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的调查报告(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3 20:12:34 作者:JQ文豪 工作报告 2023年春节的调查报告(汇总10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一

所有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观点式标题,

3、正文:为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包括活动情况、经验体会、理性思考、存在问题等内容。

4、结语:可以写出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或建议。

5、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团队名称,报告完成的时间。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必须是经过实地考查,实事采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1、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2)在调查报告中,应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4、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团队5000,个人3000)

1、内容

必须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具体顺序如下:

(1)标题

(2)摘要

(3)关键词

(4)正文

(5)参考文献

2、版式要求

(1)纸张:a4纸

(2)字号及字体:姓名用4号仿宋;院系、年级、专业、学号及电话号码小4号宋体;标题部分2号宋体字;摘要部分小4号楷体字,摘要黑体字;正文部分一级目录小4号黑体,其他部分小4号宋体字;引文小4号宋体字。

(3)行间距:行距为19磅固定值,字间距为标准值。

(4)页边距:上3.0cm,下2.5cm,左2.8cm,右2.8cm,页脚1.5cm。

1、交稿的时间定于下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晚点名。

2、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统一收齐后交实践部。交稿时须清点报告份数,并登记。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二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桔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反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那么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表达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送,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根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假设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桔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桔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三

春节过后,你准备找工作吗?13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全国范围内求职市场平均24人竞争一个岗位;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税前7754元。

上述报告显示,20xx年2月3日至2月9日之间,全国人才供需竞争指数(供需竞争指数=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发布的职位数量)为23.9,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平均24人竞争一个岗位。通过与20xx年第一季度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春节假期后第一周的竞争指数略有下降。

据了解,这份调查是基于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在线招聘的监测数据。

报告显示,从不同城市的'竞争指数来看,在智联招聘监测的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求职期北京的竞争指数依然稳居第一,为44.8。

在一线城市当中,广州的竞争指数排名跌落前10。除此之外,成都,沈阳,深圳等城市的竞争指数也名列前茅。

报告显示,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多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次是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以及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这和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春节假期后第一周需求最多的十大行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报告还显示,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全国求职者投递简历数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和计算机软件。这与去年冬季求职期相比,排名基本一致。

报告显示,通过汇总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企业发布的在线职位信息显示,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税前7754元,相对于20xx年第一季度全国7018元的平均招聘薪酬,略有上涨。

从各个城市的企业招聘数据来看,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北京的企业平均招聘薪酬为9958元,位居第一。

此外,上海、深圳、广州的冬季企业平均招聘薪酬分别为9845元、8662元和7937元。其他企业招聘薪酬水平进入全国前十的城市,基本为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

报告显示,从不同职业的招聘薪酬数据来看,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求职期薪酬水平排名前十的职业中,高级管理以远远高出其他职业的19916元平均招聘月薪稳居第一名,it管理/项目协调的招聘薪酬位列第二名。

那么,哪些行业的招聘薪酬最高?报告显示,招聘薪酬排名前十的行业中,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以9953元的水平保持第一。基金/证券/期货/投资业行业,以9664元排名第二位。其次为能源/矿产/采掘/冶炼行业,为9108元。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四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五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六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 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七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高高地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吃团圆饭、放爆竹……其中逛庙会和放爆竹是老北京人过春节主要的文化娱乐。

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人们都要去逛庙会,大家也一定都去过热闹的庙会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庙会的由来吧。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在北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说庙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庙会上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传统节目:舞龙、舞狮、吹糖人儿、拉洋片、捏泥人……庙会上不但有许多精彩的传统节目,还有一些美食:香喷喷的羊肉串、年糕、糖葫芦……真好吃呀!

