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精神的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6 22:41:11 作者:紫衣梦 党团范文 2023年中国精神的读后感(实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一

创客精神就是坚持不懈、从容面对挫折。大家都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吧?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爱迪生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他发明的电灯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让黑夜变得不再黑暗。可你知道在这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吗?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废寝忘食,日夜不息,尤其是在考虑用什么材料做灯泡的灯丝时,他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也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可在这6000多次实验中,却只有一次成功。他说:“失败并不可怕,因为它可能意味着下一次成功。”这就是创客精神。

有些人常常会把创客精神挂在嘴边,却光说不做。真正像爱迪生、阿基米德这样的.人又有多少?我也是,小时候常把当一个伟大发明家的梦想说出口,事实上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很少为这个梦想而努力。记得一次,我想把手电筒拆开探求其中的原理。我拼尽一切方法,却拆不开这个手电筒。于是,我开始懊恼。后来,我找到了希望,小心翼翼地将螺丝拧开。可正当我要打开盖子时,忘了有一个螺丝没拧开,把盖子弄破了。我自暴自弃,愤怒地把手电筒砸向地面。此后,我再也没动手做过实验了,直到我学习了爱迪生和阿基米德的创客精神。

难道我就甘心,就甘心这样半途而废吗?不,我不甘心。既然我知道了创客精神,那么我必将它牢记心中,为儿时的梦想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二

每个人心里都烙着一个光彩夺目的红十字。它或许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或许早已被我们挖掘,时时刻刻闪耀在我们身上。正因为有了它,社会才流动着温暖,世界才洋溢着爱。

妈妈能无偿献血,那我呢?于是,我也不甘落后,我把妈妈当做榜样,学着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三

对于中国女排大家都不陌生,女排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学习女排精神,并将其注入到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有人会说:“女排能拿五个冠军,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冠军。”没错,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学习成绩冠军永远只有一个。这个世界就像一座金字塔,站在顶端的人永远是少数的。但是女排精神的实质是在困难面前不恐惧,不退缩。如郎平所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是的,在困境中不但不服输,还要顽强拼搏到最后,这才是女排精神最动人的地方。

在学习中,相信同学们都经历过成绩突然下滑的厉害,一道题全班都会,就只有你不会的情况,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真的不够优秀。但那又如何?我们可以成为最努力的那个人,可以成为女排精神的传承者。就像女排一样,他们虽有五冠在手,但他们从未如中国乒乓球一样赢得轻松惬意。他们的成功是用无数汗水日复一日的训练换来的。每一个夜晚,挑灯夜读;每一个夜晚,披星戴月;每一个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同学们,加油吧,我们在课桌前的坚持,在书本上留下的痕迹,终将助我们成功!

没有一场胜利可以唾手而得,没有一个冠军,无需风雨洗礼。相信正值青年的我们也不服输,让我们努力学习,用行动诠释女排精神。

让我们重新叫响女排精神,让我们为女排精神打call。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四

在如今这个科技发展,向高层迈步的社会,我们齐奔富裕的“小康”目标。可是城市的繁杂,让许多人抛弃或遗忘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大众面前,体现出敬业、刻苦、以逸待劳。不光这些,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自然态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为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乱干不如不干,乱干毁坏形象与道德,不干反倒是沉稳。

我的记忆中,工匠是一种低调艺术,它们隐藏自己的光彩,置身于幕后,显得默默无闻而不染风尘。

美术是人内在的体现,画出的不止是华丽景象,更将心灵的细节展现清楚。画家在作画时会有情绪波动:他兴奋,狂躁,平静或悲伤中带着无奈·····都能隐约表达在纸上。美术为视觉的满足提供一系列条件,高档次的美术更可以引发视觉冲击。美术是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还能在平面内表现立体。它可以夸张放肆,豪迈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丽莎》的画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结晶”,后无来者的骄傲。为什么著名画家一直流传于世?因为他们有种对人生,对自己,对艺术的执著;他们满怀希望与热情,哪怕失望亦不会绝望。画家们不光坚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开放自由的心。心自由了,看他们作品的人才不会感觉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开阔,走入这个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说“工匠”精神包括:文学家赠予读者的修养品质,心理的改变和抚慰。作家是文学的“工匠”,他们把每种感情、思想筑成文坛的殿堂,其中饱含丰富的知识内涵,有这些东西陪伴,灵魂不再寂寞空虚。所以说作家和文学家是人心的“工匠”,他们给世人陈述爱和底线。

