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优质20篇)

时间:2024-02-05 16:55:12 作者:笔砚 心得体会

通过写学习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并尝试找到解决的方法。接下来是一些写作学习体会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近日,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收录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同期插队下乡的知青以及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亲历者以“唠家常”的方式回忆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还原了一位大国“掌舵人”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市场监督管理干部,我怀着虔诚的心研读了本书,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的精神力量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源,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和洗礼,更对从事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认识、新思考。

一是苦中作乐扎基层。一九六九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从此开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活。陕北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满是跳蚤的窑洞、缺乏蔬菜和油脂的饮食、高强度的劳动,对于一个从北京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但是,作为当时插队年龄最小的知青,习近平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和村民打成一片,他从内心真正、自觉地接受了这种艰苦生活的磨炼,村民也说“近平真是个好后生”。后来,同行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了黄土地,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他也将自己的心和情留了下来,甘心做一个农民,阅读“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不断地磨砺自己、锤炼意志、经受考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只要保持一颗永不言败、无所畏惧的心,人生就没有什么难题。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基层市场监管人需要经常加班加点,着实辛苦。但是,这也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工匠之心”面对每一项工作,更好地发挥市场监督管理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踏实肯干勤学习。习近平勇于挑担,小小年纪就扛起了村支书重任,真抓实干地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他看到报纸上介绍绵阳办沼气,就到四川取经学技术,建成了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为了给村里增加收入,创办了村里的第一个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引进烤烟种植技术、打坝地,至今村民仍受益于当年的这些举措。乡亲们也说他“有知识、点子多”,这不仅源于习近平致力于改变乡亲们贫困现状的决心,更得益于他平时爱读书、勤思考、善分析的习惯,这为他组织和指导生产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同行的知青也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在低矮黑暗的窑洞里阅读了《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其中仅《资本论》就整理了18本读书笔记,这为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政治理念。这也告诉我们市场监督管理干部,要注重在工作中勤学习、勤思考、勤分析。特别是在依法履行市场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只有善于学习、肯于钻研、掌握方法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和操守,才能做到以理服人,用事实和数据与被监管单位沟通,彰显出国家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是执政为民心系国。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的黄土生活奠定了习近平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他始终关心着老乡的收入、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他关心百姓、普惠民生、强国富民的执政理念和思想,是他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施行了一系列推动发展改革的政策。而如何监督、促进这些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到位,是摆在市场监督管理人员面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路的逻辑和根源,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持续关注,及时发现问题、预警风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1月到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有信仰范文

高质量版本是指百科全书蝌蚪小组评审成员授予的具有高质量分数的入门版本。这是一部仅次于百度百科全书的优秀作品:特色词条,具有良好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在单位的统一安排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通过学习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全书包括“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用真实的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他如何适应农村、务实工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过程。读书的过程中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的不易和历练,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所有团员青年不可或缺的“枕边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15岁到22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受青年时代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发挥着总开关的重要作用,采访实录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青年团员、党员没有理想信念,对人生道路很迷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更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在习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而我们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参加工作以来我总是以工作忙、应酬忙的借口,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今后我要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要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书中提到“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起了沼气,给乡亲们解决了生火做饭的问题。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老少一起修淤泥坝,增加了耕地,增加了粮食。因此,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现在我们单位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基层管理人员,更应该立足本职岗位,敢于做事,勇于拼搏,更好的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为联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会议强调,要学深悟透,领会学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重大意义。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他的思想历程,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参与“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活动,推动中直机关团组织和中直青联坚持强“三性”、去“四化”,引导机关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健康成长。

会议强调,要见贤思齐,读懂青年习近平的青春故事。一要读懂青年习近平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二要读懂青年习近平肯吃苦、不怕苦的艰苦奋斗精神;三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四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五要读懂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六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

会议强调,要砥砺奋进,进一步做好中直机关青年工作。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中直机关青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对党绝对忠诚上作表率、在践行群众路线上作表率、在狠抓落实上作表率、在严格自律上作表率。要持续广泛组织中直机关青年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形成学思践悟的热潮;要突出青年特点打造工作品牌,讲好中直机关青年忠诚担当、奋斗奉献的青春故事;要进一步推动共青团改革和中直青联改革取得实效。

