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优质8篇)

时间:2023-09-23 09:56:59 作者:紫衣梦 毕业论文 政治思想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优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治思想论文篇一

一、宿舍文化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学风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宿舍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地方,宿舍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共同的作息和学习时间,共同创造和维持宿舍优美环境的决心和行动,从而利于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另外,宿舍也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同一宿舍内,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会带动其它同学学习,也会成为其它同学学习的典范,可以带动室友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宿舍成员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成员相互之间便于并乐于讨论各种学习问题,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培养

大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念是在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精神文化这个背景。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及人格塑造等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在宿舍闲聊,“卧谈会”中,他们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彼此尊重。另外,整洁、优美、健康的宿舍环境,富有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协助精神,有利于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意识。

3、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宿舍文化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宿舍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道德规范、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等。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受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的引导。一方面,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从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塑造教育,是价值与规范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宿舍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同属于文化的构建过程。另一方面,宿舍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在宿舍,同学可以“针砭时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或为某些敏感话题展开争辩,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明辨真伪,区分善恶,认识真理,有助于他们政治识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洁净、文明的宿舍物质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而且可以调适人的情绪,使学生心情舒畅,促进身心健康。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使学生更具归属感,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被人理解和接纳,感到安全,有价值。同时,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自信。网络文化和恋爱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障。宿舍内的讨论会引导其成员的追求目标,实践内容和形式。精神文化是整个宿舍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能够体现宿舍的整体价值取向,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可以激发成员的潜能和活力,有利于心理的成熟发展。

二、宿舍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现在高校大学生多为9后,他们总体上表现出追求个性化生活,自我意识较强,热衷网络文化,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带来了新的问题。

1、大学生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很少关心他人,集体观念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他们刚刚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生活上有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喜欢抱怨,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思想认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由于与室友生活习惯不合、学习和休息氛围欠佳以及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原因,出现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和心里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因住宿安排不当产生管理问题

一方面,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上课时间和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比如,本科生较专科生课程多,艺术类和高年级的学生习惯晚睡晚起等,如果将他们安排在同一楼层甚至同一宿舍,会为宿舍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因宿舍紧张,将同年级、同专业甚至同一辅导员所带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宿舍楼,这也给辅导员走访宿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便。

3、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目前多数高校的管理体系是专职楼管员重点负责宿舍楼来访登记,楼内安全、基础设施维护、保洁等工作,由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由于楼管员对宿舍楼内的学生具体情况不了解,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方法简单,缺乏交流技巧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太大的帮助,从而导致“管教分离”。

4、网络文化的冲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多数学生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娱乐、资讯、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学习功能,加上网络安全观念淡薄,价值观不够成熟等原因,导致被一些坏的思想所侵染。另外,对网络的依赖让不少人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宿舍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德育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轮流入住宿舍,加强和完善宿舍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生宿舍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遵循学生工作的规律,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工作的新要求,配合学校的整体学生工作,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学生宿舍楼都设有辅导员值班室,所有专兼职辅导员轮流在值班室办公。他们经常深入宿舍,除了例行检查宿舍安全、卫生状况、学生晚归情况和解决突发性事件外,更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与同学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树立“管理即服务”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辅导员会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学生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同学们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定期开展宿舍长、班委和学生党员培训,引导教育学生干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着整个宿舍共同进步。此外,在学校层面上,学生处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比如宿舍间的篮球赛,拔河赛,开展星级(卫生星,纪律星,文明星,学习星)宿舍评比活动等,定期检查辅导员进出宿舍的记录情况,定期召开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座谈会,及时解决宿舍管理中的问题,尽一切可能支持宿舍文化建设,做到“对学生最负责任”。

2、学生积极参与民主自我管理,构建宿舍育人新模式

学生组织进宿舍,对于充分调动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加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发挥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管理双方的信息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团委和宿管科的指导下,组织成立学生楼管会,其成员多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先进分子(校卫队员)组成。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学生楼管总会,各宿舍楼成立楼管分会和层楼管会,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协助楼管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宿舍管理和例行检查统计等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3、开展宿舍文化月活动,共创和谐宿舍

