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论文参考文献(专业19篇)

时间:2023-11-01 17:29:11 作者:温柔雨 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的论文参考文献(专业1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文学瑰宝,它蕴含了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心理健康的论文

中学生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则已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升学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一、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为中学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学校长首先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建立集教育、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而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主环境建设。好的教育要有好的主环境。主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建设,要体现出“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园建设要做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这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汇编家庭教育通讯、家长委员会、咨询活动等,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既关心子女身体健康,更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家长们要正确地爱孩子,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良好的情绪就会长期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位置,从而保证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也要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中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3)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泛滥,只见分不见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尽信老师,老师迷信标准答案;学校以“分”定位,教师以“分”晋级,学生以“分”择校读书,真正的“分在增值,人在贬值”,学生往往得了高分,失去情感意志与追求,学生在高分、高心理压力下,丧失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痛尚须心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解决时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可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内容来于]就是有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待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要热爱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要学会关心自己,使自己活得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还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往最坏处去想,就会发现自己最幸运,遇到想不通行不通时,退后一步自然宽,还别忘了改变和克服情绪心态,否则,社会意志衰退,上进心全失,患上心理疾病。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漫长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不能立杆见影,所以我们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尽量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的结合为培养新一代合格大学生提供全新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思考与探索是行之有效的。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4]ivepsychology.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龚耀先.医用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论文

文章从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研究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促进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xx(01).

[2]卢飞.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xx(01).

13软件司加兴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班级:13软件姓名:赵立坤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为帮助居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环境,降低危险因素,促进人们的健康......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加强情感教育,不断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才能够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出质的突破。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并探讨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能够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以及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相当紧迫的。现代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现代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科技发达,高科技能实现简单的变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变化就能做好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对现有的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对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实际生活当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一)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很多的新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极大地扩充了大学生的认识层面和对于社会的了解。一些社会上思想价值观非常好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网上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这些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如现在很多的社会阴暗面就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检举揭发的。

(二)消极影响。

很多的社会热门话题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就直接面向社会。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波及。现在热门话题越来越向要吸引人眼球,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发展。而且很多的话题空穴来风。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当下很多没有道德,也没有思想,甚至不好好教人做人的话题,往往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的会波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把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引向了不好的一面,引入到了歧途之中。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信息,如暴力网站对于学生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旦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这一类网站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人格,进而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全。

(一)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举止行为是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相当必要,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感情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把情感教育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心理健康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分认同。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笔者为了实现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自始至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并不反感,而且使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改善教学的气氛。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虽然心理健康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也非常好。至于当代很多大学生心理消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信息爆炸,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接触过多,导致信仰淡化、价值观的扭曲等等。只有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具备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最多。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活动,如慰问抗战老兵等等,都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健康论文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何为心理健康?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保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要没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做到这两点,就拥有了我们所说的健康心理。那么,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现状是怎样的呢?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调试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的生活步伐逐渐的加快,社会上的竞争也在日益的加剧,人类的情绪已经进去了严重负重的时代。正是这种社会上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心理问题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99%。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另外,在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其中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人数占所有休学学生人数的64.4%,高居心病休学之首,这也更加说明了心理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也更加证明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1)适度锻炼,促进身体发展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心理成长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常用划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严格的规则与纪律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超强的自控力与纪律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还能够锻炼学生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精神。另外,体育锻炼一般都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略微恶略的环境更能对学生进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

(2)适度锻炼,促进人际交往通常情况下,体育锻炼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师生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交流与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课堂”,课堂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模拟的社会生,在课堂中,学生会受到胜利,会受到挫折,会受到成功,会受到失败,会受到优势,也会受到劣势等等,一系列的体验,都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助于自我认知,也有利于交到更多的朋友。

(3)适度训练,增强信心体育训练通常都是激烈、艰苦、竞争的,对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友善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4)适度锻炼,缓解紧张疲劳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帮助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和我们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从事一项令其情绪消极的任务或工作时,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与紧张。但是,如果保持适度的体育训练,并且在锻炼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够明显的减轻疲劳。与此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治疗神经衰弱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积极休息”。另外,适当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坚韧性,减轻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根据研究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不锻炼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好几倍。

2、超强的体育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英国专家的研究显示,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响,过度的训练会造成体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过度的训练时,会产生大量的负荷,促使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对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前线战士)会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体数量也会由于训练强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好处,并且不利于健康。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举而成,总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影响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3、低强度的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实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低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的不良影响,不会像高强度的训练那样严重影响身心发展,而是对学生有着间接的影响。就比如一个体育生,长期不坚持锻炼,每天只是跑几百米的训练强度,虽说对身体无害,但是长此以往,体育成绩会一落千丈,与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日复一日,心理就会产生疾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是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不同的体育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见不同的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不相同,其实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适度的训练强度对我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无害,而不管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望大家都能够合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

[1]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xx.