座谈交流会上,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光明日报社的12位中直机关团干部、中直青联委员代表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畅谈了学习青年习近平青春故事的体会。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是青年干部锤炼党性、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中直机关青年要带头学好用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把这本书作为青春励志的案头书、座右铭,充分吸取精神给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牢牢握好党交给青年一代的接力棒,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中,跑好中直机关青年这一棒,走好新的长征路。

近日,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收录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同期插队下乡的知青以及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亲历者以“唠家常”的方式回忆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还原了一位大国“掌舵人”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市场监督管理干部,我怀着虔诚的心研读了本书,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的精神力量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源,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和洗礼,更对从事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认识、新思考。

一是苦中作乐扎基层。一九六九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从此开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活。陕北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满是跳蚤的窑洞、缺乏蔬菜和油脂的饮食、高强度的劳动,对于一个从北京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但是,作为当时插队年龄最小的知青,习近平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和村民打成一片,他从内心真正、自觉地接受了这种艰苦生活的磨炼,村民也说“近平真是个好后生”。后来,同行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了黄土地,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他也将自己的心和情留了下来,甘心做一个农民,阅读“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不断地磨砺自己、锤炼意志、经受考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只要保持一颗永不言败、无所畏惧的心,人生就没有什么难题。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基层市场监管人需要经常加班加点,着实辛苦。但是,这也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工匠之心”面对每一项工作,更好地发挥市场监督管理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踏实肯干勤学习。习近平勇于挑担,小小年纪就扛起了村支书重任,真抓实干地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他看到报纸上介绍绵阳办沼气,就到四川取经学技术,建成了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为了给村里增加收入,创办了村里的第一个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引进烤烟种植技术、打坝地,至今村民仍受益于当年的这些举措。乡亲们也说他“有知识、点子多”,这不仅源于习近平致力于改变乡亲们贫困现状的决心,更得益于他平时爱读书、勤思考、善分析的习惯,这为他组织和指导生产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同行的知青也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在低矮黑暗的窑洞里阅读了《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其中仅《资本论》就整理了18本读书笔记,这为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政治理念。这也告诉我们市场监督管理干部,要注重在工作中勤学习、勤思考、勤分析。特别是在依法履行市场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只有善于学习、肯于钻研、掌握方法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和操守,才能做到以理服人,用事实和数据与被监管单位沟通,彰显出国家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是执政为民心系国。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的黄土生活奠定了习近平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他始终关心着老乡的收入、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他关心百姓、普惠民生、强国富民的执政理念和思想,是他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施行了一系列推动发展改革的政策。而如何监督、促进这些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到位,是摆在市场监督管理人员面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路的逻辑和根源,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持续关注,及时发现问题、预警风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我经常和各级团干部和各领域团员青年聊起读《岁月》一书的感受和体会。不少青年朋友讲:“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干了许多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难事,我们感到总书记的形象在心目中越来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拥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感到总书记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贴得越来越紧,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领袖。”看完《岁月》一书,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书中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这份“伟大”,还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回望过去时,历史已经定格,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但是,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头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作风、这样一身担当的领袖来掌舵领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月24日,xx地税局一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局四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选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过程中,一分局干部职工了解到:1969年1月13日,习总书记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的过程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首先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劳动强度大,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知青来说,这是一种磨练。青年习近平将青春燃烧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他的从容淡定,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像农村人一样干活,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通过本次学习,xx分局干部职工切实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合格党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感染,习总书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能力的活教材、活榜样。

作为税务干部,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更深入、更细致,从故事里找差距、找方法、找力量,自觉用领袖的思想、精神、干劲武装自己,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见贤思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榜样,抓住“学习”这个牛鼻子,发扬“挤”和“专”的精神,把为纳税人服好务、办好事作为不变的精神追求,认真破解纳税人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有限的时间里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推进税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一经刊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大家被习近平总书记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深深感动,通过报刊、网络、微信等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习总书记的拥戴之情,很多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为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回应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我们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改,正式出版图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选用了76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良好状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会议强调,要学深悟透,领会学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重大意义。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他的思想历程,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参与“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活动,推动中直机关团组织和中直青联坚持强“三性”、去“四化”,引导机关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健康成长。

