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教学随笔(热门16篇)

时间:2024-01-06 13:08:34 作者:琉璃 评语寄语

范文范本能够丰富我们的写作经验,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让我们的文章更富有创意和个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

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接触新课改一年多了,随着对课改的认识逐渐深入,我对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我本学期担任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是普通班,一个重点班,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这两个班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有较大差异,我教的十六班是普通班,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而另一个班级是十三班,重点班。这个班学生基础较好,但语文素养也不是很高。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不断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语文课教学随笔

在所聆听的三堂阅读指导课中,我认为梁春萍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就是一堂很好的读书示范课。

1、结合语境理解。梁老师的读书内容安排的是“三读”--读词、读段、读全文。

一读词语不是机械的读,而是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把词语读得有声有色之后,让学生用所读词语来说说课文内容,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对全文有了整体的认知。

二读段落声情并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课文朗读,可谓是层层递进,不仅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挖掘丝丝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过程中循循善诱,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处。学生在深有感触之后,情感的迸发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读都是文本与心灵的有效对接,读得也层层深入。

2、超文本链接。梁老师的课中出现了三次超文本链接:《世说新语.方正》;引用季老的话“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是为了保存当时的感情”;《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认为最成功的莫过于链接《赋得永久的悔》。梁老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表现作者“终天之恨”的句子与《赋得永久的悔》进行了成功对接,学生在超文本链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终天之恨,之悔,之痛,心灵深处一次次受到了强烈的震颤,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每一次读成了课堂的亮点。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师得参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沉痛、哀伤的情绪,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情绪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语文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正式推开,新课改工作总结。新课改实施一年多来,我们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校领导的全力指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应该说,新课改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经过辛勤的工作,大家对此次新课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现把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

1、教学理念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实施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我来说,是干巴巴的理论,是冷冰冰的文字,我无法理解它们的真义。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才对这些新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也实实在在成为新课堂的指针,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比如对思想政治课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一课程理念,我在实践中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又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从台前退到幕后,做学生的台阶、引路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把体验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首先由学生在自主自习独学、对学,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主动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情感。这样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4、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

讲台的拆除,让老师真正从圣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及时了解学情,把握簇展动态,并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把师生的关系拉得更近,而学生也敢敞开自己,平等地与教师交流探讨,有利于深层次地解决、理解问题。

1、教学模式运用缺乏灵活性。

一年来,我们一直在套用这种模式,无论什么样的课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必须按模式进行。学校在评价考核时也显得生硬教条。因此课堂千人一面,看不出较明显的特色。

2、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做任何事情时,制订一套评价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起不到激人奋进的作用,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回顾一年多来的课改工作,对课改的认识深刻了很多,现在我们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课改观念已经真正深入人心并能做到常态化运用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临帖之后的破帖之道,探索在新模式下如何让政治课堂能够大放光芒。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新课改实验的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充实教学,为新课改实验的成功尽心尽力尽责。

其次,丰富课改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最后,做到"勤反思"。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坚持写教学后记,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语文课教学随笔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高中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语文课教学随笔

心得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应做到:

第一,应提供给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现今社会,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一旦离开家庭这把保护伞,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根本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再加之,成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大都把孩子关在家中,即使是邻居,孩子间也互不往来。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还谈何人际交往呢?所以,提供机会让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伙伴群体,给他们交往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逐步学会友善地对待同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性,促进其情感成熟。

第二,给学生提供与成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和老师交往的机会。小学生都善于模仿,他们随时随处都在关注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并试着去尝试。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时,还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来,体验到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及应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的心态。

最后,要让小学生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加强他们与社会大众的交往。学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回到社会的怀抱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校还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自己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认读能力。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认真的读。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已经掌握。但默读时看清每个字,每个词这一方面,我觉得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这种能力。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

3、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提出不懂的既是一种思维品质,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本学期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圈出不懂的词,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换词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多读弄懂不懂的问题,并做出标注。

