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的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0-16 09:17:06 作者:念青松 评语寄语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实用8篇)

安全标语的制作需要精心设计,以确保信息传达清晰、易懂。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从领导层做起,那么如何提高领导层的安全意识呢?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安全标语,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警示。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梅子涵写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主要说的是,小远的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海浪》,听人说还挺好看的。吴成成生病了,多处一张票,不知怎么搞的,小远突然把票买来,想带着奶奶去看,可是奶奶老了,动作很慢,从大房间到走廊再到穿好鞋子,一共用了二十五分钟,小远已经很不耐烦了。小远走得很快,像苍蝇一样,他每走几米,就要等奶奶一会了。在半路上,小远突然发现,奶奶老了,弓着腰走路,他想起了以前他二岁的时候就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小时候小远什么都不懂,奶奶就耐心地给他解释听,那时候小远很喜欢奶奶,奶奶为了让小远好好生活,六十多岁了还在干活,小远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奶奶却老了。于是小远就跑回去,扶着奶奶走了。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小远一开始觉得奶奶拖他后腿,走路拖拖拉拉的,小远很讨厌奶奶,后悔带她来看电影,耽误他的时间,看不了电影,读到这里,我很讨厌小远,这么对待奶奶,但看到后面,小时候奶奶对小远这么好,我就更生气了,但是后来,小远看到了奶奶驼背的样子,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奶奶对他这么好。现在奶奶都七十岁了,还让她走这么快,实在是太不好了。于是就跑上去扶住奶奶去看电影。我觉得小远并不是忘记了小时候的那些事,那写事还在他的潜意识里,所以才有了对奶奶态度的改变,我很高兴。我不能像小远一样,对长辈不耐烦,要孝顺他们。这篇文章写的很好,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语言,但还是让我很感动。

[]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二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三

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二、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三、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地;天天是创造时;人人是创造人”的美好理想。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四

走,在路上,我能看到属于城市的车水马龙,也可以看到弥漫着痛苦和耻辱气息的圆明园。景色不断变化着,因为我一直在走,我一直在路上!

我在路上相遇了断壁残垣的建筑,古老和沧桑在从表面裂纹能看出来,它们见证了历史也感受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无奈。走在蜿蜒的小径上,我似乎感受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无奈,当英国的铁蹄踏破中国紧闭的大门时,也许最痛苦的不是流血牺牲的战士,而是那签字那一刻的爱国人士吧,巧舌与机智在强大的铁蹄面前失去所有,当他把字签下那下那一刻,他或许也会感叹“廉颇老矣?国之衰弱矣?”夕阳之下,他成为一个断肠人,只是不同的是不是因为离家,而是失国之尊严!可是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连将军都无法拿回的东西去指望一个文官在外交上拿回呢?路漫漫其修远,可言路何方呀?他哭着,眼泪随风。而在远方,也有一群他们,忍着泪水,心怀梦想,立志报国,头悬梁长博学之智,在行走中,他们从改良到改革,在资本主义的路上,他们曾喊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是梦想的丰满被现实的骨感和冰寒击碎,徒留一句怎愁字了得!路,我还在走,曾有人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走着他走过的路,心怀着与他一样的梦想。

当看到关于南海的仲裁的结果时,我沉默的低下头,并未说出任何的一句话,即使我内心已是波涛汹涌!在学习上,我每日三省我身,可有理解,可有不解,可有再温故乎?与人同行,我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努力变得更好!在与人交往上,以心交友,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与朋友交岂有不忠乎?而在处事上,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多去奉献,从小事的一个橡皮借于别人,到参加大型比赛的'志愿者,从帮人做一件小事到去看望老人,支教等,每一件事都让自己成长,每一件事都让感受奉献的的快乐。我在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并从中收获快乐和满足。当自己走在路上时,也会跌倒也会招人不屑,但那又如何,路本没有,只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路,不正是如此吗?越走越宽,越走风景越美,更美好的是还有路上的风景,那朵朵开的芬芳,那唧唧叫的虫儿,那肆意飞的鸟儿,还有路上哼着小曲的同道人,风景如此之美,幸运的是我一直再走,且一直在路上!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五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xxxxxx)

最近我读了杨瑞清先生的《走在行知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会继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六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七

10月30日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前往南京行知小学考察学习。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此次活动,我们从外观上参观了学校的环境布置,感受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听了杨瑞清校长的精彩报告。特别是杨校长的报告《走在行之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让我的头脑受到了冲击,心灵受到了震撼。

从行知小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看出杨瑞清校长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1981年从晓庄师范毕业时就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学陶师陶,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农村去教书,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他和同学李亮到了当时非常破旧的五里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行知小学。从最初的行知实验班到创建行知小学;从最初的破旧的平房到现在集行知幼儿园、行知小学、行知初中和行知实践基地为一体的新型乡村学校。杨校长经历了很多,也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杨校长几十年如一日,为着心中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报告中,杨校长讲到赏识教育,讲到了对待孩子要有花苞心态,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说:“我们在欣赏花的时候,可能都喜欢那盛开的鲜花,而忽略了旁边的花苞,可是那些花苞盛开后可能会更漂亮更美丽。花开放的'时间有早有迟,学生也是一样,那些学困生就像那些还没有开放的花苞,但最终他们会盛开的,也许会更会开的精彩。”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令人感动的哲理!听了这话以后,我想所有教师都应该知道怎样对待我们的学困生了:我们要学会赏识教育,学会爱孩子!

行知小学的校训是“还能更精彩”。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太妙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对每个人看到这句话的人,都能够立刻让他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漫步在行知小学的行之路上,沐浴着校园里浓浓的爱意。我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会赏识,就是学会了爱,就要懂得释放这些爱,把目标的设定更长远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更大的成功。要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希望所有走在教育路上老师们,能够创造精彩人生;祝愿教育苑里,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

感谢杨瑞清校长!感谢行知之行!

走在路上的读后感篇八

最近我读了杨瑞清先生的《走在行知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会继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