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调研报告(优秀19篇)

时间:2024-01-06 23:12:32 作者:QJ墨客 工作报告

调研报告的价值在于提供信息和见解,引导决策,并推动相关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课程调研报告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于2011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为了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目前,首批以及第二批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已经产生,各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工作也正在筹划之中,亟待研究课程基地的定位与建设问题,亟待构建适合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发展的机制。

2011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遴选出31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这些课程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从不同角度出发,确立了引领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

(一)首批省课程基地的研究领域。

从研究领域看,首批31个省课程基地可分为以教育拓展为核心的语文、外语、地理等文科类课程;以实验为核心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类课程;以实践为核心的航空航天、sts、系统思考等学科综合交叉型课程;以当地文化为核心的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以美育为核心的美术类课程。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从课程性质看,上述课程基地又可分为语文课程、生物课程等学科类课程;数学应用与创新、体验性化学等学科应用型课程;“模拟联合国”“环境·生命”等实践活动型课程。其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二)课程基地区别于其他基地的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不同于原有的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科基地,也不同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实训基地,它关注的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表1课程基地与学科基地以及实训基地的比较。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也不同于高校的教育科研基地,其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应扎根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之中,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表2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与高校教科研基地的比较。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应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起点,以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核心,确定课程的价值定位、内容呈现和教学设计,在建设自身的同时,为其他学校提供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开发和基地建设的经验。

由于课程基地是新生事物,首批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在基地的建设思路、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的活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的基地建设中应注意避免。

(一)基地投入要注意避免重硬轻软。

各课程基地的建设既应重视实验室、演示厅等硬件建设,又应重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软件建设,在实施建设中应软硬并重,避免重硬轻软。

一般来说,软件的健全相较硬件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若课程基地软件建设缺乏连续性,虎头蛇尾,则难以实现设计申报之初的目标。

(二)课程活动要注意避免空洞低效。

活动形式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恰当的活动形式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在申报课程基地时应展开深入调查和仔细研究,不仅要确定特色课程,更要从可操作性的角度选择并设计有效的课程活动。

一般来说,课程基地在规划时确定的项目都是丰富多彩的,但若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未能设计出互动、创新的活动形式,则也难以发挥课程的优势。

(三)课程实施要注意避免被动参与。

教师是课程基地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基地发挥作用的主导因素;学生是课程基地活动的主体,是课程基地的直接受益者。课程内容的有效内化既能够帮助教师自我提升,又能够帮助学生发掘潜能。

但若基地在设计课程时,未能够对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师生生理、心理、教材、教法、学法和教育管理等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系统的研究,在课程实施与管理上缺乏严格要求和较高标准,师生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课程基地的活动,则课程基地也无法实现促进师生共进的目的。

(四)基地使用要注意避免辐射不力。

课程基地在规划时应注意吸收周边学校优秀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对课程基地的理解、认识和需求,使得设计、开发的特色课程不仅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也能够促进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

若课程基地缺乏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精力不够,其他学校的教师对课程基地的了解不足,学生的需求不强,则课程基地难以很好地辐射到周边学校,其使用率也就不高。

进一步丰富课程基地的内涵,创新课程活动形式,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基地的辐射范围,实现其育人和研究效果的最大化,是课程基地审批和建设者需要着力思考的关键点。我们认为,只有将课程基地的规划、开发、建设、使用和评价各环节有效衔接,才能使建成的基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先进性、创新性、人本性、开放性和示范性,成为区域内该课程的中坚力量和品牌标志。

(一)总体构思课程基地的规划。

为在五年内建成梯次完备、布局均匀的省、市、校三级课程基地,教育主管部门可对区域内课程基地的建设做一个整体规划。对于愿意申报课程基地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可充分考虑其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兼顾不同类型的学校,使各级各类学校凸现各自的优势和亮点,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多元化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学科互补的课程群。在课程基地的布局上,可以考虑辐射状分布、带状分布以及网络状分布,如图3所示。

图3课程基地规划的主要形式。

1.辐射状分布。适用于同种学科的课程基地,以区域内省级课程基地为核心,带动市级、校级课程基地共同发展。

2.带状分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课程基地,区域内不同学校,形成各具特色、主题互补的课程基地。

3.网状分布。适用于学科相近的课程基地,便于基地间互通信息和经验,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随着区域内课程基地的增多,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类别的课程基地,将形成一个三种布局相互配合、均衡发展的课程基地网络。

(二)全面研讨课程基地的开发。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开发应通过学研互动,孕育优势课程,培养创新人才。

1.依托学科前沿。课程基地应以各学科前沿为依托,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线,使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密切结合,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融入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能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2.整合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建构体系应沿着“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可能生活”之间的沟通而展开,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经验整合。在课程开发之初既应考虑课程的总体框架、结构特点等概貌,又应从内容体系、编制原则等中观层面进行研究,还应从概念引入、课程内容的呈现等微观层面加以分析。

3.强化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开发应充分重视实践与活动,课程活动的设计应注重手脑并重、手脑并用和手脑协调,提高学生对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辨析能力,使那些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基地应注重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多样性的动态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反应的灵敏性、思维的缜密性、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工作有序性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养成协作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整体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

1.制定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课程基地的建设应制订合理的项目规划。其中既应有短周期的建设工作,又应有若干长周期项目发展完善的计划。特色课程的选择要因校制宜,既考虑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也考虑课程实施的可能性。

2.完善软硬并重的教研条件。一方面多做调研,重视硬件建设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重视基地的建设内涵,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等软条件的完善。

3.建设学科融合的教学平台。课程基地应打破学科壁垒,建设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平台,引领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帮助学生认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让他们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创设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课程基地应依托高校、建立联盟、利用社区,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与氛围。依托高校资源,能够使课程研究成果、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不断拓宽师生的视野;建立学校联盟,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及时辐射成果;利用社区资源,联合工厂、博物馆、科研院所等,能够增进课程基地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合理安排课程基地的使用。

1.开发多维课程资源。课程基地应组建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中学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开发团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将教学设计的重心从单一的课堂维度扩展至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维度,为学习过程提供结构化组织和生态化的课程资源。

2.研究核心内容建模。课程基地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概括出同类教学内容的基本思维特征和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加工,构建实例模型,再经由后续教学实践的检验,形成一系列具有课程思维价值的子模型群。

3.开展基地内外交流。课程基地应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将其转化为课题,引领校际教研共同体展开研究,为基地建设如何服务于课程改革提供示范,使课程开发、管理的经验能对同类学校产生辐射效应。

(五)科学实施课程基地的评价。

教育主管部门可建立健全课程基地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将目标、任务、责任、标准、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各环节有效衔接,以考核促进课程基地的动态发展。

1.评价的内容方式。

(1)评价内容对课程基地的评价可包括政策条件保障、建设和运作过程、目标与任务落实、实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状况。考核中应关注对引领同类学校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解决学校特色发展等问题的落实。

(2)评价方法在尊重校本设计、自主建设的前提下,可通过基地例会、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年度评议等方式,实行期满综合考核制、项目研究成果评审制、同类学校评议制,对课程基地的建设、使用、运行与发展状况进行多元化评价。

2.评价的动态发展。

对课程基地考核,应避免急功近利式的检查评比和各项指标的面面俱到,而应抓住课程基地建设和使用的关键,以评价促发展。

(1)实行课程基地任期制课程基地期满,考核良好可以继续挂牌。考核不合格的,可要求整改或者取消资格,补充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新的基地。在保持基地的总量在整体规划下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促进特色项目持续发展课程基地的特色研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任期满后,各基地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对特色项目作适当的调整、优化与发展,实现课程基地研究内容系统化的滚动和深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基地也可选择与原有特色课程相关的创新项目,不断创造新的亮点。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教育实践,预示着我省教育改革新的契机即将到来,将成为大力倡导特色发展的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瞩目的花朵。然而,课程基地的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任务,目前的开发与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尚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一些“瓶颈”的制约。我们应既充满激情,又尊重规律,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关注实践、加强研究、重视积累,探索出规范而有效的建设途径。

课程调研报告

日记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是致力于学生个人情感世界、生活轨迹以及见闻感受忠实而自由的记录,也是积累素材、练习写作和提升生命质量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我校开展的日记课程已半年有余,为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日记写作水平,特于20xx年04月10日—04月16日下午的“日记课程”时间,进行了日记调研。

(一)班级走访。

与日记老师座谈,同部分学生交流,现场查阅学生日记。

(二)问卷调查。

在三至六年级同学中,对日记课程现状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

(一)走访反馈。

1、在班级走访中,与日记老师座谈了日记课程开设的整体情况,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老师们认为日记课程地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日记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孩子在每天的自我对话中,充分认识自我,不断增加自己的正向需求。日记课程让学生收获良多。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将这项工程坚持到底!

