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都爱上教学读后感(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8 06:14:34 作者:紫衣梦 讲话稿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和修改,力求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峡谷的蝉鸣声听来很特别,不似这里吱吱地叫个不停,而是起伏有致,时断时续。但无论怎么婉转,一闻便知是蝉。蝉便是蝉,改变了嗓音和语言,改变不了作为蝉的特质。一样的于地底蛰伏数年积攒能量,却只能在枝头鸣唱一个秋天。古人赞美着它的纯洁,今人贬低着它的行径,又有几人关注过它的感受?唯有智者短短几字借它说着自己的心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我的教学勇气》编辑了许多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与我们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语言,展示的场景、表现的心情却是那么的相似。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特质:教师。我们同样需要为完整教学生命积累着,积累着知识、经验、爱心以及耐心。我们同样需要为继续教学故事奉献着,直到青丝熬成白发,皱纹篡改红颜。这本书之前从未认真听过我们自己的声音,这本书之前,从未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

时间淡漠了激情,也许与此同时也淡漠了对理想的坚持。岁月苍白了生活,也许与此同时也苍白了对信念的执着。一年年在同样的操作间里周而复始,没有了新奇。确实,一些时候,教学成了件平淡乏味的事。忙于事务的我们,除了象征性停下来应付些额外的差事,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心情静下来思考我们曾固守过的心灵,更加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强调曾经的那些日子留下的痕迹。

那么,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除了憔悴,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不思考,又怎能有收获?很多时候,思考对我们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它意味着在享受大部分快乐的同时,还要承认一些失误、修改一些作为、寻找一些遗失的很重要的东西。为了悠闲,我们往往选择逃避。为了轻松,我们往往选择放弃。在山脚下徘徊的时刻,在把头深深埋入沙子的时刻,我们丢弃了一点骨子里原本有的东西,那就是:勇气。

来自异邦的鸣唱唤醒了心底的声音。鼓足勇气面对,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面对的还有社会,还有自己。“教学既是智力工作,也是正义事业。”为教育公正而教学,公平会换来应有的公平,公正会得到应有的公正。在滋养学生的同时,要时时返回自己的心泉,从中汲取滋润自己的甘霖。这样,正义和公正才不会枯萎凋谢。

生命消逝前的这个秋天,蝉的鸣叫依旧那么响亮。它丝毫不为评价的不公而抑郁,也丝毫不为即将离去而伤悲。因为它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早已经将无数生命深深埋入了土壤,下一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又一曲合奏会在树梢回荡。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最近学校向我们推荐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看完后真的很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我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共六篇,分别为课前准备篇,课堂讲授篇,有效提问篇,教学点拨篇,学法指导篇和调控管理篇。在各篇中,作者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精囊妙计让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加以参考运用,以减少尝试错误的时间,是课堂教育进行的更具有效率。在赵老师的任何一个篇章里都在不断的指引着我,读着这本书,我也在不断的审视我自己。其中有些内容对我印象深刻,下面就针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比较强、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课程,但是如何上好一节美术课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挖掘美术课本中有趣的因素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就更好的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了!

反思从课前开始。

通常我们的反思是从课后写的教学反思,而作者提出,在上课前也应该有所反思。的确如此,之前我在准备《漂亮的房间》这一课时,我开始的设计就在想着如何让学生做出漂亮的房间就可以了,到时让他们拼装组合就好了而忽略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所以师傅看到我的教案时告诉我说我设计方案不符合本课预订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动手制作能力。是的,一个好的课程的设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读懂教材,我的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创新个性。

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情境的设置会把孩子带入一种氛围中,从而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之前听过丹阳小学何梅老师的《花儿朵朵》,她所设置的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她将自己扮演成了花仙子唱着歌把孩子带入花儿朵朵的世界,最后他们一起创造出了美丽的花园。孩子们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大胆的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所以说创设课堂情境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非常棒的!