[2]邱达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及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xx.

[3]翟芳.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xx.

[4]吴波.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xx.

心理健康论文

现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仅仅依靠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咨询和疏导工作,难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单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实现应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缺失,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师资队伍已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由德育教师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些教师多是非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短暂进修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就接受工作任务,导致这些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心理学教师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

(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到位。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源头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树立“心理育人”的正确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单一形式,要通过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学生中传播和普及,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

在新的时期,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和管理。各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师资选拔制度,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人员或者获得国家级专业认可的心理学教师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引导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整个高职院校在心理学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并取得相应成果,为科学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中职教育工作实践,对目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自卑心理,对前途没有信心。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不理想或中考失利,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来谋生。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歧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职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缺少自信心,甚至看不起自己,导致不少中职学生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敢或不愿意尝试去努力学习,对前途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严重,自控力差。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成绩都不够理想,很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比较差,更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控力差,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行为放任自流,不少学生会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等。加之,在进入中职学校后,不少学生因为学习能力较差、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学生接触陌生的专业理论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时,会感到困难重重,难以下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3、不少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情绪波动大。

中职学生一般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敏感,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内心非常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挣脱成年人的约束。这些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叛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严重的抵触心理,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提醒直接无视,甚至故意唱反调。不少学生容易感情用事,做事容易冲动,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容易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出现打架、出走、自残、轻生等种种问题。

4、不少学生情感封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目前的中职学生有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受到亲人的细心照顾和爱护,这些学生在家庭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当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社会时往往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家长长年在外地打工,家庭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造成这些中职学生亲情缺失。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想正在不断形成和逐步完善,当他们的个人目标、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时,便会不知所措。或者当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时,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调整,缺少战胜困难的信息,也缺少解决困难的能力。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封闭自己的情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不愿意与老师、亲人或朋友沟通,听取老师、亲人或朋友的建议或意见,这样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惶恐不安、社交恐惧感和郁闷等情绪。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美的学校环境、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美好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让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中职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学生解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人际交往的困难或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理智地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指导学生尽量避免挫折或困难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2、重视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学校要根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的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实际学情,然后根据所教的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职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分成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精心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个体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消除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断成长。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平时的各学科教学中,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把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各学科教学中,找准各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效果,指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强、自信、自律、敬业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等能力的不断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情感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不知道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与相处。而在平时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组织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比赛、举行歌唱舞蹈比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晚会等活动,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减少学生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可以很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各类活动,特别是要重视举办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发现自我、让学生克服自卑感,学会战胜自我和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密切联系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所在家庭的父母关系好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里发生的重大事情等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平时的中职教育教学中,除了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联系家长,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帮助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指导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提醒家长增加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沟通,促进家庭教育宽松的氛围的形成,让家校联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中职学生必要的关心和指导,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抗性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综上,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明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没有掩饰,是很直白的.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与践行者,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我们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从而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论文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通过校内外的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健全性格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虽然性格各异,但基本上是健康的;而心理不健康者,其性格也是不良的。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日趋形成和稳定时期,他们健康性格是从小在积极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以及自身努力培养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性格必须遵循健康性格形成规律,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心理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直接明显。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孩子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性格。再有,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三)引导青少年自觉努力培养健康性格。自我教育对性格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我们要启发学生的心理自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激发意志努力的手段如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等。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培养良好性格。

当然,我们在注重学生良好性格培养的同时,还应及时做好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我们可以就少数学生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在问题出现初期给予及时帮助,防止发展成严重障碍。

我们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例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行为自控能力,等等。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并已经产生、积累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缺陷矫正,必要时应求助于专门的治疗机构。

总之,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及早发现与防治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冲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心理健康论文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及重大责任。但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激化,护士这个群体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护士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更应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科学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心理健康;职业群体;心理压力;护士。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当今护士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护士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除了面对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外还要面对长时间心理压力所带来的困扰。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的此项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综合阐述。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研究者常用的评定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20余种量表,通过对护士群体网络以及现场调查,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可以客观的反观护士人员目前的心理问题。

近些年来,医护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医生相比,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更多,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调查发现护士群体的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项因子分均高于其他群体。护士作为高风险职业群体,由于疾病复杂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工作风险加大,又因为我国护士的需求量大,但实际在岗护士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假如不能及时做到正确处理将会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1。4特殊岗位护士心理健康的特点。