2、同部分学生交流了日记的格式与内容,对写日记的认识。学生们对日记格式与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日记格式要求去写,效果明显。学生都很有成就感,学生们都能够认识到日记除了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

3、通过现场查看学生的日记,发现部分学生日记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几乎写一样的话题,甚至连句子、句式等都惊人的相似。学生的日记书面表达有困难。具体表现在:句子不完整,语言罗嗦,表达不准确,语句不通顺,容易出现多字漏字或错别字等“低级困难”。有的同学书面表达没问题,但写的日记没有意义。

(三)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来看,96%的学生在日记课程时间里都能坚持写日记,95%的日记老师都能正常开设日记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87%学生感觉自己的日记水平提高了,84%的学生表示自己课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日记,62%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写真情实感,38%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写,在记流水账。97%学生都表示写日记好处很多,作文水平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在提升。

1、有些老师对日记课程开设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有应付现象。

2、部分学生的写日记兴趣不够高。日记不知道写什么,写日记有畏难情绪,不愿尝试去写。写的话,很多在记流水账,只有少数同学写真情实感。

3、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日记水平有所提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传授知识,打好基础。

要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必须让学生掌握写日记格式和内容,写日记的意义,明确如何写日记。

2、阅读优秀日记,开拓视野。

在学生了解日记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给学生借阅部分优秀日记,让学生阅读,看看日记怎么写的,学生从中一定会吸取营养,开拓视野。

3、加强练习,提高能力。

学生了解了日记写作知识,阅读了部分优秀日记后,要让学生大量练习,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写日记水平。

4、精心辅导,促进发展。

要提高学生日记水平,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教师要精心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多读好书,从而找到写日记的材料。

5、开展日记比赛,共同提高。

老师可以在班里适量地开展日记比赛,以此促进学生日记水平提高。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写日记能力有促进作用。

扎实有效地开展日记课程,我们任重道远。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日记课程一定会成为一种自然常态,一定会硕果累累!

大学调研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之一。前身是1940年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学校1943年成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1946年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迁入北京后,合并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学校建有研究生院、基础教育学院,设有17个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分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国防特色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4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校级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占地4342亩(含中关村校区1063亩,西山实验区251亩,秦皇岛分校28亩,良乡校区3000亩),建筑面积117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30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3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31人。教师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70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2个。全校目前有各类学生5292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2009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3583人、硕士生5153人、博士生2543人、留学生240人,预科生49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30913人。

二、战略定位。

1.愿景使命。

北京理工大学学校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需要为导向,曾研制和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上世纪50年代,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并发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轻型坦克并装备军队。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和第一台20千米远程照相机,并先后装备军队。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按照国家“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以国防科研为主导,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方面代表了国家水平,在空间自适应光学、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北京奥运会和国庆阅兵中,学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均有展示。

学校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与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来的办学传统,坚持国防学科专业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我国国防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校友中,有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技术专家王小谟院士,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等著名科学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

3.战略目标。

出了严峻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这样的形势,党委确立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的军事战略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为魂,与时俱进,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结构调整为主线、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把学校建设和发展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

三、资源能力。

1.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先后全国40多个地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校、市校合作协议,与百余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探索了地方政府与学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100多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学科建设。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凝练“强地,杨信,拓天”学科方向,打造引领国防科技发展的主干学科和服务于工业化、信息化的优势学科,努力形成主干学科力量雄厚、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基础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动强劲、新兴学科不断增长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基地建设的牵引作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打造学科高峰,实现学科发展与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活动,形成若干国内外一流的优势学科群。

3.师资队伍。

北京理工大学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师资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队伍相对稳定,后备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931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131人,博士生导师365人。教师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70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1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为加强师资力量,学校还十分重视智力引进工作,2000年以来,相继聘请了国内外兼职教授339名、顾问教授51名、名誉教授6名。

北京理工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编制的,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的系统性、全面性的规划,主要明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确定学校工作重点,以指导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整体目标。例如:

军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科学研究,凝聚学科方向,形成了立足国防,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相结合的学科方向,承担了“野战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某防空作战指挥系统”、“某炮兵作战指挥系统辅助决策与分布式数据库”多项国防科技预研重点项目和国防重点型号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发改委等项目。获得了国防专用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级二等奖一项、部级三等奖五项。在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获得教育部精品教材1部、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团队与研究生重点课程。

四、激励机制。

为鼓励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学位(双证)研究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实践、顺利完成学业,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双证)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加强对外交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根据国家留学的基本方针政策,特制“北京理工大学外派出国学习计划实施细则”。

为全面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博士生选择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

高起点的研究课题,开展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争创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特设立“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基金”。

总体印象与启示。

总体印象。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国内一流大学,在国防科技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在学科发展、学生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思考与启示。

中学课程调研报告

我校自20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大学调研报告

大学是大学生们生活、学校的场所。本文将介绍2017大学调研报告。2017大学调研报告(1)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盗窃和诈骗案高达80%以上。严峻的治安形势告诉我们,每一位师生都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了帮助师生们增强防范意识,本人对有关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一、调查目的:

为了响应我校正实行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保障学生的利益就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和对自身安全意识的认识,从而提出意见提供帮助,以便学校能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构建安全文明校园。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主要是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校园和宿舍管理员。

一般情况:从大二到大四每个年级里随机抽取40人,而校园和宿舍管理员随机抽取10人。最后数据以学生的为主。

三、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主要是拿问卷上宿舍访问留宿生和校园、宿舍管理员,另外通过校园q群发调查问卷邮件。上门访问的调查问卷回收率92%,(因为有部分管理员不同意我访问)而网上邮件的回收率70%,但总体数据刚好是份100!四、调查时间:

****年**月**日到****年**月**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理工学生对校园安全的理解和看法,以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主题,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7个问题。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的分析:

受安全教育,少数的同学没有接受安全教育。所以学校仍然存在有人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即使接受的人,他们也偶然的,于是出现了这种学生安全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和谐的情况。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推进和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工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必需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因为大学的安全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受教育的学生。对学生来说,接受安全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学生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遇见安全问题时做出较迅速和正确的反映。

第二,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对家长来说也意义重大。它是家长的定心丸。因为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不仅希望他们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希望他们的子女可以平平安安。

第三,高等学校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只有在安全、稳定的校园里,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才能全力投入到。

教学。

科研工作之中,学生才能安心学习深造,把自己培养成国家栋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发展,社会环境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的安全和稳定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也对我们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七、调查体会:

校园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我的调查的初衷是为了响应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为了了解我校校园的安全状况,以引起学校和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防微杜渐,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共创安全的大学校园。

通过了这次调查,我发现了我校的安全还可以,但是安全隐患、保卫措施、学生安全教育这几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广播、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2、加强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改善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杜绝违规用电用火现象,确保宿舍安全。

其次,学校安全不止是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对我们大学生也提出相应的建议:

1、要对自己的人身全负责。要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外部条件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要从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培养自己小的安全习惯。2、不要将生命当儿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都不应该想到做傻事,要想到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不容易,要为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着想,因为我们的生命不止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没有资格轻易放弃它,应该将年轻人的勇气和魄力拿出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没有翻不过的山。

3、安全知识不是用来应付什么的,而是我们需要将它付诸于行动。无论它有多么散,多么乱,多么杂,都是一样的实用,一次次的事故,一次次的矿难,一个个生命的离去,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知道不去用,甚至明知故为。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个傻瓜的大学生,要学以致用。

