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的教师心得体会(专业22篇)

时间:2023-11-23 08:32:58 作者:念青松 心得体会 新课标学习的教师心得体会(专业22篇)

通过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且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心得体会范文四: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探索与思考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标准,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而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要求,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在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影响力的情况下,课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不良倾向起着正面阻拦抑制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也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不太关注其中所谓“务虚”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示。他们关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实到教学中?比如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课标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来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又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做比较,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那么义务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和这次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新课标的出台,让老师们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学大纲”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点,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__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从20__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认真学习和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不是那么期盼,也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义务教育课改已经实施10多年,大家对语文课标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改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课标的实施,其实很多学校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都10年了,可是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为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因为这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而且势在必行。可以说,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没有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坚持下去,稳步推进。

从另一方面看,课改与课标的实施,也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所以这次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现在这个修改后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不过是仅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课标还特别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9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课标提示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诸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七,和实验稿比较,哪些变动值得注意?

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八,新课标对教材有什么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九,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的吗?

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xx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相较于此前修订的“微调调适”,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同样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认为可以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点、新增点、修改点、负向点等,于细微处见真章、见精神,更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落实到教学之中。

就单个学科课程来讲,这个“根本点”就是这个学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奔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去、扣着这一任务做,着力把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语文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

此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直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新增了很多内容。比如,大的块面上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其他细微处也有增加的内容,比如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内容,在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等等。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这些“新增点”就是“重难点”,必须学深悟透,不仅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这些“新增点”背后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就“课程内容”来说,这个新增点可以说是整个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的问题。课程内容部分既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又指明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给予了清晰响亮的回答。再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部分,弥补了此前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而无质量标准的缺陷,形成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完整链条,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质量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推动教、学、评三者有机衔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可见可感。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幅度非常大,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还有不少内容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什么有的地方要修改?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修改?修改后给我们哪些启发?都是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能从一词一句中的变化中,读出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就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更加严谨。

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将原来“写作”中要求进行了整合,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不是原来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一句之变,体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观察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关注“要”“应”“重视”“可以”这些正向指示词后面的内容,也要对新课程标准中的“避免”“不要”“不必”等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其中都有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表述,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就出现了12次。如,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表述大都属于底线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追求“高线”,也要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课标”明确“避免”的事项,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新课标培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全员培训的重要性。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强调教育观念的改变。

新课标更加强调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要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低、中、高年级等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方法,做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二、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

教学中我们要因人施教,要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采用阶梯式的训练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的外延。

四、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新课标培训给了我一个相互学习和结识同行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一定会倍加努力,积极探索新课标理念,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我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今年8月10日-12日,省里组织了中小学生音乐教师培训。根据上级要求,我8月14日观看了培训视频。通过观看和学习越来越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觉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知识,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还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自我的更新与发展。以下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新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习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同样的重要,在我们这样的乡村学校,孩子们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是很差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小学的`六年当中都没有上过音乐课,更别提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了,所以这也将成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努力培养他们有一个好的习惯。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好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得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还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不同的文化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鼓励学生尝试音乐的创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作新人,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的修养。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们要和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让世界因此而更精彩。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这次学校语文新课标培训,我从中获得很多感悟,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确保同学的主体地位,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必需使同学在一种民主、和谐、公平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老师要擅长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心情表现。老师的心情表现不行避开地会影响同学的心理状态,其心情良好,可以使全体同学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开心;而不良心情却使同学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同学角色的'附庸化。所以老师一进课堂,必需抛弃杂念,甩开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在这样民主、公平、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同学“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敏捷运用教法,激发同学想学。同学对某门学科有了爱好,才会自觉地动脑筋,乐观地学习。有了爱好,才能产生剧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老师必需依据教材特点、同学年龄特征和共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敏捷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一可化静为动。依据学校生好动的特点,老师利用教材供应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同学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乐观参加,主动获知。