会议强调,要见贤思齐,读懂青年习近平的青春故事。一要读懂青年习近平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二要读懂青年习近平肯吃苦、不怕苦的艰苦奋斗精神;三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四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五要读懂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六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

会议强调,要砥砺奋进,进一步做好中直机关青年工作。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中直机关青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对党绝对忠诚上作表率、在践行群众路线上作表率、在狠抓落实上作表率、在严格自律上作表率。要持续广泛组织中直机关青年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形成学思践悟的热潮;要突出青年特点打造工作品牌,讲好中直机关青年忠诚担当、奋斗奉献的青春故事;要进一步推动共青团改革和中直青联改革取得实效。

座谈交流会上,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光明日报社的12位中直机关团干部、中直青联委员代表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畅谈了学习青年习近平青春故事的体会。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是青年干部锤炼党性、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中直机关青年要带头学好用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把这本书作为青春励志的案头书、座右铭,充分吸取精神给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牢牢握好党交给青年一代的接力棒,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中,跑好中直机关青年这一棒,走好新的长征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xx地税局一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局四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选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过程中,一分局干部职工了解到:1969年1月13日,习总书记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的过程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首先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劳动强度大,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知青来说,这是一种磨练。青年习近平将青春燃烧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他的从容淡定,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像农村人一样干活,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通过本次学习,xx分局干部职工切实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合格党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感染,习总书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能力的活教材、活榜样。

作为税务干部,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更深入、更细致,从故事里找差距、找方法、找力量,自觉用领袖的思想、精神、干劲武装自己,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见贤思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榜样,抓住“学习”这个牛鼻子,发扬“挤”和“专”的精神,把为纳税人服好务、办好事作为不变的精神追求,认真破解纳税人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有限的时间里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推进税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群众需要他就干

学习体验是指在阅读和实践之后,将学习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接受性写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会议强调,要学深悟透,领会学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重大意义。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他的思想历程,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中直机关青年学好这本书,就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参与“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活动,推动中直机关团组织和中直青联坚持强“三性”、去“四化”,引导机关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健康成长。

会议强调,要见贤思齐,读懂青年习近平的青春故事。一要读懂青年习近平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二要读懂青年习近平肯吃苦、不怕苦的艰苦奋斗精神;三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四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五要读懂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六要读懂青年习近平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

会议强调,要砥砺奋进,进一步做好中直机关青年工作。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中直机关青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对党绝对忠诚上作表率、在践行群众路线上作表率、在狠抓落实上作表率、在严格自律上作表率。要持续广泛组织中直机关青年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形成学思践悟的热潮;要突出青年特点打造工作品牌,讲好中直机关青年忠诚担当、奋斗奉献的青春故事;要进一步推动共青团改革和中直青联改革取得实效。

座谈交流会上,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光明日报社的12位中直机关团干部、中直青联委员代表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畅谈了学习青年习近平青春故事的体会。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是青年干部锤炼党性、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中直机关青年要带头学好用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把这本书作为青春励志的案头书、座右铭,充分吸取精神给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牢牢握好党交给青年一代的接力棒,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中,跑好中直机关青年这一棒,走好新的长征路。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2月24日,xx地税局一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局四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选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过程中,一分局干部职工了解到:1969年1月13日,习总书记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的过程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首先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劳动强度大,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知青来说,这是一种磨练。青年习近平将青春燃烧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他的从容淡定,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像农村人一样干活,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通过本次学习,xx分局干部职工切实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合格党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感染,习总书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能力的活教材、活榜样。

作为税务干部,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更深入、更细致,从故事里找差距、找方法、找力量,自觉用领袖的思想、精神、干劲武装自己,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见贤思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榜样,抓住“学习”这个牛鼻子,发扬“挤”和“专”的精神,把为纳税人服好务、办好事作为不变的精神追求,认真破解纳税人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有限的时间里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推进税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这两本书的学习,让我感触颇深,也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这两本书集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引人深思。《梁家河》是一本言语淳朴的叙事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细节,让我好似置身于那个时代,犹如身临其境般。书中描述村民们见到习总书记时的热泪盈眶,让我十分动容,并真切地通过朴实的语言感受到梁家河村民对习总书记的爱戴。

