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10-04 12:35:51 作者:HT书生 演讲稿 最新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篇一

《谈生命》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深刻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老作家把词语概念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春水”、“小树”,将“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创造出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理论交融,把读者引入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到底是什么。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都不寻常地阐释了这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行文层次明了。文章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揭示话题。

接下下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的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午”,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

全文兼具感性化和理论化的特点,作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悟,抒发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并在新鲜的感觉中寻求哲理,以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生命的辨证法: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有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对待生命的认识也是辨证的':“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方面认识到人的生命和宇宙相比是卑微、渺小的,一方面又认识到社会宇宙是由一滴一叶的小生命和小个体合成的。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在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全篇洋溢着一派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联想,想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由描写生命,讴歌生命的话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层次,正确理解文意,运用跳读、精读品味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分析、品味中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加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品味哲理性很强的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本课采用“朗读——整体感知全文;精读——把握作者思路;品读——领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解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中哲理,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4、听、说、读、写相结合。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用鲜活的形象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构思]

安排1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探究的兴趣。

2、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4、结合全文,讨论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5、拓展延伸,讲练结合,交流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

6、品读关键词语,领悟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7、总结全文,领会作者意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

生:我会感到孤独无助。

生:我会感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博大精深。

生:我会感到生命的弱小和卑微。

生:我会感到人的生命和自然相比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师: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生: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生:作者用两个比喻“生命想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形象的揭示了生命的过程。

生: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采用拟人手法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生:作者用“一江春水”的行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经历,阐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师: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创造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现象和规律。

三、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我认为作者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领起全文,为后文的两个比喻作下铺垫,是思路的起点。

生:文中“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描写了生命的生命状态和过程,应该独立成段。

生:最后一句话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后,阐明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对全文起着总结作用。

生:文中两个比喻一个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一个描写生命像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态,段落特点和作用一致。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的过程的呢?

(专家点评: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有助于对全文主旨的理解。)

四、精读重点段落,领会全文主旨。

师: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所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是起伏变化。

生: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生:还有,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的轻松、活泼。

生: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

生:朗读时,感情激越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平静处语调要深沉。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生:“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生:“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生:“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师:在不同的境域中,他的态度怎样?

生: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中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生: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生: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师:“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

生:生命在于运动。

生: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生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生命是由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生: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任何力量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师:大家分析的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交流。)

师:“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异同?

生: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生:“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

生:这段文字在情感的表达和上文是一致的。“他也许爱着大树的荫遮,也许爱着大树的覆盖,而他春天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抬头挺立!”从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

生:文中“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也是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生:这一段也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五:拓展延伸、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识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的萌发,倔强的生长;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的滋润万物。

生: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生命是一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五:品读关键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师:本文语言清新、明朗、富有韵味。而且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阐述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的辨证法,表明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对生活抱着感激的态度。

生:“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说对待生命历程中的一切,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苦痛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种财富。

生:结尾“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好的黄昏。”这句话形象生动,“云翳”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意思是说,希望人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生:积极、乐观地人生态度。

生: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生: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生: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师:是啊,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但却有激越,昂扬的生命之音。

六:总结全文。

师: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辅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这才构成了它的丰富内涵,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七、课外延伸,布置课外探讨题

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共生的生命现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大纲要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环顾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是在有条不紊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本课让学生接触文本的设计富有层次,从朗读时的粗略感知到精读品味、摘句跳读赏析,教师有策略的指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从字里行间领悟深邃地思想,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摒弃教师繁琐的分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有一定扩展性,能体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以情感体验和感悟为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1、同学们,在10月,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图)回想一下是件什么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杨利伟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位就是杨利伟叔叔,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重点练读2至4自然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二)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塑是平舌音;嗽在咳嗽一词中读轻声等。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正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舒服、挺好、必须、绑住、普通、塑料杯、咳嗽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舒、必须、绑、通、塑、钩、件、设、杯、喷、嗽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必、通、钩、喷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三)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字左右大致相等。教师范写。

2、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师生评议。

(四)朗读

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2、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围绕重点,精读感悟课文

默读全文,思考--杨利伟此次太空之行,你能给他做做参谋长,提醒他该带哪些生活用品吗?完成以下填空:

1、在文中找出有关依据,做上记号。

2、交流,在生不断的补充中完成以上练习。

3、课件辅助相关情境的教学。

4、你觉得太空中的生活如何?