生命的可贵,在于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我们需要用心去呵护它,安全知识是生命的护航舰。虽然说现在大部分人的安全意识很薄弱,但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都将改变。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学校所传授的安全教育。关注我们的身心生命的健康,使校的教育和谐发展。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住、穿、用上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慢慢地开始流行起来,铺张浪费的现象层次不穷。学生中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近日,党的xx大再次提出了要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同时,我校财经系党组织组织了践行低碳生活,共建创新校园的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师生节约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现象。

二、调查分工。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共50份)五、调查目的为提高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为提倡对身边浪费现象的关注,真正把构建节约型社会落到实处。号召以大家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来共同努力,为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国家建设的目的,我们积极响应人民的呼唤。就是我们共同把祖国建设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把社会建设成和谐的社会,以及节约型社会。把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永远的流传下去。这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我们校园内的生活用电以及生活用水而进行的一项调查。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问题异常的关注。如今社会很多资源都面临着短缺之境,甚至于有一些资源都面临着枯竭的严重状态。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使用这些资源,我们必须要节约,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节约。在我国,由于人口的原因,资源问题更显得重要,节约也更显得迫在眉睫。然而,现在的许多人已经把艰苦朴素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忘得一干二净。这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真是一场悲哀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也是最活跃的最有激情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意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节约在我们身边的资源。以下是我们就于资源节约方面对本校进行的一项调查。

调查分析:赞成b的有40人,占总数的80%。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宿舍有规定,饭盒一律不准带回宿舍。除少部分因工作繁忙,未有空闲时间吃饭的同学外,一般同学们都会在食堂吃完再回。加上一次性餐具的卫生程度有质疑,所以广大师生非必要时都比较少用到一次性餐具。

调查分析:回答b的有23人,占总数的46%,回收观念体现于从小受老师和家长熏陶了勤俭的美德,懂的废物应该回收,却对废物循环利用的意识很薄弱。4.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有必要吗?a、无所谓,只要自己过的舒服就行b、见效太慢,还是另寻其他高效的措施吧c、当然有必要,而且要从自己做起调查分析:赞成c的有46人,占总数的92%,这表明虽然大家的低碳环保意识并不强烈,但大家都有意愿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

七、调查。

总结。

从上面问题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放映了我校的几个资源利用方面的一些做得较好和不足的地方,总体来说对资源节约意识不强,比如食堂外带饭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在不肯定卫生情况下,浪费了很多资源,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再次了投入的成本,这样资源利用链条变短,投入多回报少。

浪费资源是可耻的,所以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学校的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所帮助:

1、合理利用时间。不虚度光阴,充分利用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

2、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洗刷不用长流水;适量使用洗涤用品;尽量合理、循环使用自来水;随身携带走未饮用完的瓶装矿泉水,以减少浪费。

3、节约用电。做到人走灯灭,避免白昼灯、长明灯离开房间时,检查所有电源是否切断。建议同学们上晚自习时人员座位相对集中,白天去阳面教室自习,尽量不开灯,减少电灯耗电;4、节约用纸。尽量少用餐巾纸、纸杯和一次性筷子;书写纸张尽量两面使用,提高利用率;搞活动少发放传单,多采用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倡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书信来往。

5、节约用餐。积极倡导餐桌文明之风,去食堂就餐点菜适量,做到不剩饭;尽量减少聚会、聚餐次数,不追求奢华。

6、节约用钱。不超前消费,要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支出,精打细算,坚持每天节省一点,养成善于理财的好习惯。

7、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积极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开展节约技术的发明创造。

8、积极广泛地宣传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争做节约先锋。

八、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情与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此,我们必须在社会公众当中树立起资源节约的意识,使同学们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共创节约型社会。

大学调研报告

人事处。

房鸿超。

林管局(森工集团)实施科技兴林、人才强企战略后,林区组织人事部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科学合理使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引进和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在林区建功立业情况已经成为林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招聘到的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生活的情况,以便下一步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林管局人事处于2010年10月针对满归、管护局、阿龙山、金河、汗马管理局、莫尔道嘎、额保局、得耳布尔、根河、根河航站、伊图里河和图里河等12个单位开展了本次调研工作。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大学生工作单位和生活住所等方式。结果汇总如下:

一、总体情况分析。

1、人才招聘力度逐年增大,结构趋于合理。

1区人才储备计划的有6人、列为呼伦贝尔市人才储备计划的有171人;在人才交流中心办理辞职手续的有138人,约占分配总人数的10.6%。招聘学生毕业院校层次较好,区外院校有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区内院校有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

其中,2008年以来实际分配到各单位毕业生总计为369人,女生为183人,约占分配总人数的50%;研究生学历的有8名,占分配总人才的2%;本科学历的有141人,约占分配总人数的38.2%;大专学历的有220人,约占分配总人数的60%;已经在人才交流中心办理辞职手续的有50人,约占总人数的13.6%。

经调研核实,2001年以来共分配到12个调研单位大学毕业生总计为375人,女生为187人,约占总人数的50%,已经剥离和办理辞职手续的有163人,约占总人数的43.5%。其中,2008年以来共分配到调研单位毕业生总人数为175人,女生为78人,约占总人数的45%,已经办理辞职手续的有37人,约占总人数的21%。

2环境,培养和重用了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期间的表现都非常满意,我们也了解到这些大学生目前思想较稳定、工作努力,基本能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

3、通过调研初步认定表现较好的个人。

通过调研比较,图里河、得耳布尔、金河、满归、根河航站、额保局、汗马、管护局等8个单位领导比较重视,人才培养使用环境较好;朱显明对计算机知识比较专长,杨天琪、张永崎、刘文光、司爱生、张智博、穆三浪6名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登记表附后)。

二、政策待遇落实情况。

1、认真落实政策,严格执行工资标准。

3待遇执行。同时,各单位都按照有关规定,为其办理了“五险”。

2、努力解决食宿,住宿环境逐步改善。

在食宿方面,各单位尽可能的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人文关怀,采取租宿舍、招待所安排宿舍、吃住单位等多种途径安排食宿。住宿条件安排较好的单位有图里河、得耳布尔、阿龙山、金河、额保局、管护局、汗马和航站等单位。其中,图里河林业局将将招待所三楼变成集体宿舍,除按规定发放生活补贴外,另外每人每月补助150元生活费。得耳布尔林业局将两间安置房做为大学生宿舍,并且为2009年分配的巴图和王建国两名毕业生安排了棚户区楼房,林业局承诺明年将解决全部毕业生的家庭住房问题。阿龙山林业局专门拿出两套棚户区楼房做为人才公寓,用于解决大学生住宿问题。金河林业局在局址为大学生修建了6间宿舍,并配齐了炉具和各种生活用品。四个事业单位大学生的食宿条件较林业局的更好,他们采取在单位住宿或租楼房的形式为大学生解决食宿问题。

3、签订聘用合同情况。

各单位对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后正式聘用,并与本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才交流中心审核备案。目前除2010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外,都已经为其办理了聘用手续。

三、培养和使用情况。

在政策制定方面。阿龙山林业局制定了《引进、培养和使用。

4人才实施办法》、《人才开发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和《人才资源信息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化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的机制。图里河林业局通过建立人才管理使用、人才培训、定期鉴定评价、人才档案管理和调训轮岗等制度,为大学生成长使用创造条件。2010年他们组织了12名大学生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根河林业局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对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宣传力度和培养办法。各单位正在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培养方式和相关政策措施,用制度保证了科技兴林、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贡献才华、建功立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在领导关心培养方面。图里河林业局建立了大学生所在单位的党总支(支部)书记或本科室的科长帮扶的“一带一”体制,帮助大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今年中秋佳节,得耳布尔林业局全体领导专门到大学生宿舍看望他们,共度中秋佳节。2009年分配到额保局的大学毕业生王斌因严重颈椎病,单位领导得知后,几经周折为他办好转院手续,并从单位财务借给他两万元钱,还倡议全局职工为他捐款,五十名职工一上午的时间就捐款八千多元,现在病人已经完全康复。各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以及组织人事部门对大学生从住宿条件改善、工资待遇落实、重点培养使用和亲自走访看望等多种形式,关心他们的成长。

