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轴对称教学反思(汇总6篇)

时间:2023-09-23 11:32:33 作者:灵魂曲 工作总结 2023年轴对称教学反思(汇总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一

1.有效的数学复习课应该能让学生的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

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课堂中不仅就复习而复习,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无论是什么知识学生也能进行归纳整理了。我们给学生的不仅是学科方面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有效的数学复习课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上说,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适当加以引导、帮助。比如:有意识地将学生回顾起的本章的主要概念、性质、判定等加以归纳整理并板书在相应的位置上。对学生不能马上回顾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作图,进而说明作图依据的方法加以引导。但不足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不够,相对来说教师讲得还是多了一些。

教育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做几道数学题,而是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学科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路,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产生学习意向,加之时时反思总结,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增强自律学习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利用合作探究的复习课模式:“自我回顾——基础演练——灵活运用——思维激活——聚焦中考” ,作为教者,在认识上有提高,在观念上有变化,在手段上有进步,在形式上有创新。既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反思总结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以及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今后还需不断学习,争取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曹一鸣教授这样评价一堂有价值的课:“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 数学就是数学,简洁、抽象、严密是数学学科的本质,也是她美之所在,这也是她能如此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教学数学。本节课首先应留给学生的“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这一严谨的、合情合理的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很好地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奥妙,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总之,这次课堂展示活动活动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实验、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全方位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几条性质的探索和掌握。

1、本节主要是通过折叠的方式认识线段和角等图形的轴对称性,通过运动变换的方法去探索其相关性质。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直观观察和直观推理相结合,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在画图形的对称轴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注意画对称轴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探索的过程,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探索发现结论。用更多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探索规律。

3、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很容易地画出任意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有条件的学校,教学时可利用此软件给学生演示教材中图案设计的过程,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该软件作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变换的过程,以及提高教学效率。

1、本节课在环节处理上过渡不够,衔接不好,对教材的分析不够,课堂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利用起资源,整堂课在紧张急促中进行,留给学生的思考、说话、动手时间太少,主要是老师在讲,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问技巧欠缺,以致于课堂生成太少,课堂的闪光点没有出现。课堂能够注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造对称图形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但始终因为教师的引导不足,以致于学生在这个环节活动中不能创造剪出对称图形。其中的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环节处理不恰当,应该放在课前导入部分,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模糊对称概念,对后来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设计中有两处学生设计作品,是不是无谓的重复,我认真的考虑过,但后来我认为两处都不可少。第一次是在验证发现中,这时的学生在帮助老师解惑,他本身没有形成充足的概念,所以设计应该是简约的。而第二次是在课堂的最后,要求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件作品,这时的学生已经形成概念,并对若干建筑物、生活用品进行了观赏,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这时的学生思维已经处于活跃的状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实现是不可能的了,这无疑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在认真准备的状态中,学生创造出来的东西,你会大吃一惊。你会叹服学生的创造力。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四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五

1、教材背景:《轴对称现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动物、植物等图片,由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

2、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班级多媒体及网络设备齐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有利条件。

1、教材提供的素材较多,但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预见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举什么例子,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学生要什么,我们可以给它什么,同时学生在课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询、搜集一些资料,虽然前期准备工作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操作(动手剪字等),也比较关注非标准化的几何图形(以实物为载体,感受轴对称现象),这就是新课程的独到之处。从双喜剪字、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既反映数学的生活化,又能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有用的数学,融入社会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情境,甚至可以终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图片进行演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后我随机作了调查(本节课其它环节的设计大致相同),我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说实话,老师,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我学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真的使我大开眼界,另外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开阔了。”——我暗自庆幸,也许这就是我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所致吧。

轴对称教学反思篇六

昨天早晨第一节课理科组老师听了我的“轴对称”教学,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这堂课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我觉得这堂课设计不够新颖,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的少;其次,在学生没有讨论出结果时,教师的引导不够,而是急于求成,将结果讲述了出来,不利于学生成长;最后在讲授图形轴对称的`性质时,由于概念比较绕口,讲述的逻辑不够严谨,条理也不清晰。

在下午第七节课我们组进行了研课活动。各位老师对我提出了非常忠恳的意见。闫老师提到备这堂课应以整体感知、认识来备;要设计生活作业,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轴对称;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深入指导。巩老师提到要将知识消化以后用通俗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将知识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张甲成老师提到要多设置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激情。张武荣老师提到教师可到小组中间去交流,弥补讲课声音小的不足。张彦喜老师则从讲课的语速、语言的严谨性、知识的关联等多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大家共同的感觉是声音小,没有气势、课堂气氛不活跃。最后李校长指出,对各位老师们的意见要进行梳理,注意改掉不足;要多听课、多交流、多学习;上课要有气势,同时不乏幽默,改变自己的风格。

总之大家伙的意见非常的诚恳,对我很有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扎实备课,吃透教材,摸清学生,很好的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组织和授课方式方法上要多和别人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具体做法就是多听课,及时请教,尽快适应当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