1。4。1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急诊科护士与内科护士相比较,通过评估表来看她的评分明显高于内科护士,各种精神压力表现筛选阳性率也高于后者。

1。4。2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高尖端手术开展和先进、复杂、精细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手术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她们工作节奏快、风险大、工作时间长等因素,尤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和较封闭的工作环境,易造成护士身心紧张,疲劳、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态。这些会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4。3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国内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研究报道较多,结果有一定差异,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综合科室护理人员。主要表现症状为:焦虑、强迫、恐惧;有报道还对精神科男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出了比较,结论是男护士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国内常规,在总体程度上要优于女护士,但男护士在人际关系、焦虑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1。4。4icu(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重症监护室是对急性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的特殊科室,患者病情危急、不稳定,护士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icu护士必须承受很强的工作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评分明显高于普通内科护士,外科护士。

2。1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量和时间分配状况。首先,护士的工作性质特殊,护士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每班8个小时,执行医生医嘱的同时还担负着临时的护理需要。各班在交接的时候要保持准确无误。护士是医院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协助医生治疗以及护理的工作,这些都导致护士工作的工作量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其次,我国现有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发达国家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是1:8。5,而中国2015年的数据却仅仅是1:1。07。另外,一些医院随意加床导致护理人员更加不足。护理人员不在岗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有的护理人员已从事行政或其他工作但仍占据编制,实际医护比例可能更低。

2。2工作环境问题。

与医生相比,护士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在拥挤的空间,忍受令人难过的气味,接触大量的病毒,面临许多风险。与此同时,还要面临应对病人的愤怒、悲伤的情绪。这些情绪都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这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作环境,另外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不断变化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和知识,要求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学习层次,不断学习新型的医疗知识。竞争激烈的职称晋升制度,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从而影响护士的心理状态。

2。3紧张的护患关系。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但现实是,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相当紧张,护患关系也是如此。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与患者的接触相当多,在患者住院阶段所产生的矛盾也更多。护理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纠纷。护士与患者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信任,不信任的状态也造成沟通不畅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2。4社会认同度问题。

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认为护士仅仅是医生的助手、患者的保姆,护士的工作被认为是服务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家对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并不了解护士的工作内容。护士工作长期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另外加之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统统这些都提升了护士心理的不平衡,影响护士的工作情绪和心理健康。

2。5自身心理知识缺乏。

目前,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课程培训,护士没有接受完善的心理培训。护士本身也没有关注到自身心理知识的积累,长期繁重的工作带来过重的压力加之没有科学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

3。1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

护士群体自身缺乏心理知识,主要是由于在大学教育阶段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课程,在进入医院后又有繁重的工作没有时间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护理专业应该增加心里健康方面课程的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的内容需要eap管理团队进行合理编排,以帮助护士群体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训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集中上课的方式,通过情景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具有实用性。还可以印发宣传小手册,在医院的走道里可以张贴心理卫生小知识;定期邀请专家来进行知识讲座等。

3。2关注和维持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

精神科护士是所有临床科室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要时刻警惕患者发生意外、攻击行为等,所以精神科可以根据这一特殊因素尽量使用男护士。男护士既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做好自护的工作,所以,作为管理应合理安排人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减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及时、有效、安全的完成各项工作。

护士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让护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采取科学的放松法,让护士进行自我调适来减轻、消除心理压力。

3。4增强医院管理者整体意识。

作为医院管理者可以定期制定必要的集体活动,如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才能帮助护理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全面的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护士群体作为医护工作者,因其工作和生活等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且长期受到忽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有关护士心理的研究,这些将对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是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护士这一特殊群体全方位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才能为我国的护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突破传统教学,锻炼学生的心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学科心理问题渗透。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离异家庭增多带来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使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

一、当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父母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分关爱或溺爱孩子,往往致使中学生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延伸到性格上,表现为自私、自大或自卑。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经不起挫折的考验等。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当然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利用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的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能充分施展其功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你说、我说、大家说”活动。

1.开展“开心一刻”活动。让学生准备一个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2.开展“答记者问”活动。预先选定一位学生,由他面向全体同学,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就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般你问我答。

3.开展心理知识小讲座。例如:积极暗示的应用,自我激励的六个步骤,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区别等,可通过小讲座、小训练,培养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二)寓心理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等策略,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亲临其境”,“融入”其中,体会古代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学习“元代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老师导入: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元代,假如你是一位元代的公民,你会怎样生活?(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示:假如你是皇帝、地方官、农民、商人、旅行家……你会怎样做?)(3)学生交流:“皇帝”说:“我们是游牧民族,放牧的收入有限,应重视发展农业。”“地方官”说:“我会注意发展人口,增加户数,鼓励百姓多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农民”说:“我会多种植粮食、棉花。”“商人”说:“我会到大都经商,从事漕运和海运。”“旅行家”说:“我会到大都、泉州游玩,到欧、亚、非各洲旅行,去认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并与他结为好友。”等等,这样一节课让学生“经历”历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心中一股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正确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教育:。