5在组织选拔重用方面。通过了解,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比较关系他们的成长,经过过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们的有关情况,对他们进行定向培训和重点培养。其中,满归林业局对表现突出的硕士研究生王伟达同志,推荐到林管局动保办工作,对表现突出的贮木场检验员张林静同志,以轮岗的方式到林业局宣传部工作。图里河林业局经营林场安排新来大学生担任兼职老师为单位的职工讲解电脑的基本知识等,物资供应科安排新来大学生当好党总支干事。同时对2000年引的大学毕业生潘树财现任森调大队副队长(科级)李理现任旅游开发处主任。得耳布尔林业局专业的毕业生均工作在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基层单位,今年又安排4名相近专业的毕业生到矿业管理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进行培养锻炼,提前为林业局的后续产业部门提前培养、储备技术人才。为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他们局还根据实际情况和人员自身特长,积极为其提供学习锻炼机会,如临时到办公室、信访办、团委等窗口单位进行短期培养锻炼等,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内容。对有培养前途的毕业生,林业局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现在已有两名毕业生被破格提为主任助理,正式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

四、发现的问题。

6成,但由于历史长时间形成的重物资资源利用、轻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仍然存在,林区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合理使用培养政策有待进一步制定落实。

2、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林区职工思想相对落后,原有的观念根深蒂固,关心重视人才环境相对落后;其次是林区科技能力不高、生活水平落后,受区域自然环境和林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对一些科研项目培养投入不够,部分学历较高、学术科研人员无用武之地,只能选拔向环境较好的地区或单位流失;第三是林区职工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且职工收入与同一地区或发达地区事业单位收入差距过大,住宿环境较差。

3、大学生工资标准不一致。2008年以来招聘的大学生由于执行特殊工资待遇,他们的工资普遍较老大学生工资要高,影响老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例如2006年分配至根河航站本科毕业生段永清同志,他现在的工资拿到手才900多元,今年新分配到他们单位的本科毕业生工资已经达到1500元,差别很大。同时,大学生没有统一的增资标准,增长幅度难以把握。

4、食宿条件有待改善。各单位没有建立职工宿舍,大学生只能安排在单位、招待所住宿或租房子住,特别是有的单位在山场一线工作的大学生回局林业局址办事,只能住旅店,十分不方便。

5、特殊岗位人员短缺。林业有些行业比如矿业、中文专业、7法律、会计等行业或专业短缺。同时,林区各单位管理人员比例较大,加之年龄老化加剧,急需要工勤技能人员补充到森林管护等工作岗位上。

五、今后需要加强完善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形成人才长效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动态调控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和激励保障人才管理长效体制机制,使人才工作更好地与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林区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抓好以下这五个环节。要落实责任,加大投入,营造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育才制度,深入推进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构构建起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吸引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平台,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人待遇留人,把越来越多的人留在林区;建立用人机制,不一拘一格用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人才选用方式,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和创造性。通过以上体制机制的调控,林管局(森工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林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林区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形成良好人才环境。

8各单位应逐步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创造条件建设人才公寓,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环境。可采取提高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补贴、资助学费、安家费等多种灵活方式加大吸引区内外大中专院校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力度。建立学校教育和基层实践锻炼相结合、单位培养和人才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下基层锻炼、轮岗、参与课题研究、派导师等方式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举办岗前培训班等方式,使所招聘来林区工作的大学生尽快熟悉林区情况,掌握上岗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在林海日报设立专栏,刊登学员培训心得,以此让林区各方面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投身林区建设的决心。

3、建立人才储备制度。根据林区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每年有计划储备一定数量的紧缺专业人才,对储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关注他们的成长,储备期间引进的人才到基层相应工作岗位培养锻炼,表现优秀的人员逐级提拔使用,工资待遇由林管局支付,用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贴。

4、林区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应加大调研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应积极参加林区项目规划建设,组织成立林区科技学会,在引进人才同时,盘活林区现在人才资源,参与林管局项目决策。

课程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大学调研报告

****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之一。前身是1940年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学校1943年成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1946年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迁入北京后,合并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大学。

学校建有研究生院、基础教育学院,设有17个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分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国防特色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4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校级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占地4342亩(含中关村校区1063亩,西山实验区251亩,秦皇岛分校28亩,良乡校区3000亩),建筑面积117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30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3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31人。教师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70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2个。全校目前有各类学生5292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2009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3583人、硕士生5153人、博士生2543人、留学生240人,预科生49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30913人。

二、战略定位。

1.愿景使命。

****大学学校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需要为导向,曾研制和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上世纪50年代,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并发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轻型坦克并装备军队。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和第一台20千米远程照相机,并先后装备军队。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按照国家“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以国防科研为主导,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方面代表了国家水平,在空间自适应光学、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北京奥运会和国庆阅兵中,学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均有展示。

学校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与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来的办学传统,坚持国防学科专业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我国国防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校友中,有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技术专家王小谟院士,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等著名科学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

3.战略目标。

新的世纪,从全局性、前瞻性的观点看,****大学的科技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从国际抗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将使我们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这既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这样的形势,党委确立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的军事战略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为魂,与时俱进,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结构调整为主线、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把学校建设和发展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

三、资源能力。

1.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先后全国40多个地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校、市校合作协议,与百余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探索了地方政府与学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100多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学科建设。

****大学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师资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队伍相对稳定,后备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931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131人,博士生导师365人。教师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70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1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为加强师资力量,学校还十分重视智力引进工作,2000年以来,相继聘请了国内外兼职教授339名、顾问教授51名、名誉教授6名。

****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编制的,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的系统性、全面性的规划,主要明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确定学校工作重点,以指导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整体目标。例如:

军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科学研究,凝聚学科方向,形成了立足国防,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相结合的学科方向,承担了“野战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某防空作战指挥系统”、“某炮兵作战指挥系统辅助决策与分布式数据库”多项国防科技预研重点项目和国防重点型号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发改委等项目。获得了国防专用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级二等奖一项、部级三等奖五项。在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获得教育部精品教材1部、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大学研究生教学团队与研究生重点课程。

四、激励机制。

为鼓励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学位(双证)研究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实践、顺利完成学业,制定了“****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双证)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加强对外交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根据国家留学的基本方针政策,特制“****大学外派出国学习计划实施细则”。

为全面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博士生选择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高起点的研究课题,开展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争创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特设立“****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基金”。

总体印象与启示。

总体印象。

****大学是一所国内一流大学,在国防科技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大学在学科发展、学生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思考与启示。

大学生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难,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缺,这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人力配置不和谐的问题。本组实践队利用暑期时间对杭州的部分高校的在校生及人才市场的求职者进行了就业心态的调研,同时也到浙中金华市磐安县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就业欠发达地区和谐发展

七、八月份,炎夏酷热,却抵不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大学生的满腔热血。

为了积极响应今年我省全面实施的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计划,使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进一步了解省内欠发达地区的状况,认识到支持欠发达地区对其本身的积极意义,走出在发达地区就肯定比在欠发达地区好的思想误区,也为了从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同时让大学生对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有个总体的认识,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成立了大学生就业调研磐安行实践队,走访杭州,调研金华磐安,深入不同企业。

在杭州的7天调研活动中,分别采访了浙工大之江学院的就业辅导员老师,走访了杭州人才市场和杭州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并采访和统计了近百名学生的就业态度、就业趋向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79.3%的学生在毕业后打算选择就业(包括直接就业和先,后深造),打算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的仅占21.7%,可见学生对就业前景还是持有乐观态度的。同时,有62.2%的同学表示“通过努力应该可找到”20.7%的同学则表示“对现在就业很担忧”。面对就业难的情况,有近半的学生选择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焦急,茫然失措”的学生仅占5位。由此看来,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乐观心态,相信自己的成功就业性。

同时,学生在对解决就业难的切实方法及自身求职因素的把握上则出现了多样的迷茫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他们的因素主要是对社会企业缺乏了解,41.5%的学生表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及企业用人标准的不太了解”是其在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难题。20.1%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缺乏对社会政策,形势的把握。针对困难,学生最感兴趣的指导方式依次为1、提前进行企业入职培训体系的学习和训练。(30.5%)2、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25.6%)3、与初入职场的师哥师姐的经验分享。(14.0%)4、就业和职业规划的面对面咨询。(12.8%)5、听就业规划讲座、专家理论指导等。(17.1%)

