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尺子读后感 一百条裙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0-09 18:09:16 作者:翰墨 活动总结 最新说尺子读后感 一百条裙读后感(精选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尺子读后感篇一

又入一季夏,沿江路边柳絮飘飘,青草葱郁,散步的、乘凉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江边附近有块晒坪,每年夏天一到晚上都有一大群女人提着录音机在那里跳舞娱乐。

夏天是女人的季节,一个个穿着漂亮的'裙子,有穿吊带的、有穿连衣的、有穿紧身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黑色*的、也有……,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丰姿。

音乐响起,每一对都一高一矮搭着,就像站在剧院的大舞台,一个个都很专心、很投入地踏着轻一盈的舞步。

一阵风吹来,裙子随着风的摆一动犹如一只只开屏的孔雀。看着那裙衣飘飘的画面恍惚进入了人间天堂,那穿着漂亮裙子的女人就像是天堂里的仙女。

我和同学也一起进入其中,亲临那种裙舞飞扬的世界。

说尺子读后感篇二

看了《青铜葵花》,我改变了很多,以前我不知道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总是抱怨这儿、抱怨那儿的,可是,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还有比我还不幸的人,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亲情,友情,眼泪,微笑,这是上帝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只要珍惜,你的幸福生活会永远不离开你,一直陪伴着你,守护着你!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路是平平稳稳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坎坷。当苦难来临时,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我们只能手足无措,不堪一击。有些苦难,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虽然它们的生活很贫苦,但它们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精神,让人感觉他们似乎生活得很快乐,那是精神上的美。不仅是青铜,葵花也为这个家、为青铜付出了许多许多:学校组织的拍照活动她没参加,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庭省钱;每天放学和哥哥一起去采芦苇,为了能多编些芦花鞋去卖;自己一个人偷偷的跑到江南捡银杏、考试故意考差,为了赚钱、省钱给奶奶看病;用各种办法教她的哑巴哥哥写字,为了让哥哥在别人面前自信起来、抬起头来……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青铜一家齐心协力,艰难、困苦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这本书表现了孩子、朋友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爱,还反映了乡村孩子童年的苦难生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这种真情无不湿润着每一位读者的眼睛、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青铜一家经历了多少风雨,他们从来没有半点怨言,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爱的气氛紧紧地包围着他们。葵花并不是他们的亲人,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温情让我感动。看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的泪水泉涌而出。葵花要到城市去了,青铜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地方。不会说话的青铜无意中大声喊了一声:“葵花——”。

作者说,《青铜葵花》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我觉得人的一生可能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快乐。罗曼.罗兰说过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有何尝不值得赞颂!

通过看这本书我觉得青铜一家人是那么的纯朴、善良,充满爱心。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青铜一家人那样关心别人,那么这个世界该会多么美好呀!人不能只顾自己,只注重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人要有奉献爱心的精神,这比什么都重要。拥有了爱心,就算日子过得再苦再累,心里也是充实的、幸福的。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

说尺子读后感篇三

托尔斯泰自从站在世界文坛之上,就被人们一直关注着,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罗曼罗兰所写的《托尔斯泰传》,这部作品对研究托尔斯泰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毕业论文的关系,一直在看这方面的书。希望对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帮助。

这部作品是以传记的形式来写的,大多是一些评论性的语言,缺乏叙事性,比较枯燥。但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来构思作品,使作品看起来不会很乱,而是比较有条理性,结构相对紧凑。作家以一定的顺序展开叙述:首先介绍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然后介绍托尔斯泰的生活及家庭状况,出生于贵族家庭,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被当做写作的素材;再次介绍作家的宗教信仰,他的一生一直处在怀疑、放弃、坚守信仰当中,当他出现对宗教的怀疑,他的情绪变得很糟糕,对许多事情都处于怀疑激愤的状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当他不再相信宗教,生活就没有了支柱,投身于学校建设,却没有成功,就越加的不如意,当他再次坚守时,就会重新找到方向,继续前进;进而介绍了关于托尔斯泰的三部著名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对这三部作品进行了思路梳理,同时在作家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其中的一些人物就是托尔斯泰家族中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托尔斯泰本身的塑造,他像列文那样经历了哥哥的死亡,以及出现的种种抑郁烦躁的心情,他没有像列文那样得到最终的解脱,而是一直处于烦躁之中;最后介绍了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沉醉于对艺术的研究。

