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优质24篇)

时间:2024-01-08 14:59:16 作者:文轩 评语寄语

范文范本的内容丰富全面,观点新颖独特,表达准确精练。下面是一些精心整理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对现在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比较大,现在我国大多数高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角色定位稳固,“满堂灌”“经验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地改变,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全程的掌控着整个课堂,在讲课的时候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在快速地做出数学题和做出的数学题的正确与否,只注重讲课,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需求,出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的现状,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问题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2.数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新课程理念虽然得到了落实,但是在大多数的高中数学课堂讲学实践中,还是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进而让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成为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摆设品,只有在有人听课的时候会用多媒体,其他的时间很少能够有效地运用,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兴趣索然,上课的时候很容易就出现“走神”“搞小动作”的现象,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阻碍。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角色交换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下,数学课堂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对高中数学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主人,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对“圆和圆的方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如:“请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自己归纳圆的方程公式?”学生会在书上找到答案“一般方程(x-a)2+(y-b)2=r2圆心在a,b;标准(圆心在原点)参数方程x=rcost;y=sint”。之后就让学生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现如今大部分的高中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如:教师在对“立体几何”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圆柱,圆锥,圆台,球,棱柱,棱锥等,面积s正方体s=6a2;长方体s=2(ab+ac+bc);棱柱s=s侧+2s底,教师在对这些公式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传统的讲授可能会很枯燥,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课件,让学生进行观看,帮助学生对立体几何进行有效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种新型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在对“概率”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一个通讯小组有两套设备,只要其中有一套设备能正常工作。每套设备由三个部件组成,只要其中有一个部件出故障,这套设备就不能正常工作。如果在某段时间内每个部件不出故障的概率都是p,计算在这段时间内能进行通讯的概率。”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这道题的答案。通过自主课堂的构建可以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进行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数学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阅读是人们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通过从文字与图片等媒体中提取信息来获取知识。阅读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把看到的文字图片转化为脑海里的知识。而数学阅读又有着不同于一般阅读的两个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需要阅读的文字不多,但其中数学术语以及一些数学符号的含义则需要学生去推敲。尤其是数学阅读中的数学符号,往往含义丰富且不同于常用的自然语言。学生在阅读中需要理解,并用自然语言去转化,使数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

2.逻辑严谨,思维清晰。

数学阅读材料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一般的阅读材料多以文字描述为主,修饰较多;而数学阅读材料主要通过归纳和演绎来呈现内容,且其中穿插着数学公式符号等,内容十分严谨。特别是一些数学定理和概念,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结合已学知识,通过联想、分析、归纳等方式来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思想。

二高中数学阅读内容的选取。

由于数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阅读,对于数学阅读内容的选取也该慎重。由于数学阅读的特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材料晦涩难懂,甚至有些学生会排斥数学阅读。所以,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选择。

1.贴近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用”则是用于生活中。选择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降低一部分阅读难度,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还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消除对数学阅读的排斥感。

2.题材新颖。

数学知识是严谨、固定的,但数学阅读材料却是可以创新多变的。同一个数学定理,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材料来呈现。正是由于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选取阅读材料。如说男生喜爱的篮球运动中就包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篮球比赛等新闻来选取阅读内容。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高中数学中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要,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对教学方式,让数学阅读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1.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取阅读目标。

每个学生的资质都不同,阅读能力也不同。阅读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次,由理解记忆到阐释归纳最终到创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越过前两层直接跳到创新这一层次。高中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对阅读已经具有了记忆理解的能力,教师应该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归纳创新能力。但学生记忆理解的能力还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内容。

2.把握正确的阅读时机。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喧宾夺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时机来安排阅读教学。比如内容较浅显、语言相对较生动的阅读材料可以放在课程开始,以阅读材料引入教学内容。而内容较深入、阅读难度较大的材料,则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维。