(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让学生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点燃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2)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树立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曾经有一位学生看到历史内容很多于是很烦,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但他对古代的战争很感兴趣。于是,我让他去了解关于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史实,并教育他实力弱的一方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他们没有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放弃希望,没有悲观退缩,这使该生真正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承受挫折能力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从而消除失落心理,增强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

(1)充分利用历史名人史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张骞出使西域,一百多人出发,十几年后,仅两人而归,仍然坚持的精神,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上名人史事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感触,进而增强对学习、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2)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如: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以及文学、历史都可用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等。

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耐挫折教育的渗透,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能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在历史学科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师则要能动地开发学科与自身的潜能,推动历史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

[2]林崇德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德育,20xx,(1).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本文在体育舞蹈的概述基础之上,从调节情绪功能、促进审美功能、健全人格功能三方面分析大学体育舞蹈的心理健康功能,重点探讨大学开展体育舞蹈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高效整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创建大学生体育舞蹈社团、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三方面,旨在通过本研究为相关人员做出一定的借鉴参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体育舞蹈;心理健康功能;实施策略。

体育舞蹈作为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体育舞蹈凭借运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鲜明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与喜欢。大学体育舞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情绪心理的健康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开展大学体育舞蹈则显得极为重要。对此,本文以大学体育舞蹈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心理健康功能及实施策略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1体育舞蹈的概述。

体育舞蹈是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基本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性的融入舞蹈艺术动作。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舞蹈具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摩登舞群(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狐步)、拉丁舞群(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1]。体育舞蹈在肢体表现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旋律的引导,展示难度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者造型,由此展示出体育舞蹈的内在情感艺术特性。体育舞蹈具有多重特征,即标准型、欣赏性、竞技性。首先,体育舞蹈的标准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舞蹈的舞步标准规范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舞蹈组织根据其动作难度的不同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铜牌、银牌、金牌;其次,体育舞蹈具有欣赏性特征,表演者需要穿着一定的服装,在音乐伴奏下,将风度、体态等外在要素很好的展现出来,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最后,体育舞蹈具有竞技性特征,舞者需要严格按照体育舞蹈的规范要求进行,与此同时还需要彰显舞蹈的美观度[2]。

2.1调节情绪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调节情绪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产生积极良好、正面乐观的情绪,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第一反应则是情绪,体育舞蹈活动是客观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客观心理的需要。换言之,体育舞蹈活动开展与人的情绪需要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学生在体育舞蹈活动参与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从而出现高兴、愉悦、成功等积极情绪,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带给学生个体成功愉悦的满足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2.2促进审美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促进审美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体育舞蹈集合多种元素于一身,如体育、舞蹈、艺术、音乐等,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来说,体育舞蹈更加倾向于艺术方面,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审美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例如,华尔兹具有流畅洒脱的特点,探戈给人抑扬顿挫之感,快步给人轻快激扬之感等等,通过这些肢体动作的表现在带给欣赏者视觉冲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体育舞蹈的欣赏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2.3健全人格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健全学生人格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舞蹈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磨练自身品质,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若想在体育舞蹈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拥有扎实稳固的基础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以便可以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育舞蹈运动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同时,对于处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来说,其要面对学业、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释放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其心理压力的缓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大学开展体育舞蹈的实施策略。