最终,注意学法传授,让同学会学。加强学法指导,关心同学“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老师只有让同学把握肯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意学习过程,概括学法;老师典型示范,展现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教导学法等。就教材和同学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应从教材实际动身,依据不同班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方案,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同学实际操作的详细步骤,切不行机械、随便、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像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同学自己会学。

教师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假期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农村小学教师新课标省级培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这次培训让我感觉到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让我无论从教育教学方面还是教师成长方面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针对这次培训我谈一谈我的一点心得: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真正读懂学生。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唯有尊重、读懂才能使学生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中,同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潜力,但不成熟,作为教师要正确面对他们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多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式,让他们真正的喜爱学习,乐于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第三,教师要读懂课堂。创建高效、学生喜爱的课堂。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次培训中通过听李学红老师的报告,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定位:

1、拼音、识字教学要强调一个字:趣。有趣才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想学、甚至好学。识字教学要讲究方式的多样化,利用绘本、教材、影像等教学资料,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进行游戏识字时要讲究效果。写字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错误。把写字教学当做语文教学的基础。坚持每天练习10分钟。

2、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重视阅读的过程和阅读的方法,将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大力提倡诵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3、习作教学要以学生生活接轨,不能脱离生活,凭空想象。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注重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次培训张建中老师对如何进行小组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首先,分组时要按照学科、学习成绩进行分组,使小组内能有一个合理的层次,并且要做到动态化管理。第二,组内的分工与互助。小组内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自学,帮助同学。在小组互助之前必须要先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互助,保证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第三,教师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小组长如何工作还有很多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怎样给同学讲解问题、怎样检查同学的学习结果、怎样进行总结、怎样调动小组同学学习积极性等。只有有了会管理的组长,才会有高效的小组学习。第四,努力培养和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交流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提出并梳理问题,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代表小组同学发言的能力以及向其他小组质疑的能力。第五,小组学习的评价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评价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第一,积极的心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教师应当承担起引领学生向往美好,走进美好,建设美好的责任。

第二,学习借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向名师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同时必须学会合作学习,共同构建教师合作文化。

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行为、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趋完美。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希望领导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在如今供应素养教育的今日,新课标学习标准的理念强调面对全体同学,强调以同学为主题,敬重个人差异,提倡体验参加。教学中要留意“以人为本”发挥同学主体作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帮助同学学习,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实施成为同学在教室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共性,进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以同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当是“我们应当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制造这些条件”。新课标强调的是同学“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同学的主体地位,体现同学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增加同学数学运用力量。

我们现在的同学思维有很大的惰性,换句话说不爱学习,打算学习是件很枯燥的事情。一班级同学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掌握力量不强,假如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字词句文,他们更感不了爱好,因而,他们就谈不上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同学的学习爱好,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提倡体验实践参加,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进展同学的.综合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同学形成乐观的情感态度,全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力量的过程。因而,老师要把握良机,制造一个轻松开心的学习环境,引发同学在欢乐中学习,在乐观探究中学习,不再是以往的老师灌,同学塞得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而且让同学感觉很吃力。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得的一点体会,盼望在以后的教学走过能连续探究,真正让同学在欢乐中轻轻松松学好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我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几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几种策略以供研讨:

2、养成策略——正面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3、以退为进策略——顺势牵引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4、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5、引人入胜策略——关键环节,运用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形成反差,让学生思路回到课堂。

6、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法。

随着新一论的课改革,各学校都着尝试进行课改,我校也不例外,重点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经过一段尝试,如果利用好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节课,我把重点点内容,主要是难点,利用十分左右的时间讲一讲,然后留给学生一个任务去做,小组间的同学交流合作,都完成任务才算完成,最后,每组选出一个最优秀进行展示,这样,小组的成员都很用心去完任务,不会了相互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完成之后,会指导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当起了小老师,这样我基本就没什么事,就是到处转转,看看就行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了,都动起来了,效果真是不错!

c、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做成游戏放在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上教学相结合。