作品中让我感到新奇的是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在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为托尔斯泰营造了一个安静和谐的创作环境,一直支持着托尔斯泰的进行文学创作。正是由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托尔斯泰才坚持着创作。但是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尔斯泰便投身于艺术评价,无论伯爵夫人怎样劝说也无法把他拉回来。托尔斯泰之后的作品很难收到大家的一直好评,《复活》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

罗曼罗兰的这部作品,让我又进一步认识了托尔斯泰。再伟大的人物,也有其不足之处。作家没有因为对托尔斯泰的喜爱,而没有看到他的不足之处,而是对自己喜欢的地方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结合当时大家们对他的评价作出正常的评说。对于作家最后几年的作品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整部传记结构严谨,有理有据,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非常客观到位,没有说人云亦云,整部作品都是对托尔斯泰的一生作品的概述,讲述有详有略,观点明确可以看出作家对托尔斯泰的喜恶。

作品的最后增加了一些附录,简单介绍了托尔斯泰的遗作,同时也留有遗憾,其中的一些作品中叙事紧凑和清新可与《复活》中那些最优秀的章节相媲美。托尔斯泰与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书信来往,其中他最为欣赏的是中国的老子,无为而治。托尔斯泰提倡无为,不反抗,沉默地对待侵略。最后还有一封关于托尔斯泰死前两个月给甘地的信,信中提及了对与信仰的看法,提出基督教中的博爱,不反抗主义,都是他极为欣赏的。

这部作品虽然不到二百页,但它表现出作家的真实想法,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

说尺子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这本书的主人公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使生活在城市中的7岁孤女葵花,来到了青铜这样一户清贫的农家,使他们成为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粗茶淡饭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用尽心力、省吃俭用,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葵花。为葵花能照相,他冒风雪站街头卖芦花鞋;为葵花夜读书,他点亮萤火虫南瓜灯;为葵花看马戏,他把妹妹驮在自己的肩膀上;为葵花在舞台上更夺目,他制作了能发出美丽、纯净、神秘而华贵光亮的冰项链。

在我读到青铜为葵花制作了冰项链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青铜为了葵花的表演更好就只好去屋檐顶上取下一些冰块,然后,用嘴巴在冰块上吹一个小孔,当他吹完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他的手被冷得肿了起来,他拿着那条项链回到了家中,第二天,葵花戴着冰项链,在台上显得光彩夺目,台下的观众们都赞叹不已的情景,。

《青铜葵花》这本书充分地体现出我们应当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的可贵精神。让我懂得了,困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架桥,如果你勇敢的跨了过去,你就会看到美丽的风景;如果你畏怯了,驻足不前,注定就会被困难打倒。只用勇敢面对一切,不畏怯危险和艰难的人才会成功,因为他们把挫折当成了历练。他们不埋怨命运,反而向苦难鞠躬,坚定的面对着现实,以倔强的姿态向命运挑战,最终才能迎来美好的将来。

《青铜葵花》读后感300字

苦难是不可避免的,《青铜葵花》中有火灾,蝗灾……这一切都是无法预测的,他们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之后,变得更坚强。

书中人的苦难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火灾—大麦地都是麦桔,火一过,剩下的只能是灰。蝗灾—蝗虫飞过,就不会留下粮食,人人家里的粮食都不够了他们一家很穷,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之后,变得更穷了。

苦难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我们现在还小,感觉不到苦难,还是说我们的苦难太小,是微不足道的,考试—当自己信心满满的开始考试时,但当试卷发下来时,并不是那么理想就会失落,在长大一些,上到了初中,高中,结识了那些坏孩子,面临的说不定就是颓唐了,四川汶川的孩子承受的苦难是地震,他们失去亲人,家园。苦难,字典上这个词的理解是痛苦和灾难,我觉得苦难是一种锻炼,让我们更成熟,把苦难当成是一种锻炼,就没那么可怕了。

让我们用微笑面对苦难。

说尺子读后感篇五

《狼王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抛弃了以往对狼的偏见,更加客观地描写了一群狼的生活。狼,长久以来是人类心中的魔鬼,而在这魔鬼的外皮下,却有着一颗慈悲的心。

《狼王梦》,伟大的母狼,无私的母爱,震撼我幼小的心灵。母爱是无私的!狼是如此,人也如此。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了妈妈的脆弱。那是九个月前的一天,我在学校不慎摔伤了,右手臂严重骨折,不是一处,而是两处。也因为这次意外,我经受了人生中第一次磨难——八个月内做了两次手术。第一次是在右手臂里锁上两颗螺丝,第二次是取出右手臂里的螺丝。这两次阴霾虽然渐渐消散,但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妈妈在我术前和术后的种.种复杂情绪,这复杂情绪里有紧张、有担忧、有怜惜。而最最触动我心的是——当我被推出手术室时,睁开眼睛的第一眼就瞧见了妈妈豆大的泪珠倏地滑落脸颊,正好滴在我苍白冰凉的面庞。瞬间我才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啊!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再让母亲为我而担忧。

《狼王梦》让我读懂了母狼的爱!这次意外,也让我读懂了妈妈的爱!