但是,虽然几乎全部学生有认识到求职的困难,但在大学期间切实有进行自身职业规划的同学仅占调查总数的15.8%,其中规划缜密,彻底贯行的不到1/10。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上的巨大落差。对自身求职定位的迷茫性使其直接决定了求职的困难性。

1、良好的专业技术。

2、企业的从业经验。

3、团队的合作技巧。

4广泛的人际关系。

5、先进的管理模式(或良好的薪酬福利)。

6、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其中学毕业生对第一份的薪酬期望为:

以上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希望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特别是籍贯所在的浙江省),学生就业眼界不够拓展,观念较为保守。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选择因素则显示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所显示的一定理智性,将自身的发展空间需求较薪酬,条件放在更重要的地置考虑。此外调查中有93.9%的学生表示在求职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愿意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也显示了大学生就业态度的日趋理智。

另外,我们还在磐安进行了4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采访了当地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就业方面的座谈会,并和当地社区合作,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

8月1日,队员到达磐安目的地,当天下午采访了事业单位公路管理段的陈段长,就事业单位来说,对文秘人员有需求,并且在招聘时,应聘人员的政治面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二天,实践队员和劳动局的就业处负责人陈主任及团委傅主任进行了一场当地就业招聘方面的座谈会。下午采访了一家企业单位——线路板厂。“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够格,能吃苦够敬业,我们喜欢这样的职工!”浙江省磐安县线路板厂的办公室楼主任如是说。该企业倾向于招聘工业工程专业、机电信息专业及管理类的毕业生,并希望招聘理论知识扎实,敬业好学的毕业生。

8月3日,队员分两组,一组驱车一个半小时采访了全国第二大的塑胶公司——威邦塑胶有限公司,在与王主任交谈中,他不仅对公司招聘人员情况进行介绍,还乐于与高校的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另一组队员采访了泰威服饰有限公司办公室的陈主任。陈主任说:大学生就业于该企业时,文凭学历是其第一块“敲门砖”,即该公司在招聘时最看重毕业生的学历条件,而在毕业生期间,吃苦耐劳的品性及较强的责任心将会成为单位最关心的能力素养。在大学生资源充足甚至过饱和的状态下,企业对大学生在就业成功之后的再学习充电能力的看重及毕业生本身吃苦耐劳能力的体现显得格外重要。

8月4日上午,队员采访了只对外销售的奥特王童车公司,在其引进人才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是显著的,若还具有一定的销售能力,更容易被企业所接纳。晚上,实践队与荷塘社区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和谐浙江·共建家园”的文艺晚会,此晚会倡导和谐整个浙江经济发展,鼓励当地人民为建设美好磐安而共同努力,也切合本次实践意义,缓解大城市人才饱和,浙中地区人才缺乏的现象,鼓励人才去浙中地区,到浙江欠发达地区就业,为共建和谐浙江而奋斗!

针对磐安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以上各家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的要求,当地企业对引进人才有以下几个考虑因素:

一是学历。学历的高低并不是企业在招聘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企业更看重的是实用性人才,记得威邦公司的王主任在招聘时一在提到:我们只招收适合我们企业的人才。在受访的众多企业中,他们招收本科生的人数在数量上每年都很有限,而且向大城市或沿海地区招收的本科生或本科生以上文凭人才更是廖若星辰。

二是素质。这里的素质主要指得是职业道德素质,如今跳槽已在社会上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求职就业本身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然而做为企业来说跳槽现象的存在,对企业发展是很不利的。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培养一批刚毕业的本科生,结果一年后,毕业生学有受成跳槽离开企业。这不仅对企业资金造成浪费,可能还会造成企业短时间的人才短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磐安,没有像大城市能给人才提供全面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人才引进来后,能否留的住是企业较关注的一点。这正是考验毕业生职业素质,能否静下心来,投入到中中,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奋斗。

三是能力。对于毕业生来说,理论知识不缺,缺的是实战经验。在进入企业后都会有个培养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个人能力就会显现出来。如奥特王公司今年招收了四名应届毕业生,有六个月到一年的使用期,其主要是对外贸易,在使用期内如有显著的业绩,就会被正试录用,工资涨副也会很快。企业也会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为企业成长做贡献。在访谈中,很多企业家对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也逐渐受到挺重视,从这侧面也能反映当代毕业生在较好家庭状况出生的,普遍缺少这种精神。

整个调研,造成大城市及沿海城市人才饱和而浙中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的关键是:毕业生考虑待遇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不愿意去,而当地企业怕留不住人才不感招聘大城市及沿海城市人才。此矛盾的存在使高校毕业生拥挤大城市成为就业难,欠发达地区只能花高投入到外省引进人才。其实通过调查,磐安的部分企业规模并不小,在上海、深圳、广东等发达地区也有分公司,有些公司直接对外销售,这些都是毕业生发展空间可以扩充的方面,并且当地的生态环境绝对优于在城市生活。在毕业生中,到欠发达地区就业虽然不是他们的首选,但还是有一部分是愿意到那里就业的。从发达城市的就业形式来看,到就业成为副饱和时必将有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

课程调研报告

20xx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xx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xx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活动主持的水平,对整个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从20xx年1月始历经三年的时间,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跟踪走访、电话采访、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对《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优秀毕业生、教师和业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

对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

1、实训课时过少。围绕在校生和专兼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在不断调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呈现出“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特点,课时设置无法为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针对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多理论少实践;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只有约37%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的优秀毕业生反映:他们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实践教学中习得,应该增加实训练习的比重,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关于“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大于75%的专职教师表示没有高职院校专用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较优秀的教材。32%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时偏少,没有实训教材,实训流程不够规范。

(二)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1、实训室设备有待完善。70%的专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播音主持实训室主要是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社团在使用,而专业学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学生认为,实训室设备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使用。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训室设备。有部分学生反映,一个班级有30名左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每个组六七个人共用两只话筒和一台摄像机,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已老旧或损坏,每次实训课都有半数学生只能旁观。还有个别学生反映,在学校很少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实训设备。

2、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舞台主持经验又受过专业训练懂主持艺术的老师非常少。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过于保守,场所过于局限,形式过于单调,实训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既有舞台主持经验,又有媒体实践技术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20%。为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定期聘请业界一线精英,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孙愈等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讲座进行授课。但是,这样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12%的学生表示聘请业界兼职教师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业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以此来扩大招生,提高学校声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评为20xx年“全国就业50强院校”,但是在创业就业的推广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讲求市场化,淡化专业意识,没有重视专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顾埋头创业,脱离了专业学习,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统不规范。

学校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等当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参加南方电视台的.《舞林争霸》《全城热恋》等栏目的策划筹备工作,在多家媒体和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化实践平台。但实训流程很不规范。

据调研统计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和拓宽实训渠道方面有所作为。在专业教学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师能够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自编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介于高职院校没有专用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问题,学校应鼓励师资团队联合业界兼职教师自己着手进行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编写,将集体备课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案例编进教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练习,使得实训教材更具独特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实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训练习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提升,实训练习同时又为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供了依据。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课时安排上,应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国外许多著名的传媒院校实训课时至少是理论课时的3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质和量上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监管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和学分。学校为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单独设立了实训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上课下主持实践的内容、表现、评价、提升途径,并跟踪记录后续教学成果,以此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参考。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引进几位既懂理论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一定舞台主持经验的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带动和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其次要将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全职深入企业、媒体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拓;再次,学校应该制定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本校师资和外界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师资理论与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学校要与时俱进,聘请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对于外聘兼职教师,要将业界讲座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规范制度,要求他们定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到高校授课,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实训平台。

要培养学生真正进行节目主持的实战能力,需要专业的实训场所做支撑。因此,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对内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人财物力的投入进行实训室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实训室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二级学院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并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为学生实训练习提供保障。将学校的广播台、文艺社团设为实训基地,全员进驻并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实训渠道。产学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媒体节目制作、企业宣传、校级竞赛等方式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规范实践制度,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校外实践中去。

