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歌曲的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4-01-08 13:55:29 作者:文轩 文秘知识

在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参考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相信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帮助。

送别歌曲教学心得体会

送别歌曲是一种独特而又感人的音乐形式,它通过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传递出别离的伤感和离别的痛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幸教授了一堂关于送别歌曲的课程,并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开始教授这门课程前,我先做了一番准备工作,收集了一些经典的送别歌曲。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年龄和音乐口味,我选择了多样化的曲目,包括《往事只能回味》、《友谊地久天长》等。我试着研究每首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传达给学生们。同时我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这些曲目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些准备工作为我后续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送别歌曲的定义和特点。我让他们听一些经典的送别歌曲片段,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别离和辞别的情感。然后,我针对每首歌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歌曲的曲调、歌词和演唱者的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我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每首歌曲的含义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互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接下来,我组织了一次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自体验送别歌曲的创作过程。我让他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送别歌曲进行创作,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这首歌。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在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呈现了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学生们纷纷表示,在这个互动体验活动中,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送别歌曲的美和神韵,同时也感受到了送别的情感。

最后,我进行了一次小结和复习的环节,让学生们总结这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回顾和思考这堂课所涉及的知识和情感。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些课后任务,让他们在课堂外通过写作等方式继续学习和思考。在学生们的反馈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这堂课的认可和满意,也体会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总结起来,通过教授送别歌曲这门课程,我不仅了解了更多有关音乐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我相信,送别歌曲教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送别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程,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为更多学生带来音乐的魅力。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2|。

34|5—|54|32|1—。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

总结。

买菜歌曲教案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菜市场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菜市场里各种各样的菜吸引着幼儿。我们班在区角开设了“贝贝菜场”这一区域,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场景”中,让孩子们了解菜市场的结构,体验买菜的快乐,感受菜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当促销员、理货员,顾客,不喜欢当收银员,很显然孩子们不知道要收多少钱,不会算账,对于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概念模糊,于是我就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买菜》。旨在创设一个“菜场买菜”的游戏情景,在多次去“菜场买菜”的过程中认识钱币,学会使用钱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买菜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买菜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菜场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菜场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布置“贝贝菜场”,货架上摆上各种菜,并标明价钱。

2、20个1元、4个5元、2个10元仿真人民币,幼儿人手一份。

3、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作业单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复习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看看袋袋里面装着什么?”师:“哇,好多钱!都有哪些钱啊?”(1元,5元,10元。)。

2、游戏:取钱。

老师发布号令,幼儿取相应的钱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钱的游戏:老师说多少钱,请小朋友快速从袋袋里取钱,取出后就举起来,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

二、幼儿第一次买菜,探索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师:“小朋友,你们家的菜都是谁买的?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也来学做小当家,去菜场买菜。去菜场时,小朋友要注意什么?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拿着钱到1号货架买菜。”

1、幼儿带着钱,到1号货架选菜(师设计的每一种菜价均为5元或者10元),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菜。)。

2、集中梳理经验,知道钱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1)师:“谁来说说你买的是什么?花了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5元钱的两种付钱方法:用1个5元来付钱,用5个1元来付钱。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元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个5元钱付钱,有的用5个1元付钱。”

黑板上出示钱币,进行梳理:5元钱之间的换算关系:“5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是5元钱;1个5元的纸币也是5元钱。”

(2)师:“谁买的是10元的东西?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0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0元的xx,用一个10元的纸币付钱”“用10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2个5元的纸币付钱。”“用了1个5元的纸币和5个1元的硬币付钱。”

黑板上出示钱币,梳理:10元钱之间的换算关系:1个10元;2个5元合起来是10元钱;10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是10元钱;5个1元的硬币和1个5元的纸币合起来也是10元钱。

师:“原来钱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元、10元的菜,菜场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菜,你们想买吗?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商品,看看多少钱,然后回到位置上,将你的付钱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三、幼儿第二次买菜,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1、幼儿到菜场选菜,将付钱方法记录在表格上。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付钱方法。

2、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

(1)6元钱的菜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元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元和1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也是6元,这种付钱方法比前一种简单一些。

(2)8元钱的菜付钱方式:用8个1元钱来付钱,用1个5元钱和3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元钱。后一种付钱方法简单一些。

(3)师:“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2元的,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元或者10元来付钱呢?”

