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时间:2023-09-24 13:04:57 作者:JQ文豪 口号大全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大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篇一

《秋天红艳艳》是一首舒展优美的日本歌曲,二段体结构,曲调清新而富有活力。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三个内容:听《采山谣》、节奏游戏《夸秋天》以及歌曲《秋天红艳艳》。我把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了分辨乐曲欢快活泼和舒展优美两种不同的演唱方法上,并将之贯穿于整堂课中。首先是欣赏《采山谣》,分辨乐曲的这两种不同的演唱方法,了解a+b+a′的三段体结构,听赏的同时穿插了音乐游戏《夸秋天》。歌曲教学时,同样先请学生体会不同的演唱方法,然后再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

当然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安排得有些太满了,以至于有些没来得及完成。《采山谣》这首歌曲本身比较长,听一遍就要三四分钟,我已经尽量少听,只是完整和分段听了两遍,还是显得时间用的比较多。第二,在歌曲教学这一环节中,感觉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单调了一些,在难点两拍半的长音的演唱上,我只是简单地指导学生划了一下拍子就过了,虽然学生后来唱的问题不大,但感觉总是不够扎实,可能在指导上还应该想一想更好的办法,比如通过一些肢体动作等来帮助一下,可能会更好。第三,本来我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在歌曲唱完后,进行一个简单的双声部练习,可由于第一个原因,这一环节就没有上。这样就使整个的教学流程缺少了一个前后呼应,因为前面的节奏游戏《夸秋天》就是一个双声部的练习,也算是为了后面歌曲中双声部的演绎做个铺垫。由于这个环节没上,节奏游戏就显得有些突兀,好象没有什么必要了。课后,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不够灵活,有些唯教材。《夸秋天》中用到的节奏是后十六分音符,而在歌曲中出现的是切分节奏,如果我把《夸秋天》中的后十六分音符改成切分节奏来练,那么不管后面歌曲中双声部的环节上不上,它都能起到为歌曲教学服务的作用了。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篇二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篇三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音乐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新的把音乐审美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它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致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情境中感知音乐美的素质是情感教育。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儿童的情绪领域。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一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场景。通过这种场景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容的氛围中。如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以故事引入(亲切随和),借助于音乐形象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律动起来,在激情的驱使下,融入音乐活动中,体会到自己所表现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态度,为音乐教学作情感上的铺垫。

如,在上三年级的老师,您早》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先用熟悉的乐曲引入,再用背景音乐加e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深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很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活动“文/钱荣荣快感受到歌词内容里所传达的老师与学生之间那份浓浓的师生情,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想到自己所尊敬、爱戴的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又为最后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了极佳的铺垫。教学后还有一个小花絮,晨读课时学生齐声自发地把这首歌献给了自己最亲爱的老师,教学的成果显而易见。再如欣赏(--泉映月:》时,从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独自一人坐在二泉边,晚风吹拂,藤萝摇弋,饱尝人间辛酸的他禁不住拉起二胡,琴声委婉连绵,升腾跌宕,好像他在思索坎坷的人生,又像在与命运抗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让学生进入到阿炳坐在泉水旁悲惨地拉着二胡的.情景。就这样通过艺术化的渲染,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理性地从情境中感知音乐。

在情感中创造音乐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情感艺术,它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的多,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并不是指科学家、发明者、艺术家等特殊人才的创造力,而是人人都可以具有的,虽然在社会上不一定能获得多高的评价,然而对其本人来讲是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创造力。特别是儿童的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把握机会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才能。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改变歌词,他们就会非常投入。如教学二年级学生唱时抓住契机,告诉孩子们丁丁是个小马虎虫,让学生模仿歌中的歌词,进一步创造出丁丁还画了哪些奇怪的小动物,通过孩子们的努力,歌词又增添了“画只小猪尖鼻子呀”“画条小鱼没尾巴呀”“画只小猫没胡子呀”“画只小鸡四条腿呀”“画只小鸟没翅膀呀?‘画只小羊大耳朵呀”等等,再让学生画画小动物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孩子们唱着自己所编的歌,画着画,别提多开心了。老师再适时地让小朋友根据每种小动物的特点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大家一起做一做,于是,千姿百态的小动物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方式让孩子们的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在带给孩子无穷乐趣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踏踏实实、仔细认真的好习惯。一位音乐教育的学者曾经说过:“孩子们的创造发明富含自然性、幼稚性、奇怪性和兴奋性,当给孩子一个机会和权利去选择时。他们有一种真正的满足感。通过不断地探索、选择、改善的过程,孩子一艺术家,便有权利去发掘、创作、进步。当然,他们必须从最简单的音乐元素开始。”他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显现出了优势,例如,让孩子把对音乐的理解编成故事,就是他们所能做到的并且喜欢的一种形式。