说尺子读后感篇六

拥有一百条与众不同、美丽至极的裙子是每个女孩的梦想。这也曾经是我的梦想。如果你像书中的主人公旺达·佩特罗斯基一样降生在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你还会坚持着这样一个梦想吗?在她的真实生活中,她只有一条洗得发白、晾得走形的旧裙子。她每天穿着这条裙子去上学,受到了同学的嘲笑和捉弄。当她声称自己家里有一百条裙子时,谁都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引来了更多人的嘲笑。大家都拿这个谎言来欺侮她,直到有一天看到了旺达亲手绘制的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旺达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虽然她不太可能拥有它们,但是她却把这一百条裙子用彩色的画笔一张一张地呈现出来,多么令人佩服呀!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梦想,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谁说因为贫穷就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呢?旺达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失去母亲的庇护,自己洗衣服自己熨烫,来不及烫裙子不干也只好穿上。但是旺达并没有埋怨自己贫穷的家庭和命运。她知道埋怨是没有意义的,埋怨能挽回什么呢?能换来什么呢?她知道仇恨也是没有意义的,对嘲弄过她的同学们,她从来没有反击过,一直默默地忍受着,用自己真诚善良的心包容着同学们的欺侮。她的内心没有怨恨、没有贪婪,只有对梦想的坚持和对他人的宽容。旺达对自己梦想的坚持与永不放弃感动了每一个人,甚至那些曾经嘲笑与捉弄过她的女生。

佩琪和玛蒂埃,两个经常嘲弄旺达的女生,在旺达送给她们的裙子中发现画作的原型就是她俩。假如换作你,你能抛开这些受人嘲弄的痛苦,赠与“敌人”自己亲手绘制的美丽的裙子吗?旺达的内心是如此的纯洁透明,如此的真诚善良,她让友爱与梦想的圣火永不熄灭,照耀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说尺子读后感篇七

她,拖曳着长裙,飘然地走出地铁口。

夜静了。

仰望夜空,似扯着一幅幽蓝色布幔,深邃而遥远。

晚风柔柔地吹拂着她的纱裙,一丝丝如丝绸般涌入心间,荡涤着隐隐的细腻。

高跟鞋轻敲着一地似花非花的树影,轻踩着一袭曼妙颀长的身影,噔、噔、噔,如影随形。

黄晕的灯光笼罩着她,她拎着纸袋在夜中幽然独行,仿佛是一只孤独的猫咪,衔着一团理不清的毛线,在夜中流浪。

“繁华落尽梦无痕,伊人裙裾为谁赏?”她望着款款的身影不由地怜惜。

是啊,花样年华,弹指流逝。一款款裙子陪伴她走过了青葱岁月,沉淀下了琥珀的光华,散发着湿润暖人的光阴的味道。

初中时的她,渴望拥有一条美丽的格子裙,或旋转,或飞舞,如蝴蝶在花丛中蹁跹起舞。或许这是少女甜美的梦吧!所以有点害羞的小姑娘轻启朱唇,欲说还羞,一直半遮半藏着那个梦,直到快毕业时才终于美梦成真,如愿以偿。瞧那张毕业照上,那个穿着格子裙的清纯小姑娘就是她啊!

高中时的她,幻想着拥有琼瑶笔下的飘飘长裙,长发飘然,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青石板的小巷里,如一幅诗情并茂的水墨画。或许这是一个少女青涩的梦吧!一个不可企及的梦,在她心中如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大学时的她,终于拥有了一袭梦中的白纱裙。长长的飘带被她挽成了一个白色的蝴蝶结,轻柔,温婉。偶尔梳一条复古的麻花辫,浅笑盈盈,暗香浮动,如一朵百合悄然绽放,仿佛被光阴浸染的女子,于象牙塔中卓然独立,清新脱俗。