师小结:“可以直接用12个1元的硬币来付;可以用7个1元1个5元来付;可以用1个10元2个1元来付;可以用2个5元2个1元来付。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很多种付钱的方法。”

四、操作作业单,巩固幼儿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元、5元、10元的钱币,学会了不同的付钱方法,到菜场买了好多菜,真开心!米米小朋友也来到了菜场,她一共有1个10元,3个5元,10个1元,想买一条鱼,一条鱼18元,小朋友,想一想米米有几种付钱的方法?请把这些付钱的方法记录下来。”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

教学。

目标: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一、组织教学。

1、2、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三、

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发声练习节奏练习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买菜歌曲教案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学习有节奏的念白部分。

2、在感受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能用欢快、跳跃的情绪演唱歌曲。

3、体验歌曲中陪奶奶买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前请家长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

2、歌词插图、《买菜》的音乐、钢琴。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结合幼儿已有经验,激发兴趣。

分享交流:“你跟爸爸妈妈买过菜吗?去哪儿买菜?买了什么菜?”

二、幼儿听赏歌曲,初步理解歌曲主要内容,感受买菜的快乐。导语:“让我们听听歌曲里的小朋友跟谁去买菜,买的什么菜?”

1、清唱歌曲,引导幼儿简单了解歌词大意。

回顾歌曲内容:歌曲里的小朋友跟谁去买菜,看到什么菜?买了什么菜?

2、听伴奏演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歌曲里小朋友买菜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幼儿结合歌词、动作和表情来说)。

三、学习理解歌词内容,结合教具引导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学说歌词。

1、幼儿说歌词,激发幼儿买菜的快乐情绪。

(1)结合天气启发幼儿表现买菜快乐的心情。

(2)启发帮助幼儿说出歌词里各种菜的名称。

2、幼儿有节奏的完整说歌词,重点:以念白为主。

四、学唱歌曲,结合欢快跳跃的情绪体验买菜的快乐。

1、以念白部分为主学唱歌曲,启发幼儿说出,念白部分的特点。

引导幼儿结合身体其它部位配上节奏,有趣味性说出念白部分。

2、再次激发幼儿情绪,边唱边表演歌曲。

活动延伸:

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

把音乐放到表演区,幼儿随时欣赏、表演。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二、认识作者: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送别》歌曲教学心得体会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2学情分析。

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3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人们对中国清末明初新式学堂中所设的音乐课程及所教唱的歌曲的称谓。通俗点讲,就是当时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下面老师来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4、电影《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再现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本影片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墙脚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被偷的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后来她领来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只能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刚才影片中的歌曲曲名为《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李叔同(点击课件)。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1)用听唱法学唱歌谱。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13分钟)(三)拓展活动听杨鸿年版本《送别》,体会歌曲的处理。

(四)。

总结。

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送别》歌曲教学心得体会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1.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2.了解陈叔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4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

歌曲介绍: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简谱。

4、学生聆听歌曲,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5、教师领唱。

6、学生一起唱。

三、扩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

六、课后作业。

你来试一试:借用《送别》的旋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家人听。

《送别》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40分钟)。

【学生数】46人左右。

【授课类型】声乐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 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 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

1、 歌曲的作者。

2、 关于学堂乐歌。

3、 歌曲的创作背景。

4、 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

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 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

1. 气息与发声练习。

(1) 呼吸练习。

(2) 32︱1—。

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

(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

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

(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 歌唱情感的激发。

(1) 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

(2) 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 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 课后拓展。

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送别》歌曲教学心得体会

《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它旋律优美、动听悦耳,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近日接触到了这首歌曲的教学,从中收获颇多,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以下将从歌曲的魅力、教学方法、个人感悟等方面展开叙述,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要强调的是《送别》这首歌曲的魅力。作为一首经典老歌,《送别》的旋律优美动听,在旋律中流淌着深情和惆怅。每次听到这首歌曲,会让人心生思绪,回忆起往事,想起曾经的离别和失去。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细腻而动人,让人回味无穷。除了旋律上的魅力,《送别》的歌词同样让人难以忘怀。词曲合一,歌词深情又含蓄,通过一些简短的词句,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送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听众。

其次,教学方法是学习这首歌曲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点。对于《送别》这样的经典歌曲,教学方法需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这首歌曲,并解读歌词的含义和情感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然后可以指导学生合唱这首歌曲,注重唱法和情感的把握。在合唱过程中,老师可以深入分析每个词句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敏感性。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演唱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综上所述,教学方法对于学习《送别》这首歌曲至关重要。