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a:有趣

1、那么,师就说--的确,在太空生活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所以我们可以说太空生活趣事多。师板书课题。之后,让生把相关语段读出趣味。

2、思考:太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

在生的交流中,教师讲解--物体在太空中几乎没有地球的引力,几乎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所以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

b、很不容易。

1、那么,师就拓展文字(为了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在地球上刻苦训练的`例子)

2、围绕刻苦锻炼的主题,展开多种句式的说话训练:

要想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必须-----------------------。

要想能适应太空生活,宇航员得-------------------------。

3、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4、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三、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篇三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要怎么开展呢?相关的教学实录又是怎么记录的呢?初中语文课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导入

课前放歌曲《关雎》营造气氛,导语:“罗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代有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在有诗歌博物馆,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举办诗歌节。可见,罗江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罗江的学生是最应该也最配学习诗歌的。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中华诗歌的源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

二、走近《诗经》

学生读屏幕显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吗?

生:朗读。

生:想象、联想

老师板书课题、学习方法。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指名一学生朗读。

读后学生老师评价,字音很准。

屏幕显示几个重要的词语注音,学生齐读,正音、强化。

师: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读出节奏。同学们看,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诗经》里大多数的诗都是四个字一句。大家揣摩一下,四个字一句的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

生:二二。

师:非常好,两个字一顿,或者尾音稍微延长,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师范读第一章,学生接着读后面的。

四、思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

师:“窈窕淑女”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

师:“好逑”呢?

生:好配偶。

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样的淑女。

师:“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

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师:“辗转反侧”呢?

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

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求之不得”看出来的。

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

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

生:没有。他日夜思念着她。

生:思念得彻夜难眠。

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师:意思是?

生:弹琴鼓瑟对她表示友好,敲锣打鼓让她快乐。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文静美好的女子,他追求她但是没有成功,就日夜思念她。最后终于跟她在一起,结婚了。

师: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师边听边板书:爱慕——思念——喜悦

生:可以。

生: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

师:说得好!这个小伙子的感情是淳朴的,健康的。求之不得时虽然痛苦但没有难以自拔,求而得之的时候是要让对方快乐,要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所以,孔子说“《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屏显)

师:这么完整而优美的爱情故事,古代人在传唱,现代人也在唱。刚才上课之前老师在放的就是现代人谱曲的《关雎》。旋律优美动听,可是,我找了好几种版本的mv都不满意,没有表现出我从诗句里感悟到的美。因此,我今天想重拍。

生:啊?

生:真的?

生:怎么拍?

(学生满脸疑惑和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

师:当然不可能真拍。不过我们可以做策划,而且光靠我不行,我们大家一起来。

师:应该拍哪几组画面呢?我想,优美的`爱情故事一定发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所以,老师先来策划第一组镜头,也是最简单的。

师:我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想象出这样的环境:在湛蓝的天空下,有一条玉带似的河流,流水缓缓流淌,泛着清波。河中长短不一的荇菜随着水流柔柔的漂荡。河中的沙洲上,芳草萋萋,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快乐地游玩嬉戏,不时还在关关的鸣叫,一高一低,相互应和着。

师:就在优美的环境中,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出现了呢?她在做什么呢?下面该同学们了。

生:一个文静美好的姑娘。

生: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头发是束起来的。

生:头发长长的,应该是松松地披在肩上,只在发尖处轻轻地扎了一下。

生:她在采荇菜。

师:她怎么采的?可以描述或者比划吗?

生:(边比划边说)翘着兰花指,左边一下,右边一下。

师:动作真优雅。难怪那位君子会一见钟情了。

(因为恰好是个男孩子,学生大笑。)

师:下面好像该拍小伙子了。

生:小伙子穿着一袭白衣,在河边看书,突然看到这位采荇菜的姑娘,书一下掉在了地上。

学生大笑。

师:(笑)这就是一见钟情了。

生:我觉得还要拍,夜深人静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小伙子还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生:我还想拍姑娘跟小伙子一起,还是在他们相遇的小河边,小伙子在弹琴,姑娘在听,或者唱歌。