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学生宿舍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使同学们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共创“安全、卫生、和谐、文明”的学习、生活氛围,共创和谐宿舍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年的十一月份,a学院会例行开展“宿舍文化月”活动,活动分教育类、文化类、竞赛类三大类,包括宿舍安全知识图片展、宿舍文化月巡礼影片展播、“我眼中的宿舍”摄影大赛、板报设计大赛、“我的宿舍铭”评选、“我的宿舍我的家”征文比赛、叠被子大赛等活动项目。此活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良好的实效。

四、结语

总之,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开展丰富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外,更应积极探索适合新时期学生宿舍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渗透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政治思想论文篇二

一、挫折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挫折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某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习惯接受父辈给予的安排,事事都遵循长辈们的意愿而不思进取,他们身上缺乏奋斗进取意识。这样的惰性性格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他们在生活中独自遭遇到一些困难时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答,从此变得萎靡不振,对未来生活失去激情,有些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挫折教育,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给自身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努力消除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不会被吓倒,而是被挫折激发斗志,从而表现出一种不懈奋斗的意识和行为。

2、挫折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各国国力竞赛的战略选择,直接关系到该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创新才能的激发和具备尤为必要。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正确地解答,并且能从过往的挫折中吸取教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发现新的方法。

3、挫折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互助意识

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参与和协力合作。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一种以我为主的自我意识,不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学会主动找同学倾诉,释放消极的情绪,使因受挫带来的心理痛苦得以缓解。同学之间的这种互助,还能够使受挫者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尽快摆脱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个互助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策略

为了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和思想上的不利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找准切入点,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能从容面对并有效应对,不辱使命,早日完成祖国交给的各项任务。

首先,在理论上要加强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其明白挫折的出现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在各种困境、磨难到来时,大可不必惊讶和恐慌,而是要正确分析挫折造成的原因,静下心来仔细考虑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出现因不能正确认知挫折而造成的各种意外如自残、自杀等。

其次,大力加强“三观”教育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各种观念互相碰撞而使其不知所措的时期。大学生能否在这个时期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其身心健康、学业完成乃至一生。“三观”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摆正人生航向,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吃苦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个性,达到增强心理承受力、自控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各种实践表明,正确的“三观”是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先决条件。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活动,指导他们科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激发大学生顽强拼搏精神,使其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在实践中做到能为理想实现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第三,强化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受挫力当代大学生抗挫能力差,一方面因为缺乏正确的挫折教育,同时还与心理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系。有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是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0%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开设心理常识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咨询,向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同学提供帮助,让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在萌芽状态下就能积极得到解决。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度的磨炼对提高大学生的耐挫力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社会调研、下乡考察、志愿服务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生活、体味人生,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亲身感受社会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动力,领悟挫折产生的根源,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决心,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第五,进行励志教育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对之进行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予以勉励,使其树立信心,渡过难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励志典型,用鲜活的事例去鼓励学生,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优秀成功人士进行讲座,或者参观当地红色圣地,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感悟事业的艰辛和人生的不易,从而增强其战胜的信念。

政治思想论文篇三

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

摘要:大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它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和特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难度也较大。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专院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大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大专学生;现状;思想教育;措施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大专教育。

最近几年,我国大专教育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专教育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在校生人数突飞猛进。

就在大学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教育效果及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却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大专院校在发展进程中予以正视并加以解决。

一、目前大专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大专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专求学。

他们年轻,社会经验不多,自尊心强,世界观处于朦胧阶段。

这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成材意识强,动手能力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都较强。

从总体来看,他们的主流方向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有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得不引起重视。

这些学生在群体构成上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1)从生源上看,大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十分复杂,有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技校等其它中专学校的毕业生。

大专学生因来源所致,总体上在文化知识基础,技能水准、道德倾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

而就个体而言,呈现出文化素质较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意识倾向不一等程度不同的状态。

(2)从价值观念上看,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斗欧等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3)从心理素质上看,大专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由于社会对大专存在偏见,大专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4)从知识层次上看,大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

总的来说,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教学知识较为广泛,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水平,都需要加强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1、认识有偏见

一部分人认为,大专院校应该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这些“专业课”,专业技术能力才是学生得到好工作,学校有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瞻性、主动性、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课程的课时和,实践课程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

2、“两课”教育形式化

“两课”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

在大专院校的“两课”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两课”作为大学课程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必要的教学课时保证,然而在很多大专院校“两课”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不举实例去牵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甚至有看其他类书籍、打瞌睡、课堂气氛单调枯燥乏味沉闷,更有甚者干脆不去,课后也很少有学生自觉看课本、学理论、看原著,学生对“两课”完全缺乏学习兴趣。

