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沉沦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6 15:52:40 作者:紫衣梦 活动总结 2023年沉沦读后感(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沉沦读后感篇一

在19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刚出版时上海文艺界就对其进行了猛烈攻击。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留学中的遭遇,而这位主人公即郁达夫本人的化身。

主人公独自在异国他乡,饱受着“种族歧视”和“生理需要”的折磨。他为获得自己渴望的真挚的爱情愿意抛弃一切,然而,他所渴望的爱情却难以实现,以至于他的内心逐渐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他开始偷窥浴女、到妓院寻欢,开始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愉悦与满足而深陷在堕落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列强各国的入侵、中国的逐渐衰败、中国人的虚伪、中国人的思想落后。这些让几乎所有的中国青年陷入了迷茫。

这部以第一人称表达为主的小说从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当时的社会入手,郁达夫用这个第一人称表达出了对当时社会的疑问和哭诉,表达出了郁达夫内心的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沉沦》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对这“沉沦”二字充满了迷惑和不解,也许是好奇吧,想知道这部书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读了《沉沦》和对郁达夫个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经历自序的成分。感觉到里面的语言风格是凄凉的、悲苦的、感伤的,而且随处可见。我知道有很多人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中翻腾,这感觉却是最起码的深沉和严肃。我想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写作品时的心情相似的时候,才会引起共鸣。

提到郁达夫就不能不说他的小说,而在他的小说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沦》,提到《沉沦》呢,又不能不说《沉沦》中表现出来的性苦闷,性压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忧郁证和精神衰弱症。还有这些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国向来是谈性色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现象似乎稍有好转。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划到那一面去了,而这中间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娴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尘莫及的。

但因为郁先生所处的时代便赋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内涵。毕竟那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就《沉沦》中的“我”而言,性苦闷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处异国而同时遭受着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满足。由于文中的“我”是没有朋友的,没有亲人的,没有恋人的。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友情、亲情、爱情了。所以“我”变得忧郁、孤独、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恶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却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犯下的。而在这过程中“我”是无法自控的,可以说是无法自拔的。“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视一切,觉得身边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虽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又有些瞧不起周围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极度的自卑当中有一点点自恋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富强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闷导致的忧郁和精神衰弱,还是因为自卑和忧郁导致的性苦闷。或许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写可以说是非凡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我”的心理矛盾的斗争是多么的激烈,一种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而冲动但尚思克制,但最后终究得到解脱达到更高的境界,使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和升华。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惊人的,是坦诚的。“我”在文中的行为是奇异的,是被大家所接受不了的,这其实是他对周围人和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诉。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间挣扎。作者在此处抨击了封建的礼制对人性的扼杀,向封建发出挑战。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沉沦》是一篇完全由主人公的主观世界所表达出来的文章。郁达夫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了主人公眼睛看到的世界与他内心里的世界所表达出来的冲突。主人公在看到自然风景时内心的平静祥和,在他与人相处时的种种不融洽造成了他心里的苦闷、矛盾、挣扎、逃避等等心理状态。

他不是在教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只是在告诉你当人际关系不融洽时,你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会有很多的苦闷,会有很多的挣扎,也会产生一些与平时不同的行为。这些苦闷与特例的行为或许会使你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奇怪,从而更加剧了你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但其实这时你只是生病了而已,就像感冒病菌得不到控制时,会让人发高烧。在与他人相处时,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当他人的想法与你的想法产生冲突,而这冲突你知道,但怎么努力也无法解决,甚至在拉大你与他人的距离时,别纠结,你所要做的只是为这冲突找一个合理的释放。当这冲突找到适当的出路,你的病就会好了的。

主人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能看到它美丽的风景,会自然到自言自语以抒发自己在人群里那种孤寂的感觉。而这种自我的感觉却又很轻易的被小草随风浮动的声音所打断,他或许还是在期盼能有人与他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吧!这种心情,还是自己主动出击,约约朋友,会一会,自己的坏心情还是只能靠自己才能转化为好心情!主人公在日本留学,他深感到自己作为外来者很难融入日本同学之间的话题,于是他想发泄这种苦闷,就找到同是留学生的中国同学,但在与他聊天后,反而更加剧了这种苦闷,以致于他连中国同学也愤恨上了。