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例如:采用先进的络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制课件进行演示示范,并结合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屏幕监看”功能来监看全体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导、提示,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操作运用情况时,教师可以运用络教学软件的“文件分发”功能来进行练习题的分发,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独立完成相关习题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寻求同学及教师的援助。教师亦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检验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学生还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功能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教师进行必要的释疑解惑。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亦可通过“电子邮件”功能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儿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难点上突破,注重激发学生利用基础技能创新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看成绩,注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切。教师把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再讲解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生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变老师教为真正学生动手探究,不怕学生出错。走下讲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互相充当老师,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才是学习的环境。学生讲的可能不是很圆满,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点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根据学生情况,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我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不断进行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会一路实践一路总结,在课改中成长,当然也会在课改中收获,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

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中学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中学教师新课标学习。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些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本次我承担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组长,我实在是惶恐,不知如何下手。这个课题中,自主性是关键所在,这是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他人强行灌输、指挥是没有用的。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我们的悉心培养。于是我找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反复研读,希望能有所启示。在课标中,我找到了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表述,下面我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我比较了解,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也深有体会。课改都提了多少年了,农村小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课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依然严重存在。结果是我们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累,想要有所改观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直在摸索、追寻,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境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一、  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数学课堂及所要学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便有了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我们当老师的还愁他学不会吗?当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一个精彩的导入、巧妙地设疑、合理的情景设置、有趣的习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准备。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怎们说学生就怎样听,他们变成了“应声虫”,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我们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趣融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有所改变,使学生乐学。

1、师生角色改变。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我们要更多地去做学生的参谋,给他们激励和帮助,并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方式改变。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受这句话的启发,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关于动手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如教学各种图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2)关于自主探索,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更有意义;(3)关于合作交流,这正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在小组搭配上下功夫,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还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则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收效甚微。小组成员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获取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教师角色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变得乐学。

三、  注重评价,使学生会学。

我在这说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

自我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首先要注意倾听,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别人说的哪里不合理,哪里有错,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学生有学会变成了会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下过功夫,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行,带来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师学习新课标。

供你参考!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2

页,当前第。

1

1

2

新课标学习的教师心得体会

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英语新课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趁着五一假期,按照学校安排,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认真阅读了20xx版《英语新课标》。

1、以前的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能力是没有明确要求的,20xx版新课标对低年龄的学生有了明确要求。同时,“一、二、三”出现了“+”级别,这个“+”为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2、新课标规定了每周英语的课外试听不少于30分钟,加大了对于听说技能的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英语,只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家校都要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3、课程内容中新增主题部分,纳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将英语学习融入主题语境。

4、对语篇学习的重视,强调加强学习者对语篇对话的理解、关键信息的提取与辅助信息的关注。

以上重要变化对于我目前任教二年级英语而言,有以下的`思考与感悟。

第一,在双减政策下,学有余力的同学其实处于“饥饿”阶段,正如新课标为一二三级学生增设了“+”级别,针对本班学情也应划定“+级”学生,并为这部分学习者量身打造难度升级,延迟满足感的视听说任务;在考虑“+级”学生的同时,也应酌情设置“—级”学生,为学习能力较弱,对跟上日常学习任务感觉困难的学生也得适当降级,即任务形式简单化,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与接收该种形式的操练与巩固。

第二,从低年段开始加强对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等的培养。新课标要求三至四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20xx词,五至六年级课外阅读达到4000—5000词,初中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00词。因此,在低年段日常教学中,要从简单的系列绘本开始,如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搭配必读汪培珽allaboardreading系列与泛读兰登绘本一阶使用。但反思这两套绘本的教学过程中,仍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意识地开始引导学生使用scanning、skimming等技巧解决简单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形式。

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创造不断的进步。学习新课标仍在路上,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研读过程中要持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得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摸索得出适合学情、教况、教师个人风格的方法。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__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相较于此前修订的“微调调适”,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同样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认为可以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点、新增点、修改点、负向点等,于细微处见真章、见精神,更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落实到教学之中。

一、把准根本点,始终坚守正确方向。

就单个学科课程来讲,这个“根本点”就是这个学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奔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去、扣着这一任务做,着力把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语文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