3.1高效整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高校要以体育课程、艺术课程为载体,高效科学的整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精准定位体育舞蹈课程,明确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大学体育舞蹈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此,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舞蹈课程学习氛围,将体育舞蹈纳入大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促使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朝着规范性、目标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要尊重大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开展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开设华尔兹、恰恰、斗牛、快步等具体体育舞蹈课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进行自主选择,满足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3.2创建大学生体育舞蹈社团。高校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社团,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有目的的进行体育舞蹈活动,从而切实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高校要从思想认知中明确,如果仅仅通过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体育舞蹈教育,难以保证体育舞蹈取得其预期实效,这就需要在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及时弥补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将此看作是大学体育舞蹈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使得学生的体育舞蹈能力得以发展。3.3注重激发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兴趣。现阶段,在当前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存在男女生比例失衡的现象,即女多男少,以及学生在体育舞蹈舞伴的选择中也会出现经常性更换舞伴的情况,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舞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首先,高校要积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明确体育舞蹈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体育舞蹈的参与兴趣,使得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素养在体育舞蹈练习中得以发展。其次,在学校的公告栏、宣传栏加强对体育舞蹈的有效宣传,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确保大学生的体育舞蹈舞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舞蹈基本技能的教育训练,巩固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果,提高体育舞蹈教育训练实效性。此外,高校要逐步完善体育舞蹈训练反馈机制,在元旦、校庆、艺术节等节日中开展表演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育舞蹈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并将此看作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重要驱动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舞蹈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高校要在充分发挥舞蹈体育的调节情绪功能、促进审美功能、健全人格功能的基础上,以当前大学体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为依托,高校整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兴趣的激发,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社团,为学生体育舞蹈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平台。同时,大学要借助节日活动不定期展示学生体育舞蹈训练成果,完成高校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凌云.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xx,7(15):104,106.

心理健康论文

3、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发展。

4、铁路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基于医患关系浅谈对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研究。

6、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问题探讨。

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

10、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

11、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3、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14、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5、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点及提升策略探究。

1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17、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入。

18、高职新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探析。

19、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0、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1、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22、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

24、高校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系统论在高校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的运用。

26、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7、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8、军校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29、长治市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学校教育相关因素分析。

30、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

31、高职生消极学业情绪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的探析。

32、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时代转向的理论条件探析。

33、近三年某军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34、医学院校三本学生心理资本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以包头医学院为例。

35、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3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

37、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意义。

38、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39、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0、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

41、当代大学生网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

42、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43、职业中专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44、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特点分析及对策。

46、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47、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与引导教育方式研究。

48、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49、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解。

50、浅谈新形势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51、护理本科生边缘型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分析。

52、医学生实习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

53、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5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55、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56、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运行机制的多学科对策辨析。

57、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58、成都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59、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与应对策略。

60、心理弹性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1、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63、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6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65、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体系构建。

66、抗逆力理论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对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

7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探讨。

71、浅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

72、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74、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政效果的研究。

75、科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研究。

76、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77、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78、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

79、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80、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研究。

81、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与对策。

82、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8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84、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分析。

85、军校学员消费心理及教育引导的基本原则浅析。

86、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87、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88、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89、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90、某高校医学生自卑情绪的影响因素调查。

91、团队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

9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疆地区高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状况分析。

9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95、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研究。

96、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97、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创新培养研究。

98、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分析。

99、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101、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体系的构建。

102、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相关性。

103、大学生手机使用和学业倦怠关系研究。

104、体验式心理咨询教学对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我接纳影响的研究。

105、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

106、从存在主义谈免费师范生积极健康人生的构建。

107、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宿迁学院为例。

108、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0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构建分析。

110、浅论心理预警视角下高职新生心理约谈模式的构建。

111、积极心理资本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112、大学生无聊倾向干预机制研究。

113、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14、校园欺凌与暴力是社会之殇。

115、西部某高校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116、大学生隐性自杀行为的概念辨析、识别工具及方法。

117、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途径。

118、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

119、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高职生心理健康预测方法。

120、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系统的构建。

121、文化的多元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

122、音乐教育对引导重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23、自我效能感在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24、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浅析。

125、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

126、浅谈书院制模式下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肇庆学院为例。

127、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局与多重突围。

128、聚类分析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130、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

131、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132、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3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本投入及其效益探讨。

134、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135、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6、社会阶层背景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分析。

137、在职专升本教育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现况及相关性研究。

138、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及扶助策略研究。

139、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引导与校园暴力策略--以民族高校为例。

140、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14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回顾与展望。

14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与方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143、新媒体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在与幼儿教师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听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静地休息一会,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指导,48.1%的幼儿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困惑、竞争中的压力,同事间的矛盾等等,给幼儿教师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丰富了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而且对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幼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部分。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方面;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心、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提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学上,人们普遍把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个性方面则突出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对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抑郁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主要特征是丧失,如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等。

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强迫--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教师常见的强迫表现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以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等。有的还表现为偏执。有偏执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教师存在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对同事是态度上,总觉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工作压力。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从而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师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师很难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抚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师压力更为严重。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仅工作量多,学科复杂,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并且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的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教师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长。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教师,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教师是教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缺乏职业满意感最易产生职业厌倦,教师对工作厌倦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有关,对学生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3.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在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为不能很好在处理各种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教师拥有良好心态的关键。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呵护,努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大批师范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幼教工作,并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就应该抓好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养成。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教师在多元多变的环境中,要先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只有对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与肯定,才可以化消极的态度与作为,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子工作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执行教育的任务。