究其原因有:一是投入方面,学校对“两课”教育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课”教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投入,没有经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二是“两课”教师施教方面,有些“两课”教师理论功底较浅,知识面窄,备课不充分,讲课方法单一,缺乏政治激情,严重地影响着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三、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因此,要从校园文化入手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加强对他们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良好行为。

应向大专学生宣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应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告诉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坚持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三)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专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捉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大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专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大专特色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4]王景佳,闻宏海.国防大典[m].国防大学出版社,,8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研究【2】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等策略,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有效性等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希望能够为国内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给出一些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综述研究

政治思想论文篇四

一、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

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血与肉的联系,使得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具备了其他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对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舆论组织。二是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能转移公众的群体意识,并对公众关注的政治热点进行引导、转移或化解。三是大众传媒的交往互动功能使信息得到反馈,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四是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功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情感上得到满足,使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得到净化。

(二)具有突出的民主特色

具有充分的民主性是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大特点。其最高准则是让群众满意。要让群众满意就必须从基层出发、发扬民主性,同时还必须要成为群众与社会热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行民主管理的过程,其所坚持的原则是为民服务制,群众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有权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而传媒组织应该经常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进行采集并研究,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社会凝聚力得到强化。

(三)拥有比较固定的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只靠空口说教,必须通过载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阵地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宣传。相对而言,大众传媒拥有一套独立的宣传阵地与活动场所,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这让大众传媒更加容易满足群众的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大众传媒有足够的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更好的渗透到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中去,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大众传媒工作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与“十二五”战略规划齐头并进。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今天,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与时俱进,传媒人员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判断,并坚持继续深化认识、坚决贯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作风,与时俱进,要分析问题、推陈纳新、由虚变实,必须要了解广大群众在想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不能在沿袭以前的那种系统性的务虚、脱离低级趣味活动的教育工作,应该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增加与新文化、新娱乐、新焦点活动的教育,特别是那种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细化

注重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使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是近期提出十七届五中全会焦点。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需要细化工作,注重针对性,做到统筹兼顾。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好的调查,发现民众在思想道德上所存在的弊端。其次是要注意分层,人民大众不管是在思想高度还是受教育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层次,所以应细心的分层观察,辨析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三是是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解决社会纠纷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和答复的,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对群众的.帮助

大众传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在“帮”上多下功夫。不能只局限于周边仅能接触到的事物,务必对整个社会各行各业情况都要进行了解,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势教育,引导群众从社会生存的大环境中知形势,明方向。把群众心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利用传媒这个载体使普通大众在思想政治方面相互自学,相互评判,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引导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活”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工作形式不能够过于死板,要多利用现在有传媒的各种科学手段与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结合,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陶冶情操,逐步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会让群众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这些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较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

三、结语

总之,把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连,能使群众在心理上乐于接受,使之认同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拨正自己不良意见,进而营造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环境氛围。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思想论文篇五

现在许多高校都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学生要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去企业中进行技能实训。所以学生不仅要适应校园环境,还要适应企业的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就发了显著的变化,由单一的校园环境转变成了校园和企业双重环境。学校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良好的校风校纪,学习气氛浓重。所以,校园环境更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大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后,受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要接受复杂的企业环境,当然,优良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大多数的企业都人际关系复杂,与社会和外界的关系更密切,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教育者、受教育者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给继续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1、转变观念、丰富内容

从教育者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学校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指导的思想价值观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完成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而在新模式下,学生在面临马上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建立价值观,以适应在企业内部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转变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高职教育模式下,高职学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一样接受着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教育内容理论性强、针对性差、丰富性不够。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接触到了更多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上的实际问题;教育内容更符合高职学生特征,更加切合实际;思想政治的内容也相应得到扩充,很多在学校没有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问题,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都可以接触到。如果把握得好,这些变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2、改变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就是强制的将理论传授给高职学生,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被动的接受着理论,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增强思想政治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校企合作模式下,“自律”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他律”,而“自律”在企业实训中更加实用、有效,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培养目标建、增加课程类型

