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10-04 12:03:29 作者:温柔雨 评语寄语 最新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今日,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儿童诗两首》,一首是《我想》,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我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另一首诗是《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炼,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完美。

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经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我最喜欢哪个愿望,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我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欢乐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

此刻的语文课堂,有些教师可能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了,可能过于注重让孩子理解课文资料的缘故,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按图索骥式地带着孩子机械阅读文本,并不恰当地以实物或某些媒体漂亮的画面,来直接代替孩子自我对课文的阅读感受、想象、体验和理解。殊不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异常是阅读那些文学性较高的叙事类、抒情类文章,应当十分重视和引导孩子展开个性化的审美阅读,经过反复诵读,启发他们在学文识字、感悟积累语言的同时,设身处地与作品里的进行对话,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启发他们寄情于作品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忘乎所以……而不是“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作品,或机械地以所谓的“直观”的图画、景物等来影响、干扰或替代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悦读”。

语文课堂就应是学生欢乐的天地,就应是一门陶冶人的艺术,就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应让学生走进自信的大门。教师就必须重视朗读、重视指导朗读的方法、重视创设朗读的情境,真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美丽风景。

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有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教学过程,从学生喜爱的谜语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上感觉也有些欠缺;有个别学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本节课学习的是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的基础课。这次,我大胆地改了情景的创设和练习的增设,让课堂更有趣而且让乘法的意义更容易理解。

联系生活,引出乘法。用课堂上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带4枝铅笔为入口,问孩子们:“3个小朋友一共带了多少枝铅笔呢?5个小朋友呢?全班31个小朋友呢?”让孩子再次感受到用加法计算的不便,再让孩子想想,4+4+4=12(枝)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预习了的孩子马上能说出乘法算式,接着老师追问:“4是怎么来的?3是怎么来的?”让学生能明白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如何转变。

有了这样的引入,教材中的情境图变成了练习,一样的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解决起来也很快速,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在下面看的学生都惊呼2太多了,让学生把这些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算式变得整洁。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加法变成乘法算式的方法,同时感受到加法的不便与乘法的简便。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练习,更加明确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中,恰当的练习才能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到诗里去寻】

片断一:池塘与陂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了解些什么?我们一句一句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师:那“池塘”在这里是什么呢?两个池塘不是重复了吗?

学生一时发楞。

师:再读读这一句。(师跟着一起读,有意识地强调了一下“草”,学生顿时纷纷举手)

生: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将“堤”读成了ti)

生:因为这里说“草满池塘”,草长在堤岸上的。

师:有道理,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行诗?

生:池塘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片断二: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教学第一二行诗句之后

师: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从“山衔落日”看出。

师:对,那你们知道正是什么季节?

生不假思索:春天。

师笑:春天的草没那么茂盛。现在可是“草满池塘”。(那个学生吐了吐舌头)

生:我知道是“夏天”。

师:那为什么是“寒漪”?夏天可是很热的哦。

生:应该是秋天吧。

师:你们两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

(“夏末初秋”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让“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图画来解】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谁愿意来画一画?

一生上前板画。

师:谁能建议一下,草要画得怎样?

生:草长得很茂盛,要多画一点。

师:看来一个人是不够的,你愿意一起画吗?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学生也想去画。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没有读出味)

师:草好像还不够多。

一生再读。

师:多一点了,可是还不够。(转过头对板画的学生)你们要加油,他们读不出可能就是你们画得不够茂盛哦。

生再读。齐读。

此时,黑板上学生已经完成。池塘周围长满了草。

师:读得好,画得也好。那“山衔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画出来呀?

生:行!(生画。最后将一轮红日画在两山交界出,露出半个脑袋。

师:你为什么这么画?

生:因为这是落日,它渐渐西沉。

师指着板画:看看这时的青山和太阳像什么?

生:太阳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师:“含”应该是看不出的。想想换个词。

生:叼在嘴里。

生:衔在嘴里。

生:一块肉。

师:不美。

生:像一颗红宝石。

师:好!

师:“山衔落日”画得不错,但“浸寒漪”可有点难度,怎么画?

生:在池水中画落日的倒影。

师:池水怎样?

生:池水要泛起细小的波纹。

师:那倒影应该怎样?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师: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师板画)

生:哇,是这样的。

师:水中红日的倒影像什么?

生:像红玉。

师:好,不过现在这块“红玉”被波纹打碎了。

生:像红纱巾。

师:真美!给人感觉柔柔的。

【在笛声中悟】

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师:为什么要横坐着呢?

生:可以欣赏风景。

生:他在吹笛子。

师:哦,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师请一个竖笛组的同学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声响起。学生发出惊叹。)

师:好听吗?可惜今天该同学没带笛谱,只能随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调。诗中也有个词是不成调。

生:无腔。

师:从无腔的笛声中,你体会到牧童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他很高兴。

生:很悠闲。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来。

师:对,成不成调已经不重要,牧童借着笛声表达自己愉快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点头。

师:这仅仅是牧童的心情吗?

生思索:还是诗人雷震的心情。

生:还是我们每一同学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正读进诗里了。我们一起把这种情读出来。

生齐读全诗。(师拿起竹笛为生配乐。)

学生读完了,袅袅笛音缓缓结束,诗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又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以乐配诗,乐促情。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