再次,学习《送别》这首歌曲带给我很多个人感悟。首先,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我深切感受到音乐的力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够传递情感和表达情绪。《送别》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其次,学习这首歌曲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歌曲中所表达的离别和失去让我深思,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应该倍加珍惜,更要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送别》这首歌曲也让我明白,离别和失去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停止向前,应该勇敢面对生活带来的挑战。

最后,通过学习《送别》这首歌曲,我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音乐教育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因此,学习《送别》这样的经典歌曲对于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送别》是一首引人入胜的经典歌曲,学习这首歌曲让我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领悟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对学习《送别》这首歌曲的心得体会是:音乐的力量无穷,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学习音乐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爱身边的人和事,坚持面对困难和挑战。总之,学习《送别》带给我很多收获,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和艺术修养。

《送别》教学设计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声乐零基础,声乐必须从头抓起。想要改变学生以前的错误的唱歌方式,是一件困难的事。需要从学生呼吸方法上改变。《送别》是一首具有衔接意义的歌曲。难度不大,学起来容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2.了解陈叔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二、认识作者:。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简谱。

4、学生聆听歌曲,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5、教师领唱。

6、学生一起唱。

三、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

六、课后作业。

你来试一试:借用《送别》的旋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家人听。

歌曲送别简谱【】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pond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ofhomeandmother),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送别》歌曲教学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有关《送别》歌曲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和分享,我对这首歌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汲取到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心得体会。以下将从音乐的魅力、歌曲背后的故事、情感的转化、技巧的应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来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的魅力是进入这首歌曲的一种媒介。歌曲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情感的最佳演绎者。《送别》这首歌曲的音乐编排精妙,旋律流畅,和声丰富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反复品味这首歌曲的旋律,让他们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激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逐渐被音乐吸引,对这首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了解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境。《送别》这首歌曲是词作者文翁校译自荷兰诗人布尔赫斯的《致橡树》改编的,它描写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在教学中,我试图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离别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思乡的心情。这种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领悟到歌曲的内涵。

第三,情感的转化是歌曲表达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歌词的情绪变化,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通过歌唱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他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演绎出每一句歌词,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这首歌曲中。这种情感的转化让歌曲更加感人,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四,技巧的应用是歌唱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通过对音准、音色、发声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巧。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唱歌过程中运用吐字、发声、表情、身体动作等方面的技巧,使歌唱更加表达情感。这些技巧的应用让学生们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最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组演唱、创作小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送别》这首歌曲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首歌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并将情感转化为生动的歌唱表演。同时,通过技巧的应用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我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歌曲。这次教学经验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目标,也激发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培养。

歌曲送别心得体会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情感表达和心灵共鸣的力量。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中,不少歌曲以其深情动人的旋律和歌词,让人们陶醉其中,能在人们挥别过往、告别亲友时,表达内心深情。而在艺术送别中,歌曲是流传最广、触动最深的一种方式。通过聆听歌曲送别,我们可以找到心得体会,感受音乐之美与送别之意。

第二段: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旋律传递情感的语言。歌曲送别通过旋律、歌词和演唱者的表演,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当我们聆听那些以美妙的旋律编织而成的歌曲送别时,仿佛置身其中,情感随之起伏。歌声深情款款,如泣如诉,便引发了我们心中那最真挚的感触。每一次唱出送别心声的人,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听到了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第三段:送别之意。

送别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场景。离别之际,我们或许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和不舍,但是通过歌曲不仅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也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感、找到释放的出口。一首首送别的歌曲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勾起了人们对离别、别离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些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或演唱者的真情流露,因此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四段:人生哲理。

歌曲送别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帮助我们思考生命和离别的意义。有些歌曲以短暂的告别为引子,带领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歌曲送别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那深刻的歌词所触动,感悟到人生的珍贵与短暂,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并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歌曲送别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五段:情感共鸣。

歌曲送别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情感共鸣。不同的歌曲会触发不同的情感,有些会让我们重温过去的回忆,有些会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期待,而有些则能唤起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在人生的各个转折点,伴随着它们旋律和歌词流淌在耳边,心中那份独特的感动时,我们就能体会到歌曲送别所带来的情感温暖。这种情感共鸣将我们与歌曲组成一种心灵的共鸣,使我们仿佛与曲子、歌手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连接。

