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 七年级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6 07:38:00 作者:JQ文豪 评语寄语 2023年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 七年级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汇总8篇)

向上级请示可以汇报工作进展和反馈问题,有利于统筹规划和及时调整。请示时,我们要主动提供有关背景信息和已有的思考,以便对方更好地理解问题和给予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请示范文,仅供参考,请大家共同学习和借鉴。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一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文档为doc格式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4、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回忆乱答)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字词预习检查

(一)注音:

掳___去震悚___惶___急疮___疤___

诘___问惧惮___粗拙___疏___懒骇___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___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___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___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___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听写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再写讲长毛的故事;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4、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告状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三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对于平凡的人物,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表现其人品美。

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深刻的主题。

3课时

本课时目标:阅读课文,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详写,哪些材料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可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2、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分哪几部分?(可对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

阅读要求:

2、阅读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点出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将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句子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作批注。

要求课外再次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复述阿长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四

1、你知道民间流传哪些神话故事?

2、为什么会流传民间故事?讲解。

3、民单故事的特点。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水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说说为什么水罐会发生这些变化?

3、学生自由讨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五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领悟重点句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重点句的含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今天,我们学习一位作者在登塔远眺的时候获得的终生受益的启示。

齐读课文题目——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二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3.集体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卡片。)

维安太太 午 缝 络不绝

(2)理解词语。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

大喜过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接连不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三 熟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回忆小时候,“我”随父亲登上高塔,看通往广场的街道,父亲告诉“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随后记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都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取得成功的事实。)

2.按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各段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至第3自然段):记叙了小时候父亲带“我”上罗马教堂的塔顶,所看到的情景和父亲对“我”的教导。

第二部分(第4至第11自然段):写“我”在父亲的教诲的影响下,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从编织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新路。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记叙了“我”又一次另谋出路的经过。 第四部分(14自然段):首尾呼应,写父亲对“我”的教导,让“我”终生受益。

四 理解、欣赏重点语句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第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后一句是父亲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塔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意深刻。父亲后面所讲的话,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充。)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

当时的“我”为什么如此兴奋?

(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大胆一试,一举成功。)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形象地写出了“我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和沮丧。)

4.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虽然文中“我”只讲了两个例子,但从“一生受用不尽”中可以想到“我”遇到的困难绝不止这两件事。更重要的是,父亲让“我”从小就树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让“我”“一生受用”。)

五 联系实际

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学了这篇课文后,今后你会怎么做?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六

设计理念

1、初步学会收集、整理、汇报、交流信息

2、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交流家庭信息记录表,指导学生把调查修改规范,能对记录进行简单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学会收集、整理、汇报、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信息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一、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后面附有调查表样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二、教学过程

三、说说调查的过程

1、下面就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等。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四、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分析调查结果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教后记

优点:感受信息与我们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缺点:学生互相学习能力不足。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七

设计理念

通过汇报、交流研究报告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共享学习成果。

设计思路

汇报研究报告——学生评价质疑——解疑答惑——收录资料——总结评价

一、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课前同学们已经撰写好了研究报告,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同学们仔细听,待会我们一起交流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第一小组汇报人交流研究成果。

师:对于第一小组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生交流观点,或提出疑问。

请汇报人或其他同学解答。

师:同学们对这一小组的`汇报有何评价?

生评价,师给予肯定或鼓励。

第二、三……小组汇报人交流研究成果。

教师参与即时评价。

二、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采用“过程性成长记录评价”,即把活动个阶段的资料纳入成长记录。可以收录的材料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做的研究报告等,整个成长记录后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或被访人的评价。

教后记

优点:通过汇报、交流研究报告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共享学习成果。

缺点:学生评价质疑能力有待遇提高。

部编版语文第十册电子课本篇八

第一课时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数学问题。

3.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4.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数据整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能用单式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数据,会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小黑板上画好的表格。

预习设计

1.预习例1,填写有关的数据。

2.了解一下各小组拥有的电话数量。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教学调整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出示例1的场景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预习作业1。

3.说说各张表格中数据的意义,并简单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4.你能对不同兴趣小组的男生人数或者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吗?有什么感受?

5.谁能出一个好主意。让我们比较起来方便一些。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出示一张复式统计表。

2.学生按照自学菜单完成自学。

3.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就是一张复式统计表。表格的左上一格横栏、竖栏和中间的相关信息。总计数可以有两种算法。一是把各组男生人数和各组女生人数相加。二是把四组男女生的合计数相加。将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是便于数据之间的比较。便于分析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同样要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1.独立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提供了哪些数据。

(2)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3)集体交流: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解答。

(4)分小组调查小组内同学家里拥有的电话数,并完成统计表。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小小组交流。

相互评价。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必做题:补充习题第76页第1、2题。

选做题:配套练习第107页的拓展应用。

1.情景创设。

各位同学,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学习内容,培养大家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开办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不过你对各兴趣小组的情况了解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版块二】

1.老师把这四张表格合并成了这样一张表格。小黑板出示复式统计表。

2.出示自学菜单:

(2)请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在这张复式统计表中。

(3)总计格里的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4)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有何好处?

(5)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表还有一些什么注意点?

【板块三】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

2.练习二十第1题读题以后教师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两个问题。

知道调查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并完成统计表。

【板块四】

1.全体学生做必做题,有能力的做选做题。

2.全班交流,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共同研究。

3.指导学生小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