3.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幼儿园是女人的世界,作为女人,幼儿教师大多都爱面子,不服输。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园中的一次小小的评比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儿园中还存在教师和园长之间的“敌对”关系。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只有对同事善良友好、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广泛地与人交往,真诚对待交往对象;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标;研究交往与沟通的艺术。同时,还要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种宽容之心,善于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化解矛盾,消除误会。

5.注重创设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人人都会存在,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是应当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多为幼儿教师们多创设一些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缓解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导教师排除心中的忧郁。还可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定期邀请专家或引用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测,让教师了解、选择、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总之,要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靠师范学校、幼儿园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人的人生观,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

参考文献:

[5]郑晓边.现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xx,3:5-7.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素之一。近年来,由青少年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又在哪里?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实践,认为:在幼儿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为主,把一日活动作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灵成长,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断优化幼儿的心理环境,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游戏中,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这种心理影响逐步积淀在幼儿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定势或反射。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好问;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围绕上述观点,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行。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形成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前提,而良好的师幼关系又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博大的“教育爱”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尊重幼儿的教育思想。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真诚地关心、爱护、赏识每个幼儿,走进每个幼儿的心灵世界,尊重、信任他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倾听。教师要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每个幼儿。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主动、积极地去倾听幼儿的种种诉说,并真诚地与他们交谈,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

学会接纳。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每个幼儿,允许幼儿在学习、交往、自我表现等方面呈现不同风格。正确对待这种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幼儿,及时发现幼儿身上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优点,战胜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学会尊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处,要认识到每个幼儿的生命及尊严都是至高无上的。教学中,要以看“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的眼光对待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幼儿。将每一次教学过程都作为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过程,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在这个过程中,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情景。

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景,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求得发展。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一日活动各环节。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努力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又可操作的乐学环境。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通过主动、自由的学习、实践、参与、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生成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观,使教育要求、目的变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并使这种需求能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建构自我,从而向自主、独立、创造和自我成熟的人生迈进。

在一日活动中,还应注意把握好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幼儿的个体差异。组织教育教学、游戏活动时做到因材施教、深浅得当,保证每个幼儿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其创造潜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提倡幼儿自主学习。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幼儿当成一个有需要、有尊严、有动机的相对自主、不断变化的人。一日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及独特性,尽可能多地给幼儿一些选择的权利和承担责任、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有效地增强自制力和责任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自然空间和幼儿身边的事物,让幼儿通过看看、说说、问问来调动多种感官学习,从而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并能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知识经验,陶冶形成爱自然、重实践、相信事实的唯物观点。

提供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在适当范围内,教师要鼓励幼儿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拥有自主权、选择权,去独立完成任务,培养独立能力。当然,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应先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如果完成任务确有困难时,则应采取“帮助而不替代”的态度,去帮助他们解决。这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健全的自我意识等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内化的结果。因此,一日活动中,要以引导幼儿学会做人为主线,坚持平等、理解、关爱的教育原则,不断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规范训练,抓好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举止和语言习惯的培养训练,并开展诸如“我爱家乡美”、“老师妈妈亲”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公园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向福利院、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不定期去部队、工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幼儿从广阔、博大、深邃的社会变迁中,感受乡情、历史的厚重及人文变迁的有力脉动,培育他们心中美好的社会情感。

其次,应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设各类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如书法、美术、陶艺等。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熏陶,将幼儿引入艺术的神圣殿堂,为他们个性、特长、人格的健全发展开辟和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健康活泼的艺术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且能陶冶幼儿志趣情操,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客观公正而积极地评价幼儿,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准确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优点,悦纳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从幼儿成长的需要出发,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各种教育要素,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采取行之有效而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力求使幼儿园一日活动成为师幼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濡染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个幼儿成长为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理健康论文

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没有形成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统一认识,但却基本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个体发展结果的角度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严重挫折和威胁的情境下,仍能获得适应和发展良好结果的心理现象。二是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质,指“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三是侧重于动态理解的过程性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在这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中,过程性界定实质上包括了前两种观点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发展变化的结果,其同时描述了危险性特征和保护性特征之间的动态性。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概念界定基础上进行的。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国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那些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受伤害或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可以称为危险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则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个体性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如:儿童的个体因素有智力水平较高、社会技能高、有内控制力、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强、对心理弹性能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好等;家庭因素有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支持型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好;社会性因素则有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成功的学校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体现了外在环境、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后的研究可能还需要注重从学科融合、交叉的视角,开展多维度的研究,要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更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弹性建构与发展的影响,要注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生态性、系统性研究。

