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 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06:47:52 作者:MJ笔神 毕业论文 2023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 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论文(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篇一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十分缺乏,许多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岗位,80%以上都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便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属于教学型的高等教育办学实体,但是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其成绩比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成绩要低,比普通专科学生的成绩要高。独立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是直接套用普通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套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或者是需要探索一种与二者有区别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呢?研究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有助于保证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独立学院的学生实践能力。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涵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综合近年来学界的观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在遵守培养人才自然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某种特定目标的实现而系统地规定培养人才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以及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的运行方式。就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说,包含培养目标和目标实现方式两个因素。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人才规格和类型;目标实现方式包括设计培养过程、制定培养制度、教育监控与评价。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的教学型大学,从应用能力和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三个层级来看,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是具备中级应用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知识应用能力。具体来说,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进行管理工作,监控及技术设计,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管理知识。在工作中应具有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这与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及培养目标是吻合的。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基础应用能力,即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近年来多数院校会陷入把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等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误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不能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而忽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架构培养,必须将三者并重。否则,势必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1.培养目标。为了增强独立学院的市场竞争力,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应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形成错位发展。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高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水平高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

2.培养制度。依据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包括: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组织运行机制、学生管理体制、实习实验实践制度等。

3.培养内容。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培养内容具体包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与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以适应产业结构和市场人才的需求为原则,合理组织专业结构,从而保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二、独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一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各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尽相同,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例如,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强调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比母体院校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强调办学特色,提出培养目标一定要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区别开来,认为“差异决定竞争力”,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以证明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通观各所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不难发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分析和规范,致使独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理解上各有偏差,有的只是简单地在母体的办学定位上增加动手能力课程,有的试图通过取得某些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还有的办学定位比较模糊,无法看出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差异。

(二)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常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依据。因此,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如果在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上,独立学院依托以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研究教学型的公立大学,就会使学生所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欠缺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凸显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进而降低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的教师团队主要来自母体高校,这些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母体高校的。此外,近几年母体高校也在大规模扩招,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已相当繁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科研任务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教师的归属感不强,很难投入大量精力去深入研究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对接,设置好实验课时数和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招生时成绩普遍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可见,独立学院的教师应更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培养方式

首先,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独立学院应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提前准备具有实验特点的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其次,实践教学的设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因此,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保证实验实训设备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最后,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体系的设置要合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除应具备逻辑清晰的思维能力、连贯流畅的表达能力外,更要具备课堂控制能力。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小组讨论,都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使学生爱上学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必须拥有一批在学术上有建树、在人格上有魅力、在教学上有办法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创造辉煌。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独立学院应当注重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全面的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其次,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最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在其他高校及社会上挖掘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人才,高薪聘请,以作为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也可以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赵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2011(4):24.

[7]杨磊.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9):76.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篇二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到2020 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根据国家的总体布局,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围绕本院自身优势,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新考试制度,以“具有一定音乐、舞蹈专业性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作为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修订上,也要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只有渗透实施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本文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课程,谈谈对音乐舞蹈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 一) 在模仿中学习深入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一定知识积淀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创新无从谈及,铺垫、筑牢舞蹈编创基础知识是学生未来创新的根本。针对音乐舞蹈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先入为主式教学法”,即通过对各类型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让学生直观理解舞蹈编导的基础知识。在作品分析中告知学生动作造型、动机发展、段落结构、空间调度、舞蹈构图、形象塑造、情感把握、情节展现、音乐驾驭、服装设计、舞美应用等相关的编舞技法,并对不同导演在题材选择、人物捕捉、情节发展、动作设计的优长之处着重分析,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先入为主的知识结构与创作理念。在教授编创课程的前一学期,用选修课“舞蹈作品赏析”进行铺垫,而后以“模仿—改动—改编”的阶段教学进行授课。第一阶段模仿,即参照已有作品( 下文称为原作品) 的同时建构自己的舞蹈结构概念; 第二阶段改动,即在原作品类似的舞蹈段落中,替换主题动作或造型,使之与自己的创作主题相接近,这种做法不改变舞蹈结构( 如a—b—a 结构、a—b—a—c 结构) ,只改动舞蹈语汇与舞蹈表现; 第三阶段改编,即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变换主题、变换音乐、调整作品结构、舞蹈构图、空间调度,以参照为起点,以变身为终点进行创作练习。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法。在“模仿—改动—改编”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编舞的乐趣,并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 二) 在探索中寻找自我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两个过程: 教学过程和探索研究过程。”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在教学计划设定上,部分课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学习,模仿学习他人作品进行创作也只是一个铺垫,虽然都很重要,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授课中必须要赋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帮助他们培养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动手能力。“编导技法,在我看来可理解为处理舞者动作关系的构成法……在于其‘技’可通于‘道’,‘以技通道’的舞蹈编导教学……虽着眼于处理舞者动作关系的构成,但却能有效地揭示‘动作关系’背后蕴藏的情感关系、性格关系———‘技’非‘道’却通‘道’。”于平先生的这番话虽然是针对双人舞和三人舞编导教学而言的,但是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解读与阐释,笔者认为,“以技通道”可以被理解为“通过编舞技法的学习,寻找创作规律的把握”。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始终让学生受限在对他人创作技法的模仿上是不合适的,关键是通过模仿掌握到舞蹈创作的规律,而这种领悟和感知需要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此,在编创课第二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寻材、创编,在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中提升编创能力。如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所言:“教材的创造性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其理念与方法论具有独创性与独特性。其二,是其为启迪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这部分教学主要在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的基础上展开,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具体授课过程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对大多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如在编创动机的切入方式上,有些人会从动作入手,有些人从选好的音乐入手,有些人从主题入手,有些人则会从即兴入手,或从实际生活中的故事,或者是从小说、电影、电视中选题等等,可谓千头万绪、多种多样。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之舞蹈化,即捕捉到与作品形象主题适宜的,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舞蹈动作,以及发展出有序的、合理的、可观的舞句、舞段,这就需要把学生所有的舞蹈智慧都调动起来。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创作也就无法实现,这是基础也是难关。