师:多么相亲相爱啊,简直就是笑傲江湖嘛。

师:这样拍出来的mv一定是唯美的。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这首诗景美、人美、情美(学生跟老师一起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次屏显。)

师:景美、人美、情美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词语、句子以及诗歌特有的表现方式中体悟到的,所以,应该还有一美——“文美”(屏显)

五、品读,鉴赏艺术手法,读出美感。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关雎》的文美。

(屏显全诗,几个词语标注成蓝色)

学生读蓝色词语:关关、窈窕、参差、辗转

师:“关关”是叠词,“参差”声母相同叫“双声”,“窈窕”韵母相同叫“叠韵”,“辗转”声韵母都相同叫“双声叠韵”。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感觉有什么效果。

生:好听。

生:有音乐感。

师:对,《诗经》里常用双声叠韵和叠词,既好听又生动。(屏显双声叠韵叠词的作用)

学生读。

师:(屏显《关雎》请同学们读标注为红色的诗句,说说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句子几乎是一样的,只换了一个字“流”、“采”、“芼”。

师:找得很准!这样的句子叫“重章叠句”,又好读又好背。反复吟唱,强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题,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现代歌曲里还在用。

学生读(屏显)重章叠句的作用。

师:(屏显《关雎》)请男生读蓝色句子,女生读红色句子。

师:去掉女生读的部分,这个爱情故事讲清楚讲完整了吗?

生:(愣了一会儿)好像也是清楚完整的。

师:那么,与原诗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生:好像缺了点什么。

生:好像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师:这里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介绍关于《诗经》的知识。《诗经》常用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板书)加上三部分内容“风”“雅““颂”(板书),古人称它们为“六义”(板书)。“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叙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别的事物引出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同学们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属于哪一种。

生:兴

生:比

师:不光是我们同学,很多人都有争议。其实,《诗经》里很多时候比兴是不好分的。所以,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就叫“比兴”。

生读(屏显)比兴的作用。

师:经过这样的品读,我们终于感悟出了《关雎》的魅力,(屏显)师生齐读:《关雎》一诗,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师:这么美的爱情诗,我们如果配上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凤求凰》来有感情地美读,一定会美不胜收的。

生配乐朗读。

试背这首诗。

学生填空式背诵,然后齐背。

六、结束语:

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只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她才是美好的。如果时间不对,就像摘得过早的果子,它一定是苦涩的。

祝愿同学们将来都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一种诗意的生活!谢谢大家!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观察,给素材

生:绿的灯在上。

师:看看。是绿的?(播放ppt)哪个在上?

生:红的灯。

师:尽管我们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熟视无睹,脑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进来跟你们见面,你们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点头)这件大衣是什么颜色的?你说。

生:黑色的。

师:黑色的,哦……(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吗?不是的,还说是的。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所以观察要看仔细;脑子要记,记清楚。

师:下面看一段文字。(放ppt)有这么一段话,看得见吗?(生点头)看两遍。

(学生看ppt上文字)

师:看完了吗?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让耳朵来帮助你记忆。哪位同学读得好?她?好。你读好啊,一定读得清楚、准确,知道吗?好,试试。

师:嗯。看了两遍,耳朵又帮你记了一遍,三遍了。现在,我把它关了,没有了。谁能把这段话说出来?能记多少说多少。

师:真好,真好。还有谁要展示展示自己?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

师:你说得比她好,她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你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事”。你记得比她清楚。

生:有时候,他手里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跑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两个同学记住了,看了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一段一百五十多字的文字记下来了,不但记下来,还能回忆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本事。所以观察不仅要靠眼睛看,还要靠脑子记,耳朵、嘴巴、鼻子,都可以用。

师: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我们教室里来,写成一篇作文,时间变一变,地点变一变,人物变一变,事情变一变,变成这么一件事:爷爷有一个手机,他很喜欢,但他犯糊涂,找不到手机了,他非常着急地叫道:“手机呢?手机呢?”他怎么也找不到,就叫儿孙一起找。有的找厨房,有的找卧室,有的找客厅,都找不到。结果,小孙子跟他说:“爷爷,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开着开着。”“那我有办法了。”最后,小孙子把爷爷的手机号码输到自己的手机上,一拨,结果发现手机在冰箱里面叫。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手机真的在里面。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原来啊,吃好早饭,爷爷把剩下的饭菜放到冰箱里,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二、看表演,理框架