二、吃透新增点,深刻领悟内涵实质。

此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直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新增了很多内容。比如,大的块面上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其他细微处也有增加的内容,比如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内容,在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等等。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这些“新增点”就是“重难点”,必须学深悟透,不仅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这些“新增点”背后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就“课程内容”来说,这个新增点可以说是整个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的问题。课程内容部分既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又指明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给予了清晰响亮的回答。再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部分,弥补了此前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而无质量标准的缺陷,形成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完整链条,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质量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推动教、学、评三者有机衔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可见可感。

三、关注修改点,准确把握变与不变。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幅度非常大,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还有不少内容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什么有的地方要修改?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修改?修改后给我们哪些启发?都是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能从一词一句中的变化中,读出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就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更加严谨。

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将原来“写作”中要求进行了整合,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不是原来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一句之变,体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观察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留意负向点,尽量避免入坑踩雷。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关注“要”“应”“重视”“可以”这些正向指示词后面的内容,也要对新课程标准中的“避免”“不要”“不必”等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其中都有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表述,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就出现了12次。如,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表述大都属于底线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追求“高线”,也要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课标”明确“避免”的事项,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__年7月18、19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暑期线上专题培训活动。虽然短短两日,但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大单元教学,让语文学习走向真实快乐。

作为新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但在__老师“基于任务群思想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事实依据及实践案例”的讲座中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在教学中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任务情境,打通儿童和生活的联系,解决“学用疏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地任务情境中学习语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儿童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走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听过__老师的讲座之后,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站在语文育人的高度,凝练单元主题,整合目标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文情境中,深度学习,自主学习,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等问题。

二、着眼未来,树立汉字教育大观念。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所有的老师再次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不管年龄大小,瞬间都成了新教师。”正如__老师说的,面对新课标,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低学段教师,在汉字教学阶段一定要做到“新”。把一个个汉字教活,把汉字的美教出来,同时要把汉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充分了解汉字的独特构词功能,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通过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会把低年级“识字与写字”和“阅读教学”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课文学习,更体现在阅读中从渗透识字。将汉字教学系统化,如将带“木”字旁的字根据字义分别安排在四组词语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义联系。让学生发现和掌握了某一偏旁所包含的意义,由此及彼。

三、以语育人,以文化人。

__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的讲座中,提出建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深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观看蔡老师《我们的手》这一堂优质课,让我对跨学科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蔡老师结合本课主题,在课程中结合美术、音乐、道德等课程素养,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双手的作用,更领会到双手可以带给周围人幸福和温暖。

四、幼小衔接——为儿童、向未来的双向奔赴。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__老师针对“幼小衔接”探索积极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提出了具体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年段特点,作为低学段教师需要积极树立衔接意识,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同时,也要树立衔接意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让儿童获得积极地入学体验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

本次《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拓宽了我对语文教学及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要摒弃以前的满堂罐和题海战术。作为青年教师,要积极尝试新事物,重视信息技术与线上资源,要创新出线上资源和线下融合的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积极借鉴网络平台的课,与自己的备课思路相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同时我们也要要坚持终身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立足教学实践,提升自己能力与教研水平,适应时代需求。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教师我要立足新课标,跟上新形势,勇于尝试,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填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学习的教师心得体会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英语新课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英语新课标是教育部进行的一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应现代教学理念。20xx年5月21日上午9点,我有幸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刘丽艳教授的讲座。刘教授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再度解析,从英语新课标修订的5大突破点入手,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解析。

通过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我体会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要做好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就要了解新课标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以指导教学实践。新课标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注重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从碎片到整合,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推动教学评价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建立单元内语篇之间的有机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兴趣才会愿意学,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领会《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明确教学理念,其次要精心备课,精神饱满,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再次把课本与生活课堂与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使课堂充满情绪与活力,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开一扇快乐学习的大门。