课堂提问,教师要积极评价。

赵老师的这个技巧是我比较容易忽略的,记得我在上课提问的过程中,我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会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我是为了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个技巧也提醒了我,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应该有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以这种重复的方式去肯定。我记得师父也和我说过这类问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回应和积极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加积极的去思考去动脑筋。

引导学生设疑自探。

在这个技巧上我通常都是以教师来设疑共探,很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就比如我设计《会说话的手》的这一课,当我揭示这一课题时,我就有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大家会说:为什么手会说话呢?手是怎么说话的呢?最后通过学习就会豁然开朗起来。其实孩子们萌生的一些疑问或许是我们老师想不到的。之前我是没想到要这样设置,我会自己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和孩子们发现问题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这一课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需要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去反思,赵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点亮了我前方的路,我会好好汲取赵老师的宝贵技巧运用到我的美术课堂中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上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作为强大的前进动力。我想只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中有所益、画出优秀的作品、喜欢我的课都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习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让孩子爱上读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有什么好处,而且它也告诉你,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以为,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想让你的孩子的成长得到书香的滋润,就读一读这样的书。当然,我个人更欣赏这本书里饱含着的人文情怀,和其中浸润着的对童心世界的`爱!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大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时刻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独身子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靠祖辈们照顾。孩子生活上懒散,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学生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回家后忘得一干二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2、学生的学习经历。

我校一部分学生大多有多个学校上学的经历,多则几年,少则几个学期。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完整的在一个学校学完一个学段的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很难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一些想努力学习的学生,看到班里面其他同学不怎么努力,自己也就随波逐流。从而出现一些不思进取,厌学逃学,贪图享乐的学生。

3、社会环境。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流行起来,“拼爹”现象严重,孩子每周六返校时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数量可观的零花钱。他们只想在初中混三年,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他们有外出打工的渴望,却没有在校读书的激情。有些同学节假日外出打工挣钱,到校后在同学中间鼓吹打工的乐趣,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科特点。

在农村中小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都没有城区学校做的规范、细致。学生以前接受的教育是注入式的,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散思维于探究精神的培养,且学生在小学学段接触主要是最基本化和概念化的知识,进入初中(七一九年级)学段以后,不仅科目增加了,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增加了。要记得内容多了,有些概念性的东西的确需要死记硬背,但要多的内容需要理解记忆,部分同学进入初中学段后仍旧抱残守缺,机械听课,只听不记,不思考,甚至上课打瞌睡,复习时只看不做,懒于动笔,课后作业也是抄别人的完事,这种老旧的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维混乱了。

我决定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批判性质的书籍。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果不出所料,作者张娟妙在前言当中就指出自己的这本书没有动辄以“某某理论”自诩,只是用一颗诚挚的心作文,用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说理。是否真如其所说呢?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我只能继续。

这本书分别从师爱泛滥、宽严皆误、甘当教书匠、教师独占课堂、误解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组织不力、处理问题简单化、评价学生一元化、心中缺少一杆秤、创新误入歧途这十个方面来说明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在每一个大标题下,作者都选用了不同的小标题,通过相应的案例来进行阐释。

读着读着,我仿佛与作者身在一起,一会儿我对作者的观点啧啧称赞,一会儿我又觉得她说得毫无道理,一会儿我觉得我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爱的教育,一会儿我又觉得爱的教育单薄无力。越读越迷茫,越读越混乱。我甚至有些感叹,这本书让我误入了歧途。

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细细去品味,去思考吧。读罢,我便有了一番见解,人便豁然开朗。这本书确实不是简单地说理,她通过自身搜集的案例向读者说明着各种道理,她并没有要求读者认同她的观点,只是她的观点让人不得不去反思。就从师爱泛滥和误解新课程理念两个方面说说吧。

我们平时呼吁最多的便是爱的教育,用爱心来俘获学生,我们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多鼓励夸赞学生,但是这样的'两个案例不得不引发人的思考。有一个女孩腿有残疾,教师便特别照顾这个学生,每当她想上厕所时,教师便找另一名女生陪她去,每当学生想交作业本时,教师便让她的同桌替她代交……教师以为自己对学生有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实际上却伤害了学生。这份爱,是错爱。有一名孩子投篮命中,教师刚好路过,便夸赞他“你真棒,真是个命中高手”,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低着头转身便走,留在操场上的老师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原来老师的夸奖让孩子有了压力,他不敢再去投篮。这里我想起了“适度”这个词语,是呀,爱也要爱的有度。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一视同仁”、大力夸赞不一定就有好处。此时,我回想自己一年的教育教学情况,我便觉得自己的实践中布着荆棘,有时真得会碰到冷冷的墙壁。