师:有趣吗?好,我们请四个同学跟我合作,把这件事演一演,你们推荐几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学生推荐)

师:好,你们四个同学,加上我,我们五个人,合作演一演,演得要好。很简单,给你们一分钟分配角色,我做你们的爷爷。哪一个做小孙子?(指一学生)你做是吧。(指另几名学生)那你做爸爸,你做妈妈,你做奶奶——我的老伴。

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就叫“孩子们过来”,然后你们就出来了。奶奶问:“什么事啊?老爷子?”我说:“我手机不见了。”“哎呀,你手机不见了,怎么去给人家看病呢?”“是啊,快帮我去找。老伴,你到卧室里去找。你们两个,一个到客厅里找,一个到书房里找。”小孙子说:“爷爷,我上哪儿去找?”我说“你自己去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小孙子就问:“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我手机开着。”“开着,我有办法了。”然后,小孙子就用铅笔盒当手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按几下。结果呢?小孙子说:“在冰箱里头。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说:“爷爷,你的手机找到了。”我说:“啊,那真的是我的手机。”接着呢,你们都齐声责怪:“爷爷,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我就说:“哦,一定是我吃好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把手机都放进去了。”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们都到旁边作准备。要演得逼真啊。演得好,我推荐你们上的春晚。(众笑)

(师生开始表演)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成作文的话,要起一个题目,每个同学想一想,想好的,站起来回答。这样一件事,至少有三百个题目好起。好,说一个题目。

生:《巧找手机》《手机不见了》《找手机的最佳方法》《手机在冰箱里》《手机丢失记》

……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那么这件事,我们写下来的话,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先写起因。

师:先写起因吗?“起因、经过、结果”,所有作文都是这样写吗?(生思考)

师:应该先写什么?刚出门……

生:先写他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

师:对,看一看。(放ppt)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非常着急。第二句,请你来读一语。

生: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

师:第三句应该写什么?

生:小孙子出妙招找手机。

生:当“我”得知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时,“我”就拨通了爷爷的手机。

生:结果手机和剩饭剩菜一起放在冰箱里。

师:手机在冰箱里。怎么会呢?(放ppt)爷爷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第五句呢?

生:原来爷爷早上把剩饭剩菜放进在冰箱里的时候,把手机也一起放进去了。

师:中国人写,讲究起承转合,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这怎么回事呢?哦,要问爷爷。爷爷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五句话,就是一篇。我请她来读一读。题目就叫:找手机。

生:找手机。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非常着急。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来,爷爷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里的时候,随手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三、丰血肉,炼字句

师:真有趣,两百个字不到,把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这样写,这样交代,不具体。我们可以把一句变成几句,再把几句连起来。这里一共有五句话。(师指挥学生分组)每一组,把一句话变几句话。

(分配学生写作任务后,三分钟时间写作。)

(师选两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师:不是有一天,今天——

生:今天,爷爷要出门去为病人看病,但是他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就到这儿。该写的没有写具体,要你写的是出门的时候手机不见了,怎么着急的你没写。第二位。

师:把全家都拉过来?是拉吗?

生: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

师:都叫过来,唤过来。

师:厕所,我们一般不用,叫洗手间更文明。社会文明了,用词也文明了,所以不用“厕所”,用“上洗手间”。

生:我想,爷爷上洗手间的时候大概把手机落在洗手间里了,我怎么不去哪儿找呢?我跑过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生:爷爷更加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对爷爷说……

师:把好主意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生: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爷爷的手机开着,那我就可以拨通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可以找到爷爷的手机了。

师:对了,把你的思想活动写出来,这叫什么?这叫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补充的不足。

生: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

师:“对爷爷说”改成“我昂着头对爷爷说”。

生: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

师:这个手机一定是你爷爷的,所以“爷爷,你的”就可以省略了。“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爷爷回答……

师:不耐烦地。他着急呀……

师:“有办法啦!”要读出惊喜的感觉。

生:“有办法啦!”

师:可以了,可以了。写得还不错。

师:“循声”这个词很好,是跟着声音找到了地方。

生:我循声找到厨房里,竟然发现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歌”。

师:“唱歌”后面加个“呢”。

生:在冰箱里“唱歌”呢。“爷爷,手机找到了。在冰箱里。”找到手机的我激动万分,大叫了起来。

师:你写得最好。(对小组最后一个学生)你要交代事情的结果。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

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把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再读一下。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呢?