高一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随着整个天津市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铺开,我们进入新课改也有四月了,对于这四个月的教育教学生涯真是感慨良多,这其中既有学期初了无经验、无从入手的迷茫与困惑,也有推动课堂教学后把握重点,经验积累的欣喜与苦涩,既有面对教学内容过多课时过少的尴尬与窘困,也有胆战心惊大胆取舍后的心虚与矛盾。终归一句话,我们终于战战兢兢的走过了水深火热的四个月,只是不知未来的两年半又当如何。

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在学生中针对新课改的成效,作过一些调查,学生反馈上来的一些信息,很值得我们深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赞同,新课改确实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由于教材容量大了,涉及的范围广了,学生见识到了许多新信息、新理念、新方式。其中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还认为,新课改给了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讨论发言的时间,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尤其是评分制度的改革,不以一次考试的分数论成败,更是释放了学生的天性。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反应,许多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更容易钻空子,比如他们在课堂研讨中也能参与发言,但往往十句中要有五六句题外闲话,有时甚至会带动一组的话题偏离课堂内容。又如,课量大了,少了许多落实的时间,这些同学往往是水过地皮湿,更有甚者是水不过,地皮也不湿。

对此,我不想再多加阐述,只想针对我们本学期开设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简单谈谈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开学之初,确定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课题时,我们就明确了一个方向,即立足课本,深挖拓展。新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多,许多地方我们在上课时只能是捡重点说一说,根本没有时间去探讨,而课本中确实又有不少内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或是拓展研究。如果脱离课本再去搞一些东西,一是教师的备课任务更繁重了,不利于落实教学内容,二是学生面对的内容也更多了,容易出现贪多嚼不烂的情况。

(一)奇思妙想话对联

(二)说年节,谈文化

(三)寻根----姓氏源流的探究

(四)名字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

(五)小小成语,深深道理

这样,就可以对六个梳理探究进行更深入挖掘了。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致,我们最终在本学期只开设了“(三)寻根----姓氏源流的探究,(四)名字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

两个课题,但从选题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探索研究的积极,对根文化的热情。

根据这种情况,以及开学一段时间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及时调整了校本课程的命题。

王金玉老师开设了“传统文化知多少”这个课题,其中分为礼仪民俗篇、宗教信仰篇、饮食服饰篇、山水园林篇、学校教育片。其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把古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

曲玲玲老师则开设了“返璞归真,让我们寻回读书的乐趣----美文赏析”这个课题。让学生了解,读书的过程应该是放松的,但读书之后应该及时地质疑思考、深入地理解感悟,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对文章的认识水平,这样,通过校本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的,真正的享受阅读乐趣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又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切磋来提升彼此的阅读层次和知觉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而不只是走马观花随便读读。

总之,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各方大力的配合和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并且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平台作了展示,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察看,学生也由最初的新鲜好奇,逐渐的适应了、平稳了。而我们也在这三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以供大家参考。

(一)走班带来的.尴尬。

由于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都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所以必然会遇到打乱班级,重新集合的问题,而这也是我们升入高二,开选修课后也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流动,考勤成了让教师头痛的大问题。研究性学习还好说,每个教师手下一两个小组,十多个人,又以学生自我研习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而校本课程平均也得四十人左右,点名签到都很麻烦,考勤松点又怕学生无故不到,跑出去玩,如果出点伤害事故,可是谁都付不起责任。

其次,教师和学生接触的少,过于陌生,反馈较差。校本课程是每周一次,又是打乱年级大走班,所以只有对那些在课上比较积极的学生,教师才能比较好的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并针对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很难照顾到大多数不愿“说话”的学生。

再次,陌生的课堂,不熟悉的教师,为自觉性差的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开课之初,学生还沉醉在新鲜感中,效果还不错,时间一长,许多学生的惰性就显出来了,听课走神,藏在后面写别的作业,看课外书等等。而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也很难及时了解纠正。

(二)教师、学生负担的加重。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时间,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必修课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该学的,该会的,该探究的,一门功课不显多,语、数、外、物、化、史、地、政,要是再加上音、美、体、信息,还能说少吗?每个学生还要在此之上再学一门校本课程,再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不过,这样也许就不多了,借用学生的话,“我已经是虱子多了不愁咬了!”