放爆竹是小孩子春节时最喜欢的娱乐,每当放爆竹时,看着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家知道放爆竹的来历吗?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从此,放爆竹就成为了一个过年的习俗一直传到今天。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八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传承与发扬。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对春节的态度却日渐轻慢。在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人都普遍表示过年没意思,对新年少了儿时的那种期盼。尽管还有一些孩子对“年”依旧保存有较大的兴趣,却也只是因为过年时可以尽情的玩,并不了解“过年”的真正含义所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难理解上述现象。我对春节向来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感觉过年关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我深知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的态度的轻慢势必会造成全社会春节意识的淡薄,以致到头来这样国宝级的节日趋于消亡-------这是我所不愿看见的。处于当代大学生该负有的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责任感与好奇心的驱动,我特利用年后的空余时间做了这个社会调查,以求更加全面的认识现今社会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春节的态度。

年(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老年(四十六岁以上)等四个年龄段,并作分别面对面的调查。下面就按这四个年龄段的结果做分别介绍:

说到儿童,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余年有关的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我自然也不会例外。因而在介绍调查结果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有关童年中年的记忆。

六岁之前我的记忆是空白的,这也是在划分年龄段时从六岁开始记的原因。记得六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里,我对过年时充满了期待与喜爱的。尽管那时候并不能理解“年”的真正含义,但我知道过年这几天可以见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长辈、兄弟姐妹,可以拿到来自父母长辈的压岁钱,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好东西,可以尽情的玩尽情地吃,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得宽松许多。当然还有许多说不清原因的由于孩子的天性产生的原因。十几年过去了,通过本次的调查,我发现如今孩子们对春节的态度与我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原因都是一样的!以下是结果。

本次共对六个行政村的123名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其中有22人只发笑摇头而拒绝回答问题,实际应答率为82.1%。在接受问答并作出合格答案的101名儿童中,有81名明确表示自己盼望过年的意愿。另外20名的回答模棱两可,大意是不知春节是怎么回事,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又分别针对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对这两类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有明确意愿的81个孩子的原因相对比较统一,回答“过年的时

候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的有75人,这部分人双亲中至少有一人常年陪伴身边,生活无忧无虑。另有7人回答过年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爸妈会给他们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这部分人,属于纯粹的留守儿童,双亲皆外出打工,平时难得见到父母。回答模棱两可的20人,都是年龄10---12岁之间的。

这正好是我现在的这个年龄段,但调查结果让我自己大吃一惊,从结果中我发现,我似乎与同龄人有些格格不入。

这一年龄段中 共有151个受访者,其中有2个托词说忙而拒绝回答问题应答率为98.7%.除去四份不合格的问卷,共得到145份有效答案。

对春节的态度:应答的145名青少年中,有93名明确表示“对春节失去了兴趣,没有了而是那种期待的感觉”。这部分人完全理解春节的含义,也知道如果这个节日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个损失。但尽管如此他们依旧不会因此而更加重视这项文化。对他们而言,挣钱或学习挣钱的本事才是正经的事。像类似这样的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事,与他们无关。消失了他们会遗憾,保住了他们也会高兴,但不会为此贡献力量。

另外的52人表示对春节没有了期待,但依旧对过年充满了兴趣。这部分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外出务工的人。他们说春节的时候能够放下一切压力尽情的玩、可以见到平时没机会见到的老朋友、老同学。但同时他们也表示春节时无法避免的饮酒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此年龄段的答案分歧比较大:

此年龄段共有274名受访者,无人拒绝回答,应答率100%,且全部合格。这其中有126人是外出打工的,余下的148人是在家务农的。为了区别两类人,将访问结果分类介绍。

(一)、外出打工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受访人数为126,全部表示渴望过年,他们的共同原因是春节的时候可以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其中61人认为春节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另外的65人的认识有所不同,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依旧保持者浓厚感情,如果这个节日就此消失,与他们个人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

(二)、在家务农的部分。

这部分的受访人数为148,其中70人认为春节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承上启下的一天。这部分人一般为常年的自家土地上耕作的农村劳动力,几乎全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每到春节,他们依旧相当重视,像履行义务一样维护着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余的78人多数为家庭主妇,她不但不渴望过年,而且还有些讨厌过年。因为和那些男人们一样每到春节他们就像履行责任一样将过年几天要用的、要吃的都给准备好。这些事虽说并不难办,但零碎的活多了,也着实的累人!