师:改为“去了呢”。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了呢?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爷爷想了想,笑着说:“今天早晨……”

师:“笑着说”,还不如用“不好意思地说”。

生:“今天我吃完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顺手把手机也放了进去。真是年纪大了,又犯糊涂了。”

师:嗯,很好。

(生全部读完后,教师逐一点评五个同学的表现。)

生:可以。

师:应该放哪儿?

生:开头。

师:为什么可以放进去?

生:可以介绍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生:爷爷年岁大了,老干糊涂事,闹出许多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还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竟摸错了门。

师:这个“竟”比老师用得好,“竟摸错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发生了,用“竟”。

生:竟摸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非常好。又闹什么笑话了呢?好,故事开始……

师:“上蹿下跳”不好,换个词好吗?

生:急得团团转。

生:急得直跺脚。

生:爷爷急得心急如焚。

师:爷爷心急如焚,“急得”就不要了。

生:爷爷心急如焚,大声叫喊:“大家都出来啊。我的手机不见了。”全家都跑了出来。爷爷说:“你们快帮我找找。我的手机丢了。”老伴说:“我去卧室找。”“那我去书房找。”“那我就去客厅找找吧。”

师:你发现吗,你的话有点重复啰嗦。

生: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

师:灵光一闪。(师伸大拇指赞扬)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呀?”我抬头问爷爷。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开着呢,开着呢。”

师:对了。这里看起来好像重复很多,但符合生活的习惯。

生:我有办法了,我急忙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手机号码。

师:真好。

生:丁零零,我一拨通爷爷的电话,就听见从厨房传来一阵手机的铃声。我赶忙跑去厨房。

师:跑去厨房?没这种说法。跑到厨房去。

生:我赶紧跑到厨房去。原来,爷爷的手机正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

师:还可以。来,这个同学。最后一段读出来就圆满了。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呢?爷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孙子们……”

师:孙子们?儿孙们可以,知道吗?儿孙,儿女,孙子,这可以叫儿孙们。孙子们都是孙子了。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爷爷说:“我老糊涂了,今早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

师:“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放冰箱里……”有这种说法么?“吃完了早餐——”

生:我年老糊涂了,吃完了早餐,把手机同剩菜剩饭一起关进了冰箱里。

四、加题目,做练习

师:自从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手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演变成许多故事。我们今天的故事是手机系列的一个,如果手机前面加一个字,就是这篇的题目。

生:《找手机》

师:可以。可否在手机后面加几个字,变成一篇的题目呢?

生:《手机失踪了》

生:《手机去哪了》

师:现在有个电影叫《爸爸去哪儿》。如果这篇是写人的可以吗?什么题目?

生:《糊涂的爷爷》

师:《糊涂的爷爷》,如果爷爷放前面,这句话怎么说?

生:《爷爷真糊涂》

师:《爷爷真糊涂》,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提着眼镜找眼镜;第二个回家摸错了门,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差点被人当成老贼,抓到派出所去;第三个,手机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写出爷爷的糊涂。回家,把这篇写完整,写成五百个字,5段话,再加上第一段,6段话,认真地写,认真地改,最后加上一个妥当的题目就可以了。好吗?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认真体验,条理表达;

2.学习写心理活动,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情景

师:提醒一下同学上课的要求,老师一直强调?

生:要做好课前准备。

师:做好准备了吗?(学生调整状态,做好课前准备)关键的是?

生:要认真听,仔细看。

生:还要动脑想。

师:聪明的孩子总是能够会听,会看,会想,最后也会表达出来,写出来。这几天老师到北京出差,参加全国首届教育创新博览会,参观了清华附小,也给同学们带了一份小礼物。

生:什么礼物?

生:是旅游券吗?

生:智慧币

生:烤鸭购买

生:看老师的表情,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点坏笑,不要上当。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奇,想要吗?

大部分学生说:想!

师:想要的举手。

师:***,请你说说此刻的心情。

生:很激动,很好奇,很想马上知道什么礼物,谁能得到礼物?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大家的眼神中,你能看出同学们的想法吗?