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课堂上尽量少言寡语,每节课还要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幕,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当老师让孩子讨论时,孩子们便像模像样地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可是讨论结束,让大家发表观点时,仍是那几个平时学得稍好的人说出一二,其他人仍是不知所云,听得目瞪口呆。也许我已然走入了一个误区,没有重视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硬是把“分组学习”当成了“合作学习”,孩子们习惯了分组的方式,反正老师让说我们就说呗,对于自己到底要说什么,要怎样说总是稀里糊涂。正如作者所说,合作学习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师生问答,也不是课堂上几个学生围在一起的讨论,合作学习与探究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局限在一堂课中或者必须要在一堂课中完成的。我同意这个观点,于是在思考中便有了课下小组学习活动的设想。

作者还指出了许多方面,她说得并不全有道理,但她所提到的某些误区,我们确实或多或少的走过。这本书是让人凌乱,但是更让人深思。读完这本书,我更感身上责任的重大,感叹教育不是一件易事。面对着这些天真的娃娃,你的一个疏忽大意,便会给她们留下深深的伤痕。我觉得还是重在一个“度”字吧,凡事从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一些成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不能过于死板,作为教师更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些事情不是用简单的对错就能评判的。方法、观点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还是多联系实际,安静地思考吧,别让他人的言语迷了自己的方向。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一、教育学生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发展中的学生,更是如此。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诸如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是批评说教,还是严厉惩罚,我认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方法最佳。记得前几年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平时总是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上课不听讲,下课不交作业,还经常惹是生非,老师多次批评,他左耳进,右耳出,真是拿他没办法。可是后来一件意外的小事却改变了他。一次放学路上,他跑得过快,一不小心被一块砖头绊倒了,我路过那里,立即跑上去扶起了他,并把他送到药铺进行简单的处理,告诉他今天的作业可以缓写。没想到就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使这个学生从此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改变了学习态度,学习一天天好起来,最后还考上了城中呢!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与学生若无感情,是很难取得教育效果的,他不爱你,也就不太愿意听你讲话。如果我们能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春雨,既入情又入理,那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必然能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育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尊心,那就像丧失了弹性的弹簧,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个孩子变坏,往往是从破罐子破摔,不顾廉耻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十分小心细致地对待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比如,当你发现学生作业没有做完,而说谎忘在家里时,决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揭穿它,更不能用恶毒的语言伤害他,可以给他一个补救机会,如:“下午带来好吗?老师相信你是个听话的学生,一定能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大声斥责,他非但不听,反而会变本加厉。

三、教育学生,一定要宽严相济,松管严教。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颗种子,教育就是土壤、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需要合理、适度的养分。养分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幼苗生长受阻,而不经风吹雨打,甚至过早夭折。同样,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缺少关爱,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就在于教育方式要科学。过分的宽容,放纵孩子,或苛刻束缚孩子,都将事与愿违。对学生生活能力,学习方面持一种放手态度,有意给孩子做好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关系到学习习惯、人格发展、日常生活规范的问题,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四、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小学生身体、心理、生理都处在发展阶段,他们是非观念模糊,好奇心强,容易模仿,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像“润物细无声”的雨露一样,对他们的教育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必须做到。另外,我们还可时时处处想办法为他们树立榜样。比如,给他们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让学生抄写伟人性格教育的10条原则,并贴于床前。我还在班级经常开展树优评差活动,让优秀学生利用专门时间做一些学习、纪律、卫生方面的经验交流等。我让学生时刻以他们为榜样,永不自满。这样以来,学生身上的毛病渐渐少了,优点多了。这样的教育,效果甚佳。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任校长时,对教师们说:“教育不应该用强制的办法,更不应该有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他所说的诗教就是爱的教育,只有爱意浓浓,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像花朵,老师是园丁,有了爱的雨露,祖国的幼苗才会茁壮成长,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把全身心的爱都倾注给我们的学生吧!