从总体上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大约有一半的人渴望过年,另外一

半不渴望甚至厌恶过年;在这这两部分人中又个有一半的人认为有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各有一半的人认为这个节日不值得传承。

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人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他们对春节几乎都是既盼又怕、都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春节很值得传承与发扬。

这一年龄段的受访者人数为187,除有两个言语上有些糊涂答案不可信外,其余185人皆作出可信的有效答案。在有效答案中有179人认为春节是值得保留的传统节日并很盼望春节的到来。但由于老年人怕老的通病,这部分人又都害怕春节的来临,因为一过春节就预示着他们又老了一岁。其余6个老人,还或许是由于年事已高的缘故吧!他们对春节没有了盼,只剩下了怕。当然,他们也是认为春节时个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节日的。

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喜欢听戏。同时,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像如今的青少年一样对戏曲也没有什么兴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它,我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原因。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向年纪比较大地老人请教年轻人为什么对春节失去兴趣的原因时,一位老人说道:“如今的生活水品提高了,家家饭桌上摆放的食品都比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时的饭桌上的还要丰富。天天过的都像过年一般,谁还会渴望着过年啊!”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九

问卷调查法

20xx年2月6日至2月15日

xxx

来九寨沟旅游的人

xx年年初四川省灾后重振和危机应对政策初见成效,解脱降落趋势,今年“春节”逐渐有回热征兆。我组于xx年2月5日至2月15日“春节”黄金周期间对游客在九寨沟的旅游情形进行抽样调查,现将所调查的有关内容综合并剖析如下:

四川暗藏着一处桃源仙境――九寨沟。那里有重重的山峦和茂密的森林,;有彩色的湖泊和奔涌的飞瀑;还有各种鸟类和珍禽等。九寨沟的独特和它出色的神话故事如梦如幻,因此人们习惯的将它称之为“神话世界”。在春节黄金周上,节前和节日期间,成都市假日办和相干部分,加大了对重要景区(点)的旅游安全的领导检讨,从源头上确保了节日期间的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春节期间,全市无重大旅游安全义务事故和旅游投诉,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同一”。

1客源市场呈上升趋势

5.12汶川大地震产生,九寨沟有震感,但并没有对景区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服务设施造成损坏。地震过后,九寨沟治理局马上组织全局所有职工对景区各景点、步游栈道、观景台、景区公路、护栏进行拉网式排查,没有发明破坏和安全隐患。九寨沟地域的宾馆、饭店、公路、娱乐、购物等旅游基本设施均完好无损。统计剖析表明地震后愿意来九寨沟旅游的占86.65%,以为地震对九寨沟没有任何影响色游客占59.12%。从此可看出九寨沟已经解脱降落趋势客源开端升温。

“2012中国生态旅游年九寨沟首游式”将于200

9年1月1日在九寨沟景区举办。今年的“生态之旅”包含:“相约世界最艳丽湖泊―五花海”新年祈福、“新年贺礼―走进躲寨”、“九寨画院”成立等各项运动,。这一运动增添了客源量,据工作职员先容:九寨沟景区从12年11月16日到年今年3月31日履行淡季票价80元,观光车票也降至80元;同时还履行二次进沟政策(即假如要二次进沟,只需多买一次观光车票外加20元工费),二次进沟总费用为260元(不含保险),比旺季节俭360元,目前春节期间天天旅游人数已经超过xx人.

2营销力度加强

这次游客基础情形的调查,共计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统计剖析表明,在九寨沟旅游游客中按性别构成分,男性游客占47%,女性游客占53%;按年纪构成分,80后和70后游客占92.4%,90后和60后游客占7.6%;按职业分,公司、事业单位职员占53.6%;由上可见,九寨沟游客群中,以80后和70后游客为主,公司及事业单位职员为主。无须多加说明,这样的一个顾客群主体,在假日休闲购物餐饮上,七天大假对购物餐饮、花费市场具有较好的拉动作用,全市重要贸易、餐饮业企业销售额较同期均有必定水平增加。随着九寨沟营销力度的加强,特殊是实行了有效的冬季营销,加强了九寨沟冬季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当天九寨沟招待的进境游客同比增加达345%。游客多了自然收入额就上往了。

3旅游地商品价钱与质量

人们旅游对其旅游地购物动机必定是请求商品档次高、购物环境好、商品德量好和服务好。在统计分析中表明占62.96%的游客以为旅游区购物是个“被宰”的运动,商品价格往往比一般商场高出一倍到数倍以上,而且还可能充满着假冒伪劣商品,所以一些游客为了不在旅游区购物而愿意多付30%以上的旅游团费加入所谓的“纯玩团”,不过他们在九寨沟旅游购物中,彼此对商品价格与质量发表自己的看法,仍然在纵情购物......。