3.设置问题,正确引导学生。

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阅读材料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出现抓不住重点、提炼不出有效信息的问题。作为老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以避免学生出现此类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针对阅读材料提出相应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带着问题去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不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抓住阅读的重点从而提炼出有效信息,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政课教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己构建知识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就向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注重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注重教师的教授转向注重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一维化转向新的评价模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多年来数学教育的消极影响。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灌输,轻探究;重“学会”,轻“会学”,重“练习”,轻“发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改变。

为了适用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地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用情景激发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贯彻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应如此。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

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展开争论,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还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新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新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新课程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我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不能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而学生对通过争论得到的结论会记忆犹新,认识到错误的和正确的。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因为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只利用好这几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去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综合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数学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今年10月份,我参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举行的小学数学90学时的集中培训,在这段时间里聆听了许多专家和名师的报告、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90学时集中培训心得体会。在培训中,使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听讲座和学习交流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新课程理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次教师培训,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加强基本功,我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我对这次培训很满意。虽然从教4年,与很多同行一样,在工作中,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教学这一块,一直认为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出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深深的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自己。

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此次培训有几位老师的讲座使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罗伟老师,罗老师很风趣,语言也很幽默。他着重向我们介绍了word里的一些使用技巧。这节课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例如:word中一些快捷键的使用。以前写论文标题这里是最难弄的,因为一方面如果不小心可能文章的表格之类都会变掉,还有标题后面的省略号打起来也不方便,而这节课使我知道了原来标题是可以插入进去的。当然也要前面的一些必要的步骤。还有一块内容也使我记忆深刻,就是奖状的模版是怎么打出来的,以后在学校里面碰到类似的问题我也可以得到解决了。

其次是潘云岳主任的《把自主还给学生》的讲座,经过这个讲座我才使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以学定教,先学再教。潘主任先从微课程讲起,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微课程这个名字。让我领略了微课程是当今教育一块比较热门的内容,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再者潘主任也提出了现在学生存在厌学的情况,并且分析了厌学的原因,这使我们以后教学时可以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潘主任对比了中国和国外的一些教育现状,总结出我国的“童子功”:多学、多练、多记、多考。而美国的“童子功”:多看、多问、多想、多干。这个结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中国奥数金奖很多但从未有过菲尔茨奖,诺贝尔奖等等。最后潘主任也向我们介绍了尝试教学法。虽然以前学过尝试教学法,但从没有像这次培训讲的这么仔细,他列举了三个要素、三个关键、三个支撑。并且介绍了课前的导学案,以及制作导学案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他还向我们介绍了怎样上好教改之课等等。潘主任的内容丰富而又实在,几乎每块内容都是值得我们仔细去体会的。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大学之前的学习都是学会学习,大学毕业之后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1.对有效性教学认识不足,流于表面形式。

有效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它倡导的是课堂师生和谐,有效、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它也是一种理念,倡导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价值的实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将其理解为课堂知识容量的扩充,知识内容的丰富。比如,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表面上看确实很丰富,容量很大,但是,很多内容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虽然,课堂很热闹,但是增加了很多无用信息,肯定是学生的负担。有效性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课堂上与教师的默契程度,也关注学生课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么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忽视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要么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这些都不利于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2.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功利化的社会中,教师、学生甚至学校和家长都特别重视学生取得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这样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解题上。有效性教学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的对策。

1.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求每个学科要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这也是数学有效性教学的一个途径和方法。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数学没有什么用处,只要会简单的算数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任何知识都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数学知识也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概率问题时,可以以抛硬币为例,甚至还可以将生活中掷筛子、彩票号码等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化的视角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几何图形时,如果仅仅用语言描述,既显得枯燥,又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中数学课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更广泛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不管什么样的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总之,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掌握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通过对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虽然以上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是对于现代的教学远远的表现出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能够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它往往由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组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生动、简单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教师都将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任务,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资源,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着、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但是,目前教师在把握课程资源方面还存在的下问题。

1。1教材地位不够准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是不能够给予教材准确的地位,不能够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可以发现,部分教师盲目的超越教材,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致使部分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点。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将大量的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上,而将教泡菜中的一些内容删除,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2情景创设不够科学。