《教师点亮教学写作》读后感

在《教师点亮教学写作》一文中写到:让思考和写作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已成为时代的召唤。教师作为承担着人类灿烂文化代代传递的使者,自然应当是一个边思边行的智者。幼儿教师走在教育前沿的第一线,更应该把教学写作作为一种生活常态,走一条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提升教育的信念,反馈于教学生活中,与幼儿共同回到思想的家园;回到个性的家园,成为心灵的绿源;回到实践的家园,点亮行者的路程。从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写作和思考是一种习惯,如果你养成了一种勤思考勤写作的习惯,那么写作就会变的轻松和快乐。

整篇文章共分四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教学写作”并不等同于“教育写作”。它详细地告诉我们教师什么是教学写作?什么是教育写作?的含义。文中写到:“教育”是泛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而“教学”是指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也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第二部分:“教学写作”的分类。文章重点向我们介绍了教学写作的两大分类。(1)“教学应用”写作。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中经常见到的那些写作活动,如制定工作计划,编写教案,撰写工作总结,写作各类评语等。(2)”教学研究“写作。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相关的写作活动,如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听课笔记、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文章、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专著。从阅读中,使我进一步地了解和明确了教学写作的'分类,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写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第三部分:探析幼儿教师的教学写作。文中以6小点告诉我们写作的好处,它可以促进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及时反思、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如:文中写到:大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没有写,怎么办?”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写’,‘今天不知什么原因我又没有写’。把这句话一遍又一遍的写下去,直到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果戈理的办法确实有很好的心理效应,一来写上“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没有写”,虽然没有写出具体内容,但却坚持了“动笔”的行为。播种行为就能收获习惯。其次,写下这句话,其实是一种自责、自警和自励。本质上是为了“促思”,你即使不写也得想想这件事。“多想出智慧”吧。

第四部分:教学写作的修炼将教学特色凝聚成教学风格,优化幼教的专业生命的内在机理。在文章中指出:教学写作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倾吐。精神生命的困顿和压抑无疑是痛苦的,那么表达和倾吐必定是一种快乐。教师是“三耕族”,读书是“目耕”,上课是“舌耕”,教学写作是“笔耕”,真可谓是名实相符。若“舌耕”不断,要卓有成效,谈何容易;要以“目耕”养足底气,认真读书,博览广识,方有学养;更要以“笔耕”反思教学,提升理念。

总之,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教师能逐渐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一定能够在笔下开出“花”结出“果”的。

《让教师都爱上教学》读后感字

大学毕业后,我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做了老师,而我那时候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企业发展,因为做都市白领一直是我的梦想。然而,结婚生子后,随着自己孩子年龄的增长,又觉得公司里的工作量大,休息时间少,不利于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于是,在我女儿6周岁上小学时,我又毅然决然地转行做了深圳一家公办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

我本以为小学教师没有升学压力,下班也早,更爽的是还有接近三个月的寒暑假期,非常适合陪伴和帮助女儿培养学习习惯,完全符合我中年时期的职业规划。

然而,人生果然处处是围城。一直认为轻松的教师工作,真正接触起来简直令我叫苦不迭,做老师的压力和操心程度远在公司白领之上。自从从事教师职业以来,白头发如同雨后青草,蔓延得无边无际;累到眼睛难睁,却又一夜无眠的日子擢发难数。

作为半路出家的非科班教师,我没有经过培训,没有经过磨砺,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辞职的念头觉不比七年之痒时想离婚的念头少,但又觉得好不容易转行,好歹也要珍惜一下,不能轻易放弃。于是,我硬着头皮熬了二年半的时间。

回首这五个学期的教学生涯,虽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但我自己心理清楚,在课堂教学和育人方面,因缺少经验,又加上脾气急躁,我错误百出。每当假期翻出专业书籍认真研读,就会将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对照,然后便愧疚得一个假期都如同下了地狱。