在这世俗纷扰的年代,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与外在,却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贵。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美术家,灵魂共同存在着执著和专注。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五

早已记不清自己是从何时开始对刘禹锡这位很少有人注意的诗人产生兴趣的了,只能隐约记得最初读过刘禹锡的诗集后那种回味无穷、不忍释卷的感觉。

现在,我了解了刘禹锡的生平,再看这些诗歌,又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染,以至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振作起来。

我所知道的刘禹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我慢慢讲来: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人民生活越来越苦。到唐德宗的时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横征暴敛已经十分严重了。在这个历史关头,首先挺身而出,进行改革的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改革最先进行的就是废除了臭名卓著的“日进”、“月进”和“宫市”制度,又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得罪了大批忙着捞油水的官员,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变法失败后,刘禹锡从中央外放到地方,仍然关注民生、胸怀天下,一方面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体诗歌,另一方面政绩卓著,为民请命。翻开《刘禹锡年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和六年(832)二月,至苏州,时苏州水患成灾,禹锡奏请救济;开成元年(836年),在同州刺史任上,同州大旱,禹锡体贴民情,免开成元年夏季青苗钱并放免旧欠……后来,苏州人民建了一座“三贤祠”,把他和同在苏州任过地方官并且为百姓做过许多实事的诗人白居易、韦应物供奉在一起,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受百姓爱戴的人,却是并不受皇帝欢迎的。刘禹锡因为参与变法,得罪了宦官、藩镇、贪官等势力,被贬在外十年。唐宪宗元和十年(8)被召回朝廷之后,他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诗,讽刺唐宪宗用人失当、宠信宦官,结果再次被贬。后来,宪宗被宦官杀害;又后来,刘禹锡再次被调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暗指唐宪宗)归何处,前度刘郎(作者自指)今又来”。这可不仅仅是嘴硬。确实挖苦得够狠。古代讲究对皇帝绝对服从,皇帝即使错了也是对的,你无论多委屈也不能口吐怨言,顶多顶多来个“怨而不怒”,像《诗经》或屈原的楚辞,香草美人一番。这小刘倒好,一点面子也不讲,痛痛快快地挖苦上了。也难怪当时有人说他“刻薄不厚道”。不过从今天来看,我倒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什么不厚道的,而且还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民主意识——老百姓受苦,当官儿的享福?不对!都是人,凭什么让当官儿的盘剥百姓?改革!变法!我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错了我为什么不能说呢?挖苦他!如果只从这一点儿来看,现在很多人还赶不上一千多年前的刘禹锡民主呢!

刘禹锡与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还有他的坚持己见和百折不挠。王叔文变法失败之后的几十年里,刘禹锡一直都没忘了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断努力,想要攀上高位,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直到逝世之前写回忆录(《子刘子自传》),还忘不了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即王叔文变法)进行辩护和为王叔文恢复名誉。他一生被贬在外几十年,受尽了挫折,却始终没有沉沦,到了七旬高龄,还在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怨不得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在被贬远州,十分“郁闷”的情况下,刘禹锡也有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的凄凉与迷茫,但是很快,这种凄凉就转变成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乐观的斗争精神。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刘柳二人是挚友,同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是中唐文坛上的耀眼巨星,同是永贞革新的中坚力量,在变法失败后的表现却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结果柳宗元四十多岁时卒于贬所,而刘禹锡七十多岁时方卒于礼部尚书(分司东都,实为闲职)任上。

在因为桃花诗事件被贬之后,刘禹锡无疑要遇到更多势力的'白眼与生活的艰难。若是一般人,也许就会记住这个教训了——被贬十年后才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进京升官的机会,却又祸从口出,再次被贬,以后不得放老实点儿了吗?可是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一被召回京城,就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继续讽刺挖苦,还在序言中说要“以俟后游”。刘禹锡之“犟”由此可见一斑。

……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更赞赏他的精神,他的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等精神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支持着我永远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有《刘宾客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