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时,都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服务。但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景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虽然创设的情景非常有趣,但是学生却不能够投入其中,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情景的效用。另外,教师创设的情景,目标不明确,以至于使情景成为课程的摆设,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3搜集和处理信息流于形式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就会要求学生去搜集大量的资料,对于一些知识点确实有这样的必要,但是对于一些简单明了的知识,收集资料就会增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只重视资料的搜集,而不重视资料的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从教师的江都来讲,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搜集不仅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还是提高和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但是,目前的教学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往往流于形式化,而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效用,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2对策。

2。1准确定位教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学生的先天智力和知识基础不同,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各有所异,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每位学生都能够收获新知识。另外,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心灵特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取得进步。在日常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因为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不断的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的体系。目前高考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既全面又突出重点,也别利用在知识交汇的命题,以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时,要在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2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积极响应新课程的号召。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还应该认识到新课改是教育教学的必然,真正的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从而不至于在新课改的洪流中迷失自己,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掌握先进的知识,促使自身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因为数学知识不是鼓励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其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其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尽情的展示自身多长,使学生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掌握各种学习方式,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做铺垫。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确保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能够越走越远,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当代一线数学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转换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从而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学习不仅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更是对于知识的彻底了解。这种了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懂了”,而是深层含义的“会学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获取。学会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学会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学习中也应该扬长避短,让自己的长处更能发挥作用。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靠老师的教授,还要有学生和家长等方面的配合。因为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它是在一个很自由的前提下进行的,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限制,而是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也是要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选择,然后进行自身的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通过探究性学习,会让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明显升高,这是由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其产生了对学习这个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初步形成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自主学习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而不是一种抵触心理,这样的抵触心理会影响着今后对获取知识的态度。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2.1情境创设策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探究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际情境教学的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具备探索性、开放性和启迪性。不仅仅需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探索,独立自主学习知识;其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创设情境问题,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最后,情境的创设应当能够引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深刻反省,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发思考式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情境。

2.2引导与启发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有效地运用引导和启发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式教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特别注意和运用的教学措施。它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技巧”,不能做到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将所设计的问题全盘托出,牵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探究式教学的失败。另外,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抓住“架桥、定向、揭晓”等几个关键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把握启发的度。因此,在运用引导和启发式策略时,应从平时的答疑、辅导角度讲解,时刻注意不轻易将解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解题的过程。

2.3梳理和反馈策略。

梳理和反馈主要在课堂尾声或课外,教师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或要求学生在课外对该课时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梳理的设计应以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体系或数学理念为主线进行梳理,有效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的数学认识体系。再通过梳理的结果,向教师进行有效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新概念学习后以类比、辨析的方式进行反馈,或者通过实践、练习等课外活动进行反馈。

3总结。

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授课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世界。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只有自身对知识具有渴望性,才能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这种能够进行自我获取新知识能力就是一种探究,这是在教学中必须要培养给学生的最基本技能。探究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可以使学生主动去了解去发现,而不是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被动的接受。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老师要从自己开始培养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培养,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的产生依赖于教师的做法,所以,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全力以赴,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讲高中数学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自我想象那么很难对空间几何体有形象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要考虑学生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着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出发,寻找空间几何体的原型,让学生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空间想象。例如,教师可以拿学生的水杯、铅笔盒以及教室里的桌子等物体举例,水杯是圆锥形的,铅笔盒与桌子是柱体形状的,还有男生喜欢打的足球和篮球是球体形状的,这些东西都在学生周围。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原型来理解空间几何体,要比让学生单纯观察和想象这一章节的内容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数学到处存在,他们会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数学课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兴趣,学生开始主动、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需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对高中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以后的大学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这样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主要以“灌输式”的应付教育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严重的主宰性质,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教师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的一切学习或研究活动都围绕老师的意愿进行,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感到数学课非常枯燥无味,很容易失去对数学课的兴趣,课堂上都是被老师刺激,被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而不是老师,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意见,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会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三、鼓励为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极其重要,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必须要从教师开始培养自身的良好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丝认可的眼神、一次欣慰的表扬,对学生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慷慨大方地表扬、鼓励学生,这样学生会感到自信,相信自己学好数学。教师不再是以前的领导式的教师,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必须要亲切对待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数学课堂的亲切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高中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时,学生对函数与集合的概念很陌生,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和函数的构成及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和集合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尝试概括集合和函数的概念。鼓励不同的学生回答该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要露出鼓励、宽容、安慰的笑容,不能批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纠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错误的回答中反思,最终正确地理解相关的概念知识。

