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读后感 追寻我们的根源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9:32:58 作者:JQ文豪 评语寄语 追求读后感 追寻我们的根源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追求读后感篇一

历时一个多月,兜兜转转终于看完。虽然是一本论文集,但几乎做到了篇篇出彩,本书新在民族性,新在在吾等非主流民族视角来看待诸多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触碰点(姚老师真是很有想法且敢说)。

以前读罢姚老师和袁剑老师关于拉铁摩尔的文章,破除了在汉地所受教育中的中原迷思,能够直视吾族所处之内亚。现在读完这本书,对儒学的地位的相关思考因而产生。儒教在内地的统治作用尚有彰显,可是放诸内附外藩,效用几乎为零。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王朝的疆域控制能力与汉唐软弱涣散的边疆治理形成鲜明对比,究其缘由,还是前者因时因势治理的变通式治理能力较强,能够巧用本地资源并因势利导,而非一味强力推进汉化,强迫统一式治理。

读这书的时候,脑海中多次回想新清史对于清朝推行的内地的儒教与外部藏传佛教的双轨制治理模式的多次探讨与言说,(借用双轨制一下哈哈哈)思虑良久再结合这本书的主旨意识,豁然开朗的同时,对这种模式有了更深的体悟。

追求读后感篇二

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弗兰克尔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当我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之后,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我认为书中所贯彻的思想是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倾尽心力。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富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

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他在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与生俱来。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

追求读后感篇三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求读后感篇四

一、《追寻人类的过去》很值得多读几遍。

由于全书是以宾福德在欧洲的演讲稿基础上编写的,所以格外得流畅清新,全无学术文章的繁复套话。而作者又善于讲故事,把考古的观察和实践、思考和推理,讲得时而惊心动魄,时而妙趣横生。

二、前言和第一章

一进入前言,作者就对于学术之争表现出毫不客气的坦率:“我在剑桥的遭遇是一个常见的社会哲学家论辩的方式。他们首先询问被告打算什么时候停止打老婆。被告回答说事实上他没有打老婆,而且他并不认为一个人不能打老婆。唉!这种贫乏的讨论很少能启发思考、增长知识。整个过程是一个可怜的人在结论确定的荒谬的争论中挣扎。”真是幽默而直接,代表了过程考古学对于后过程考古学的尖锐嘲讽!

当然,宾福德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探索客观地描述真实的方式”,并非不要哲学性的指导,他总结到“没有科学的哲学只是轻浮的文化,而没有哲学的科学是贫瘠的传统。”

西方学者整体上非常重视问题,往往从问题着手,一个好问题价值千金。因此,总是能在务虚层面,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宾福德也是如此。

在第一章的“理解考古材料”,作者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够通过发掘更多的遗址和发现更多的新东西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吗?”

哪怕没有学过考古学,人们都会回答“yes”。这恐怕是不证自明的考古学公理吧。

然而,宾福德却说“no”。

“我可以明确的回答说”不能”。如果(我怀疑)大部分人发现我的回答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想象中的考古学家不过就是发掘遗址的人;他们不明白考古学家所有必需要做的研究就是去理解考古材料。”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反常识的回答。常规思考角度是发掘到了什么,从器物和遗址中去思考线索,问题和答案;宾福德却强调要理解考古材料才是第一位的。然后,进一步抛出自己的观点,考古学家应该如同自然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材料的意义。

他们在不断的“赋予”这些联系以意义,并且评估他们在实践中的作用。确切地说,这正是考古学家寻找的位置:赋予他观察到的考古事实以意义,然后去评估根据它们重建过去的真实性。”

宾福德强调“考古学应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提出“三个领域——研究某些当代族群、进行过程可以控制的实验和运用各种历史文献。”

这一切是为了考古学家应该直面的三大问题。

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分别是农业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

这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作者提出“一方面必须依赖于观察,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研究赋予观察的内容以意义”。

宾福德明显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真正令人激动的研究还在进行中,那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已经为时不远,有一些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了。”他的乐观深深鼓舞着充满热情的阅读。

追求读后感篇五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