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京十五日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13:38:29 作者:念青松 评语寄语 2023年两京十五日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篇一

首先声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苏荆溪这个女主,前期我真的是喜欢的,冷静沉稳,目光敏锐,遇事果决,肯吃苦、不挑事。但到了后期,她身上出现了两个无法忽视的槽点,一个是她的复仇,另一个是她跟吴定缘之间莫名其妙的感情线。

其实要写一个疯子也不是不可以,《妖猫传》里的白龙就是一个疯子,他认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抵不上贵妃一个人的,他要杀死所有跟贵妃之死有关系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无辜,所以他连当年织白绫的宫女都要杀,尽管贵妃并不是被白绫缢死,尽管宫女仅仅是奉命行事,但在白龙的眼里她就该死。不过白龙从头到尾都是这样,所以虽然他的行为让人无法接受,却不至于无法理解。但对苏荆溪的铺垫,书里真的做得不够,当然,书里也用吴定缘的话垫了一句,说苏荆溪一直忍受着很大的痛苦,所有的敏锐果决都只是伪装,但一直沉着冷静的苏荆溪最后突然疯成那样,这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得合理的。而且旁的都能伪装,比如一身本事的吴定缘可以伪装成一个篾蒿子,但一个疯子要伪装成一个明事理的人……她要真的能说出这些事理的话,还会变成一个疯子吗?讲真,就连梁兴甫的执念都显得比她有说服力得多。

再加上他一路上因孔十八等人而培养出的悲悯,最后取消殉葬制度简直就是他必然的选择。但事实上,殉葬制度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临死之前才取消的,所以朱瞻基被苏荆溪的所作所为震撼了之后,最终他死了还是要有嫔妃给他殉葬,这……

再说感情线。亲王好像确实不太擅长写感情,吴定缘那句肉麻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你就是我的锚,我的定盘星”,怎么想都觉得这不该是从吴定缘嘴里说出的话,而这种没太有说服力的感情,竟然能支撑着吴定缘最后甘愿跟苏荆溪一同赴死……吴定缘跟小杏仁的感情线都比这精彩好伐!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如果在吴定缘出紫禁城那里结束,就真的是一个比较圆满的作品了。朱瞻基、于谦和前期的苏荆溪性格都是很鲜明的,吴定缘的形象也很丰满,虽然他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后的一系列反应让我挺疑惑觉得不太像他,但人设整体还是立得住。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人物带给我的感动,比如孔十八,比如昨叶何,比如老周。朱瞻基能接触他们并理解他们,是挺好的安排。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篇二

断断续续看了十几天终于看完了亲王的新作,中间很多看得快的朋友已经发表了很多对于两京的高见,各个角度的都有,我也实在没什么新视角了,就说说最直接的感想吧。

印象比较深的几处情节,一是老兵孔十八“造反”,他最后对朱瞻基说“我是老兵,殿下是太子,若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该做的事,就天下太平了”,这句话真的是人间真理,放在任何时代都适用,通俗点说就是——管好你自己。

二是朱瞻基舍临清赴济南救吴定缘,很多欲成大事的上位者常常满口大义,但没有哪个小人物理应为了你的大义而牺牲,牺牲无数“小义”成就的“大义”真的还有成就的必要吗。

三是白莲佛母参透的“人间至理”,能搞起乱子的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真正糊涂的成不了事。白莲教这种“邪教”之所以能搞大,大概是因为它的整条“产业链”里其实没有真正的苦主,上面的人通过控制下面的思想搞事情,下面的人分两类,一种真糊涂,他们找到了精神归宿很快就要飞升了一点不觉得苦;另一种装糊涂,现实太苦沉浸在梦里即使再假也不会想出来的。

张泉这个人挺矛盾的,用历史课本上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有阶级局限性,虽然过于简单粗暴了一点,但是事实啊。

故事结局所有人各归其位,我知道本应如此却还是免不了失落,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有很多选择,可最终还是要通往那个唯一的结局。

感谢亲王写了这个故事,我是在大运河边长大的,与有荣焉。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篇三