让一个人切身的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啊。我想能做到感同身受的人也就两种人:一种人情感智商相当高的人,他会在同情的基础上试着去理解你;另一种人就是经历过这种苦闷的人,他会理解你的感受。但往往在这个时候,通常会有另一个不满足的声音在心底里出现,谢谢你的理解,但请告诉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苦闷。主人公用各种途径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一直都在凭借自己的力量不断的挣扎,在文章的最后,更呐喊出:中国,强大起来吧。他心底里最强的心声。

而我想,时间若是定义在现代,“坚强起来吧,脆弱的内心”这最强的呐喊声,“坚强起来吧,去找到处理事情的正确态度!”

文章的主人公是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诗人。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的条件是很不错的,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去学习,甚至可以去留学。但谁想到,这些令大多数中国青年眼红的条件却让他一步步沉沦。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一个懦夫!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能说到做到,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却不能为祖国争光。明明在心里痛骂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却同样不能抵制住她们的诱惑或者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羡慕别人的交际广,人缘好,而自己却不学着去做,还在背地里把人家当成是仇敌,认为别人故意这样对他,甚至把这件事归咎于祖国……最后终于跳海自杀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沉沦读后感篇二

当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纳粹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年轻人渴望走上前线,为“第三帝国”立下功劳,他们幻想着在一年后战争结束的圣诞夜里在这个小酒馆重聚。然而事与愿违,勇敢的威尔海姆成了怯战的逃兵,胆小的弗里德海姆成了杀人机器并以自杀式的冲锋葬身战场,纯真的夏洛特目睹太多生死后变得老练而麻木,不问世事的歌手格蕾塔因为政治煽动罪而被纳粹枪毙,提心吊胆的犹太人维克托反而历尽劫难后得以幸存。四年之后,二战结束,五人只剩三人,又在那家小酒馆重聚,而眼前只剩一片废墟。

一、从武器道具上看藏身幕后的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

若从五个主角身上直接看到的影片对德国人性格的刻画是一种显性的刻画,那么从影片的道具细节上看到的对参与影片制作的德国人的性格刻画就当属一种隐性的刻画了。这部基于大量走访,以史实为基础的影视迷你剧忠于历史的程度令人咋舌。比如在影片第一集,德军的配备十分标准,士兵使用的是毛瑟98k步枪,军官使用的是mp40冲锋枪。弟弟弗里德海姆配备了一支毛瑟98k步枪,哥哥配备了一支mp40冲锋枪和瓦尔特p38半自动手枪。但是随着战事的继续,二战时期德国人的武器配备就没有那么标准了,而这些也体现在了影片中,尤其是弟弟弗里德海姆在枪杀百姓的时候,手中的毛瑟98k步枪明显不是德国产步枪,而是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当年德国军队数量庞大,很多武器都不是德国生产,所以弗里德海姆手中才会有fn生产的毛瑟步枪。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史实为基础,在细节上进行不同武器的更换,作为一个观影的局外人,可能我们会完全忽略这些道具上的变化,也或者影片制作方会为了简单方便或者节省开支不去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但这群隐藏于影片幕后的德国人却使这些细节的变化精确到了每一个时间点。当然影片是不可能将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步步到位的展现,毕竟真正的历史和拍摄的现实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因此并不排除影片中还会存在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内容。但这些情况都是少之又少,本片在整体上都是严格遵循史实的,以幕后影片制作者为代表的德国人在实际走访和对细节标准化的过程中将自己民族性格里的严谨与认真近乎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二、从五大主角身上看德国人性格