生:眼睛直直看着老师,看着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东西,好像要用眼睛把礼物抢过来。

师:用眼睛抢礼物,说出了心里的真实想法,非常夸张,非常形象。

生:同学都坐不住了,有的站起来,好像准备抢似得。

生:有的脸庞发红,眼睛放光。

师:从同学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心里的想法,也可以直接表达心里的想法。

二、赠送礼物,交流感受

生:老师别卖关子了。

生:很想知道是谁?

生:希望是我,我的小心脏怦怦跳。

生:我已经受不了,快告诉我们吧。

师:好,我把公布名单的权利给?(把纸条交给一个同学宣布)

生宣布:陈文雯

师:请陈文雯同学上台。想问一下,当听到叫你名字时,怎么想?

生:非常意外,没想到会是我。我准备做一个旁观者,看同学领奖就好了。还有一点不自在,不习惯上台。

师:请哪个同学描绘一下此刻陈文雯的样子。

生:不紧不慢地走上讲台,好像不是去领奖,而是去完成一件艰难的任务。脸上似笑非笑,低着头,有点为难,又有点激动。

师:你怎么看出她的激动。

生:她的手不知放哪儿,看一下同学又低下头,可见不自然,因为激动。

师:观察很仔细,表达很清楚,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

师:下面请陈文雯同学打开奖品。

(陈文雯从大信封中抽出一个小信封,同学看着,发出惊叹,空的,骗人,老师想整我们,有些同学开始议论。陈文雯继续从小信封抽出一张纸条。)

师:请念一下纸条上的字。

生:请大声学狗叫。

师:好吧,祝贺你,会学狗叫吗?

生大声叫:汪

三、讨论价值,提升意义

生大笑着,有的好像猜到老师似乎送的不是真经的礼物,有点洋洋得意;有点为陈文雯抱不平,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在遗憾中放肆大笑,班级吵吵闹闹的。

生:想

生:不想

生:我想一下。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是知道袋子里装的什么,就好确定选择。可是,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老师不让知道,只能靠运气。大信封也许装得东西更有价值,可是,大东西不一定价值大啊,也不一定是我喜欢的。而且,说不定老师又想整我呢。

师:要不要请哪个同学帮你参谋一下?

生:好啊。

生:选大的,小的可能是空的,大的有东西。

生:好吧。(选取大信封,手伸进去,没摸到东西,然后随便瞄了一眼里面,随手把信封给老师,说:又是骗人,便走上座位。)

师:真的不要了。

生:不要了,是空的。

师:好吧,你不要后悔。(老师从信封中抽出一张20元的人民币。)

生:啊,假的吧

师:老师可不敢犯罪,用假币来骗大家。哪个同学来辨认一下?我想请林子为再上台,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非常郁闷,错失了难得的好机会。后悔自己没有认真看清楚。

师:为什么不看清楚呢?

生:因为之前的礼物只是一张无用的纸条,这次也可能如此。看老师的表情,也像是逗逗我们。所以一摸里面,觉得很失望,没摸到什么,空空的,也就随便看了一下,把信封丢给老师。

师:哪位同学描写一下林子为的表情,猜猜他的心思。

生:脸微红,有点发烧,既不好意思,又懊悔,失落。不好意思是因为不仔细,没有认真查看袋子,让同学笑话,让老师觉得自己观察不仔细,后悔是因为得不到20元。

师:想得到这20元吗?

生:想。

师:(把纸币揉在一起)还想吗?

生:想

师:(把纸币仍在地上)还想吗?

生:想。

师:为什么?

生:不管你怎么处理,它还是20元,它还是可以购买20元的东西。

师:哪怕我把钱币扔进垃圾、污泥中?

生:除非你把它撕碎了。

师:纸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污损,而在于它的购买力。这是科学家做过的一个精彩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当我们被批评,被责骂,就像这张纸币,丝毫不损坏我们的尊严,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能做什么。这就是我今天要送给大家的礼物。每个人的价值取决你能为着社会做什么。

师:非常遗憾,这张钱币不能送给你。但我送给你的这句话,价值远远大于20元,这也是老师送给同学们最有意义的礼物。希望同学们记住。

四、布置作文,明确要求

师:以“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请详细叙述老师送礼物的过程,写出同学得到礼物的各种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写出心理的变化及送礼物给我们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