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职中数学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19:11:19 作者:薇儿 毕业论文 2023年职中数学论文(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职中数学论文篇一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下面这个教育案例或许会让人们明白幼儿是如何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用凑十法做数学题目。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只有个别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所以很多幼儿都已经不耐烦了。这时,笔者说:“金佳,汪小辉,郑茜,我讲这些就是专为你们讲的,你们还不认真听,班里还有哪个小朋友不会用凑十法呀?”“还有张佩佩!”(均系化名)金玲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弄得笔者真的哭笑不得。的确,他们四个人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差的,数学反应比较慢,以至于在小朋友头脑中形成数学差生的印象,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特别不喜欢上数学课,每次上数学课都想逃避。有一天小辉知道第二天要上数学课还借故不来幼儿园。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五、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路径

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技能,不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就谈不到能力的提高。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清晰表明能力的提高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关系很密切。但在许多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面临需要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尽管幼儿有这种知识和技能,但他并不能想到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幼儿数学应用意识不强。事实上,能力的提高就在于知识的丰富和意识的增强。丰富知识是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数学应用能力的增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需要通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来加以保证。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个体面临某一特定情境时,意识强的人随时能做出某一特定的反应。如创新意识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会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掉,而缺乏创新意识的人面临困境时只会求助于他人或放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应用意识强的幼儿较之其他幼儿在面临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激活而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系统,从而加以运用。而这种通道的流畅、意识的增强关键在于数学知识的生活运用。运用多了,数学问题情境与特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就强了,也就是说意识增强了,具体表现为数学应用能力增强了。

职中数学论文篇二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育榜样激励习惯引导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计算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算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由此就会造成一些计算时间上的差距,算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算的很快,但是是不是全正确呢?自己再检查一遍。”于是先算完的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算了起来;而对于算的较慢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算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算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职中数学论文篇三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教学方法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总结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孩子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能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的抽屉上有自己的学号,这样幼儿不但能记住自己的学号,也能记住同伴的学号,孩子们看着抽屉上的数字还可以进行顺数、倒数的练习,同时进行了单双数的区分。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给幼儿点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职中数学论文篇四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孩子们适度的紧张,即具有“趣”和“创造”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幼儿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幼儿提出问题:“一个苹果再添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孩子限制在易于感受到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幼儿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二、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增加趣味性提问

幼儿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认识动物数量的过程中,应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大公鸡、母鸡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鸡有耳朵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我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鸡有耳朵,有的说鸡没有耳朵,在“有”和“没有”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类似这样有趣的提问还有“鱼要睡觉吗?”“蛇有脚吗?”“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这类问题趣味性强,让孩子们一听就感兴趣,就想知道答案,进而就会去主动探索,能够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幼儿玩得尽兴、学得专心,又能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三、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增加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喜欢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很独特的因素,他们的想法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物体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都能想到,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有趣又有想象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热情、企盼等情感,让幼儿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所有的孩子体验了每一步的成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四、让幼儿积极有效地获取新知,增加提问延伸性我就抓住幼儿好奇、好问、好想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十分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尽可能的提出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的问题,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正方形时,认识了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面都相同后提问:“在你见过的物体中哪些那些物体和正方形像?”“在你见过的物体中哪些那些物体也有四个角?”让幼儿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样,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联想、推理,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有效提问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能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深刻,能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全体幼儿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愿教师真正让课堂中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数学的殿堂里自由的遨游!

职中数学论文篇五

文/廖伟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是初中生学好数学的第一步。如何挖掘数学自身的学科资源,培养和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从事数学教学的每一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如,在教学第一单元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制作,学生积极地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应侧重从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了,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创新激发兴趣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一些表现的机会,一些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创新的教学环境。学生有了创新才爱学,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比赛、拼图游戏等。适时地把竞赛引入第二课堂,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当一个章节学完后,可组织一堂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竞赛,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该章节情况的检查和总结。当然,题型要丰富多彩,题目要难易适中,计算量不要太大太繁,要有技巧性,要适当分组、公开记分、当场评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地继续追求成功。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但目的和结果都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坚持以上几方面贯穿于数学课堂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大面积取得教学丰收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