昨晚一口气读完了两京下册,还没想好到底要写点什么。

很喜欢吴定缘这个人物,大概是天生对“忧郁”的角色有一种偏爱。一面是放浪形骸、酗酒、无用、势利,一面是重情重义、机敏、聪颖、果敢,这种反差,虽然说不够新颖...但还是吸引人的。喜欢书里提到他的每一个剪影,想象光点前他瘦高的样子,还有夜色里那双沁透忧伤迷茫愤怒绝望的眼睛,觉得很迷人。

苏荆溪,恰如亲王自己所写,是“推动书中波澜的灵魂人物”,我不讨厌这个角色,我也不够喜欢她,我只觉得哀伤。她的姐妹被选入宫,最终却悲惨殉葬,她自己讲王景姝死了,“她整个世界”都被夺走,大概从那时候起,她便不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了吧,为了复仇,她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不再为他们难过,不再为他们愤怒。我不知道对苏荆溪来说,朱瞻基、于谦、吴定缘是否还意味着什么,是因为她真的恨极了那些夺走景姝性命的人,所以当他发现朱瞻基对张泉尚有所顾念的时候,就决心要将朱瞻基也列为目标吗....如果她的心早已随着景姝一起死了,那她怎么会爱上吴定缘呢,看她最后的举动,大概是真的爱了吧,尽管她一直讲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但若是还有一点对他人的真实的感受,她真的可以在最后不管朱瞻基对她的倾慕和相救,只为杀了他让太后悲痛欲绝么....或者,还是因为吴定缘并不是她的仇人吧。

看到有书评说,苏的复仇在于对抗殉葬制度,这也许是很震撼的吧,但是这种复仇,正如书中所说是一种极度疯狂极度危险的复仇,是以对生命的另一种践踏为基础的复仇,在我看来,绝非正义,也并不悲壮。如果说苏杀了王家满门,是因为王家以女儿的死为荣耀,难道里面毫无决定权的仆婢、不明世事的孩童、被封建制度所牢牢禁锢的所有生命都是该死的吗?在那样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生命感悟的苏荆溪,是有着别样的光芒,她由于自己的不同,注定要背负常人不能理解也难以承受的痛苦,但这种痛苦要以此等骇人的形式去释放,我同样觉得毛骨悚然。

书里的朱瞻基真是不错,不知道咋夸了,反正就是挺好....默默觉得檀健次还挺适合,大概是我太喜欢电视剧版的曹丕了。

看梁兴甫,脑子里总浮现绿巨人

打算多去读读关于于谦的资料,《石灰吟》这个点,虽说可以达到“这个地方我知道”的目的,但是真的觉得有点刻意了。

尽管很多人说两京的人物塑造比长安十二时辰要更为饱满,我也比较认同,但还是喜欢长安,大概是因为结局吧....两京的结局,我是很希望吴定缘能独自一个人继续存在,我总觉得这个角色注定孤独。但是没想好如果苏荆溪最后不是和自己的仇家同归于尽,要如何改写。

最后,吴定缘对苏荆溪的那句表白我真的不能接受,个人觉得,那种表达实在不是吴定缘能讲的来的。看到那句我真的鸡皮疙瘩掉一地。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篇四

《两京十五日》和《长安》类似,也都属于典型的商业小说,这种写法在国外其实挺流行的。在国内,历史小说,或者是历史可能性小说,在以前大多数在写法上都还是偏传统。

商业小说比较明显的就是,它的写法会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比如,人物团队的组建,讲究一个动机,所以作者必须在前面几章内容里将人物的动机表达完整,不留漏洞。

《两京十五日》里面,太子急着回去继位,于谦人比较忠义护主,吴定缘一开始是不愿意去的,直到父亲去世,妹妹被抓,他的动机才最终建立起来。所以,整本书里,只有一个苏荆溪的动机不明,所以这个人必定是有问题的。马亲王其实借助吴定缘等人之口,也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给了作者提示。

而且,团队一般也都会有固定的角色。一个保护对象,一个打手,一个智囊,一个医生。配备完整,才能安心上路。

第二个是反转。商业小说的情节一定有反转、反转、再反转。因为只有反转,读者才会读得过瘾,才会觉得意外。第一个反转,白莲教的一把手竟然是个老太太,随后白莲教“倒戈”。第二个反转,刺杀朱瞻基的不是他的弟弟们,而是汉王。