因此,今后的义务还须要在经营商品和服务上再下一番工夫,以更好地逢迎不同的客群,在巩固和发展有必定档次和个性的顾客的同时,争夺精力文明和物资文明的双丰产。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十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广东人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在广州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广州市的天贸南大、广百集团等百货公司,今年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其中,广百初一至初七销售额达3365万元,增幅达45.5%,这说明虽然供应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谊百货1月前28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王府井这28天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一二月的销售总和,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3。 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今年春节来得早,从元旦开始市场已开始启动。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近8000万常驻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 数字。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广州传统年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广州市假日办的调查显示,在1960位被访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关于春节消费的调查报告20xx:篇二

今年的春节七天乐是否依然是人之所至,蓬荜生辉?不同年龄段的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我见过许多农民工朋友,他们常常说:“这一年的辛劳赚来的钱,就是为了能够好好过一个大年。”所以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一次节庆,堪称中国最“贵”的一个节日。这个寒假,我利用了三天的时间对泉州市区的市民做了一个随机调查,以了解人们的春节消费观。

在调查中,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各种方式都在选择之列。不过,送礼以微弱优势拔得头筹。其次是餐饮,再次是添置新装,接下来还有文娱活动、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春节期间的消费热点。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在消费需求逐年攀高的当下,在社会关系愈加错综复杂的当下,送礼已经成了过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我的调查中甚至成了多数人春节开销中的领头羊。据我对圣湖小区一些居民的随机调查,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五千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礼券,给晚辈们的压岁钱等。一位小区住户苏先生说,过年是一年一度的,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是不能忽略的,总不能空着手去,现在的人品位是越来越高了,送低档的东西也越来越显得寒酸,拿不出手,光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就至少要两百块。春节期间光送礼的开销就有三千来块了。

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是春节,就是非节假日,人情类的消费也占了人们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主流消费。诚如广告里所说“送礼就要看档次,送礼也要送健康,送礼更要送出品位。”于是随着家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人情类消费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负担。一位去年春节期间人情类消费达到四千多元的陈先生很无奈因为他如今的人情消费总额已经超过了孩子的学费,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这又是不能不作出的消费。

春节期间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一位在电信部门工作的堂姐告诉我,她们这些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基本很少能有机会搞什么集体活动,而在春节假期期间她们刚好可以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据了解,有堂姐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平常都是没有充足的时间逛街购物,春节的休假正好是补偿自己平日乏味繁忙生活的一个机会。我采访了一位平日几乎不曾踏出家门的邻家大婶,她对于春节的来临喜形于色,说,“往常在家里就是跟着脏衣服和脏碗筷转,老公儿子在家时又围着他们转转,都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他们都休假了,我也要放松放松,买几件称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一番。” 此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乃至一种乐趣。

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家乡人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百汇商场的一位收银员告诉我,大概在节前二十多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三百元至七百元之间,还有许多是在千元以上,而且卖出去的东西绝大部分是食品。而且有一次,一个六口之家买了一千五百多元的食品,装了好几辆手推车,他们的孩子还吵着说不够。收银员笑了。

在食品的选购上,据我了解,糖果、瓜子、饮料、葡萄酒蜜饯等各类小食品是众多家庭选购的食品中必不可少的,其中源和堂、盐津铺子等泉州老字号是本市民众所青睐的甜果食品。其中葡萄酒所占花销较大,约达到五六十元,其余各项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的范围内摇摆。

餐饮消费也是家乡人民春节的一大消费支出之一。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亲访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从我在春节所去过的一些酒楼了解到,今年春节从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十几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预定一空。据一位酒店大堂经理称,这期间在他们这的订制酒席的平均消费大多为六七百元,不少还超过千元。“中国人在过节时总免不了要扯上些吃的,再过春节时当然更不会含糊了。”这位经理笑称。为什么春节酒宴现在越来越成为风潮而供不应求了呢?据我调查了解到,在酒店消费的市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亲自下厨,这是时代变化带来的社会风气直接造成的。但是依然有大多数人坚持追求一家过年的和乐氛围,而选择在家里设宴招待亲友。一位住在丰泽新村的洪先生说,“过年了,不就是让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开心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这才是真的年味,上酒馆子是花冤枉钱,又没什么感觉。”