3、社会实践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月,以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获取专业信息源,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新闻传播类竞赛或电视竞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学生快速提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调研报告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小组开展了名为“解读大学生的梦想”的调研活动。

1、调查对象:大连理工大学全体学生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网络问卷方式进行调研,通过网络平台邀请同学参与其中填写问卷。

关于大学生梦想的调研问卷

1、您的性别:

1.男 2.女

2、你所处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3、你认为梦想是什么:

1.一种期望达到的生活状态

2.一个希望实现的目标

3.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4.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实际是什么并不重要

5.我暂时不清楚

6.其他

4、你现在拥有梦想么:

1.有短期梦想,并且有意识地去达成自己的理想

2.有短期梦想,但是没有特别的计划去实行

3.有长远梦想,并一直为之准备着,完美自我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4.有长远梦想,但没有相应的计划,凭感觉走

5.没有梦想,根本就没有想过,整天混日子

5、你通过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梦想:

1.没有梦想,根本就没有想过,整天混日子

2.根据个人的兴趣

3.依照长辈的期望

4.跟随其他人的想法

5.其他

6、你有信心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1.有十足的信心

2.不确定,但我会努力实现他

3.基本没什么可能

4.从来没想过

7、上大学后,你的梦想是否改变过?

1.专注于同一个梦想并为之努力

2.为适应家庭或就业形势而改变

3.因别人的影响而改变

4.因思想逐渐成熟而改变

5.从来都不曾有过梦想或者目标,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

8、有时虽然有梦想,但仍会对未来迷茫,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1.察觉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但却无法硬下心来下苦

2.感觉现实情况离梦想越来越远

3.在向梦想奋斗的路上遇到挫折或失败了

4.拥有自信,但毕竟未来是未知的

5.其他

9、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现在有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梦想?

1.教育体制僵化

2.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

3.生活条件好,日子太过安逸

4.个人缺乏对梦想的探求

5.其他

10、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什么是你的主要阻碍?

1.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坚持的毅力

2.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形势,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3.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4、未来的不确定性

5、其他

1、你认为梦想是什么:

这道题中,选择答案1的人做多,他们认为梦想是一种期望达到的生活状态,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答案2“一个希望实现的目标”。这说明多数同学对于梦想有着自己正确的理解。而还有少数同学选择了4“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实际是什么并不重要”,表明梦想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相对于实际的物质,梦想的并没有具体的固相形态,而是一种虚象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有着催人上进给予人正能量的作用。

2、你现在拥有梦想么:

多数同学选择了3和4,表明大多数同学心里是有梦想存在的,一部分人对于梦想的实施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和良好的准备,而另一部分人仍处于迷茫之中。

3、你有信心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该题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2“.不确定,但我会努力实现他”,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的是1“有十足的信心”,这表明虽然对梦想的实现仍有迷茫,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实现梦想这一态度是坚定的,部分同学更是有十足的信心。

4、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什么是你的主要阻碍?

在这道题中,同学们选择前四个选项的人数相差不大,表明梦想的实现收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包括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坚持的毅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形势,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等。

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大部分人有着对梦想的憧憬和实现梦想的渴望,尽管会有艰难险阻,但是相信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课程调研报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县教育教学正沿着正常的轨道良性运转。自20xx年秋季,我县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和培训工作运作良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中学组分为两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一行7人,于20xx年10月13日至23日,分别深入东宝中学、时家店中学、亨通中学、太平川中学、安口镇中学、和平中学、驼腰岭中学、凉水中学、姜家店中学、三中、二中、朝完中、柳河九中和柳河十****14所中学,进行了有关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查教案、下课堂听课、评课与交流、结果反馈的形式。共听课280节课,查教案约140余本。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七年级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教研制度的落实情况;我们对全县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充分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全县各中学新课程的实施基本启动,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课程实施已初见其形。通过调研了解到,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身上的压力很大,困难和困惑同时尚存,但是他们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成绩与问题也同在,现把有关的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从新课程的启动至今,近一年半时间,历经三个阶段:学习阶段;通识培训阶段;实施尝试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运作展示出来的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使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积极地投身于新课改的尝试中去。

(2)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积极尝试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

(3)大胆尝试利用新的评价体系进行施教,能够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努力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管理。

(4)“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尝试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倡导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创新。(5)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由原来的课程规范的复制者、知识的施予者、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教学的交往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6)课堂上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能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7)教学设计有所突破,能够自觉地改变原有教案格式的约束,认真学习和准备,巧妙设计教学,适应于本校特点与个性发展。

(8)作业能做到详批详改,作业量足,作业本整齐规范,批改次数多。

(9)实施新课改的进展程度直接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事实证明,哪个学校领导重视,积极地深入课堂,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搞得好;哪个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就不肯行动起来。

1、经过假期培训,在开始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教师们有较高的热情,可是过了一个半月后,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担心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既影响自己在学校、家长、社会中的地位,又影响自己评优、评职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走原来的“老路”,用原来的方法教学了。

2、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从“某某年起”,似乎课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级的事,与其他年级无关。难道是因为起始年级用的是“符合课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级还用老教材,所以才会新旧有别,所以课改就该是起始年级的事,而与其他年级无缘,那么其他年级的教师就该理所应当地不参加培训,不进行学习和研究。

3、新一轮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是新教材相应地编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与实践的活动,诸如“动手做某某实验”、“访问某某工厂”、“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等等。然而,经过听课调研,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际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实验”,从口里“变颜色”,在黑板上“上网”------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成了空谈。

4、个别学校没有把新课程当回事,安排接受培训的教师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经过培训后被“调整”到初三,而一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必然是用老办法来尝试新课程,其结果是不伦不类。

5、实验教师在尝试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同事的认同和家长的理解,总是说:“那样教不行,学不到什么知识”或是“某某教师上课管不住学生,班上闹嚷嚷的,纪律差,影响其它班学生的学习。”等。

6、要考虑课改的具体成效,关键还要看师生在教与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通过调研,多数教师和领导仍停留在观念是否转变的问题上,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仍无从着手。

引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例如:学校内班额过大的问题;政府投入不到位的问题;评价体系滞后的问题;教学的内部硬件设备滞后的问题;中小学衔接差的问题等等均属于课程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因素是因为认识不足或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不对路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师资配备比较薄弱。初中的师资缺编严重,各校的非主科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有的素质较好的教师改教主科,代课和改科的教师比较多,而这一部分教师一般都安排在七年级任教,再加上学校领导较多地考虑近期的教学效应,增强了初三师资的配备力度,从而加剧了七年级教师师资相对薄弱的趋向。

2、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还不到位。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在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课程标准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实施新课程。教师讲得较多,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较少,挤占了开展小组活动和讨论的教学时间,从而淡化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己亲自去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又落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3、观念转变亟待解决,师资培训应当始终如一。通过调研和检查,有近1/4的教师未参加培训,其授课状况不言而喻,仍旧是走老路。有的教师确是“邯郸学步”教案草草几行,只写写程序。一个教案可以推而广之用于全册。不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三维”的思想无从查找。个别教师畏难和抱怨多于勇气与思辨,应付多于积极,守旧多于创新,浮躁多于研讨。

4、教师的素质仍需亟待提高。有些教师教学时,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多数教师照教材讲教材,尤其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单纯地教给学生某些结论,不能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只掌握结论,而忽视了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对结论的发生、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而是照搬现成的教案教学。

5、学生的主人翁感没有得到体现。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转,学生总是处于从属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给家长学习”、“为老师作题”的怪念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没有改变学生“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6、有些课改教师缺乏上进心,不愿花精力钻研,教学中缺乏创意。教师的惰性心理是课堂教学不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教师总觉得自己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可学的。

7、有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新课程的认识,将着眼点仍放在升学率上,部分学校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对于新课程理念没有认识,导致用老办法实施新课程。有的教师有为难情绪,不敢放开手脚来做。

8、有的学校三大主科搞得较好,忽视其它学科课程的实施,以至于学科教学不能同步实施。

9、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教师既谋求“革新”,同时又不能“弃旧”,而陷于迷离状态。多数教师在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但缺乏对教学方式变革的正确认识,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10、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正确认识,教案依旧遵循着老教案的格式,缺少教师自主思考的空间,缺少课后的教学反思。