这几天经同事推荐,又读一本《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的专业书籍,感觉其中很多建议仿佛都是在对我发出的警告,令我读后瑟瑟发抖,但又十分庆幸这本书能够及时提醒我让我以后在教育的路上尽量不再犯普遍性的低级错误。

为避免看完遗忘,现将特别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行提炼:

1、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取悦所有人”是我每天都在追求的最高工作境界。我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就立志要让所有学生喜欢我。但我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我完成这个愿望,这令我苦恼万分。

不过,当我看了这个小标题后,我便放松和释然了,因为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保持清醒、认真学习,甚至在你开玩笑的时候能哄堂大笑,那你就坚持这种取悦大多数人的教学策略吧,毕竟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2、每一件事情都会让学生感觉丢脸。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一个10来岁的小孩子很单纯,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老师有时候说话可能有些苛刻或挖苦也认为他们不会在意。而事实上,孩子是十分敏感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学生感觉丢脸”。比如,当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时,把他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这会让他觉得丢脸。而此时,我们如果严厉地提醒他上课要专心则远比让他尴尬地站在那里更有效果,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宽容的力量。

回想起我这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用提问的方法来制止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了,读了此书,悔不当初。

3、放低音量。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纪律涣散,安静不下来,一般老师们都会采用放大自己的音量或干脆使用麦克的方式来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以前,我还曾因为没有与我搭班的数学老师嗓门大而感到遗憾不已。

教师突然把声音放小放轻柔,学生就会感到紧张,更想要听清老师说的话,于是他们就会渐渐停止讲话。但这一招如果待到课堂上的嘈杂声已经大到如钱塘江浪潮声时恐怕就不管用了。

4、利用“我”来传达信息。

作为教师,平时在教育学生时,一般总喜欢说:“你应该如何如何……”,然而作者却认为教师应当“利用’我’来传达信息”。比如,不应该这样说:“你在这里一点都没有学进去,你会不及格的。”而应该这样说:“我觉得你在学习上落后于别人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可能会不及格。”

告诉学生,“我”是有感情的;让学生知道,“我”对你所犯的错误是忧虑的,担心的。人心都是肉长的,相信多用“我”来传达信息,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5、简明扼要地说话——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足够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因为学生太多怕有的没听见,有担心听见了没往心里去,所以磨磨唧唧没完没了反反复复地说了一堆。这是我典型的缺点。

本书的作者认为,作为教师说话一定要指令清晰、简明扼要,有时候只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足够了。话说多了不仅学生听得不耐烦,而且也会降低说出的话的效力。

6、你会用这种方式和成年人说话吗?

教师批评学生,很多时候并没有在大脑中的语言储备里进行词语筛选,经常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甚至还会说得比较难听。

孩子的内心柔软得连轻轻触碰一下似乎都会碎掉,我们如果不能保护它们,但至少不应该伤害它们。

7、不要预言未来。

与其说这是指点迷津,倒不如说是一种恐吓。但即使是恐吓,孩子也不会怎么害怕,因为孩子关心的时间范围一般是现在和明天,最多延展到一星期以后,他们才不会关心上不上大学的事情呢。

8、不要混淆了表扬和批评。

有时候我们看到学生有一些进步便喜出望外,于是便充分利用好这个契机进行表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却有很多教育者总要趁机把学生的毛病拿出来说一说,比如:“你看你学得多好,就就证明了如果你不再吊儿郎当的话,你能学得更好。”

9、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会紧张不已。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时,如果老师立即反馈说:“错了,你坐下吧?谁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那么这个回答错了的学生会有多窘迫,大家一般心理都清楚。

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最好不要立即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会使学生变得胆小,甚至以后都不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表达能锻炼的机会。

我们可以说:“虽然这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个答案,但这样想问题也很有意思啊”或者“这是个很不错的猜测”。