而教师呢,除了正常的必修课的备课外,还要加备一门。就说校本课程吧,一切教案都要从头准备,没有教材,没有参资,资料得查,得筛选,得打印,一系列工作什么时候做?学期中间,还是假期?办公室中,我们几个语文教师经常是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恨不得把一天当十天用。

(三)学分评价的烦恼。

以前有期中、期末考试,留级限制着,再不自觉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学一些,而如今的学分评价制度,30%的考勤,50%的考试成绩,20%的平时成绩,实际上就意味着,只要出满勤就基本上能拿到学分,于是不认真学的多了,应付差事的也多了,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美达成我们的要求。

总之,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领悟到一点,即教改对我们这一类,中等层次学校的冲击是最大的,只有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才有可能不掉队。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经验总结

很大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法、新探索。

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借语文课件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随笔之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摘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师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应如此。笔者以为:优美的语言表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新鲜的资讯信息,充实的课堂内容,这五个环节是语文课堂灵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巧;活;新;实。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师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但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严重,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可以说,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十分堪忧。如何抓住我们的主阵地,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美”

汉语是充满魅力的语言,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相伴,汉字、汉语有着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丰厚意蕴。语文课堂作为学生习得汉语的平台,应该充分彰显汉语的魅力,而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达到“美”的要求。例如我校的马老师执教《米诺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时,在引入环节讲到:“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看,她正向我们走来,像一粒珍珠,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左边有风神吹送,右边有时辰女神迎接。海水的波浪有节奏地缓慢地拍击沙岸,美丽娇艳的鲜花,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美的身姿飘舞……”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营造美丽和谐的意境,再加之优美的图片,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王老师在讲授《荷花淀》引导学生体味意境的时候要求学生闭上双眼,然后说道:“月亮泻下一片银色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人身上,编好的席子在月色下如一片洁白的云彩,那个女人似乎飘飘欲仙了……”简洁传神的语言,配上动听的音乐为课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以上的两个课例可以看出优美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领略汉语的魅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巧”

教无定法。语文课堂上应该处处可见执教者独具匠心之处,而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必将是语文课堂的亮点。我执教《再别康桥》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回答“读完全诗之后,诗人要告别的康桥是怎样的康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感受,避免了把预先设计好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领悟意境这一环节,我又要求学生分别用远近中三种镜头来拍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巧妙的攻破了领悟意境这一难关。总之巧妙的构思能让你的课堂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这亦是一位老师创造力的标志。

三、“活”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使课堂达到精彩的要求,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并与老师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要达到气氛活跃的要求,运用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一个较有效的方法。我在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出一个讨论题,课堂上再将这些讨论题公布出来,分别由不同的小组领受题目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种做法针对学生阅读中真正存在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校的李老师在执教《读《伊索预言《时将全班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寓言,然后全班交流,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免了老师一问一答的传统形式,使语文课堂传出学生激烈讨论的声音,课堂气氛为之一振。再如我校的王老师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的成功是否偶然?他的成功因素有那些?”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也再次被点燃。

四、“新”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淘汰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而语文课本总是要比当今社会的发展滞后至少二十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勇于创新,能给学生带来新的知识,新的体验。例如我在教授《米诺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先从奥运火炬传递开始讲起,接着谈到奥运会与古希腊神话的关系,最后引出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既巧妙地引入了新课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高中生普遍对于文言文兴趣低下,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巧妙地引进现代观念,让学生在现代观念和古代观念的碰撞中学会比较分析将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例如在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孔子对他弟子的评价是站在儒家“仁”的观念上加以评价的,如果引导学生以现代的观念来评价孔子和他的弟子,学生将会抛开观念的束缚畅谈心中的真实感受,也许有的观点有些偏颇,但教师在适时加以点拨,相信死气沉沉的课堂定能充满观点的交锋和学生真实的收获。