11、课程资源不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支撑课改。实验室不足,实验室中的仪器和药品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导致许多简的演示实验都不能完成。教师的创造性不强,消极地对待课改。

1、加大对各学校领导的管理与培训力度,使之迅速掌握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方法,只有领导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带领教师们搞好课改,才能指导到位。

2、支持和鼓励教师们学习,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购买一些课堂实例的光碟等学习的方法,多让一线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转变观念“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使教师们尽步入实施新课程的轨道上来。

3、课改的培训,应贯彻始终,不能一劳永逸。应象大连甘井子区一样,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同时教师的评优、晋级等项挂钩。

4、应尽快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要通过期末试题的导向性,促进教师的教学。认教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尽快探索出适应于本地的较好的教学方式。

5、教研员应多参加国家、省、市级新课改的培训,以利于充实自己,更好地进行指导,否则“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无法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接轨,导致指导上的偏差。

6、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关于新课改的专项资金,来促进新课改的实施,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与学习。

7、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教研部门一些倾斜政策或权限,才能增大其指导力度。否则,教研部门前面指导,指导后教师们仍然我行我素。组织的培训,教师参加也行,不参加也行。

8、改变教案的书写格式,给教师们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

9、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监控,对于“老三室”的利用不能放松;鼓励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真正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起来。

10、在教学实验中,努力搞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把好的经验积累起来,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以丰富自己的教育思路。

大学生调研报告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在调研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的名,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____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由于我的调研是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研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课程调研报告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追求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2、探究能力与创新教育。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种创造力集中体现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唤醒”的东西。

3、探究能力与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上,往往过多地强调科技的经济功能,偏于技术的、物质的乃至产品的层面,却往往冷落了科学探究、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对人、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总是与“应试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目的,通过科学方法、态度的训练与养成教育,逐渐使科学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亿万人的心田,激发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是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实施的表现之一。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很显然,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会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积极、正面的态度。高中毕业前,学生们应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至少进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011年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了新课程,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挖掘,升华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广大师生在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困惑和不解纷至踏来。在诸多问题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当其冲。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不知如何指导探究等新问题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根据对我市部分地区学生有关探究能力的问卷调查,比照其他省市、学科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学生层面。

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查结果看,“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从“高中生对不同生物主题的兴趣”调查结果来看,“与实际应用和实践观察”有关的内容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主题。从“高中生对生物学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调查显示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和“执行一项个人计划”等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刘植义,2001)。这说明学生乐于探究,希望通过课内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但是,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但缺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反思与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实验中多数学生还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据而轻本质,没有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顾莉,2003)。学生们渴望探究,但高考这根指挥棒多偏重结论性知识的考查,使得他们“不得不”忽视探究的过程,山东省有关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15](贺建东,2011)。这些情况说明,高中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还很弱,学生们的探究愿望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也没有真正转变为实际探究中的各项能力。

2、教师层面。

从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的科学素养、学习资源和探究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29]。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得,除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积累以外,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教给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路径,使学生领会并付诸实践,以逐步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强化[15](贺建东,2011)。但是从“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和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虽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骤,但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少部分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农村中学的有些教师对开展探究学习排斥性依然很强。这些现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数在非探究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生物学教师,若不经过职后专门的探究教学策略的培养和实践,一开始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指导(纪琴,陆建身2011)。此外,探究活动的开展由于受到时间、学习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并不普遍。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学生的探究动机、现实的探究能力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三个方面存在着多对矛盾。学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探究能力自然较低;教师想指导,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缺少解决探究活动中困难的途径。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畏难甚至退缩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与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相背离的。我们应该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支持。

1.探究能力的结构与表现。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会相互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一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对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体会,其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认识探究能力。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能力评价应该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但是,从多元智能角度构建的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国内外研究还比较少,这一点使得我们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测量上难以适从。国内有学者参照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构建了基本科学能力结构模型(申继亮,2001)。后来又有学者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内容和科学品质为三个基本维度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并以科学品质为主要维度,列举了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50条表现。

这50条探究能力的表现是从思维的深刻、灵活、敏捷、批判和独创性角度编撰的,虽然渗透探究过程的要素,外显性强,但与中学常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这些表现比较繁杂,中学教师难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科学过程这一角度出发,明确列举了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11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现[1],可以说是体现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表现与探究教学(学习)的程序基本一致,将探究内容和品质渗透其中,以它为出发点形成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目标明确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学模式。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反过来,这种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探究学习的效率和结果[17]。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体验的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柴西琴,200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是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而科学教学要与真实的科学探究相接近,就必须首先呈现出科学探究的“形”,或者说与科学探究保持“形似”。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

3.1强调“过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分析方法,将科学探究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成分,如观察、分类、假设、推论、预测等。相应地把科学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独立的技能,如观察技能、分类技能、假设技能、推论技能、预测技能等,称为过程技能。其基本假设如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系列过程技能的集合;这些过程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独立发展的;学生的过程技能得到发展后,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科学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据此提出的教学策略是,首先让学生独立地练习和发展这些技能,然后再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2强调“控制变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认为,科学探究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解释相关证据。这样就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把它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学探究能力的逻辑策略。这种策略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描述成能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是培养了“会进行控制变量的研究”这个突出的特征。

上述2种策略取向,无论是强调过程技能还是强调某一要素,都忽视了探究主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把科学探究看做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在开展探究时,探究者从自己的“工具箱”里选择“工具”。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探究任务,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确地挑选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将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为三类:一般的认知技能(例如观察、分类等等)、实践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复测量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英国约克大学的packs项目组提出了另一种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体系(robinmillar,1998)。

这一策略体系将科学探究的主体和探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描述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技能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摆脱了机械决定论和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深化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研究和发展学生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探究能力结构的“过程维度”出发,明确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会的各种探究能力,并以此开展教学和评价。在具体的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传统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良好习惯,注意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顾总体探究过程与各类探究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探究活动中核心要素的训练,“以点促面”,使探究各环节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监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课程调研报告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本调研报告不仅摸清了近年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更为深入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设性建议。面对实训教材缺乏、设备陈旧、校企合作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相应改进思路,以期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

实训课时;自编实训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活动主持的水平,对整个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从2014年1月始历经三年的时间,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跟踪走访、电话采访、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对《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优秀毕业生、教师和业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

对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

1、实训课时过少。围绕在校生和专兼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在不断调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呈现出“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特点,课时设置无法为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针对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多理论少实践;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只有约37%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的优秀毕业生反映:他们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实践教学中习得,应该增加实训练习的比重,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关于“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大于75%的专职教师表示没有高职院校专用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较优秀的教材。32%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时偏少,没有实训教材,实训流程不够规范。

(二)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1、实训室设备有待完善。70%的专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播音主持实训室主要是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社团在使用,而专业学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学生认为,实训室设备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使用。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训室设备。有部分学生反映,一个班级有30名左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每个组六七个人共用两只话筒和一台摄像机,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已老旧或损坏,每次实训课都有半数学生只能旁观。还有个别学生反映,在学校很少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实训设备。

2、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舞台主持经验又受过专业训练懂主持艺术的老师非常少。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过于保守,场所过于局限,形式过于单调,实训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既有舞台主持经验,又有媒体实践技术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20%。为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定期聘请业界一线精英,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孙愈等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讲座进行授课。但是,这样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12%的学生表示聘请业界兼职教师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业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以此来扩大招生,提高学校声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评为2013年“全国就业50强院校”,但是在创业就业的推广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讲求市场化,淡化专业意识,没有重视专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顾埋头创业,脱离了专业学习,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统不规范。

学校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等当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参加南方电视台的《舞林争霸》《全城热恋》等栏目的策划筹备工作,在多家媒体和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化实践平台。但实训流程很不规范。