小学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数学课标的制定,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更注重人性化。比如说新课标把数学定义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个定义对义务教育来说更为合适。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认识到成功的教学一定要以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多思多想,提高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我觉得“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四基”的教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等的关键。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四基”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备基础内容时要重视学生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全面掌握,备课要精要细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备,要重视课堂检测及生成;要务实,要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条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与“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实现了统一。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模型,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如更多地设计观察、操作、演算,以及归纳、猜测、简单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对象的认知。除此以外,观察、实验、抽象、探索等活动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

苏霍姆利斯基说:“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的课标的提出为我们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发我们对教学新的思考,使我们能够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标学习的教师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也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上一次课标发布是在20xx年,每一次更新,都决定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所有学生、老师和家长来说,这都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学与测试的原则与发展方向。

了。20xx年版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量为1600个,而20x版新课标最高级别的词汇量是20xx个。多出来的这400个词汇,就是出现新课标的最高级别——“三级+”。

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按照三个基本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对各“级别+”的内容用“+”标识,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词汇学习不只是记忆单词的音、形、义,还要学习一定的构词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理解和表达与各种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除了词汇量增多,阅读写作要求也增多了,具体来说,以前学生做阅读理解题,即使读不懂文本意思,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线索,来找到纸面上显性的答案。以后这种套路化应试技巧会越来越失灵,只有深入读懂了文章结构、内容,在结合语境对比分析归纳等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参与后,才能真正拿到最难题目的分数。英语会逐渐从考察知识到考察能力。

从双减再到新课标,国内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通过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就能助力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新课标学习的教师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也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上一次课标发布是在20_年,每一次更新,都决定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所有学生、老师和家长来说,这都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学与测试的原则与发展方向。

新旧课标对照,总体上来看,在新课标学科课时设定上,英语课时的占比为6-8%,与道德与法治并列,在所有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三,课时减少显明。但是,课时量减少了,教学与学习的`要求确变高了。20_年版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量为1600个,而20_版新课标最高级别的词汇量是20xx个。多出来的这400个词汇,就是出现新课标的最高级别——“三级+”。

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按照三个基本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对各“级别+”的内容用“+”标识,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词汇学习不只是记忆单词的音、形、义,还要学习一定的构词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理解和表达与各种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除了词汇量增多,阅读写作要求也增多了,具体来说,以前学生做阅读理解题,即使读不懂文本意思,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线索,来找到纸面上显性的答案。以后这种套路化应试技巧会越来越失灵,只有深入读懂了文章结构、内容,在结合语境对比分析归纳等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参与后,才能真正拿到最难题目的分数。英语会逐渐从考察知识到考察能力。

从双减再到新课标,国内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通过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就能助力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聆听了__教授对于20__版新课标的解读,感慨良多。

新课标中提及,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温教授看来,语言运用是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把思维训练、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的培养带动起来,这四个方面应当是一个整体,要协调发展。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时又会不经意间出现了割裂,甚至将四个方面孤立看待,这就需要在日后不断强化意识,并将想法付诸实践。

统编教材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展开,在同主题的课文编排中实现单元学习要素的渗透,这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片沃土。就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是学生首次触及的思维主题单元,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学生与教师均存在着畏难情绪。为此,统编教材编排了三篇横跨古今中外且极具情节性与思辨性的课文,但能否在课堂有所生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让思维在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想,我们在授课时,若能将语言运用作为工具,为学生创设实际的情境,也许就能事半功倍。例如“你就是楚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与盾呢?”“假如你是赛马现场的记者,你会如何实时解说?在比赛结束后,你又最想采访哪位角色?”“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情境化问答设计,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余更能加深对角色思维的理解。当然,教学至此,为了让思维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我们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推演,让思维实现可视化。也许,一幅精美清晰的.板书设计,或是学生自主绘制的导图设计,都可以成为课堂中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相互融合的呈现,当然,我们的作业本也为教学提供许多辅助支撑,简洁明了的图示题就是一种思维的凝练。

新课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教学途径与模式,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习得语言运用能力,体悟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每个语文人的使命。

与文为伴,与生为友,深耕讲台,何其所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