五、“实”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语文课堂上老师讲的天花乱坠,下课时仔细回想似乎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是当今语文学习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困惑,笔者认为,“实”是一节成功语文课最基本的标准。一堂语文课可以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毕竟真实的课堂不是每节课都那么活跃,可以没有炫丽的多媒体课件,因为多媒体教学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一节有质量的语文课不能没有实在的内容。那么哪些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学法指导。例如王老师在讲授《荷塘月色》时,首先就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她告诉学生: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么写,三是勾勒了怎样的意境。接着师生互动完成第四段的分析,再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第五段的分析。学生在王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不仅领略了美而且学习了方法,受益匪浅。其次是课外拓展。语文课本的价值在于其中选择的篇目是范本和模本,如果加以拓展,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投身文学的海洋,将使语文课堂更加实在。例如李老师讲授《致橡树》时在课堂的后半段向学生介绍了“朦胧诗”的有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价值。

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语文更是如此。优美的语言表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新鲜的资讯信息,充实的课堂内容,相信只要我们让这五个环节紧密相扣,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灵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一位女教师在来信里所说的话。在这封信的下面,大概有成千上万的教师都会签名同意的。只要把那一叠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

“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协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在小学,则是把整个小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我们已经说过,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

“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教给学生观察。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超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在语文课堂上真情如涌语文教学随笔

谈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

关键词:语文;启发式;教学;手段。

在粤教版必修3《劝学》一文中,荀子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来阐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意义,目的是想让大众更加明了他所阐述的道理。换个角度来说,荀子是采用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与《学记》主张的“君子之教,喻也”不谋而合。

在此,我想结合教学实例《林黛玉进贾府》来谈谈“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导语的设计要有新奇性。

下,富有个性,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导语的设计不可忽视问题的提出,它应有趣味性和可行性,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采用了如下导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今天,我们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见见贾府的人物,去看看贾府的繁盛,并设身处地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通过上述导语的启发,能有效帮助学生循着林黛玉的踪迹去接触贾府的人物,了解贾府的气势,并体悟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提示性,对答案的要求也不需要太死板。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心构思,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启发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阅读完文本《林黛玉进贾府》后,我们不妨根据上面的导语“见见”“看看”再做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并设置出这么几个问题:

(1)谁去看贾府?

(2)进去贾府后谁看谁?

(3)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4)林黛玉看出了什么?

(5)读者(学生)又看出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逐步深入启发能激发学生对文本有探究的欲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心态。(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启发的手段要有多样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不能采用某种僵化的启发方式,只有灵活运用多种启发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启发方式。

1.对比式启发。

对比式启发是借助对比思维进行启发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有意地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突出一方,明确是非。这种启发方式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对比方式进行探索活动,进而进入对比推理,建立假设,并加以检验。

我们不妨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两段文字来进行对比。

启发。

(1)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出场。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2)王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主探究,明了“簇拥”是围着,聚成一团,许多的人围着一个(物)或人,是聚集在一起,主次并不明显;“围拥”,则是以王熙凤为中心,围成一圈,主次分明,众星捧月,并且次与主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三姊妹虽是贾府中的千金小姐,但地位和影响力却远不及王熙凤。王是贾府的大管家,又深得贾母的宠信,位尊、权大,当然人人巴结;但由于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媳妇丫鬟等下人们又对她心存畏惧。不着多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力之炙手,心肠之狠毒,便都暗示了出来。通过对比式启发,让学生明白不能小看这些区别,一字不同,相去甚远。

2.质疑式启发。

会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好问虽是人的天性,但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中,要适当点拨,使学生善于提问。文章的细微之处常常凝聚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而学生对于这些地方很容易忽略,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的能力了。