欧洲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笑话,将德国人描述为“天堂里的机械师,地狱里的警察”,这一评价跟德国人性格中的精确性和原则性是密切相关的。而哥哥威尔海姆在剧中就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德国人的这一性格。威尔海姆原本是一位骁勇的上尉,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枪法精准,做事谨慎,深受上级喜爱,在当时称得上是前途一片光明的人物。而他获得的这一切荣誉皆受益于性格中的精确性,战争前期的威尔海姆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优秀军人,行事作风都极具条理性,部队在在他的指挥下井井有条,衣食住行,战士心理他皆能全面地照顾到。战斗之前进行精确布局,多种方案设想,各种结果都在他的意料之内。然而当这一切触碰到了原则,就会有别样的变化。第一次威尔海姆的原则被触碰是上级给他下达枪毙苏联战俘的命令,此时的威尔海姆是不解和反对的,不杀战俘是国际公认的人道主义,然而自己却被派去执行这样的命令,习惯了服从的威尔海姆虽然不大情愿,却仍旧照做了,但心中已有了怒火的种子。接下来威尔海姆又亲眼目睹了纳粹突击队长杀害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犹太女孩事件,此时他的原则又一次被触犯,心中的怒火再次升级,在最后一次被命令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打一场注定失败,要全军陪葬的战役时,威尔海姆心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彻底被击破,怒火升到顶级,因此在劫后余生时,他毅然决定远离战场,做个逃兵。哥哥威尔海姆从优秀指挥官变成怯懦的逃兵,从对希特勒的推崇到鄙弃,彻彻底底地将德国人性格中的精确性和原则性体现了出来。

沉沦读后感篇三

短篇小说《沉沦》为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一个迫切希望祖国强盛,不想因为自己为弱国之民的身份而备感孤寂苦闷的形象。

郁达夫自己也曾说:“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在这里,我引用这句话,就是想说明在《沉沦》这篇小说中,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风格体现淋漓尽致。读完《沉沦》之后,便大致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郁达夫的小说以他持有的大胆暴露和主观抒情,开创了中国现代“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先河。

《沉沦》全篇是第三人称来写的,即文中的“他”这个留日中国学生为主人公,描写了主人公由于现实环境的冷酷而苦闷烦恼,在矛盾状态中不断“沉沦”,终以跳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初读这篇小说,恐怕会对小说主人公“他”嗤之以鼻,觉得他就是一个堕落者的下流形象。但是,这只是对这篇小说的一个极为肤浅的认识,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世界里,换句话说,并没有考虑或理解郁达夫本人的内心世界。一个留日的中国学,难免在某种程度上会感到孤独,难免会有苦闷情绪,但是《沉沦》中的“他”好像异常突出,是大写地孤独苦闷,是大写地自卑伤感,最后变成一部“沉沦”史。所以,恐怕会有人认为是作者太做作,《沉沦》中的故事与现实太遥远。不得不承认,《沉沦》中大量的带有主观抒情性的句子,但是,我相信,这些句子一定是现代留学生心里的深刻写照,并虚幻,并不做作。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主人公“他”的理解。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侍女轻轻的问他说:'你府上是什么地方?’一听了这一句话,他那清瘦苍白的面上,又起了一层红色,含含糊糊的回答了一声,他呐呐的总说不出话来。可怜他又站在断头台上了。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他全身发起痉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这段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主人公痛苦不堪,尴尬难忍。想到自己日益衰弱的祖国,自卑感涌上心头,如果换做我的话,也一样,也一样跟主人公一样的反应。这段描写的结尾处,“他”发出了迫切希望祖国强大的呼声,身为读者的我不禁为之一颤。突然明白了“他”的堕落沉沦也有无奈的一面,因为日益衰亡的祖国给留学生带来的巨大的心理阴影也有一定的责任。

小说中“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沉沦者的形象,更应该将这个“他”放到那个时代里去思考,去理解。

沉沦读后感篇四

“西方青苍苍的天底下,有一颗明星,在那里摇动。”

“那一颗摇摆不定的明星底下,就是我的祖国,也是我的生地——中国。”

“我是中国人。”可怜的他又站在断头台上了。而此刻,他的心底,有个声音在怒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弱国子民身处异乡难免被轻视,哪怕仅仅是一句自我介绍也令人自卑。“抬起头来,挺直身板”似乎也成了奢望。心底有无数的哀愁难以排解,郁达夫便一个人走上了街头,漫无目的地坐着公交。伫立在湖边,看着湖面上自由起伏的小船,郁达夫羡慕它无拘无束,可航向远方挺立的青山。于是他想要排解心中愤恨,甚至于想要沉沦于混乱之中。如果行得通,不如就将诸多枷锁抛诸脑后,一醉方休吧!但举杯浇愁的结果,不过是愁更愁。