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模式,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就要建立培养目标,建立培养目标是基本前提,也是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培养目标既有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又从高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考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让学生受益,这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新形势下,要全面建设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群体特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育人,在活动中感染人;要注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利用先进积极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使学生接受潜在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的教育作用。课程内容建设上,要增加职业道德、行业法律法规、爱岗敬业等新内容。“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业性,只有借助实践,职业规范才能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职业行为。因此,必须通过实习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纪律教育、行业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高职高专学生认真领悟、严格遵守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确定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

在新的模式下,要求学校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因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有较大一部分时问是处于零散状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班级以外的教学,如小组教学、个人辅导。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兼顾学生整个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个体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学生编入企业进行实训等较分散的情况下,要机动灵活地组建临时党员小组,学校教师、党团工作人员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多样。我们必须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更新,使得教学手段多元化,多管齐下,取得综合效果。比如,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者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把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际情景和实际内心冲突中内化成个人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5、结论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的状态,更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动态,通过过程中的实时评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所处的整体状态。要坚持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校企合作后学生的流动性增大,思想政治变动增大,给评价准确性提出了挑战,要在评价主体上让多方参与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而在新的办学模式下,也更要求着高校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政治思想论文篇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在成就学生后续发展、提高学生自我觉悟以及思想修养方面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国内各大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配备了更加强大的教学队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和实践机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硬件设施参与教学。改革和重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思想观念的问题、内容方法的问题、运行管理的问题等。诸多不适应实际变化要求的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于与时俱进、实效性令人堪忧。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做出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相关理论及面临的问题

问题的剖析需要从实际出发,更要结合理论知识,这是对实践的考验,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点

实效性是指事物经过相关活动过程之后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与其预期的状态程度的比较,是对事物活动的效果明确性的一种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是教师与学生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一个综合教育过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按照培养的目标和相关的教育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到达实际教育目标的程度。当前,由于高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也不一样。而了解其统一特点是从宏观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其滞后性、内隐性和持久性。滞后性在于当前学生多处于思想不够成熟的阶段,容易受旁人影响而又难以一时稳定,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于立竿见影。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使得整体的实效性具有独特的滞后性。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生个体的特性表现出更多的内隐性,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处于学生内心难以被外人发现,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评估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持久性,其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甚至塑造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阻碍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舆论的传播,大学生身处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消费、生活和娱乐的多样化,也造成了当前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和盲目跟随性。再之,由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情感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枯燥,使得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反感,并产生了负面的情绪,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致命的伤害。因此,在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相关对策探讨

教育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出发点,因此如何在上述环境和因素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相关文献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做出了具有实际实践意义的探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针对上述的剖析,此处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一些探讨。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这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计划、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育方式及陈旧的应试教育,适当地加入新时代的活力,并在教育内容上实现目标的具体化和明确的导向性、匹配性。教育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适应性以及层次性。再之,改进相关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实践性,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优化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化需要各方各面的支持,特别是媒体、政府、社会组织等具有传播能力的机构应当主动肩负起责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正派和谐的社会风气以及健康的网络环境等。在家庭环境优化上,应适当加大对为父为母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质水平。而校园环境的优化则必须依靠学校和政府的齐心合力,对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做好综合治理,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取缔影响学生生活健康、思想健康的娱乐性场所等。

3.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较为死板的课本教授为主,既枯燥又单一,难以吸引学生投入。特别是以教师为导的教学方式,更是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线和教育主体,积极开展与思想教育相关的课程活动,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不同年龄时期的不同心理需要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这里的心理需要指学生自身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的需要,其中包含了对教师教授知识的理解和自我对思想政治观念的整合、提升的过程,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其次,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如上述所言,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成长差异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态不同。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学生进一步全方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再之,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水平作为人内在的、自发的、唯一的一个精神属性,其存在依赖于人的自发性。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教学的主体落实到学生自我身上,发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促成其改变以往的被动心态,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另一关键。惟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体现,才能更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积极作用,对其后续生活工作的积极影响以及对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良性向导作用。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多重方式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指导并给予一定的活动支持,如学生会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的举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竞赛的举办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校园活动等。最后,积极创造条件,使实践与理论结合。实践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加强个体辅导,使其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政治思想论文篇七

abstract4

第一章绪论7-13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7-8

1.1.1研究背景7-8

1.1.2研究意义8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8-10

1.2.1研究内容8-9

1.2.2研究方法9-10

2.1.2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14

致谢59

政治思想论文篇八

摘要:荀悦基于儒学体系,以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为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把政治内涵规划为六个程式,而政治运作的过程正是这六个程式的落实过程。具体说来,可分为君臣关系、德刑关系、重民和明制思想等四个层面。从中不难探知法儒、道儒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东汉末年思想合流的倾向。