10、“我知道你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当学生把自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做好以后,如果教师鼓励说一句:“我知道你能做到”,这会令学生更加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提高。但有时候仅仅这样说是不够的,应改告诉他们为什么:“我知道你能做到”。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正式拿起这本书是在前天,从封面浏览到封底,封底的那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受这句话的鼓舞,我静下心来比较认真地阅读了前几页,但说实话,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不经仔细推敲,很难理解它的意思。我看到在书的第10页上有这样一段黑体文字。

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因为实在是才疏学浅,所以把这句话咀嚼了很多遍,也还是有点一知半解,就和办公室老师进行了探讨,才有了一点收获。我现在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不能用一堂课上是否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或者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能将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让学生能够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学生心目中好的老师标准在不同学龄阶段有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偏重感性,对老师的外表、性格和态度比较在意。他们喜欢年轻漂亮的、和蔼的、有爱心的教师。高年级学生更在意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他们喜欢知识渊博,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曾经在班上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对我和其他老师的要求和希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所有的老师带着微笑上课。学生小徐是这样写的:“老师,我想对您说:上课不要老板着脸,带点笑容。上课有趣味,不要干巴巴地讲课。下课也是同学的朋友,和同学一起玩。”学生小杨说:“我希望老师不要总是训斥我们,试想,如果我们站在讲台上大声训斥坐在台下的您们,您们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小李说:“我们希望老师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学生小倪说:“希望老师上课时多和我们做游戏,多给我们自由交流讨论的机会,让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我们经常会聆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不一定有多么精美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一定会创设多么巧妙的情境,但是听特级教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自身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吸引着听课老师。他们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多才多艺、既教书又育人。

再看看自己的课堂,用“死气沉沉”来形容也许过于贬低了我和我的学生,但是,用“平淡如水”来形容每天的数学课堂一点都不过分。看着台下稀稀拉拉举着的几只小手,心里总有很多的无奈,总是埋怨我的学生学习被动,总是感叹为什么绞尽脑汁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沉闷的课堂气氛日复一日,我的心也变得麻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面对这样的课堂气氛,总有种要抓狂的感觉,现在却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无法改变他们,只能让他们来改变自己。但是真的纯粹是学生们木纳、不解风情吗?试想一下,如果张齐华来我们班级上课的话,学生们在他教学魅力的影响下,也会这样无动于衷吗?所以,要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首先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风格,多考虑学生的需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采取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用微笑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以自身的魅力牵引着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但是我知道,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需要我们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从“教书匠”逐渐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1、学习生活给予“偏爱”

对学困生仅仅做到一视同仁是很不够的,必须满腔热情给予偏爱,学困生帖于各种原因在班集体中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有一种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的自卑情绪,他们怕老师提问,怕教师检查作业,怕考试不及格,因而怕接近老师,有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为了转移这种状况,我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多关心,多过问,多给予炽热的情与爱,以此点燃学困生心中上进的火花,为此我平时常请班里的学困生来当面辅导,并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同时发动班上优等生同桌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使学困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如,我刚接手的这个班,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语文单元检测中有8名同学不及格,而且都在二三十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步相当大,在第三次单元检测中,已消灭了六个不及格。我好高兴呀!借机在班上大表扬,特表扬,同时又将他们叫下来帮忙分析本次考试进步的原因和失分的地方。学困生个个心悦诚服。大家都知道学困生他们的反复性较强,为此,我并不因他们一次的进步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我继续给予“偏爱”,使其彻底扫除学习的障碍。

2、课堂提问给予“偏爱”

在课堂教学中,好多老师都怕延误教学时间,往往习惯提问优生,把学困生冷落在一旁。久而久之,学困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很差。为此,我采取了课堂提问优先照顾差生的措施,办法是降低提问难度,讲究提问方式,让学困生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经过自己的思考能够做到正确划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3、批阅作业给予“偏爱”

由于学困生的听课这一环节上有“障碍”,因此作业马虎潦草,错误百出。对此,我要求自己做到:决不能有厌烦情绪,不能草草批阅了事,做到优先批阅,仔细认真,不放过一字一句一个标点。同时把握住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他们的作业划分层次,因人而异,不一刀切。布置专项作业宜少不宜多,强调讲究质量。对于他们的作业、试卷我尽量做到面批,对不懂的问题耐心辅导,还经常给他们开小灶,请随时到老师跟前来关注他们的作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作业要求。随时提醒他们做到先复习,后作业,以提高作业质量。