“祖国啊祖国,快快强大起来吧!”声音回荡在空谷之中。被撼动的,也仅仅只有眼角蓄积的那滴泪。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的江河始终是滚滚向东。无数人被裹挟其中,不仅有郁达夫,更有鲁迅、沈从文等诸多才俊。

他们在精神世界中是一束伟大而猛烈的寂光,可现实中的他们,不过是脆弱、落魄、被人遗忘的可怜文人。无数个寒冷又无助的夜晚,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如何,国家的命运又将指向何方。他们都是迷茫的,但仍然没有忘记在痛苦中拼命挣扎着。

鲁迅燃烧了自己,释放了生命的余热,发出耀眼的光束。于是人们聚集起来,瞻仰太阳留下的最后一抹残阳;于是人们聚集起来,追逐太阳,尽管知道留不住,还是坚定地一起奔向光亮;预示人们聚集起来,黑夜终究降临,他们却笑了。黑夜中摸索前进固然艰难,但此时他们沐浴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他们要做那晨星,做那颗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黑夜中散发光明,抗争到底。

默默蛰伏于敌营之中,郁达夫的所作所为是不被人理解的。因为曾经留学日本,郁达夫被胁迫成了日军的翻译,表面上做着“卖国贼”,他被人们所唾弃。不被理解的岁月里,郁达夫整日说着日本语,心底是痛苦又煎熬的,同时还要为了解救被捕的爱国分子而四处周旋。

“祖国啊祖国,快快强大起来吧!”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内心强烈的情感只得匿身于无声的哀愁中,太多的苦楚难以诉说,索性不再过多言语。晨星只是从一而终地释放生命的光亮。

阳光终于又一次普照大地,晨星却不见了身影。1945年日军投降之后,郁达夫身份被发现,最终被日本人残忍杀害。

“你们的灾殃,你们的不幸,全交给了我,凡地上的一切苦恼,悲哀患难,索性由我一人负担了去吧。”郁达夫这样说,也以凡夫之躯参与了这样伟大的“工作”,让自己的生命于岁月之中得以留痕,臻至永恒。

世代更迭,正是一代代晨星,佑我华夏,繁荣昌盛。生于新时代,吾辈志士,理应当把年华融入中国梦,将岁月染上中国红,热风仍涌吾辈,鹰击长空方破浪。

“西方青苍苍的天底下,有一颗明星,在那里摇动”

“那颗闪耀的明星底下,就是我的祖国,也是我的生地——中国!”

沉沦读后感篇五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沉沦》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对这“沉沦”二字充满了迷惑和不解,也许是好奇吧,想知道这部书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读了《沉沦》和对郁达夫个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经历自序的成分。感觉到里面的语言风格是凄凉的、悲苦的、感伤的,而且随处可见。我知道有很多人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中翻腾,这感觉却是最起码的深沉和严肃。我想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写作品时的心情相似的时候,才会引起共鸣。

提到郁达夫就不能不说他的小说,而在他的小说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沦》,提到《沉沦》呢,又不能不说《沉沦》中表现出来的性苦闷,性压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忧郁证和精神衰弱症。还有这些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国向来是谈性色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现象似乎稍有好转。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划到色情那一面去了,而这中间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娴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尘莫及的。

但因为郁先生所处的时代便赋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内涵。毕竟那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就《沉沦》中的“我”而言,性苦闷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处异国而同时遭受着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满足。由于文中的“我”是没有朋友的,没有亲人的,没有恋人的。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友情、亲情、爱情了。所以“我”变得忧郁、孤独、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恶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却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犯下的。而在这过程中“我”是无法自控的,可以说是无法自拔的。“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视一切,觉得身边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虽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又有些瞧不起周围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极度的自卑当中有一点点自恋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富强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闷导致的忧郁和精神衰弱,还是因为自卑和忧郁导致的性苦闷。或许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写可以说是非凡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我”的心理矛盾的斗争是多么的激烈,一种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而冲动但尚思克制,但最后终究得到解脱达到更高的境界,使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和升华。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惊人的,是坦诚的。“我”在文中的行为是奇异的,是被大家所接受不了的,这其实是他对周围人和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