关键词:东汉 荀悦 政治思想

荀悦是东汉末年颍川名士,自小学综儒史,才华出众。长成后,因宦官用权,托病隐居,得以体察民生痛苦,并对政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曾任秘书监侍中,“侍讲禁中,旦夕谈论”[1],对汉献帝产生很大影响。为匡救时弊和给献帝以政策指导,他作《申鉴》5篇和《汉纪》30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其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许多概念和观点都沿袭了儒学,但受两汉思潮流变的影响,对其又有所改造,从而呈现出独特性。

无论是“天”、“性”还是“道”,作为纯哲学理论的范畴,只是隐存于政治思想里的一种支配力量。在荀悦设置的理论框架中,哲学理论在政治思想中的实现、实施,必处于两种境态中,即行为的伦理规范和具有通变思想。这就是说,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在这两条原则所构成的环境中完成的。荀悦每一项政治主张的提出都是这两条原则整合的结果。因此,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是荀悦政治理论之思想方法的起点,是其哲学方法论。他们贯穿于一切政治行为中,是哲学理论走向现实政治的桥梁和纽带。

“仁”、“义”、“礼”、“信”、“智”等儒家伦理哲学范畴本来就已被荀悦承袭,而由“性”所派生的“贞”、“达”、“志”、“诚心”、“正志”等更不必说。“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3],作为政治思想总指导的“道”,其根本也是“仁义”。因此,政治不能不流于伦理化,对人对事的伦理道德要求就成为政治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帝王,“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4]所谓“德、能、功、罪、行、言、事”都得遵循这一道理;对于臣,要求“必竭其诚,明其道,尽其义”;对于民,则“匹夫匹妇处畎亩之中,必礼乐存焉尔”,[5]把伦理规范提高到巩固统治的高度,要求全社会普遍接受这种价值模式。

由于古今社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就不能墨守成规,荀悦认为“鉴前之弊,变而通之”[6],提出了通变思想。他说:“古今异制,损益随时。”[7]应该根据现实条件的不断变化对政策进行调适。“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也,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意也”[8],从而规划出事物的三种形态,说明其时时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就为“通变”思想找到了现实依据。因此,“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8],认为“变”同样是政治实施的关键原则。“圣人之道,必则天地,制之以五行,以通其变”,同伦理规范一样,通变思想是政治实施的手段和形式,“通于天人之理,达于变化之数,故能达于道”。[9]在这里,“通”、“变”是条件,最终目的仍然“达于道”,实现其政治理想。于是,通变思想也就渗透进各个具体的政治实施过程,始终贯穿于政治行为之中,起着指导作用。

在如何处理政治的实施上,荀悦把整个政治内涵规划成六个程式:“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贤,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业,是谓政体也”[3]。认为处理好这六方面的内容,就掌握了为政的“纲”,因此,这六个程式就构成荀悦政治思想总的理论架构。

为了具体落实这六个程式,总体的政治实施上,他认为:“致治之术,先屏四患,崇五政”,所谓“四患”,即:伪、私、放、奢。这四患对政治统治的危害相当大,其负面效应影响到六个政治实施程式的各个方面,“四患不除,则政未有行矣”。[3]这些应该是在政治实施前首先破除的。与此相应,为了维持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转,必须“崇五政”,即养生、正俗、章化、秉威、统法。这是政治实施的中心任务和达于治世的根本途径。“屏四患,崇五政”并不与“道”相违背,而是统属于“道”,是“道”支配下产生的为政的原则和手段,目的是更好地实现“道”。因此,“屏四患,崇五政”与“以立道经”而规定的“六则”(中、和、正、公、诚、通)相辅相成,是实现政治理想必须遵循的政治实施模式。

荀悦的政治思想固然很丰富,存在许多层面,但他的政治主张几乎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依据。他认为,如果能按照他规划的途径执行,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垂拱揖逊,而海内平矣”[5],勾画出一幅完美诱人的治世图景。