《教学专长成就名优教师》读后感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习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

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

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减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有三章讲到共同体: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共同体”这个术语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制冷的东西,把那三章变成了三个冰柜,从里头取出来的东西都冷冷的,冒着冷气,一直冷到我的心里。因为,在这个大冰柜里,我发现了很新鲜的东西。随着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我发现“共同体”不是冻结万物,而是孕育万物的。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叫学生记笔记他们还不记,是不是他们很懒?是不是他们在开小差?难道他们不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事实上我也知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比让他们记录我们的笔记更重要。这里的矛盾其实就是我自己内在思想的矛盾。如今,被帕尔默一语道破,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

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

帕尔默有一位导师是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他总是讲很多内容,以至于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论的时间。因此,他的课基本上是独角戏,而他的学生只有扮演听众的份儿。倘若按照我们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课怎么可以?倘若单独以是否以生为本来判断,那真绝对是失败的课。可事实上,学生是那么喜欢听他讲课。他的课堂魅力在哪里呢?请看帕尔默的记录:

“在他的社会思想史课上,他不停地演讲,而我们成排地坐在那儿记笔记。但是那些课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我们几乎没说话,但他的演讲没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们聚集在那个主体周围,而且开始与它互动了。”

“……我们几乎亲眼看到马克思孤独地坐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写《资本论》。通过动态的想像,我们不单与思想家本人建立了关系,也跟激发他思想的个人和社会背景建立了关系。”

这位教授的授课,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关键是他“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这些学问介绍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帕尔默提出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认为这是教学人员应尽的专业义务。

帕尔默对教师职业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这么一个事实:教学也许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专业。“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医生或法庭律师经常要在对他们的行业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师在其他律师面前争论案件,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见他们的技巧和知识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外科医生在专家的注视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术时颤抖一下就会马上被人发现,使这种失当行为不大可能发生。但是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并没有别的目击者。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把同事关在门外。”

这样的职业比较让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职业的与众不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对教师来说是那么重要。但是,我们平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经常去听其他同事的课,还有,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在我们这样不需要坐班的单位,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被听课,一部分老师是因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师是因为害怕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过,交流应该还是非常必须的。

但是,教研室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体往往被忽略。倒是网络教研蓬勃兴起。现在,教育博客也欣欣向荣起来。这些网络上的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现实生活中教育共同体的不足。教师专业成长毕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谁给你规定年限,似乎可快可慢。但是,学生的成长是不等人的,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变得特别迫切。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我们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在网络教研这个共同体中建立持久不断的教学对话,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实践,也从中提高自我认识。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深深的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作者用自己的阅历和思想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整合了严谨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热爱与勇气、以关注教师心灵为基础,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如有醍醐灌顶之感。

面对教师以及教育,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读,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只有克服恐惧,继而努力寻找改变的源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拼搏、努力、奋斗、终于,一定会有小小的收获……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的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成功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不是一定要当什么“家”、什么“长”才算成功。内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兴趣,让自己高兴和快乐。以这样的标准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义,也容易获得成功,包括实现外在的成功。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所需要的,认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断地向前迈进,这样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才能让我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如同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只有我们自身的心灵强大,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到达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工作漫谈的教师读后感

这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紧张而有序的日子,不仅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还特意的抽出了点时间来看书,补充自己,使自己更加完善。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读完以后,思虑良多,禁不住想写点东西。

把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教会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使孩子得到心灵的洗礼,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

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

魏书生的教学特色是民主育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因此他们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民主的对象和主体。他们是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魏书生把班级的事务分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于是便习惯为班级作出贡献。这种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把每一位同学都调动起来。每个同学都能各显其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才干,既为集体和他人服务,也享受集体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魏书生在谈到自己教学和管理班级的经验时,常常提到一个词:商量。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布置课外作业,要商量;制定班规,组织班级活动,要商量;甚至在外地借班上观摩课,也要和学生商量,临时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所上的篇目。魏书生的巨大成功,固然有很多原因,如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锐意改革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但他极简单朴素却又有丰富内涵的“商量”二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具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崭新的教育观。有利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集体凝聚力和教育合力。