三、心理弹性的测评以及干预研究。

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也由早期的质性研究、个案法、访谈法等转变为以量化评估研究、实验研究为主。比如运用成熟的已有量表、问卷进行测查,或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采用经验效标法、因素分析法等编制新的心理弹性量表、问卷进行调查。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和问卷有:cd-resiliencescale,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中的学生心理弹性问卷,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徐家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等。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进展,许多具体措施也在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应用于实践。与传统的旨在改善危险性因素不同,许多干预工作对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在环境中那些发展性、保护性的资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生活技能训练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目的在于帮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训练。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以发展与提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以及减少焦虑。国内的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弹性的训练和干预研究。如滕秀杰设计了以认知行为为导向的心理弹性团体辅导方案,实验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曾红以农业院校学生为被试,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弹性训练,发现“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效果显著”。还有学者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建构和扩充动态内在因素的对于提升个体心理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心理弹性研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这一目的是与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归的。如何有效帮助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更好地适应与成长,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题和中心任务。所以充分借鉴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参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已有心理弹性研究充分表明,儿童早期和青春期是心理弹性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些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往往是不稳定的和比较弱的。因此注意避免让个体经历高危事件、减少危险性因素,降低心理弹性损害十分关键。同时,要注重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和拓展,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安全感的提升都有利于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抓住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要做好学生入学、升学等关键节点的教育工作。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预防、消解与应对,通常是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应对的模式。而心理弹性理论则更倾向于注重个体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和塑造,如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积极评价以及自我调节、意志力等个性品质的养成。这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体验积极情绪,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体洞察自我和心理成长的活动,更要成为发现、获取和培养心理弹性的活动,其目标应为帮助个体形成积极个性品质、不断追求个体人格完善、促进个体达到自我的完满状态。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程、讲座等知识传授形式为主,辅以活动课程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而心理弹性理论表明,个体的自我体验、调节能力和认知评价能力、个体应对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自我调节和体验能力的增强可以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增加他们行为的稳定性和行为的可控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切身体验和主动性、参与性,要以心理训练、团体活动的教育形式为主,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体验,强调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心理弹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部(个体特质)和外部环境(家庭、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讲,构成心理弹性动力系统的有:个体特质系统(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策略、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及心理防御机制)、家庭环境系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等)和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生活、师生关系、朋辈交往等)。而目前我国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号称“三位一体”,但实际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也只有学校教育人员,家庭尤其是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广大家长真正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努力营造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成长需求,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学校、教师也要给予个体积极关注和关怀,注重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当构建关心和保护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合力。

心理弹性的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认识模式对于缓解、削减高危经历带来的损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压力或逆境,尤其是在特殊压力体验时期,更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评价,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与提升。另外,应对方式、应对策略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促进适应中起积极作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并培养个体应对方式、应对策略的运用技能,使个体能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采取有效应对,增强心理弹性。再有,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系统的一种重要资源,它需要在生活中逐渐地提升和扩充,而且适度的危险性因素、压力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关注挫折的运用,要搞好挫折教育,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一种新标准、一种新手段、一种新资源都应值得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者去重视、去学习、去体验、去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心理压力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民办高校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之一。由于其办学时间短、规模小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再加上社会对于民办高校认识的片面化以及认可度不高,导致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大且容易产生自我成就感缺失。

(二)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1.学生难教。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90后的他们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有部分学生特立独行、恃才傲物,不服从辅导员的管理,易与辅导员产生冲突;部分学生头脑灵活,但意志力却十分薄弱,不能很好地坚持做好一件事;也有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因素都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压力。2.工作内容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奖、勤、助、贷、偿”、寝室管理等内容,各项工作都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所带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指导。3.工作任务杂。除了基本工作外,辅导员还要随时对信息进行上传下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断地接受各种检查、评估、考核。大量繁杂的临时任务让辅导员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开展工作。4.学生人数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按1:200的比例配备,并且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而由民办高校的现状所决定,每位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基本都超过了200人。5.工作时间长。辅导员的工作时间不分早晚,从早操、早自习到晚上查寝,24小时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6.安全责任大。安全工作是学院的头等大事,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保障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民办高校一般采取“问责制”,而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是所带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俗话说“: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些都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自身因素带来的压力1.自我期望值高。部分辅导员对自己和工作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和期望,当对某件事情有较高的期望值而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又难以达成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压力,甚至挫败自信,导致自卑或者忧郁。2.经济压力大。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以及银行贷款,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加上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不高,辅导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而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开支、房贷、车贷等一系列问题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与他人的收入与待遇进行横向比较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部分辅导员无法安心本职工作。3.其他方面的压力。辅导员的年龄多为30岁以下,正是适婚年龄,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恋爱、结婚、生子、两地分居等。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私人时间比较少、人际交往面窄,没有过多时间去考虑婚恋问题,而已婚辅导员也可能经常面临两地分居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或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都会给辅导员带来压力。