政治理想的实现关键在于政治理论的实施。荀悦将政治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说,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体系更加充实、系统,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他主要围绕“君臣关系”、“重民”、“德刑关系”和“明制”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荀悦认为“君”、“臣”及其关系是政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六主”、“六臣”的说法,即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和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从而为帝王提出一个参照系,以起警示作用。他认为“夫为善之至,易莫易于人主;立业之至,难莫难于人主。至福之所隆,莫大于人主;至祸之所加,莫深于人主”[10],帝王既然处于这样高的一个地位,就必须为政局和社会的安定承担很大的责任。因此,他对帝王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人主之患常立于两难之间,在上国家不治,难也;治国则必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难也”[5]。前者是昏君,后者才是明主,只有明主才能使国家臻于治世,但垂拱而治似乎很难,“在上者”应该“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获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11],首先要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每一项举措都必须以有利于统治为目的,而且帝王要“抑情绝欲”,常常“厉志”,[5]“守圣典”,“作民则”,[6]勤于政事,这样做的目标是“达道于天下,达惠于民,达德于身”[3],这是所谓“治世之君”所具备的。如果帝王能“总统纲纪,崇业王业”,那么“施之当时则为道德,垂之后世则为典经”。[12]这样,祖宗功业非但牢不可破,并且延之千古。

“臣”作为帝王与民众的中介,是皇帝制定政令的助手和政令的执行者,是政治实施的中间环节。同“君”一样,荀悦认为“大臣之患,常立于二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前者是庸臣,后者才是忠臣,虽“矫上拂下”,但那是为了“道”,从这个意义上讲,“道”高于“君”。他讲:“臣必竭其诚,明其道,尽其义”,而且要有敢于坚持己见的魄力来维护“道”。因此,忠臣是那些“违上顺道”的人;“违道顺上”则是“谀臣”,帝王在现实政治中“必察乎违顺”,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致于以己废道。“臣罪有三:一曰导非,二曰阿失,三曰尸宠”,这三者都会使朝政混乱,影响政治清明。因此他主张“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他又对臣谆谆教诲:“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最下”,[5]无非是要求臣要积极主动于朝政,要有政治远见,而且对帝王必须忠。他坚决反对嬖臣,认为他们“不安于道,智不同物”,“唯欲是从,唯利是务”,如果信任他们,“其为害深矣,其伤德甚矣”。在选择大臣的问题上,要求帝王“唯大臣是用,唯正直是用”[13],臣处理政事要做到“平、直、真、实”,这些在他看来是“正之主”,是对政事处理的态度和原则。而“佞臣之惑君主也,甚矣”,帝王要“远而绝之,隔塞其源,戒之极也”。[4]经过对臣的一系列劝教,使其达于“三顺”,“心顺、职顺、道顺”。荀悦认为这是“治世之臣”所应具备的。

在君主专制条件下,“君”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关键的。君臣之间关系的发生,除了臣协助帝王制订行政政策,最主要的是意见的交流,即进谏和纳谏。荀悦认为“进谏难”是“以受之难故也”,“若受谏不难,则进谏斯易矣”,[11]君臣之间意见交流的障碍在君一方。因此,帝王不应该独专,应当向臣让步,即“屈”。但这也并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在上者以义伸,以义屈”[5],原则是君臣所固守的“义”。进谏体现臣的素质,为了能“任贤能”,荀悦提出“恤十难”,即“不知、不进、不任、不终、以小怨弃大德、以小过绌大功、以小失掩大美、以奸讦伤忠正、以邪说乱正度、以谗嫉废贤能”,这十方面是吏治应该坚决避免的,否则,“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3]。所以要“恤十难”,把这一问题提高到国家的高度,可见荀悦对此的重视。如果“以难言之臣于难闻之主”,君臣两方都不注重“谏”对政治的影响及其在君臣关系中的地位,臣非贤臣,君乃昏君,那么社会实际情况就不能被皇帝察知,即“情弊”,情弊则政治昏暗,将会危害统治的稳定。因此,君必须为臣创建进谏和展现政治才华的机会。他对“以天之高而不敢举首,以地之厚不敢投足”[12]的现象非常痛恨,认为这是忠贤之臣不见于朝的原因,从而为庸臣把持朝政制造了机会,他感叹“夫知贤之难,用人不易,忠臣自古之难也”[7],指出这是为君者的重大失误,必须有所警惕。总之,“明王慎所用”,因为“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10]但是,荀悦同时又强调君臣意见交流的主导在君而不在臣,臣只提供建议,而是否执行则完全在君,要求臣“不已,则奉身以退,臣道也”[14],从而保证君权的权威不受侵犯。