四、合理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中可知,大部分高中生为了考上心目中的大学被动地学习数学,每天不停地做题,深入题海战术,没有积极地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学生极度缺乏对数学的积极参与,学生的成绩很难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都会放弃学数学,把目标定在其他自己喜欢的课程,造成学生的课程成绩不均匀的局面。教师课后布置作业量不能太多,必要布置具有探究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比如,在讲高中数学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算法初步时,教师要考虑到当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差异,然后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比如,可以布置难、中、易三个层次相结合的作业,这种作业布置方法,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对学生有复习意义的典型题目,不能让学生在题海中劳累,否则会很容易失去对数学课的参与积极性。总而言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太辛苦!

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2、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在的数学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4、备好课,做好教学反思。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有人说“七分备课,三分讲”,就是这个道理。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学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得失,而且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老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确定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体现学科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从新课标的精神出发,教师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人人发展。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如不相信?试一试。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从而更能运用好教材。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因此,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在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二、备课要注意以学生为本。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或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种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邮筒寄出,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课堂质量。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题后的“附注”内容,为学生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

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作业和练习的设置应呈阶梯式,供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用。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

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供大多数学生使用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

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这类题目适用于优等生、平时多鼓励学生自学,充分挖掘其潜能,总结规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备课要注意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数学教改的热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始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无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要注意设计能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例如,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小于0,那么,碰到类似x2+1=0的方程该怎么解,让学生知道学习复数的必要性。二是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下个月起,在以后一年的时间内,本人愿意每月出资人民币200元借与在座的某一位同学,条件是:要求该同学在这一年必须在第一个月返还1元钱,第二个月返还2元钱,第三个月返还4元钱…,以后每月返还的数量是前个月的两倍,有谁愿意?这一年你们实际一共还给老师多少钱?学生兴致骤起,问题解决迫切,情于心而会于意,引入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把圆锥曲线与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结合起来等等。三是结合相邻学科,引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例子作为知识背景,借助物理学中的定义来引入向量中的数量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四、备课时注意数学史的课堂效应。

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些数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希帕索斯之死,毕达哥拉斯的大弟子希帕索斯首先发现了不可公度线段的存在,即无理数的`客观存在。这是真理,然而这一发现却动摇了导师毕达哥拉斯和包括希帕索斯在内的弟子们共同建造的数学王国基础,导师要他保密,并且规定了以死惩戒的纪律,但是为了真理,希帕索斯勇敢地把这一伟大的、划时代的发现泄密了,他被开除出毕氏学派,被抛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壮烈地牺牲了,然而无理数的发现给整个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无限宽广的光明大道!教师在课堂上对此作生动简短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家在数学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甚至曲折的道路,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大胆追求真理的勇气。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备课要凝聚集体智慧。

由于教师个人经历,知识结构,学识素养,兴趣爱好,教学年限不同,对问题的理解难免会有偏差,从而造成个人备课的局限性。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能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每个老师个人知识的储备各有不同,教学风格也各有千秋,对于教材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想法,哪些想法适合于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于某个层次的学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更准确的掌握教材,不会遗漏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对于同一个课时,每个老师的安排是不同的,对于重难点的讲解方法也有所不同,有时对重难点的把握也存在差异。这时,必须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统一重难点,并统一落实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经验的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准确,年轻教师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意识,集体备课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年轻的老师与骨干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考虑以上的观点,开阔自己的教研视野,根据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写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案,在教学中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九俊,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4]李宝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大参考.4月.