这两本书让我感受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生活中的苦涩与欢乐。“跳蚤关”、“酸菜”、“两箱沉甸甸的书”、十份入党申请书等等这一个个词汇让当年的场景一幕幕再现。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习总书记不怕苦带着村民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办铁业社、晚上还挑灯看书学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习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热衷学习的宝贵品质。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始终秉承这种宝贵的品质认真学习,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作为群众的我,都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

我们都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生活在这和平安稳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为社会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我经常和各级团干部和各领域团员青年聊起读《岁月》一书的感受和体会。不少青年朋友讲:“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干了许多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难事,我们感到总书记的形象在心目中越来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拥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感到总书记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贴得越来越紧,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领袖。”看完《岁月》一书,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书中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这份“伟大”,还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回望过去时,历史已经定格,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但是,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头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作风、这样一身担当的领袖来掌舵领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一经刊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大家被习近平总书记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深深感动,通过报刊、网络、微信等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习总书记的拥戴之情,很多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为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回应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我们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改,正式出版图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选用了76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良好状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

在单位的统一安排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通过学习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全书包括“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用真实的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他如何适应农村、务实工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过程。读书的过程中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的不易和历练,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所有团员青年不可或缺的“枕边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15岁到22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受青年时代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发挥着总开关的重要作用,采访实录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青年团员、党员没有理想信念,对人生道路很迷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更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在习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而我们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参加工作以来我总是以工作忙、应酬忙的借口,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今后我要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要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书中提到“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起了沼气,给乡亲们解决了生火做饭的问题。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老少一起修淤泥坝,增加了耕地,增加了粮食。因此,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现在我们单位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基层管理人员,更应该立足本职岗位,敢于做事,勇于拼搏,更好的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为联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最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作为一名90后青年,虽然没有经历那些知青岁月,但是从这本书中确实感受到了艰难困苦的气息,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感触就是这本书为我们青年描述了“理想”是成长之基,是成长之魂。青年要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

理想信念是支柱,能指引人在困境中坚持和成长。书中描述,在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艰难困苦可以磨炼一个人也可以打垮一个人。正因为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有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才能成为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他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一直都没有变。他从没有怨恨谁,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才如愿以偿,是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让他可以把一件事坚持了那么久。在许多人忍受不了都急于逃离“苦海”时,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一个二十岁不到的青年就树立了这样“扎根农村”的信念,并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基层历练、积累,打牢成长的根基,真正树立为中国梦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就不能任由自己在环境中浮沉,要不断追求进步,要有勤奋好学,勤于思考的进取精神。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一位受访者描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读书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更应珍惜青年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并将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或许因为社会的压力、生活的负担,慢慢忘却了自己的理想,忘记朝着优秀的方向前进。只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不断地奔波,思想被各类速食文化充斥着,很少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集体为国家做些什么。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故事,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思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只有深化于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才能干一件成一件,不半途而废。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努力克服,坚持到底。

理想信念固然要积极向上,但也要切合自身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之后又返回北京到清华大学深造,毕业之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基层。经过那段艰辛岁月,再做出这种决定,不禁肃然起敬。而作为年青人我们更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往往就会在实践时陷入曲折与反复之中,最后一事无成。事实上,原本自己认为“低层”的目标未必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反,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多学习思考,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跟大家分享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青年一代的奋斗不只是为了让个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境况,千千万万青年的奋斗更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助力器。青年不应该没有理想信念,即使外表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但心中也应有一团熊火在燃烧。当国家和集体有重要任务的时候,青年能够给力,能够顶上。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勤读书,多思考,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既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

近日,我反复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多,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这是一本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教材。

这是一幅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精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该如何践行呢?我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全镇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1、精心组织学习。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作出周密安排,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全面得到落实。