君臣为了能达成和谐的关系,必须重视伦理的规范,除了双方固守的“义”,还提倡“君戒专欲,臣戒专利”,把精力集中于“道”,共同搞好政权的稳固。“天子内守在身”,“明王慎内守,除内寇,而重内宝”,[5]认为帝王应该有内在的道德要求,而人臣被要求“乐天知命,审物明辩,定心致公”[11],籍以维系巩固君臣关系的和谐和团结。荀悦认为伦理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并不是困难的事,“其要不远,在乎所存”[10],关键还是行动,只要主动产生一种道德要求,就能达到目的。

在荀悦的政治思想中,其“重民”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荀悦长期生活在民间,了解民众疾苦,他本身也是“少孤贫”。而且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并向前更进了一步,把民众作为政治的根本,提出“民作基”,“圣王之有天下,非所以自为,所以为民也,不得专其权利”。因此,要求把“恤民”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恤民惟勤”,并把“养生”作为五政之一,力求“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同民事”,[3]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民安于现状,以固国本,进而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因为“民存社稷存”要求帝王“重民轻身”,即使是“爱民如子,如身”,都非“仁之至”。[5]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丰民财,以定其志”[3]。首先应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要求,把经济生活的状况作为道德状况的基础。“不加力于无用,不殚财于无益”[15],提倡节俭,爱惜民力,使他们有充裕的劳作时间从事生产,“教之种植,蓄养以时,用之有节”,并且,“因其士富,任其智力,安其居,乐其业”,重新摹画出一幅天下晏然、大治于世的田园风光。但这只是他的一种社会理想而已,是荀悦目睹东汉豪强之盛,以及民生痛苦后而萌生的政治空想。尽管如此,为了实现其理想,他提出抑制豪强,反对兼并的主张,强烈谴责了西汉“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的社会现实,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以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民弱,以防兼并”[7]。而且主张“不与民争利”,如果有之,则要求“绳之以政法”,坚决杜绝这样的现象;认为对人民的赋役的征发“下足以代耕,上足以克祀”[6],并规定了利益分配的“度”,“必也正贪禄,省闲冗,与时消息,昭惠恤下,损益以度可也”,[16]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安民。为此,他大力抨击西汉“在位贪于财产,规夺害民之利;殖货无厌,夺民之利不以为耻”的状况,指出掌握规定的“度”是为了达到“民主两利,上下俱便”的目标。[6]他认为这是巩固政权的最佳途径。荀悦这种主张,只不过是一种统治方法罢了,终极目的还是“治民”,但是这种“富民足君”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的发展。而这样的统治方法仍旧有它的思想根源。荀悦认为“善治民者,治其性也”,只要依顺人民首先要满足物质要求这个“性”,就能达到治世。他说:“民由水也,水可使不滥,不可使无流”,并以小孩赶鸡入笼为比喻,“不驱之驱,驱之至也,志安则循路入门”。从此可以看到道家在荀悦思想上合流的痕迹,不过这只是手段上的变异,在终极目标上又返回儒家。即然“民由水”,他进而认为“以智能治国者,泅也;以道德治国者,舟也”,“泅者,劳而危;乘舟,逸而安”,因此,他主张道德治国,“慎庶狱,以昭人情;稽五教,以绥民中”,削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上以功惠绥民,下以财力奉上”,[3]号召君民一体,“天子达于庶人,好恶哀乐,其修一也”,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11]要求达到所谓“大道”,尽量使君民形成一股聚合力,互相依托,以巩固政权。