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98页例2、练习十七第2―7题。

1、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灵活应用“凑十法”,并通过发现规律,巧妙进行计算和记忆。

课前准备:图片、小棒、9加几的算式卡片。

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9+5=9+2=。

9+1=9+6=。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算,再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

2、提出学习目标。

(1)应用“凑十法”自主学习课本第98页的例2及“做一做”。

(2)通过发现规律,巧妙进行计算。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学生独立完成98页的内容。(同桌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

2、同桌展示。

生1:我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3根,接着再从3根里面拿出1根与9根放在一起,这样就能马上算出一共有12根。

生2:我先在左边摆出9朵黄花,在右边摆出7朵红花,再从右边的7朵里拿出1朵与黄花放在一起,这样就能算出一共有16朵花。

……。

3、小结。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交流,取得共识。

生1:我是这样想的算9+3=,我把3分成1和2,先把9和1相加等于10,再算10加2等于12。

生2:算9+7=,我把7分成1和6,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6等于16。

生3:我发现9加几的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

生4:我发现9加几和的个位比第二个加数少1。

生5:我发现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9变成10,个位少一个例如9+6=15的第二个加数是6,和的个位上是5。

……。

2、小结:9加几的方法和规律。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练习十七的第2―7题。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创新。

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创设学习情境。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所学的运算律掌握运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是教材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故事为题材,把一个单元的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连接起来,使数学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给学生提供了从数学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多边形”,把需要教学的多个数学问题全部放在了巧手小木匠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情境图中。这样的编排,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数学新课程标准

读完了xxxx版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更加了解了《数学xx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数学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以生活中的数学事实为基石,从中归纳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方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能够有效落实“双基”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在落实“双基”上的有效性、可行性;强调以“遵循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为前提。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虽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点,虚化或放弃。因此,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仍应是当前数学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选取了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过程,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特别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对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也作了重点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核心要求就是提升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思想和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那么数学作业作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主要过程,承载着提升素养的功能。良好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能够启蒙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

3.进一步增强家校合作。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替代。家长和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数学课外作业的通道,把数学学习状况、学习要求、学习建议等一系列教育信息通过作业、作业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传递。让学校要求成为家长帮助学生的科学正确行为,也把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变成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在作业留言中的建设性意见,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希望和请求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家校合作,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熟。

总之,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堂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程标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板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

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2篇。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新教材的编排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比如,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是由老教材的一二单元合并而来,第二单元是从一年级下册抽出来的,这样的编辑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也考虑了学生假期刚结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接收新知识。

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练习和渗透,练习时既有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渗透。如20以内加减法,就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编排更加的合理。

二、新教材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新教材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意识和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的能力,如:学会建知识树、知识链等,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分析出来,而不是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

三、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新教材的编排还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要侧重检验、回顾环节,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同时让孩子勇敢的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新教材既要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学习水平,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课本内容中,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版块(成长小档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整理和复习,同时进行学过新知识后情感方面的表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材最后边还有一个学期自我评价,不要放在期末自评,要定期开展,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五、新教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和我们紧密化,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具体,不仅有利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数一数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数一数教室里的设备,分一分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等,不但知识学到手,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人教版数学新教材贴近生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数学新课程标准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23、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29、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部已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工程,于20xx年新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部分出版社根据该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教材,20xx年秋季在国家级实验区展开试验,20xx年秋季启动省级实验区工作。那么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的数学大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比较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什么是数学?传统的提法: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等。两者的差别在于,传统的"数学"侧重的是"精英数学"、"数学家研究的数学",而新课标的"数学"强调的是"大众数学"。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各行各业对数学应用的要求又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就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大众"即"人人",因此在"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教育目标就是让(1)人人学"有用"的数学;(2)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师按事先准备的教案表演"教案剧"、唱"独角戏",教师是主角,只有个别学生当配角,绝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思考与作答,不能"越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无条件地、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观点结论。而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要"活动化":"活"-灵活性、"动"-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出学生活动的时间、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可以将考试、作业、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日常观察、面谈、课后访谈、提问、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形式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