初为人母的她,生活紧张而忙碌,忘却了风情种种,舍弃了姿态万千,遗忘了裙子件件。她们寂寞地躺在柜子里,静静地等候着主人的垂爱。

韶华落寞,粉黛黯淡,看着镜中的素颜,或许美丽的裙子还能留住点美丽的`倩影吧。

于是,她的衣橱里又开花了,粉的、蓝的、青的;棉的、纱的、丝的;长的、短的、中的------素雅、温婉、知性。

她喜欢穿着裙子,行走在淡淡的秋云下,如一朵菊花,素雅纯洁;她喜欢穿着裙子,行走在猎猎冬风里,如一朵梅花,孤傲娇艳。

今晚她的衣橱里又多了一条裙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说尺子读后感篇八

黑格尔的哲学名著《小逻辑》,实际上是其《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学”的单行本,内容大致上是先前完成的《逻辑学》(又称《大逻辑》)的缩写。全书主要由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构成,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故而可谓是走进黑格尔哲学庙堂的首要门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又一位思想巨人。与康德相同,黑格尔亦深切体悟到了传统形而上学之缺陷,并认同康德关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认为康德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基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最早明确区分了知性与理性这样两种与之相应的不同思维方式,并指出了各自特点: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知性坚执于非此即彼的“独断论”,理性则致力于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与对立加以克服,得到的工作思路真理是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联合进来的全体。但遗憾的是,康德虽意识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却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应当阶段,甚至以“不可知论”否定了由其思维把握“物自体”(即真理)的可能性。

与康德止步于“物自体”不同,黑格尔力图探明“物自体”之所“是”,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即乃“自在自为的真理”,也就是事物的“理念”。在黑格尔看来,要把握这样一种真理性的理念,首先要弄清这“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在《小逻辑》中分析论述的便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理念”生成的三个阶段,即由存在到本质,由本质到概念。他所说的“存在”,又谓之“有”,指的是由质、量、度决定的事物之生成;他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的相对规定性;他所说的“概念”是指“存在”与“本质”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概念”虽是主观的,但它是以“存在”与“本质”为客观基础的,是包含了这两个范围中全部丰富的内容在自身之内的,因而“同时也是完全具体的东西”(327)。

黑格尔认为,要把握“理念”(物自体),至“概念”阶段才有了可能。这“理念”便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397页),是“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400页)。这样一种关于事物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其过程是这样的:“即概念作为普遍性,而这普遍性也是个体性特殊化其自己为客观性,并和普遍性相对立,而这种以概念为其实体的外在性通过其自身内在的辩证法返回到主观性。”(403页)。由这些论述可知,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真理),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于某一事物的稳定性“定义”,而是发展变化着的活体,故而他又称“直接性的理念就是生命”(404页)。显然,要把握这样一种生命活体性的“理念”,孤立、片面、静止的知性思维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只能经由他所说的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辩证理性思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又曾干脆宣称:“理念是辩证法” (403页)。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具体的、活动的“真理”观,黑格尔反对传统的本质观。认为在传统哲学中,人们往往将本质视为与事物现象的特定内容毫不相干的独立存在,予以抽象使用。在这样的使用过程中,“本质中的各个规定只是相对的,还没有完全返回到概念本身”(241页)。因此,这样的“本质”也就仍不过是知性思维的产物,由此而得到的对于事物的认识亦必是片面的。而实际上, “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比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往西的路”,“北极的磁石没有南极便不存在”(256页)。在黑格尔的这些分析论述中,似已可见至20世纪出现的“反本质主义”、“反逻格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等现代、后现代思潮的端倪。

与反对传统本质论相一致,黑格尔主张要对“必然性加以思维”,他自己经由“思维”得出的看法是:“自然界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35页)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必然性思维,只适用于自然界,而不适于精神界。黑格尔正是据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精神世界,思维就是要自由思想,就是要“不接受未经考察过的前提的思想”(118页),就是要消解“最坚硬的必然性”。而这样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自我;就其发展成一全体而言,便叫作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作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作幸福”。(325—326页)黑格尔举例说,关于上帝本身,就属于精神内容,就没什么必然的真理性可言,而“只有在思维中,或作为思维时,才有其真理性。在这种意义下,思想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而且是把握永恒和绝对存在的最高方式,严格说来,是唯一方式。”(66页)可见,对于精神领域而言,黑格尔注重的显然并非思维之结果,而是具有消解某些定论的自由思维本身,是思想本身的高贵与力量。

正是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进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哲学命题:“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38页)为此,他曾呼吁:“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不要“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的草芥”,应该有一种“对于更高尚神圣事物的渴求”(66页)但曾令他感慨系之的是:“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