动作创编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修正,即根据作品形象、音乐感觉、结构设计、情节发展等诸多要素进行舞蹈形式( 时、空、力、造型、动作、调度、构图、衔接等方面) 的修正,让编创出来的舞蹈形式与作品的题材或者感觉合拍。除此之外,还要对作品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等辅助内容进行设计与选择,同时结课时尽可能将一个班级学生所编作品按照风格、性质、特点等分类串接,做一个作品展演,让学生学会组织作品晚会甚至更大型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一整套的教学设计,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引导、指正、辅助,帮助学生完成舞蹈小品,使之学会与舞蹈编创相关的设计、编排、修正、整合与组织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操作、自主创编的能力,这一学期课程虽然会上得异常艰辛,但是非常有意义。

( 三) 借助音乐启发创作

如果说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舞蹈的基础弱、底子薄,但是他们的音乐修养是很多舞蹈专业学生达不到的。用音乐的知识来启发舞蹈创作,对于懂音乐的学生来说事半功倍,甚至教学收效往往会出乎预料。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上述要素在舞蹈中也都存在,只不过是用身体进行体现。例如独舞编创,如何发展主题动作,如何强调动作的节奏、节拍以及速度、力度上的变化,是编好一部作品的关键。对于群舞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一部用身体演奏的交响乐。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曾开设过“交响编舞课”,其授课的核心就是借鉴交响乐的思维方式,依据音乐的结构创作舞蹈。这种音乐与舞蹈达到高度统一的编舞方式,要求编导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不仅要深刻理解诸如其内在的结构、织体、风格、情绪、内涵、作曲特征及创作背景等音乐要素,还要尽可能地像俄罗斯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一样,具备一定的作曲知识,以便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音乐,从微观上处理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这一注重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编舞理念,对于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效果显著的。尽管会有动作、舞段上的不甚完美,但是他们能将整个作品做得结构完整、有模有样。

人才培养的探索在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笔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定的反思。首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反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包括创新基础积累、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成果催化等复杂的训练和养成过程。”前文说道,舞蹈编导教学作为舞蹈教育的一个领域,是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舞蹈创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舞蹈编导教育活动过程,它要求编创者自主原创。“动作编排需要创新,表现形式需要创新,结构立意更需要创新,一切都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从动作的细节、轨迹到形态,形式的选择、融合到创新,视角的切入、引申到表达,艺术作品的个体创造性要求,也是个舞蹈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体现和追求。”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之间的平衡,如由于学生的舞蹈基础弱,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引导而需要主导。教师的介入,优点是能很快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缺点则是过多的干预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受限,作品中老师的影子太重,看不到学生自己的创意与追求,甚至会出现同班学生创作模式化、雷同化的现象。此外,过度鼓励学生对已有经典作品的学习,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甚至会出现没有可参照的作品就编不出舞,如何能参考而不模仿,让学生能够找寻到个性独特的语言、陌生化的形式、自己擅长的创作风格、编舞手段,是需要认真探索与研究的。