荀悦认为政治实施的贯彻方式无非是“德”和“刑”。“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3],“德”的实现是通过“教”;“刑”的实现是通过“法”。“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教而消”[11]。德刑实施的手段是教、法。在德与刑的关系上,荀悦主张“德刑并用”,“义法并立”,他认为“德刑并行,天地之常道也”,无论在治世还是在乱世,两者都不能不被执行,否则,只能使治世变成乱世,而乱世更乱。但在具体实施上,是德先,还是刑先,并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标准,这一点与原始儒家的始终讲求先德后刑有所不同。荀悦认为是先德还是先刑,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或先教化,或先刑法,所遇然也”,“拨乱抑强则先刑法,扶弱绥新则先教化,安平之世则刑教并用”,这是其通变思想在德刑关系上的反映,并且显示出儒法合流的迹象。同时他主张,在德行实施上要循序渐进,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演化相适应。“教初必简,刑初必略,则其渐也”,这样,使其逐渐地影响人民,并为人民所接受,从而保证政权的稳固。如果德、刑有所偏废,二者不能协同,不能维持在一个平衡的“度”上,即出现所谓“虐教”、“峻刑”的局面,那么后果是严重的。“虐教伤化,峻刑害民”,实行“虐教”、“峻刑”的政策实际上就是“陷民以恶,陷民于罪”,都是“害民”的举措,无疑是自堕长城,是一种政治自杀的行为。他认为历来之所以有先德还是先刑的德刑之辩,是因为各持其端者“未究治体之终始,圣人之大德也”[9],指出他们没有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和理解“圣人”思想的真意。他这种思想方法是进步的和值得肯定的。荀悦的德刑观实际上是给统治者开出了一剂济世治民、巩固统治的良方。

虽然荀悦讲求伦理观念对人的规范,但他同时也主张“明制”。“制”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和已形成的政治传统。他认为“先王之政,以制为本”,提出要有一个整肃的统治秩序,“上有帝制则政不颇;下有帝制,则民不二”,[17]把维持一个“制”看成是政治安定的保证。有了“制”,就是建立了一个有序的社会统治秩序的框架,使不同层次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享受不同的权利,使其安于其位,“位必称德,禄必称爵”[6],不相变乱,于是天下太平,籍以此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荀悦进而指出,要达到尧舜那样的治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得象尧舜本人那样,而是“服尧之制,行尧之道”,去践行他们那个时代的“制”和“道”。尧舜也只是因为践行了这种“制”和“道”才成为尧舜,否则不过常人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同样,“行桀纣之事,是桀纣也”,人人也可为桀纣。“制”、“道”“常并存于世,唯人所用而已”,[5]希望帝王行尧舜之制。同时,他对不从“制”提出警告,“一物不称,则乱之本也”[6],认为每一件事物如果不符合统治秩序的观念要求,都会导致天下大乱,因此乱“制”是政治混乱的本源,“夫矫制之事,先王之所慎也”[9],要求帝王谨慎行事,针对西汉的情况,他对汉武帝封公孙弘为侯提出批评,指出不依据功绩而是依据地位封侯,不合于制度,他认为诸侯王只是“有分土而无分民,王者其一统,以御其政”[6]而已,这才是符合“制”的要求的。如果越制,容易出现“名设于外,实应于内;事制于始,志成于终”的情况,就会发生变乱,威胁皇权,因此要求皇帝谨慎从事。他甚至认为刘邦“白马之誓”也是违制,是错误的。“是教下犯上,而兴兵乱之阶也”,他说:“若后人不修是盟,约不行也”,[18]因此,他主张提高君权以统镇诸侯,要靠“明制”来完成,并引用《尚书》:“法惟上行,不惟下行”之训来进一步说明“明制”目的,就是要保证权威,“圣王之制,务在纲纪,明其道义而已”。[17]他讲“道义”,说明“明制”本身也存在一种“伦理内核”,然而,“权其轻重,而为之制,宜焉”,[9]也是受其通变思想支配;认为“制”是“期于应变,济时也”,[4]则反映出其政治思想的灵活性。但无论如何变通,都不能损害君权,不能中断汉统的延续,“古今异制,损益随时,然纪纲大略,其致一也”,[7]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由此可以体会到荀悦为挽救东汉王朝真是不遗余力、用心良苦。

荀悦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政治思想体系,目的是挽救一个分崩离析了的、不可救药的东汉王朝。这是不合时宜的,反映了其迂腐、落后的一面。然而其政治思想作为东汉末年社会思潮的一部分,显示了那个时代思想多元化发展和各家学术合流的趋势,为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东汉社会提供了思想素材,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政治思想史准备了资料。

参考文献:

[1]后汉书·荀悦传[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1998.

[2]夏增民。试论荀悦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j]。洛阳师专学报,1996,(4)。

[3]荀悦。申鉴·政体[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荀悦。汉纪卷22[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荀悦。申鉴·杂言(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6]荀悦。汉纪(卷5)[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7]荀悦。汉纪(卷8)[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8]荀悦。汉纪(卷3)[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9]荀悦。汉纪(卷23)[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0]荀悦。汉纪(卷16)[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