魏书生说:“民主化与科学化是互为条件的,民主本身就需要科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以实行。”由此可见,班级民主管理至关重要。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热情,但这种热情只有善于唤起,才能迸发出能量。学生是老师教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是直接实践者,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措施是否有效,学生的感受最具体。只有班上建立了民主制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当学生的意见真正为教学和班级建设所用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使决策更有科学性。这样集思广益,人人为集体建设出谋划策,使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班级自然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未与学生协商,只由老师独立做出的决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无非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自己只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束缚者,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消极应付,使决定的效力打了折扣。而经过学生酝酿讨论作出的方案,既“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带来的较大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们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魏书生语)。

这样的方案,学生会感到那是教师帮助自己进步的方案,是师生的共同需要。这样,才有可能变“他管我”为“我管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受益终生我们的社会无疑正在走向法制、文明、进步,同时又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来推动时代车轮。班级民主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沃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在眼皮底下流过,只留下感动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带来的`收获,在初秋时节感受生活带来的阳光。我有幸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帕尔默是一位体现教师一词最真意义的导师,他的《教学勇气》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正如在导言中所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内容到叙事风格,都是有关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个性,所以读此书较有感触。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学生排列队形,她不听我的讲解动作,还故意和旁边的孩子吵闹。她的“与众不同”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在这本书中,帕克同样提到了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面对学生渴求的双眼,我苦苦寻求能解释得清的答案。我总以为自己胜他们一筹,不断告诫自己不用去担忧自我的“权威”性质的动摇。而在客观主义者看来,主观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惧的敌人。所以帕克说客观主义是这样描绘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间,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也许我就能放弃我控制的幻想,而与学生以及世间万物形成良好的协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教师,为自己,为工作的对象,我们教师要认清自己,善于走进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一个成功的自制实验教具,对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法学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设计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体现教具的实用性和直观性,更广泛地运用身边材料体现其经济性和普及性,更全面地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必须做到“四个一”:

有的青年教师一提到自制实验教具就谈虎色变,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设计制作教具是一件纷繁复杂的事情,不愿或不敢去尝试。其实小学科学课的自制实验教具并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追求结构的复杂。

我们需要的是有一颗善于探索的心和一份敢于尝试的勇气;我们追求的是将教学中的经验和感悟转化为新颖独特的创意并付诸于行动。在日常教学中,抱着积极勤奋的工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探索,不断锤炼。

我们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问题的“左眼”。自制实验教具要贴合教材和教学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留心观察学生,善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多分析,多反思。这些都是教师自制实验教具的灵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热传递的过程比较中,我们在发现比较的困难时,是否可以想到改变教具达到效果。常带着这样的“左眼”,你一定会有思考与收获。

我们还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生活的“右眼”。小学科学老师要学会做一个“拾荒者”。时刻留意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及时收集整理,物尽其用,将旁人眼中的“垃圾”为我所用。在制作教具时,尽量做到能不买的材料就不买,能少买的材料就少买。

同时也号召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发动学生也参与其中,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如果你常带着这样的“右眼”去观察周围,那你的“左眼”将更加明亮,就会成为一对“慧眼”——你的创造将无限广阔。

自制实验教具不是教师孤芳自赏的个人行为,我们需要有一只认真倾听学生意见的“左耳”。自制实验教具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就是自制实验教具最好的评委,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教具的活动,让自制教具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科技活动,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不断完善自制实验教具,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玩具”。

我们还需要一只善于倾听同行意见的“右耳”。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多了解和搜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资讯和技术,认真借鉴别人制作自制教具时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

在自制实验教具的具体制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材料,既要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还要了解不同材料性能和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拥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能力锻炼,需要在日常的活动中,不断锤炼和提高,最后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