其次是对如何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思考。“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在舞蹈编导教学中也如此,针对各地编导教学过渡模仿北京知名艺术院校,脱离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实际能力而导致的同质化趋向,部分学者提出了警示: “相关高校的决策者不但应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区域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不陷入盲目; 更要找准自身的优势、特色,并不断强化它,使其成为自己的品牌。”这一倡议值得推崇,艺术创作讲究独特与不同,舞蹈编创也是如此。多年来我们将外来的编舞技法奉为编舞的圭臬,似乎不用这些方法,不创作类似的题材,就不能与现代、时尚划等号。如此追求导致对一些本地的舞蹈资源、素材很少关注,就更别说像过去那样走村串寨地进行田野考察与体验生活了。如果不对本地域、本民族的舞蹈资源加以关注、认真开发,那么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或者不称职的学生,学会了别人,却找不到自己。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主要就业于四川地区,服务的对象依然是四川的各族人民。因此,在借鉴、学习、应用比较前沿的编导教学知识的同时,潜心钻研编创四川地区各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是必须要加以重视与积极探索的。特别是授课过程中,加大向传统的蜀文化,以及彝族、藏族、羌族等省内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倾斜,争取能培养出一些在民族舞蹈创作领域有独到见解和有所作为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文化建设。守住历史资源,守住地域文化资源,服务当下,探索未来,是舞蹈编创课程必须加以思考的。再次是对如何海纳百川、广采博学的思考。

“‘创新能力强不强,要看学生知识基础牢不牢’,虽然说知识的多少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强弱,但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建立在广博知识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的。没有开阔的眼界、多方面的知识,创新能力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拥有创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或经验的人才,因为创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舞蹈编创强调个人的悟性,而悟性又是与编创者的生命体验、人生经历分不开,解决了动作语言、编舞技法等基础性要素之外,舞蹈编创更多是一个由生活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的过程。编舞技法是教师可以教授的,但是创作的主题、内容,选用的语言、形式,创作的深度、广度,却与学生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息息相关,很多是教师在课堂中无法教授的。创编出一个作品不难,但是创编出一个有深度震撼人的作品却不易,这就是人们常说编导是学不出来的原因。北京舞蹈学院章民新教授谈道: “我认为不论派别有多少,以生活为基础,现实主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能动摇的。在舞蹈学院编导系教学中‘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等基本的方法还是要坚持,当然也需拓展。”肖苏华教授也谈道: “除了学生中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倾向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造成学生严重的‘偏食’的毛病。我认为专业课的课时量还可以适当压缩,增加共同课的课时量,特别是在第四学年教育专业和编导专业都可以‘砍掉’起码30% 的专业课课时。”224两位教授的话语提醒我们,教授学生编舞技法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完善和补充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具体而言,利用各种可能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田野考察;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电影、戏剧、哲学、美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其它学科知识,这些都是完善、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

舞蹈编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提升舞蹈艺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师的位置,做到只引导不主导,强调对学生创新主体意识的挖掘,注重创作实践与本地文化建设相联系,教会学生间接学习、自主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地自我设计、有序发展,是该课程最为核心的建设内容,需要认真地探索与不歇地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篇三

综上所述,本学科点通过校内工程模拟实验平台专业实验的训练,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概念;同时,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兴趣,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通过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在实战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发现新办法的创新能力。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领域人才需求为导向,融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优势学科特色,定位于培养社会所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目前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已经具备的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现有校内外实践资源等基础条件保障下,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环境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我们立足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构建环境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篇四

一、研究现状与专业进展

从新专业的构成来看,石油工程专业本身就是把原有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和管理已越来越需要专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或高层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技术专家型人才,则需长期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地方性、应用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

能力结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个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质,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程师能力。工程师能力包括理性思辨能力、协同能力、业务能力,其中协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应变生存能力等;业务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而协同能力的核心是意志力,业务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因此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创造力。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合格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目标[4]。即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应至少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因为这是对一个合格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而言,应在具备比较全面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所侧重。有些侧重研究能力,有些侧重语言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有些侧重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有些侧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的奋斗目标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应该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我们认为培养相对意义上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或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内复合或内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着眼于外复合或外拓宽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我们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们强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还学生一个发展空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立足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计划。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制定修改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

1.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作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性高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趋同于重点工科学校偏重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不模仿高职院校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定位是为油气田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复合性技能型技术人才,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素养,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就是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色。概而言之,即构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生产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的,既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工科设计能力和工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把实践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