总之,音乐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唱曲子,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领悟、表现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在音乐氛围中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篇四

那天我正在教一首新歌《小乐手》,小朋友都在投入地唱着、跳着,表现很好,李洋一个人趴在桌子上玩,我看他也挺可怜的,就笑着温柔地说:“李洋,你乖一点,宋老师送你一样东西玩。”于是,我就顺手拿了一个小铃(一件打击乐器)给她,告诉他怎么敲,并示范了一下。李洋拿到小铃后开心地不得了,两眼发光,马上敲了起来。一开始,他是乱敲的,可当我弹起《小乐手》时,他居然能和着音乐敲起了节奏,而且敲的很不错。我和同学们都感到很意外的。我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跟着鼓掌,夸李洋聪明。只见李洋也露出了笑脸,很兴奋的,因为像他这样的孩子,是很难得到称赞的。老师和同学真诚的'笑脸给她带来了快乐,同样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快乐,这堂课上得特别开心。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篇五

歌曲《小牧笛》是三年级第五课《放牧》所要学习的歌曲,歌曲曲调欢快活泼,具有浓浓的民族风味,是一首民族风的儿童歌曲,曲调朗朗上口,描述性的歌词为我们讲述了牧童欢乐放牧的愉快心情。她是一首以民歌音调为素材的创造歌曲,商调式,歌曲的结束音使用了下滑音,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以朴素的语言,简练的手法,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生动的展现出一副农村风情画,表现了淳朴真挚的情感。这首歌曲的节拍是混合拍(2/4和3/4),因此节拍的转换处是难点,还有“十六分音符”、“四度音程跳进”等也应注意,可我在备课时,为学生简化了这些困难,我把重点定为: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把以上这些难点没有单独拿出来讲解,而是融合在歌曲的学唱中,如“节拍的转换处”学生没有唱好,我就势进行集中点拨.

本节课我始终采用,带领学生参加音乐之旅,“音乐之旅”这条路线贯穿始终。音乐之旅的第一站,是“悠悠笛声”在第一站中我将请学生欣赏竹笛音乐,将学生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草原中,感受音乐的美。音乐之旅的第二站是“欢乐的歌唱”在这一站中是歌曲《小牧笛》的学习,在学习歌曲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旋律线与图形谱相结合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体会,学生们乐在其中。音乐之旅的第三站是:“快乐的创作”这一环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尽情的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在课前我准备的一些小头饰,还有一些打击乐器,请孩子们自由分组,进行创作。

总之,这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们不仅在欢快,跳动的音乐中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学到音乐知识,不足的地方是,孩子们有时玩的太开心,就容易出现纪律上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上课中,我会注意学生的课堂纪律,驾驭好音乐课堂,引导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保证好课堂的纪律。

六年级音乐瀑布教学反思篇六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得当,教学层次清楚,环环相扣。教师的语言简练,情感投入,保证了音乐课的质量。

第二.本节课注重了新课标中对欣赏课“听”的要求,强调在音乐课中以提高听觉能力为中心。虽然这首乐曲较长,但教师仍然设计了“整体——部分——整体”听赏的教学步骤,保证了学生充分聆听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情绪,更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给学生设计创造性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设计了“为乐曲取名字”、“即兴编歌词对答演唱”、“用绸棒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随音乐自编动作表演过年的热闹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这首乐曲有四条主题旋律,教师选择由学生听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选择其中一条进行视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知识性的学习。

第五.渗透了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朴实无华、经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