近年来,春节游可以用“火爆”一词来形容。我在市里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一些旅游线路基本排满。在宏泰兴客运的一张报表上,大年初一和初二的海南游已“满座”,而前来问票的市民仍是络绎不绝。而我所认识的一位上海商人也选择了在春节期间南下海南岛,途中还会回泉港老家祭祖。据一位旅行社工作人员称,一旦天气晴好,春节外出旅行的人会更多。一位罗先生说:“我是一名驴友,但不知道春节期间天气怎样,如果天气不是很坏,带着亲戚朋友一起自驾游也是件快乐的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既是个团圆的的日子,也是一个阖家游玩的日子。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有六成的人选择随团出游,四成的人选择包括私人自驾游的自助旅游。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冬季温暖气候宜人的话南方地区最受欢迎,其中尤以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为最。而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城市同样深受游客青睐,尤以哈尔滨和长春为首。同时香港是境外游目的地中的翘楚。

相对于端午、中秋等其他传统节日,春节是最受人关注的节日,是中国公认的最隆重热烈的传统节日。在我发布的一项网络调查中中,85%的人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节日。61%的被调查参与者表示要在家度过春节,14%的调查参与者表示要在游山玩水中度过春节,29%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四处拜年走亲访友的方式度过春节,而只有4%的参与调查者称,他们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或者在健康的挥汗中度过春节。

今年的除夕人们倾向于选择什么方式去度过呢?59%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里吃年夜饭并且合家观看春晚节目,41%的被采访者表示会选择时兴的除夕夜过法,在酒店里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并在饭后回家观看春晚节目,还有11%的人在饭后前去进行唱歌等娱乐活动。在饭店里吃年夜饭,51%的消费者消费预算在20xx元以下,26%的消费者消费预算在20xx~3000元,14%的消费者消费预算3000~4000元,有7%的消费者称,他们的消费预算在4000~5000元,有2%的消费者打算在年夜饭这一项上花费5000元以上。

我在我市一些四星级大酒店了解到,酒店推出的1888元、2666元的年夜饭在除夕之前两个月就被订购一空,甚至有的在半年前就已经订罄。而“贵宾级”的六千元以上年夜饭的预定量较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的同时,消费习惯变得更加务实经济,更追求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再盲目追求“天价”,在春节“拒绝浪费,吃出健康”。

被访者中有33%的人表示给朋友春节送礼会选择茗茶,25%的被访者表示如果送礼对象是长辈,倾向于选择保健品,极少数被访者表示会选择其他有意义或对方真正需要的礼品。由此可以看出,春节送礼还是停留在送传统礼品上,并没有深入实际的考虑。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而如今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我所采访的人中有六成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更加传统的春节,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有利于人们追寻古老祖先的印记;四成的人认为现在的过年方式简单轻松,比过去的过年方式要好,据我了解,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为年轻人,基本上都以短信拜年和qq拜年作为拜年方式,许多人在春节当天足不出户。

我市常年举办的新年灯会,集民俗风貌、文化演出、传统饰物于一体,成为百姓过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也是今年市民欢度春节的方式之一。在灯会上我了解到,百姓对这种过年的方式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泉州市的一大悠久传统,是让市民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使这个春节变得年味浓浓的一个有效方式,对于“新泉州人”们来说这也是一个让他们真正了解春节传统的渠道。

不少人丢掉了自己的传统。物质的丰富带来了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开放的世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风俗正在简化,人情日渐淡薄:关注的重心是位子、房子和票子,而绝少问津健康、慰藉和快乐;宁可手机发短信,却懒得打电话;能在互联网上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这样过年与平时没有区别,甚至带来更多的沉重和疲惫,结果只能让人们对春节产生更多的淡漠。有人愿意到农村寻找“年味”,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到哪里去寻找“年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找。传统文化不是传统观念,更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符合时代的精神追求。其实“年味”就是这么简单:吃喝追求健康、绿色,为什么非要大鱼大肉?亲友们多在一起唠唠“知心话”,不一定非要掺杂那么多的物质?在风俗上多来点讲究,日子才会增添生机。如果每个家庭都如此,过大年就能红红火火,中国人就能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