上课时,学生看似无疑,只是因为学生还未深入思考,只停留在认识的表层,教师要善加点拨,才能使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3.多媒体课件辅助启发。

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欣赏,可以使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和兴趣,可以辅助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通过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在塑造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从她的出场使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把八面玲珑而又威风八面的凤姐写了出来。学生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只能通过文字进行想象来实现,而不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就可以播放影像资料(《红楼梦》)来辅助启发学生对凤姐这一形象的更直观、更立体的把握。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运用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做好了这项工作,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1.

[2][英]蒂姆・奥布赖恩,丹尼斯・吉内。因材施教的艺术[m]。陈立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8.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人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

作者:张志英作者单位:大城县北位乡北位小学,河北廊坊,0659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之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学习天地。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很好的发挥,加之引导,才能让学生学会学语文。

二、创设激趣,调动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要有激发学生欲望的导入环节,更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教师要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转变自己的感情:或深沉、或浓烈、或激动、或忧伤、或难过。只有教师的感情赋予变化,学生才能融入其中。

三、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语言大师”。初次看到这句话,表示非常认同。如今再次读起,更会感到“任重而道远”。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在前几天的培训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语言运用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规范、简洁、准确。语调要有激情,要抑扬顿挫。文章中的喜怒哀乐,各有其音。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力争风、幽默、生动,适当口语化、通俗化。让学生由语文联想到生活。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和逻辑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教学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语言。教师更应注意使用逻辑连词,善于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故在“活”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必然是一位语言大师。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遇到问题,小组之间共同讨论研究,得出答案。课堂不仅变得活跃起来,更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五、爱是基础,更是王道。

“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爱是教育的灵魂。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教师只有用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才能收获学生的爱,更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在语文教学中,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吾将上下而求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漫漫长路,无私奉献。勤于学习,爱护学生。无怨无悔!

教学随笔之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新教材形式新颖多样,内容有趣丰富,实在是令是和学生耳目一新,但是我在备课时又往往觉得并不是那么容易处理好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关系,既要用教材教,又不能死教教材。我在思考如何结合课改理念发挥出新教材的优势时,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下面就我觉得回味的片断记录下来,不算精彩,仅与同仁一起交流。

记得在探究学会控制情绪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内容,请学生用一段话概括自己老师的优点,然后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补充。接着我请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典型神态语言或动作,这样一来,气氛更加活跃,争论更加激烈,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好不热闹,在模仿中学生加深了对老师的认识,接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当然,为了避免模仿中的某些误区,在此之前我还请同学谈了谈模仿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我还请几个同学归纳了全班同学对于任们老师的贴切的描绘,并分别抄录好,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各个老师,看到学生都非常热情主动我感到很欣尉。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也许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新教材,才会寻求到解读新教材的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呢?我从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

首先应该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少,因而阅读能力相对偏弱。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富于幻想,所以可以给这个阶段的孩子推荐图文并茂的短片读物。

其次应根据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推荐有营养有价值的读物。阅读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注意阅读的广泛性。一是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故事都需要;二是内容要丰富多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都应齐全。

第四,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儿童入神入迷的。低年级就比较适合儿歌,寓言,童话以及神奇的科普小知识等。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推荐相关的读物。比如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就向学生介绍一本科学童话《小伞兵和小刺猬》;学了《快乐的节目》一文,就可以介绍和指导学生去看一些简单的歌词和儿童诗等。

2、利用有限的课堂,教给学生无限的阅读方法。

(1)尽管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安排两周一次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他们怎么看图画,讲图意,辨认常见事物的名称,把图书上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书上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以引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图书角有相关资料,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着重教会学生这些方法:第一,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第二,从故事题目入手,根据题目说出在读之前想知道什么。指导他们看封面和插图,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到讲述,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

总之,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应注意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兴趣的培养,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