据调研统计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和拓宽实训渠道方面有所作为。在专业教学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师能够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自编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介于高职院校没有专用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问题,学校应鼓励师资团队联合业界兼职教师自己着手进行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编写,将集体备课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案例编进教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练习,使得实训教材更具独特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实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训练习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提升,实训练习同时又为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供了依据。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课时安排上,应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国外许多著名的传媒院校实训课时至少是理论课时的3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质和量上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监管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和学分。学校为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单独设立了实训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上课下主持实践的内容、表现、评价、提升途径,并跟踪记录后续教学成果,以此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参考。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引进几位既懂理论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一定舞台主持经验的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带动和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其次要将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全职深入企业、媒体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拓;再次,学校应该制定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本校师资和外界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师资理论与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学校要与时俱进,聘请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对于外聘兼职教师,要将业界讲座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规范制度,要求他们定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到高校授课,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实训平台。

要培养学生真正进行节目主持的实战能力,需要专业的实训场所做支撑。因此,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对内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人财物力的投入进行实训室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实训室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二级学院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并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为学生实训练习提供保障。将学校的广播台、文艺社团设为实训基地,全员进驻并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实训渠道。产学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媒体节目制作、企业宣传、校级竞赛等方式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规范实践制度,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校外实践中去。

3、社会实践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月,以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获取专业信息源,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新闻传播类竞赛或电视竞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学生快速提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调研报告

社会中各种家教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包括连锁家教,诸如新东方,环球雅思,盖伦之类的家教品牌;包括私人家教,诸如各种名牌老师,多种补习学校;包括学生家教,诸如各种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所做的课余兼职;包括义务家教,诸如各种志愿者,义工或者公益活动,如今,社会家教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产业,成为专门的全科辅导,单科辅导,竞赛辅导,专业辅导,甚至包括兴趣辅导和学前辅导,针对不同人群的社会家教辅导应运而生,以下即为我通过亲身经历对社会家教所做的社会实践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这些教师代表大多数教师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有效率达88%,共邀请教师8名进行深入切实的讨论。

xxx年8月。

1,家长。

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家长选用家教更需要慎重,需要经过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具体应该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1)请家教一定要征求孩子个人意愿;

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的潜能,硬性安排家教辅导,而且期望值过高,很可能会由于孩子升学考试心理压力过大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2)一定要请有经验、有时间的家教;

最好是教过同年级且有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家教。他们对所辅导科目的教材、大纲和考试要求掌握得比较准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家教辅导内容一定要与学校进度同步。

家庭应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点拨和提高。备考资料和练习题以本地区编写的为主,不要随意扩展知识内容和加大难度。

(4)家教辅导的学科不能过多。

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个人要求,重点选择一科最多两科进行家教辅导。千万不能所有考科全面开花,不给孩子一点休整时间。否则,个别的学生会出现“外边请家教,课上睡大觉”的现象。

(5)家长给孩子请家教辅导不能相互攀比。

应根据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定,自觉的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对于懒惰,学习落后的孩子,加以适当的督促,有需要可以请家教老师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激发孩子的兴趣,传授其学习方法。

发展,把孩子培养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旧的知识教会了,碰到新的知识一样又不会。低年级知识学好了,等升学了,新知识还是学的困难。又得请家教教授知识。这样周而复始。只有教授学习方法的家教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家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而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新知识来说就是磨刀石。只有刀够锋利才能省时省力砍好柴。只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家教模式才能有效让孩子摆脱年年请家教的宿命。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就是指没有直接给予物质,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种信念。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四,是义务家教,这个我也曾经从事过,只能说,中国如今的志愿者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即使一个人愿意义务家教,但因为种种障碍无法解决,或者是做好事本身就怀揣功利之心,或是做好事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总之这类家教在夹缝中生存,我相信,随着中国慈善体系的日益完善,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新课程调研报告

实习的中后期,本人对任县第二中学的数学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次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一)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情况。

1、学校教师概况。

学校女老师偏多,年龄和教龄都偏小。学历都是本科,所教班级的人数51人以上,无兼教科目。大多数教师参加最高级别的培训是省级并认为参加课改培训对其作用很大。

2、他们在教学上的变化。

(1)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很大但是业务能力基本适应适应课程改革。

(2)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增加一些。

(3)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发生了一些改变。

(4)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所增加。

(5)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利用教材,对新教材基本适应。

(6)在本校主讲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由以前的老教师转变为年轻的教师。

3、教研活动方面。

本学期所参加的教研活动,主要侧重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听课评课,讨论改进,听课评课后,再上课改进自行确定教学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在集体教研活动中,他们比较经常或擅长做的是梳理出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听别人发表意见。认为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他们心中希望进行有专家指导的教研活动。对数学教研员的命题比较满意,并希望教研员的指导方式是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组织教学观摩、评比。

4、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

5、教学评价方面。

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

学校领导实质意义上重视课改基本满意,对本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是比较好。

(二)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我抽取了初二年级3个班级50名学生、初三年级3个班级50名学生,3个班的数学成绩、学习风气和班级纪律分别处于优秀、中等和一般三个层次。在有关教师回避的情况下,我对学生讲明了调查意图,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喜悦与收获、苦恼与挫折真实地予以告知,客观反映自己的想法。总体来看,调查气氛活跃,学生配合比较好。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答卷250份。

数学教材内容新颖,知识容量大、教师讲多,学生练多。数学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是经常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经常整理做笔记喜欢老师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喜欢老师用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学习中,愿意与他人讨论交流,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多。

2、新课改下的学习状态。

在数学学习时,遇到难题,成度较好的学生反复思考,不轻言放弃,直到弄懂为止,程度较差的学生马上询问周围的同学、老师或家长。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对课本例题的学习状态是先独立思考,再看书上是怎么做的。计算能力稍差,原因是初中的公式总是套用混淆。没有养成及时订正作业或者试卷中错误的良好习惯,原因是这些错误还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希望学校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补差、智力竞赛活动来锻炼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

希望自己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得高分,受老师表扬或者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里衷心的祝愿任县第二中学桃李满天下。

校本课程调研报告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现将我校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报告如下:

我校地处农村,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把了解本土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环境保护(课程名称:热爱家乡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民风民俗的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同时我校还在1——6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各一节。由班主任或专职教师授课。

我校校本课程虽然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的深度、方向和范围。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该如何授课。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我校的校本课程定时开展,学校在编排课表时,便编排好三到六年级上校本课程的具体时间,确保了一周六课时的校本课程。同时希望上级部门给安排专业老师,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1、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农村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在做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不会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校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乎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树品牌办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校本课程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快速发展,根据教育局科研兴校的战略决策及我校的整体思路,特制定如下校本教研计划.:

坚持以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不断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进一步探索我校教学质量持续快速发展的教学教研新路子。

1、通过教研培训,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提高执教水平,提升教师素质。

2、通过全校性的专项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主讲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讲座,进行行动研究,使每位教师能上示范课、优质课。

3、通过教研,使每位教师所教学科都有较大进步,确保学校质量稳步提高。

4、建立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使大批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双提高,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

1、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形式进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强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解决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意识。

2、采取灵活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

即:在交流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周一次全校理论学习交流,由全校教师轮流担任主讲人,每周一次教研组学习交流,每周一次网上学习,每周一次个人自主学习交流;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管理上,要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月检查一次。

3、严格控制教师在校办公时间,确保学习研究有时间,并要求教师提高在校办公的效率,引导教师勤辅导,常钻研,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二)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点是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认真学习县教研室推广的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

2、坚持每期一次的优化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比追求一个“实”字:一看教学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是否真正经历了实验研究,经历了实践检验;三看教学效果是否好,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3、把三位一体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针对教学实际,对照先进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用辩证观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扬弃,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和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1、开展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使用新课标活动。一是确保各科任教师每人一本新课标;二是要把“学、研、用”新课标作为学校对教师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入日常检查之中;三是要把“学、研、用”新课标纳入教师达标活动之中。

2、继续开展好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以此活动为载体,促使教师研究教材,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规律,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过程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对教学质量目标的监管工作。学校通过阶段测试、各类竞赛、质量分析及师生座谈等方式方法,促使教学质量目标的顺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抓考风,促教风、学风。采取有效措施,严肃考风、考纪,杜绝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

3、在抓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突出过程性管理。认真组织各年级的周清、月考、期中考及模拟考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所在,制定阶段性目标措施。

4、注重检查和落实,特别是各项资料和活动开展情况记录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