总结:

歌曲送别作为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歌词展现出情感的真实与深刻。通过聆听歌曲送别,我们能找到心与心之间的共鸣,也能思考人生和离别的意义。歌曲送别给予我们情感的温暖,并助我们平抚思念之情。因此,聆听歌曲送别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送别》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影视音乐”中第二首演唱曲目,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这首歌是很多人从小唱到大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隽永,令人印象深刻。刚好《城南旧事》是五年级阅读的书目,而且语文课文中也有文章的选段,因此,我就把《城南旧事》的故事和歌曲进行结合分析。

初听歌曲时,很多同学都可以跟随旋律进行哼唱,看来大家对这首歌有一定的了解。听完后,我问学生:“这一单元是《影视音乐》,那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影中的主题曲吗?”大家纷纷摇头,于是我顺势引出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学生们一听,是他们所了解的,就纷纷来了兴致。大家在音乐课上开起了读书会,互相介绍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片段,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侃侃而谈,令我十分惊喜。

但是言归正传,还是要回到歌曲当中。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你觉得这首歌好在哪里?”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歌曲的旋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很感人。”有的孩子说:“歌词写的很好,充满了离别之意。”这时,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歌词中,有没有写到伤心、悲伤等等这样的字眼。”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我说:“这就是利用景物描写进行渲染,来表达作者的心情。所以说,这首歌的词作者李叔同先生是个了不起的文人。”之后,我又将李叔同和学堂乐歌给大家进行讲解。

下课的时候,一个孩子找到我,说:“老师,我听到这个想到了我去世的爷爷,刚一开始都不敢唱,一开口就想哭。”我安慰了他一下。我想,欣赏音乐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与音乐产生共鸣,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作家们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语言,用旋律去调动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在音乐中的体会更加深刻,感情更加丰满。所以说,我们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当然,如果能让他们与音乐成为朋友就更好了。为了这个目标,我还需多努力!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

《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传唱至今的学堂乐歌,也是首次出现在本册教材中。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说学唱歌曲旋律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体验歌曲的情境,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做以下几点反思:

1、上课开始,我以送别的器乐曲(口琴演奏)做欣赏,使学生较快的体验感受歌曲,紧接着伴随乐曲做背景音乐、欣赏了部分图片、分别从歌曲曲内容和主题两方面来展现。在进行体验和欣赏的同时,使学生较快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歌曲的学唱以及情感的把握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在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已开始跟音乐进行了学唱,这会影响到欣赏的目的,应在进行之前做好指引。

2、在新课教学开始时候,我选择从歌词入手,选用前面的器乐曲做背景音乐,进行了配乐诗朗诵,并带领学生把握好语速与换气,使诗歌和音乐做到很好的融合。在前后三次的聆听后,让学生跟随音乐,带歌词进行了自学演唱,并指导学生音量和歌唱情绪的控制。接下来,聆听了范唱,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了这首歌曲,并跟随范唱进行学唱以纠正个别小的错误,此部分的进行相对比较顺利,但在学生自己学唱的过程中,个别节奏和音准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本想的是后面跟钢琴学唱时进行专门处理,结果在后面处理时,感觉到学生已经形成了习惯,很不容易纠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遇见有问题的地方应及时纠正。

3、处理歌曲演唱时,跟钢琴伴奏进行了演唱,处理了乐谱中的休止符和不易把握的节奏,并将乐曲划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讲述,原本想的是,通过三个部分划分讲解,让学生更深刻的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意境,但由于语言功底太差,无法更好的对各部分进行渲染,使得效果恰恰相反,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没有了热情,这个问题的出现使我反思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换其他的方法来实现或者简化程序,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曲三部分的情绪的变化(主要表现就是声音的控制和情感处理上)。如果使用钢琴分别演奏三部分,让学生进行听辨并进行模仿,这样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4、歌曲分析后,分别跟随钢琴伴奏和音乐伴奏进行了全曲的演唱,在跟随音乐伴奏演唱时,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辨别了音乐伴奏的前奏和间奏,最后对学生进行了引申教育,珍惜时间,珍惜所拥有的。

纵观全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时间控制相对较好,但是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需加强,歌曲的处理和准确性上要做到更精细,要不断学习,丰富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随机应变,上好每一节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