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6 04:13:47 作者:薇儿 文秘知识 最新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篇一

《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歌,也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很熟悉了,初中的时候学习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等,所以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以及诗歌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设置为:多梯度诵读诗歌、赏析景色描写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精神光辉这三个方面。整节课主要围绕诗眼“归”字展开,主要分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四个方面,其中“从何而归”、“归后如何”比较简单,“为何而归”中加入对陶渊明时隐时仕的探讨,“归向何处”中主要赏析田园风光的描绘。

在第一次备完课并且试讲以后,组长王老师悉心为我指点,因为这一首诗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课比较平,没有突出重点。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田园风光的鉴赏上,在这部分最后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读的方面要充分,在听示范读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划分节奏、体会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我设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示?”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于是这个问题换成了“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个出仕机会,你还会再去做官吗?”

经过磨课、修改过后,就到了公开课了,公开课上基本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走,还算顺畅,但是讲完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需要斟酌锤炼。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对于一堂课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课。特别是对于本节课,一节诗歌鉴赏课而言,更是需要优美流畅、打动人心的语言。但是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语言显得有些平淡和随意,没有展现出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没有很好地用语言感染学生。所以,语言还需要好好锤炼和打磨。

第二,重点把握不太准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并总结归纳了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但是总结景物描写角度放在这节课来讲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现讲不透的现象。这类方法总结其实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习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读没有体现梯度性。在诵读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齐读,读完纠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节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读读。被我选中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读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几遍诵读并没有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性。诵读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对于让学生充分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篇二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归向何处、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学案,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导学案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以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篇四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受“新课改”的影响,我也在积极努力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并在课堂上起到主导性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掌控课堂流程,促成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学生对陶渊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等等,所以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感情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这首诗歌作为田园诗歌鉴赏的一个范例来讲,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从“炼字”的角度,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中田园风光美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写景句抒发的情感。并且把“启发学生借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思考人生的舍与得”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作为一节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等原因,某些课堂上的不恰当处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须做深刻反思,现具体归纳如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艺术手法)——意境——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重点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二是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的“舍”与“得”。第一个目标是最主要的,课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小组代表发言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第一个目标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第二个目标完成地有些仓促。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无法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艺术手法,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个学生对主旨的偏激理解没能够及时引导,而是置之不理,导致没有很好地促成教学生成。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篇五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