章在写法上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2)听《冬天之美》的朗读录音,看看乔治·桑这位法国女作家又是如何表现乡村的冬天之美的。

2、课外:

(1)练笔:看幻灯片或书本插图:《野茫茫》《未名湖》,结合课文《内蒙访古》等,写一篇《草原之美》或《世间最美的湖泊》之类的散文。

(2)阅读:读《语文读本》之《漫步秦直道》《日月行色》《北海的早晨》这些写史、写人、写景散文以及祭文《祭炎帝文》、书信体散文《狱中书简》等,看看它们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这两篇抒情散文的写法有何异同。

散文教学教案设计篇四

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活的时光,匆匆的,活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

——题记

今天中午,爸爸打过来一个电话,他说:“小„„小乌„„飞了。”从他微颤的声音中我已经明白了。我没有再和他说什么,他也没再和我说什么,父子俩对着电话久久不能言语。

是的,小乌死了!他不存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且允许我用“他”)

我们都不忍看到残忍的一幕!我的眼眶出奇的湿润了,眼泪就像门前的小溪哗哗地流,我是智识愈开流泪愈少的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也真的哭了好几次。最终车开动了,我们再也想不到我们的朋友小乌竟然追着车,他分明就是一只猎豹,他居然就真的追上了车!我的眼泪再次涌动,我打开车窗,激动地叫唤着小乌,我看到了小乌的泪,晶莹的,一路跑,一路挥洒,我依旧听到了小乌那刺心的声音!我多么想让车停下来哪怕是开慢点啊!但我不能。直到跑到“乌石头”(据我家相当远),小乌才停下来,他知道那是徒劳的,我也知道人是残酷。听奶奶说,小乌回来后三天吃不下饭。自从那次后,我就再也不敢回家„„我不想让小乌难受。

今天中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和妈妈饭没吃就回家去看小乌了,我一眼看去,只见一双装满了泪的眼眶。二个月前伴着我散步的小乌,但现在何以不再答应我的呼唤,何以不再能表情,不能再说话,他的灵性哪里去了,他的灵性哪里去了?妈妈说,小乌是饿死的,姐说,小乌是贪吃被人放药致死的,我说,小乌是被我害死的,小乌是被我害死的!

平心的说,我们姑且试问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通的,最近人情的经验,我们究竟能有多少把握,我们能有多少深澈的了解:我们是否亲身经历过?譬如说:痛苦、悲、死、妙、恨、快乐、真疲倦、真饥饿、渴、毒焰似的渴、真的幸福、冻的刑罚、忏悔、种种的情热。

如今,我常常看到了一种可爱的狗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奔跑,我叫他:“小乌„„小乌„„

散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五

辽阔的大地,有足够的空间来盛下整个黄昏,让它一点一点地慢慢消逝。斜阳,那来自上苍的天光就像河流载着生命,沿着地面的起伏流淌开去。一个悲壮的落日黄昏,被大地上千年岁月阐释得悠长悠长!

春城的黄昏也和许多城市的黄昏一样,烈日虽然去了但空气中还弥漫着浓得令人发闷的喧嚣及钢筋混泥土的余热,路上是一个个手夹公文包的匆匆身影。饭后到校园的一角或公园的一角吹吹凉风,听听鸟语,放松一下压郁得久了的心灵。难得的一片净土啊!......此时,此景,此情,令我情不自禁的地想到家乡——那山清水秀的山村!

山村有种宁静而朴实的美;黄昏有种短暂,诗意的美,乡村的黄昏自然就美得神秘了。古老的《诗经》中的黄昏是一首怀思的田园牧歌:“君子于役,不知归期,葛至哉?鸡栖于埘,日之久矣,牛羊下来,君子予于役,如之何勿思?”当炊烟四起,空气中饭香弥漫,鸡已入笼,牛羊已归,那依门怅怅的女子,又要空度一个孤独的黄昏了。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那在仆仆路上奔波的君子,每到夕阳西沉时,由何尝能不遥望归家的道路呢?黄昏让最朴实的情感酿成诗意的酒:“着寡孤独的黄昏暮着雾与雨,我在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何况那林中的子规鸟,正在用浓浓的乡音呼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大地在沉睡中,游子却仍然在路上。在路上......在路上......日复一日,家越来越远路越来越迷茫,那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是一直往前走,也许有一天能够看到自己的家园,以及圈中的牛羊。

......我们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当我们走过,海浪就会抹去我们留下的痕迹。伸出双手,我想握住沙子,然而它却从指缝间溜走!最终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握住。指间残留的海浪气息,风一吹就消逝了。当淡白的月亮从天边缓缓升起,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光芒,勾起了对黄昏的全部记忆:炊烟、饭香、牛羊、鸡鸣、落日以及那个背牛仔包的男孩。

„„

那时的我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村里的伙伴们都回了家,学着大人的样子扛起了梨耙、锄头„„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早些长大,成为汉子!因为村里的大人们都说:读那么多的书没用处,能算算钱数识识几个字儿就得了,关键是要有力气干活!那时我也这样认为,因此没少逃课回家,但每一次回家都是被父亲用严词送回学校的。而每一次回学校眼角都含着莹莹泪花,心里满是不情愿和叛逆。

一次次的回来,一次次地被送去,一次次的日落,一次次的黄昏,一次次夕阳下拉得细长的身影,转眼间就过了六年。这六年里,父亲那苍老而又严肃的声音总会不断萦绕在耳畔。在那缕缕话语中睡去,一切都随着心跳的节律平静了下来,只留下了巨大的余倦和喜悦,在梦里。

现在的我已不是那个叛逆而无知的野孩子,明白父亲一直的苦心。欣慰的是我最终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也没有辜负我自己!

在茫茫人生路上,我走过了一片又一片的沼泽„„偶尔停在还残留着太阳余热的石头上,悠悠远望。在我背后,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脚印,一次次的夕阳滑落,炊烟升起。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将黄昏驮起,驮进游子的梦乡里。

在如水般的月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