商业小说的故事节奏一般都比较快,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一口气读完,不那么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商业小说哪里交代背景,该埋下伏笔,哪里高潮,哪里转折,哪里发生一些羞羞的事,都会精心设计。读者们的心理,被作者抓得死死的。

有人说《两京》感情线写得不好,但我觉得倒是挺好,可能因为我也是个直男。当然,如果仅仅追求刺激,那小说的底蕴就会下降。所以,历史小说也必然有自己悲天悯人的一面,必然有反应大时代的一面。《两京》探讨了两个大话题:

一个是迁都,以及因迁都而产生的漕运和民生问题;第二个是明代的殉葬制度。如果缺乏这两点对大时代的探讨,对其中小人物命运的探讨,那整个小说的内涵就会降低很多。

有了内涵,就不仅仅是商业小说了。所以我感觉,《两京》也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在这本书里,故事发生于庙堂之争,但牵涉到的确实漕运两岸的芸芸众生。国家上层建筑的决策或者变动,往往会对民间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非常期待这本书拍成电视剧,但希望服饰上能依然能做得尽量还原一点。作者:郭去疾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篇五

马亲王又有新书啦,到货后第一时间全身心阅读,确实是一气呵成,情节跌宕起伏,脑子中不自觉补出了很多的画面。从南京到北京,一个太子,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和一个芝麻官,四个主要任务串联起了故事情节,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马亲王写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是落魄的小人物决定了大格局。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天道不公,人心不弃”。从太子朱瞻基知道自己的父亲病重后颓然放弃,到他用这句话鼓舞吴定缘。我看到的是从国家权力中心游走的太子内心的一种不甘,是对别人评价“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反抗。联想到最近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面的蓝盈莹说的,越是说我不行,我就越要努力证明给你看!满满的正能量。

这句话放在吴定缘身上那又是一种意味。他貌似出身低微,不想卷入纷争,只想安定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一场突发意外把他卷入了国家权力斗争的漩涡里,父死妹被抓,自己又突然发现身世之谜竟然牵扯前朝旧事,可谓不公多矣。可是他也凭着自己的眼光手段,突破重重困难,向死而生,可谓不弃多矣。

朱瞻基和吴定缘,这两人本来是天上和地下,但命运把他俩纠缠在一起,是朋友也好似兄弟,从太子落水时,吴定缘对他闷头就是拳打脚踢,太子第一次解救后命锦衣卫绑吴定缘,到吴定缘因利益护送太子,到真诚去解救太子,从朱瞻基不惜绕路济南去救吴定缘,到吴定缘舍身孤胆前往京城提前送信。让我们在书中体会到了两人由淡变浓的友情。

当然书中的于谦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但在京城违规放走吴定缘时的拘谨又让人忍俊不禁。苏荆溪为了给挚友报仇的执着,让这一个信念坚持的`走到最后,文末马亲王还专门交代了殉葬之事的细节,真是让人感叹时代的不公。

书中几个配角也十分出彩,比如甘为兄弟谋福利,宁愿牺牲自己的孔十八;看似高不可攀其实活得最通透的佛母;矛盾纠结体兼忠诚卫士梁兴甫;醉心工程建设的阮安;张泉、昨叶何等等。

读书还有几个小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个是作者的用心。按照作者马亲王的话来说,是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查资料时的一段故事,展开了添加了故事的细节而写作的,书中涉及史料的部分,作者一如既往的严谨。就小到南京城墙高“六丈五尺”这种细节也是作者细究的地方,有据可循。

还有一个就是书中对大运河的描写,于谦作为主要叙述者,讲出了大运河的建造、功用、成因。像是给我们讲述大运河恢弘的历史,让我们感叹古人智慧高深,人民力量伟大巧夺天工。

当然还有书中的隐含主线迁都问题。国都留在北京促进航运、外御匈奴,可部分随迁子民深受其害,航运部分民众保守剥削。国都迁回南京,省河运千万人力,南方物产丰沛,但同理也有人会受害不满。到底是迁还是不迁?告诉我们的是身为决策者,重大决策要慎之又慎,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真正了解民情民意,才能有效权衡,因地制宜,兼听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