2、领导带头示范。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引导作用,镇党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深入思考,做到以上带下、以点带面,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3、确保全员覆盖。推动学习由领导干部向普通党员干部延伸,努力做到共同参与、全面覆盖,特别是要抓好青年同志的学习,引导他们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励志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4、拓宽学习载体。以支部为单位,结合自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用好全镇干部交流群、各支部党员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抓好全镇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期,认真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为我们再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陕北,与人民群众一道开荒拓土、耕耘创业的场景,展现了青年***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青年组工干部,细细品来,深有感触。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养为民服务情怀。今年七一前夕,***总书记寄语青年时,说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的迷惘,到22岁离开,七年时间,他立志改变梁家河,通过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离开陕北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作为基层青年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运而生,如何带领干部队伍做好群众工作,关乎百姓的幸福,关乎社会的稳定。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如***总书记一样,经过若干岁月的历练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作为青年,***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是强化学思践悟,掌为民服务本领。作为青年组工干部,读书是每日必修课。***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求知若渴,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展现了青年对知识的求索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亦是青年进步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组工干部,面对基层一线群众,如何更高效简洁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递和传承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在学习中进步,在领悟中成长,青年干部尤其如此。***的七年知青时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创新,带领群众抓生产,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习和创新,让大队焕发勃勃生机。

三是弘扬实干担当,守为民服务初心。***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点,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的情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干在实处,落到实处,方显使命担当。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青年组工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矢志奋斗砥砺前行。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总书记的七年岁月精神,在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历练品质,在实干苦干创新干中担当作为。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阅读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我感受颇深,很多地方会产生共鸣,像在说本应如此,特别的,有两个方面觉得自己应该加强学习。

一方面是养成爱学习、爱读书,这个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我感动于下乡时,总书记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感动于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感动于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更感动于村民对他手不离书印象深刻,笑称有“书瘾”,“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更为可贵的是,对于那时候的习近平说,因为父亲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本人也被划分为“黑帮子弟”,即使刻苦读书,一般也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读书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好习惯,是对于知识的渴望。

所以后来的也就是现在的习总书记总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很多国事访问中,列出诸多不同国家的名师大家的优秀作品,这是多年来的积累沉淀,是爱学习、好读书这个好习惯回报他的宝贵财富。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时的阅读、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改变,或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养成的不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伴随人一生,对后来各阶段起作用、发挥影响。故而,我要努力养成爱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更要做好小事。与陶海粟的访谈中,他提到之所以会和近平他们多接触、联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志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时上大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都梦寐以求上大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和头脑。但1972年有人“戴帽下达”得到了上大学的名额,我们的态度是: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做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消沉应对,而应把身边的事尽量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几个上学前,都在队里踏实干活、工作,都入了党,担任党、团组织的重要干部。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不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厕所关,跨过一个一个小磨难,克服一个一个小挫折,踏实勤奋,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就不平凡。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

通过学习,我心里对习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努力践行好学生干部标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学习,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加强自身工作相结合,查找自身不足,边学边改,边改边做合格共青团员。我将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挑担,立场坚定,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就只好回避。如果连回避也做不到,就只有放手。一般的状况是,能干的人会选取改变,懒惰的人会选取适应,懦弱的人选取回避,勇敢的人选取放手。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扎根七年,从来没有忘记当年的农村朋友,他深深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的真实情况。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务实,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体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务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但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岁数,更要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一番话,是对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更当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自己所参与建设的中国未来就是什么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起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道,赢得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正逐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

处在大学时期,我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工作方面应该多与同学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方面应该勤学广识,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铭记心中,去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学好专业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用知识的风帆来鼓动心灵之舟,使自己迈向人生的成功之旅,时刻应该记得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七年知青岁月字

《***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部分构成,该书采访实录内容通过采访组在不同的地方采访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形象又深刻地表现出了***总书记在生活方面的质朴和做人做事方面的伟大,正如采访组在采访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时他说的那样“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1969年1月,15岁的***一路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22岁,一干就是七年。七年,实现了***从少年到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转变。七年,为未来***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青年***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在梁家河村倾听***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对***总书记“实践是理论之源”的阐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进一步认识到***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把“知行合一”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大意义。梁玉明在书中谈到***作为一名外来知青为何大家推举他当大队党支书时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处事非常公正。社员们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关键是当了大队党支书后在梁家河做了许多实事:带头办沼气,带领村民打井,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带领村民打坝地,引进种植烤烟技术,还办了一个代销店、一个缝纫社,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直到今天***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而今祖国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舞台,作为我们年轻人更要珍惜,踏踏踏实实干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民,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美展现。

***七年知青岁月字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将青春燃烧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作了最好注脚。

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

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我们应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为楷模,不负青春韶华。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