我国专业石油院校大多远离石油一线,油企因安全等原因不便接收学生实习,加之学校实验实训设施的匮乏与陈旧,造成学生对石油井场布局,钻机、抽油机、修井机、固井机的主要部件,管汇安装,井控设备等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内通过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方式加强石油工程能力的训练,强化石油工程意识,比如,通过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强化情景训练;针对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核心专业课,分别设置了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和采油工程实训与设计课程。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对较多、时间安排跨度较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依托实验条件,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钻井和采油方向学生动手能力,我院独立设置了定向井钻具配套与设计、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采油修井管柱配套与设计、酸化压裂实训与设计、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等特色课程,包括钻井工具、管柱配套、司钻操作、采油工具和抽油机工作原理实训,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多地适应油田的发展情况,我院还增设了固井工程实训,修井工程实训,酸化压裂设计与实训课程。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一专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照“一专多证”开设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从事油田钻采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就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筹码。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为学生考取钻井证、采油证、施工证、修井证、安全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辟了一个学业课程选修模块,引导鼓励学生以考证、制作设计代替毕业论文,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科学设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

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对于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主导者

教师培养坚持“两条线”,一是向上走,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向下走,到油田一线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每3年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半年;引进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重点建设“双师型”师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企业聘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直接授课,或指导课题,或作技术交流;对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引导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体现贯彻应用型办学定位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我院共引进石油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十八名教师,他们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既缺乏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又没有系统接受过师范技能的培训,教学盲点很多,一方面需要接受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凸显工科教学目标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去油田企业和煤炭企业一线锻炼中丰富实践阅历,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体验;在考试命题的改革中促进课堂教学由单纯理解式、记忆式向分析应用式转变;在课题项目的参与攻关中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开始,计划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利用2个月时间到油田现场实地掌握学习钻井、修井、测井等技术,了解一线的生产工作情况,感受企业文化,争取在3年时间让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实践阅历,不断增强工科教师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保障。

2.改革完善考试方式,延伸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自觉性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考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命题质量。一封试卷,向上推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向下看可以分析教学效果的好坏,横向看可以判断出是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有效支撑。工科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识原理在物理学意义上是否得到了实现,是否变为实践的动力,考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在于此。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教师命题应力戒单纯记忆性题型,增加材料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情景判断、计算、识图填图、设计制作等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这种改变进而倒逼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通过不断地听评课来引导教师按照应用型的教学理念逐步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不断地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包括:通过开发一些实训设计课程向实验室延伸;通过布置作业题、讨论题、书目阅读向图书馆延伸;通过制图、3d设计制作等向机房延伸;通过集体辅导、问题答疑向自修室延伸;通过硕博论坛、专业讲座向学术厅延伸。

3.把教师的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应用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但要精讲授课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承担本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课,从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同时准备,一并计划,做到边进行知识传授,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又使教学内容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工科教学中课程主讲老师与实验老师分离的现象。

4.借地方政府之力

启油企合作之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之路,以石油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向外积极扩大合作空间,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延伸产学研链条,提高办学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加强与地方油企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招生培训、专业共建、师资聘请、课题合作等方式密切与油田的合作共赢关系,以提高办学实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属于哪类篇五

信息社会的智能化进程孕育了对智能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一进程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科技人才?w家教育体系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智能科技人才的耑求?高等学校如何培作符合时代;/,_i求的高素质智能科技人才?等等-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高校的高度关注,并应尽快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

学会先行

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caa卜9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两个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大会接受了时任中国人丨: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的韩力群教授等学者提出的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逐步建立本科专业的建议,并由钟义信理事长提议将该新专业的名称确定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二是大会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王万森教授任主任),并把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12月13日,由中国人t.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届全能科学4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h开,,这次大会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向全国高校发表了“加快矜能科学4技术学科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称为“锊能科学~技术北京宣言”,在国内部分髙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ff先驱的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申请,分别于10月26日、11月26日和12月5日通过了专家论证组、学部和学校评审,并于12月15日前报到教宵部备案,同年年底权教育部备案通过。

自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届学生入学至今,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经走过了九年的不平凡历程。截至3月,全国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已达24个。并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已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代号为080907t。北京大学的“一大基础,三个核心”;中南大学的“精品工程建设”;北京邮电大学的“意识-情感-理智三位一体理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入手”;重庆邮电大学的`“以智能技术的前沿性+信息处理和系统的跨学科性作为专业特色”;武汉工程大学的“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大连海事大学的“结合学校行业特色规划培养目标”;上海理工大学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及各高校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的经验等,都是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选择了一条将国外引进与自身提高相结合的道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优秀创新团队,采取的是国内外引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其他髙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建设措施。就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而言,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这一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十余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其对我国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以倡导、协调、推进、创新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为宗旨,在开创、引导、发展、繁荣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先后组织了18次各种类型的活动,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平台。例如,面向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暨教学研讨会”;面向全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等。

在这些平台,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绩虽然可喜,前路依然漫长,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尽快完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整体特色、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加快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具体表现在一级学科增设、专业规范确定、实验平台设置、实训基地建立、教材编写规划、教学资源建设上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争取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把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是我国全体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相信在各个高等院校和人工智能学会的共同努力下,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更好的明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