如果辅导员不及时正确地疏导这些负向压力,极有可能对身心造成巨大的危害。负向压力过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身体疾病,如头痛、肠部不适、感冒、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各种恶性肿瘤。心理学研究表明,负向压力过大会使人高度紧张,导致情绪不良等问题。致使辅导员对职业产生倦怠感,难以集中精力开展日常工作,对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整日情绪低迷,愁眉不展,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在面对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容易失去自信进而产生自卑感。有时会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消极、抑郁,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杀倾向。如果不对负向压力进行积极管理,可能会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经常无故发火,增加管理学生的难度,扰乱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减少家长对其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辅导员的不良情绪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的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破坏学生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社会上有人际关系的压力、在单位有工作上的压力、在家有家庭方面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需要一些好的方式排解与释放。(一)学会正视压力,做好自我调适要认识到受到压力不是人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它来自方方面面。总之,人生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压力,学会驾驭压力,并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做好自我调适。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己有效调试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以及内心冲突带来的困扰。(二)掌握高效工作方法,适当缓解工作压力首先,对于学生管理不能盲目地追求统一,应该多分析、了解各类学生的主要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管理不能流于表面,只是将工作安排下去,但没有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应当多尝试了解内心想法,多关心内心变化,是老师更是朋友。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从而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其次,应多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让他们多参与班级基础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帮助辅导员减小工作量。对于工作上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查阅报刊杂志、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三)善于调节情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全民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不肯停下脚步,享受一下生活,但长此以往,势必给身心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辅导员应学会如何高效工作、学会如何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可以化解脑力和体力的紧张,让人摆脱烦恼和焦虑、肌肉松弛、内心宁静。在面临压力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能缓解紧绷的神经。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迅速放松法和心灵放松法,迅速放松法有听音乐、阅读、深呼吸、做运动、放松肌肉、情绪性发泄、与朋友交谈、放慢工作步调、适时休息等;心灵放松法有香味疗法、瑜伽运动、旅游、按摩、收集幽默、洗个热水澡等。在放松的同时,还要注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生活规律、科学饮食、适当锻炼等。(四)民办高校应建立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辅导员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任务重、奉献多,高校如果不能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保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必然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在辅导员的级别待遇、职称评定、住房、津贴、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五)寻求社会支持,发挥潜在能力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付压力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其恢复信心。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因此,要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压力不是搬不动掀不掉的高山磐石,只要学会如何应对,压力自然也会成为动力。

心理健康论文

历史课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太,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时重合的,所以在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之外,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也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坚强意志。

历史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学科,这是它所独有的学科性质,历史介绍的是我国的发展历程,在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祖国产生一种由衷的认同感以及骄傲。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中国以及国外历史,能够通过历史知识向学生传达历史人物所做的历史决定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重大决定背后的历史意义,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有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发展,以此来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志向,不断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进行思考,在结束完一段历史时期的讲解或者是历史人物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若果自己是当时做决断的那个人,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呢?这种必要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的壮志豪情,让学生形成更加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更能够让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更加坚强的意志,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充分丰富课堂,树立学生信心。

自卑是现代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没办法全面的认识自己,只是一味的自我否定,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水平设置不同的历史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解,这样能够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另一方面,丰富的历史课堂除了从内容上进行改进,还可以从教师的言语上进行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因为这些鼓励性质的语言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功,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非常单一,传统的“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方法,“复述教材”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这都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十分的低下。但是历史是一门可以让学生自由言论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原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身的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社会生活中日常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记性分组划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在无形之中树立起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多维学生提供“开口讲历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消除学生内心与他人的隔阂,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与他人进行通力合作的魅力,让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进行状态投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去。

四、多元评价方式,把握学生心理。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课堂评价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心理发展状况。例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想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认识,这时候评价方式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先找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用自己的柏树风格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很多同学就会受到感染纷纷起立表达自己,这样一来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发言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状况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针对如何更好地改进历史课堂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可能会羞于表达,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并且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来捕捉学生的内心,然后学生的内心波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

五、小结。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要求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尴尬性,还能够使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一种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与研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滴滴爱生情,润物细无声---浅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孙丹,《考试与评价》,20xx.11..

[2]《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如何帮助学生战胜自卑心理》,张艳新,《考试周刊》,20xx.07.

[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商兰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xx.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